|
前两章的摄影太美太明亮,这是伊莎多拉失去孩子的事故,但影片没有黑暗,没有从黑暗到黑暗,也没有从黑暗到光明。第一章:年轻女孩为什么要选择这支失孤的舞蹈《母亲》?她在摸索的时候如何理解那些动作及其背后的人?第二章:中年女导师为什么要选择一个智障女孩来演出《母亲》?女孩以她儿童的智商可以理解失孤的母亲吗?或者只有她才可以提出对《母亲》内涵的诘问?可惜在漂亮的镜头里没有答案,甚至连这些疑问都统统缺失。第三章当然有了黑暗,因为主角选择了一个黑人老妈妈,摄影偏黑,但仅限于摄影。既然三章要形成年龄、种族的对比,为什么不大胆进入黑人的舞蹈和生死观呢? |
|
.5 |
|
人物在移动时宁静且摇曳,画面本身已有choreography的意味。在处理四位女性和她们各自所处空间的相对位置方面很有心得。 |
|
以邓肯孩子去世后创作的《母亲》为线索,在当代重塑舞蹈。按时序日记体,却反传统叙事,三段之间只有舞蹈本身作为关联。最精彩的最后一段,在缓慢的日常动作之中,似乎有一种舞蹈性溢出。玛尼维勒一贯的精准构图、剪辑和音乐设计在这样一部关于编舞/音乐性的电影中达到形式/内容的统一。 |
|
学生作业硬抻成剧情长片。这部电影讲邓肯丧失孩子的经验如何激发三组人物舞蹈“母亲”的灵感。这三组人物比较“政治正确”:老中青三代女性,包括一位非裔女性,及一位有点残疾的女孩。此片由韩国全州电影节赞助,制片人为韩国人。优点:摄影、色彩、音乐(斯克里亚宾)极简而格调细腻,对日常的观察细致入微,不紧不慢地反戏剧化,如小品、散文或影像日记。对人物手、脸等身体细部的描摹耐心。缺点:这种法式小清新很像学生作业的形式练习,叙事、人物、主题都太过简单,欠缺浓度与深度,历史性与社会性。女性人物的全部意义与情感被简单化为单向度、本质化的“母性”。四肢(形式)发达,头脑(思想)简单。 |
|
由于Bonitzer这么耀眼的姓氏,才知道Agathe果然是Pascal Bonitzer的女儿…对现代舞的理解如看实验电影,不能太好理解舞蹈所传递信息,仅片中三段故事在用教授孩子和年老者象征情感和时间的传递、流逝,也代表了舞蹈的编排演义和谢幕 |
|
为什么要让唐氏综合征患者跳现代舞。。 |
|
当一切汇聚到肃穆坚定的最后一段,每一步伐都幻化成舞蹈,立刻升华了一切。 |
|
这节奏 |
|
老师给唐氏孩子讲述的方法同样说给导演。 |
|
一边玩手机一边看,看过留脚印。
用现代舞跳丧子之痛,应该像《着魔》里阿佳妮在地下通道甩鸡蛋一样,好像要从肚子里生生再掏出一个孩子来 |
|
小片儿范儿十足,视听和情绪营造都不错,就是太寡淡了 ,人物和人物之间的粘合有点刻意 |
|
3.5 关乎所有人的创作姿态,将感知具化成具体的动作重新在记忆和情感中寻得。无比细腻,无比敏感。建立联系的方式何不是用新的平面打开,我们都在渴望呈现,笔触的印记、身体的形态、观察的锐利、拼接的字符,同时还在渴望着这种渴望。源源不断,生生不息,为此而生,为此而寻。当「母亲」以它的姿态呈于面前,是否会唤醒你的姿态?又是否唤醒新的创造和新的渴望?要找到值得重现的事物并且再次触及、揉捏、塑造成崭新。至此,你的感知得到了再一次传递的可能,所以每一个感知其实都是呈现的动作,那是我们姿态的源头,至此观众才得以同时参与完成了舞蹈「母亲」的最后一个步骤。伊莎多拉·邓肯:“我的舞蹈不是我的发明,它的存在先于我多年。经历了数百年的沉睡,它终于被我的悲伤唤醒。”那就是我们存在的价值,去用真正的情感去演绎超我的事物。 |
|
intime |
|
70/100,以一种缓慢而简单的步调去深入细致的感官,亦是一部关于艺术创作的影像。 |
|
空旷的地方太安静)即便竖起耳想努力听出些悲伤。却只有物与物接触留下的微响:我呼吸着,开始有点迷茫,该继续舞动吗?迷恋着一切出现过的线条。如果法语的诵读更长久些就好了,我也能睡得更香:致...信奉生命的你。 |
|
【3.0】 |
|
第二段略刻意,总体实在有点空洞。 |
|
【3.5】以一种缓慢而简单的步调去深入细致的感官,亦是一部关于艺术创作的影像。 |
|
(3)舞,舞,舞 |
|
女性、母性、舞蹈、人生,现代舞之母邓肯的丧子之痛带来的创作灵感,三段女主不同肤色不同境遇,她们都是伊莎多拉的孩子。 |
|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感觉,情绪特别到位,但是太单薄。 |
|
法国人为什么拍这种小资小调的东西就是这么有味道呢?三段故事,每一段之间毫无联系,而用伊莎多拉·邓肯的母亲舞蹈串联起来。一个看不见情绪女孩学习舞蹈的故事,再则一个孩子在外求学的舞蹈老师母亲和一个脑瘫的舞蹈学生,最后是一个茕茕孑立的孤寡母亲。观看第一段故事的时候,没有对白,只有女孩念邓肯自传的声音。转而来到第二段,老师为学生耐心讲解舞蹈动作及背后的故事。中间两人的交互加强了电影的观赏性。联想起自己如果长时间独处没有和人说话,在内心语言丰富、言语功能关闭长时间之后,再次与人交谈的舒意。前面两段还是日记式的以日计时,到了第三段则以小时计时,捕捉失去儿子、行动不便的母亲,看完演出后一人去餐馆吃饭,再到家中睡觉的过程。脑瘫患者的舞蹈动作有种自然的拙感,想起Yoann Bourgeois的舞蹈片段。 |
|
感谢奇遇字幕组
将手和脑的关联套在伊莎多拉的故事上,展现出不错的美好的表达,但蛮多镜头里都感觉挺空的,或者说没必要的。 |
|
+.5,景别对玛尼维勒来说有些小,限制了前两部作品中可感的空间,特别是身体修行部分。 |
|
6/10。电影由三个故事组成,前两个故事的主角各自演绎伊莎多拉的舞蹈《母亲》,解构各个姿势背后的含义,并带出伊莎多拉的生平与遭遇。乍看之下有些多余,但人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双向的,每个人对舞蹈的理解不同,而舞蹈对每个人的意义也不一样,正如第二个故事中舞蹈老师提到伊莎多拉的话:“舞蹈不属于任何人,但每个人都必须寻找属于自己的姿态,以及做事的方式。”最后一个故事的意图则显现出伊莎多拉丧女后的心境,独居的黑人老妇影射了丧女的伊莎多拉,从其家中摆放的黑人小孩照片以及她独自跳起《母亲》便可窥测,她或许有着与伊莎多拉一样的遭遇,两人一样是孤独的。因此,三个故事算是比较完整地介绍了伊莎多拉的生平、遭遇与心境。无奈电影无意义的镜头太多,虽然时长不长,但所讲述的内容并不饱满,确实有些空洞与沉闷。 |
|
第一段的剪辑极富韵律感,想一直看下去。 |
|
3.5 三個故事具有的共性是女性、舞蹈和母親。由舞蹈產生聯結,由女性產生情感,由母親帶出責任和付出,還有傷心。瞭解過現代舞之母經歷之後也明白了導演的敬意。音樂真好聽,但真的有點漫長疲乏和催眠。哈哈 |
|
translation, or appropriation… meh |
|
光这个格调就赢了。影像诗。ondulation波 intarissable源源不断的 |
|
又是三个悲伤的故事 |
|
限制景别实际是一种扩展,以肉眼可见的进步不断扩充着感知空间,通过一些纤弱的细节。电影是暗示的艺术,玛尼维勒非常好。 |
|
陈:我一般看一刻钟就不看了。
我,坚持了30分钟。(确实美,美但不能使我持久。) |
|
节奏超级慢 看起来还蛮舒服的 合理怀疑有一个打哈欠的镜头是演员自己没忍住 |
|
舞蹈的情绪传递给了拥有相同情感经历的观众,大痛则无言 |
|
玛尼维勒从不让我失望 |
|
语调是温柔的,表达则是相对沉默的,在纪录片里抒发情感,形成非常私人的观感,只是后续的发展有些意义不明。 |
|
从舞者和观众的角度分别探索了如何靠近一个既有的作品。有在努力尝试理解这个Locarno最佳导演奖是怎么得的,大概是因为节奏的掌控和议题展开的几个维度? |
|
感觉想的都很对,但效果出来就是都不太对。没有感情或信念的肢体关照真空洞啊。 |
|
6. 用3段没有关系的故事讲述一个舞蹈家,算是有点特别,不同人物有自己的故事,都由邓肯的舞蹈联系起来,最后一段黑人一个人看戏,一个人回家,一个人舞蹈,缓慢的,细细品味。只是作品本身有点单薄。 |
|
有趣的剧情模式和叙事手法,却不是一部好看的电影作品。三星。 |
|
2020年9月5日,Asia Film Archive. 迟到了还狂奔了一段路所以意外地没有睡过去。选取三个主角展示现代舞作品对几个人的影响,身为外行从这片里也感受不到舞蹈的魅力 |
|
[24.1.13]regarding the linkage between the action and the drawings, this seems to diminish in parts two and three.im getting obsessed with Agathe😍 |
|
有点塞拉的调调。聚焦在人物情态和姿态上的slow movie,但文本还是太单薄,情感也不够质密,都不能算是克制了,而是虚虚浮浮地飘在空中,观众很难进入。几个段落间的连接做得还不错。 |
|
一个黑人女性观众哭了
这个舞蹈的名字叫Mother
她先去餐厅独自吃了意面 然后慢慢爬过一段回家的坡道 看了isadora的笔记 慢慢换上裙子 给花浇水 拉上窗帘 看着自己的手 幻想抱起了死去的孩子 抚摸他 跟他做最后的道别。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的起舞的方式 |
|
emmm 蛮感人的 没有更多了 很难说是一个电影作品 |
|
I am Isadora, you are my children. |
|
3.5以舞蹈诠释母亲,三段故事之间的转场挺妙的,就是整体闷了点 |
|
ghosteen |
|
拍得太漂亮了,舞者伟大,真正投入、沉浸、理解创作者,能够理解共情的观众也很值得。从此以后听斯克里亚宾练习曲op2 no1都会想起一些色调和画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