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你一无所有的时候,最微不足道的东西都像是奇迹。” |
|
最温柔的Pedro Costa,拥有把暗沉火山岩都谱写成流动诗章的神奇魔力。徘徊此间的少女Medeiros,惘然或因放逐的伤离,是后殖民时代不可避免的凄戾,但心无所挂,就仿如《庇护天空下》情陷撒哈拉的女作家,在无限的漫长等待中寻觅另一个故乡的足迹。就算漂泊20年,热情逐渐褪去,这束鲜花和爱也依然存在,“在你一无所有的时候,最微不足道的东西都像是奇迹。”(9.3/10) |
|
一个葡萄牙女人伴随着半死不活的佛得角移民来到火山岛上,却直到最后才意识到周遭一切都是死者,她作为殖民者无法用她的性和她的活力为这个岛带来生机。这样复杂的后殖民主义题材,这样复杂的葡佛关系,科斯塔谜一样的叙事方式对此主题有些力有不逮,特别是许多牵出来的线头最终并没有收束,导致电影在团团迷雾中缺少了哪怕一丁点的明晰度。本片实际上走的是《佩德罗·巴拉莫》路线,只是最终电影未能完全依赖图像来维系鬼魅的氛围,而台词部分又因太直接太详尽而反倒显得可疑和难以理解。 |
|
科斯塔对光线和景深的掌控帅爆了 |
|
现实主义的风格带着纪录片的味道,和基调多变的《血》形成鲜明对比。但共同的是精心构筑的镜头如画如音乐。人物间几乎鲜有对视,一旦视线相交,并暗示恋爱关系的成立。对独裁政治批判的出发点也不同于处女作《血》。 |
|
里斯本黑人劳工里昂在工地跳楼企图自杀,在医院昏迷两月后被年轻美丽护士玛丽安护送回到非洲故乡,在滞留期间她与当地人产生联系,并逐渐知晓这片原始大地上曾经发生的故事。以极简抽象隐喻象征的形式关涉葡萄牙对非洲的殖民统治、葡萄牙国内专制以及非洲国家穷苦现状。 |
|
第一次看Pedro Costa,火山周边的景观和人文风貌恍若在看贝托鲁奇的The Sheltering Sky。“在你一无所有的时候,所有微不足道的东西都是奇迹”。意图轻生的黑人劳工,暗流涌动的情欲、姣若少女的身姿,拉小提琴的老人,集市的吆喝声、夜空下的舞蹈、医院里的静默长廊、宛如阿彼察邦的长镜头,老人说we should be born as the old and die as a child。摄影太美了。(找到一个中字,但翻译很糟糕,最后看原生英字了)【usury】 |
|
所经营的美自有一番味道,情节小于她的情绪,玛莲娜,尝试爱在无所事事般的曲折中。 |
|
颜色、色调、色调对比、整体色调。连续看了佩德罗-科斯塔的4部片,这是第4部。 |
|
勉强两分。女主很美啊,摄影也强了很多,在我看过的四部科斯塔里,这是唯一看起来还像是电影的东西。但是这还是科斯塔的套路,难看的要死,他有种平静的歇斯底里,死硬的穷困美学,剧本写得也很文青,那种没有道理的文青 |
|
娘亲唉,这电影到底讲了个什么故事啊,连篇影评都搜不到,囧~但是真的好美啊~ |
|
静止的、流动的、喷涌的,都坐在火山的边缘。 |
|
8。佛得角的玛利亚,把迷人的红色连衣裙送人了 |
|
so long,Mariana |
|
真是每一个字都认识,整个电影没看懂的感觉,8 1/2、石榴的颜色都能明明白白,这个,真是无能为力了 |
|
葡萄牙语无英字听的我云里雾里。有必要有中字后再补一遍。 |
|
哎,需要别人给我翻译的作品,当然,我看的是中文字幕的。 |
|
85/100,可以看出日后科斯塔电影强烈风格的雏形,惊艳的影调与空间感。凝滞的魂灵在地缘的胁迫下开始流动,卧倒火山边缘,神秘又危险。 |
|
我和发财为了在资料馆看这部片,狼吞虎咽吃了披萨,一路狂跑生怕错过开头,最后提前三分钟到了。但是这部片子硬是让我看睡着了!发财跟我说,啥也没看明白。而发财一向是闷片爱好者啊。所以我跟发财说这个导演的片子我以后是绝对不看了。不过佛得角这么小竟然是一个国家,我之前倒真不知道。片中的女主有点像发财妈妈年轻的时候。发财妈妈的表姐当年从佛得角偷渡来法国投奔发财外公一家(70年代,她的原生家庭很可怕,父亲酗酒暴力母亲软弱服从),一辈子未婚未育,现在依然把发财外公看成自己的亲生父亲一样照顾。发财跟我讲到这部分的家族历史让我听了很是感动。 |
|
Melted clay |
|
后殖民时期框架下有关归乡和放逐的思考,配合精心考量的打光设计。充满热度的火山岛弥漫着一股不可名状的死亡力量,至于玛丽安娜的漫长等待到底出于什么目的?也许从殖民与被殖民以及黑人男子和白人女子的对立面中看,冥冥之中早有不可逃脱的定数。 |
|
扑面而来的神秘感和少女美,kill me了 |
|
虽然看不懂 但也不反感 灵动的少女和半原始的自然 导演抓住了某种电影的捷径 |
|
没看懂片子讲的是什么,只记得女主实在太美了。 |
|
【B】正如火山,平静的,冷漠的,装置的,内敛的,同时是热烈的,却几乎从未爆发,落入俗世。可惜越往后越抽离、越不可感知这种情绪。 |
|
那么多从地面上醒过来的镜头 i am obssessed |
|
佩德罗·科斯塔很有自己的一套。 |
|
换过一个女主角就加一星 |
|
be3mz3ky 英字 |
|
风景美极了女主美极了每个人物都那么木讷却又那么有生命力整个片子那么静止却又那么流畅。人物们在黝黑的熔岩山脊上行走的画面漂亮到让人赞叹。仿佛是一部反着来的罗西里尼:同样是面对渐次展开的深重的苦难,女主逐渐在这个火山岛上扎根……Pedro Costa成功让我在隔了很长时间以后又一次在电影院睡着,为此要加一星!(看完之后回想一下发现好像有一个线索可以解释全片:年轻的Tano和Tina的故事其实就是Leão童年离开佛得角之前的故事,而Edite的形象则是Leão离去以后孤独留在岛上的他的爱人,片子就是借着女主把这些人串起来,勾勒出Leão的一生。嗯,我对这个解读非常满意。没白睡!) |
|
追求抽象、诗意和象征主义的企图心太强,情节、对白、还有素人演员们的表演,纷纷滑向了一种刻意的晦涩(糟糕的中字进一步放大了云山雾罩的观感),一种非常stereotype的欧洲“艺术片”,画面还是美的,但看着真的熬人。不过女主角是真美,加一星。 |
|
形式上的罗西里尼,火山岩游走的女主几近褒曼的美。故事是佛得角苍穹下,天使落在蛮荒的殖民地,每一线都肆意延展开去,是导演风格在形成的过程。 |
|
殖民历史下不可调和的主客角色,在片中处处有所暗示:火山下的黑土,女主身上的红裙;昏迷在床的劳工,悠闲穿过镜头的猪羊。新世纪前的Costa第一部彩色片,沐浴着敞亮的自然光,依赖局外人视角,已经显露沉思电影所特有的野心和才华。那欧洲老女人可能就是女主的未来,选择go native,却无法完全融入他乡,而进退维谷的本地人,似乎并没有时间精力去纠结她们是否值得信任。熔岩做的家,有流动的希望,也必将烧灼和溃塌。reprise (2012-12-06) |
|
女主还是带着若隐若现的人上人身份在前殖民地上行走,但比《火山边缘之恋》感观好,对我来说这是个音乐风景片,就还不错。 |
|
西非海岸外的火山群岛国Cape Verde,原宗主国殖民地关系固然是主题但并不太强调。对光影、色彩的捕捉弥补其他一切不足,无论是色彩鲜明的烈日还是打光精美的黑夜中海边白浪,黑色岩灰是天然画布。跑调的小提琴配上吉他可真好听。 |
|
方泰尼亚之前,第一次与佛德角联系在一起的科斯塔。种种迷影和互文的线索,没料到的是科斯塔自陈灵感完全来自《与僵尸同行》。 |
|
关于它我可以说上一小时,也可以不说一句话。女主的红色裙子和黑色凉鞋。当最终镜头结束,黑幕上看不懂的白色字母滚动,先有女声哼唱,随即彻底静默,全场无人出声或离开,那才是最后的魔法时刻。虽然影展刚刚开始,但预感或许会是最喜欢的一部Pedro Costa。 |
|
电影确实神秘,语言的混乱对需要读字幕的观众更加混淆了视听,但最起码我们看到面孔与大地的辉映,影像的感觉也始终是简洁而灵通的,所以是一种不太明白看了什么,但又似乎挺舒适,其中还夹杂一些危险的体验。 |
|
推荐这部Pedro Costa早期的片,“重拍“I walk with a zombie, 火山岛背景下迷失的诗意,画面很赞!还是更喜欢他早期的片 |
|
第一次看科斯塔,就观感来看,此人颇有文青气质,但时刻自我显示的美学与奥利维拉或者蒙泰罗有明显差距,剧情上是一次恼人的意识流实践,在有限的时间内体验与情感高度浓缩,可是理解门槛过高,我看不懂。下面的长评仅有的精华部分是抄了一位友邻的短评,还特地把那段黑体加粗,很无语…… |
|
这个里昂不太行。 |
|
令人厌烦的刻意 |
|
伊娜丝·黛·梅德萝丝 |
|
每一具身体/躯体都似乎重心不稳,它们随着重力摇摆然后落下,在近似死亡的躺卧中微微蜷曲,大地是藏着悲伤秘密的摇篮。 |
|
對光影畫面美感有好品位的Pedro Costa:)他的御用女主角Ines de Medeiros也正是我心最愛內一款美人:) |
|
Cape Verde的火山和方泰尼亚三部曲里的郊区楼房构成了奇妙的联系。同样一封信,相隔20年,丢了洋溢的热情,只剩下一束鲜花和一万根香烟。 |
|
斯考博像特纳镜头下的无意识女人,被黝黑的肌肤,玄武岩搭成的寓所和无光的夜与海环绕,惨白的面庞终日与小提琴的呕哑嘲哳作伴。 |
|
身体感知去贴近 去试图融入死去的火山遗骸 描述了难度 也描述了无名之爱 |
|
音乐无法化解不幸 |
|
科斯塔在频繁的隐喻中总算能够呈现出一个让人感同身受的人物,女主角的境遇和情感状态神似杜拉斯那些殖民小说里的女主人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