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科洛夫常用的倾斜变异的镜头,水雾覆盖,破败凋颓,从头至尾的灰色,一派末日场景;无需盯住原著不放,只需看看这故意朦胧颗粒的光线,就能感受到【罪与罚】;一部极其缓慢的、荒凉绝望的内心戏。 |
|
看完这部我意识到我永远无法参透索科洛夫 死亡作为永恒命题在他眼里是否痛苦?人类经历的一切都是痛苦 男主躺在石狮下躲在阴影里定格成为最后一页 这个镜头实在令人难忘 马勒:亡儿曲 |
|
版本不好,黑白色彩一切皆混沌,唯有留下沉寂厚郁的生命细细呢喃。乍一看有点早期表现主义。 |
|
这片牛大发了,游走于老塔和杨索之间的索科洛夫。 |
|
我要把小說再看一遍。 |
|
https://dou.bz/4b6sl3 |
|
好久不看这类电影了,一瞅一切似乎都和从前一样。查了才知道是陀氏《罪与罚》与马勒《悼亡儿之歌》的结合,三者殊途同归,只是初看时理不清这故事。又是小索继《第二次地狱》、《石头》后的三部曲,到底又乱顺序了。其实没明白那集体跳下去是自杀的意思,且台词不多,不专注看也谈不上什么。只是有些镜头有些感觉还是有的,那滤镜,那巨大雕像佝偻着的身躯背影,如同那些曾经熟悉的影像,潜行者,柏林苍穹下,大家都是在呈现这个精神实体。许久没有这种精神氛围,似乎也进不去。的确很像《鲸鱼马戏团》的那个男主角的感觉,可惜也没完整看过。这样看电影不睡着也好…(似乎一切苦难的探讨皆被置于贫穷底层的挣扎里,似乎只有在这种绝境里才能凸显被质疑的精神与信仰,也许这是最能去戏剧性的情境。) |
|
索科洛夫先生得经历过多大的苦难才能拍出这样沉重的电影啊!太压抑了,好像他肩扛巨大的十字架在泥地荆棘里艰难前行。他的电影让人看不到一点儿希望。我想,他肯定不是在装深沉,这玩意真装不来。或许是历史书读多了,[发呆]他的电影对我产生不了任何共鸣与启发。 |
|
人们纷纷跳水自杀,梦呓,文学性极强台词。但老实说……一点也看不懂…… |
|
借我轉瞬即逝的燭火幫助我到達永恆的彼岸
當我游走在時間之廊潮濕的牆壁間
我都要想起你的面龐
世界盡頭的地方有延續出去被折斷的扶梯
縱身一躍而躍進懸浮的時間之海
擺脫被無數雙貪婪軟弱的肢體環繞的地下世界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彗星燃燒著暮年慘白的曙光
在墜落的過程里你是那永不止息的燃燒的幻景
不安的提問和危險的陌生人無處寄存我的眼淚
嘈雜的夢囈不能回答我疑問
我想把我的疑問和淚水送給你
現在是遙遠的地方
而終點我們在一開始就已經抵達了
我現在只知道一部分東西
而一開始就已經知道全部了
我此刻只能愛上一部分東西
而一開始就已經愛上全部了
那是唯一無法被超越無法被逃避的可知和不可知
愛是世界上已經被說出的所有話
愛是世界上還未被說出的一切詞
愛是永遠記憶
愛是永遠經歷
愛是永遠憧憬 |
|
所有的,细碎的,都像雾一样散了。幻想着某种苦闷的黑与白,流动的苦痛荒凉,有如灰色粗糙的沙砾的帘,有无穷无尽的弥漫,轻声呢喃,缓缓作上。索科洛夫总是以黯淡沉寂的影像,颇为极端地,一面是浑浊粗颗粒的颓美感,一面是癫狂厚重的生命之难。或许正是一出「罪与罚」。 |
|
雾气弥漫,细碎呢喃,黑白与赭褐色的世界,粗颗粒美极了 |
|
6。看过基本等于没看,尽管我在很用力的看字幕 |
|
细语呢喃,往事氤氲。 |
|
实验性,有启发。作为电影,导演显得有点过于自我~充满设计感的画面和镜头运动不一定真的是最好的选择。 |
|
#BD(7.8/10)
空间不断扭曲变异,传统文本在索科洛夫的创造力中变为此前未曾见过的图像,灵魂出窍般的作画。漫游在地狱的重压下显得沉重而肃穆。 |
|
和安娜卡拉曼佐夫一样很难拿下来…… |
|
重看。空镜美绝。隐喻凋零。 |
|
画外音惯常的游离于画面外撩拨,提示着镜头展示的只是残酷世界的一隅。缓慢的运镜、非常规比例的取镜、虚焦滤镜、粗颗粒曝光及黯淡的色彩,几乎每个定格画面都是一幅油画。总有习作的感觉。若忽略片头提示,整个故事的时代背景一片混沌。只见落井下石,难觅雪中送炭。吮咂狮像的石奶头,无异饮鸩止渴。 |
|
不愧为塔可夫斯基的爱徒和继承者,一开始的那个镜头就给镇住了。当你以为是《潜行者》加《乡愁》的时候,与颓废、破败相称的声音成了主角。特别是那个楼上人们陆续跳进梦幻世界的固定镜头,还有随后的那个像印象派画家画阳光下颤抖的空气一样的长镜头等等,“往事”氛围这块索科洛夫是拿捏的死死的。 |
|
《罪与罚》的诗电影演绎。 |
|
游走于雾气氤氲的斜恶之城,是梦是魂是剧本?幽语难明,淫笑不绝。醉汉跳入水的城市,上帝遗忘夜的孩子。罪与罚,定格为一张张油画。母石狮子,何以安慰? |
|
像牢房一样的庞大建筑,一滩冒着白烟的死水。扭曲的空间,变形的人,人都是从画面边缘慢慢的走过去,要么人全身站在画面里,头顶天,脚站在画面高度的四分之三位置。拍人特写,感觉用怼脸广角镜头➕扭曲镜头位置,人物的肢体也不正常的稍微倾斜一下。大仰视或者大俯视来描绘像地狱一样的空间,人在嘈杂阴暗脏丑湿漉漉的像厂房一样的无限蔓延的空间里生活。通过制造光影的变化(鞋子,海,古典油画)让符号性的东西活起来,让我的思维去领悟导演给我带来的氛围。
大空间,人物变形,对材料的符号性理解。氛围,闷沉的情绪。
我为什么沉默,不爱说话,我以不相信那个东西,伤害我的东西,我可以杀死它。绝望,挣扎了,但也沉默了。所以叫沉浸的往事。拍出了记忆感,时空感。
艺术家我想起了,基弗,毛焰,香港女艺术家,透纳的抽象海面,李喷泉。 |
|
索式视觉化罪与罚,粗砺晦暗变形的空间和形象,水中摇曳着对照现实的幻像。噩梦中的暴力羞辱仍然刺痛,惨痛的沉沦如苍苔上阶,如霉变的破败,连罪恶的喧嚣都嫌恶着愧悔痛苦的灵魂。不多的亮色,可能是那一树明花(圣洁女)和母狮雕像的温情。看索科洛夫,一直象在沉郁的梦境中,回顾回望回忆,散漫的影像,梦游般的节奏,溺水般的情绪。。。 |
|
90年代最有价值的俄罗斯电影之一。论文期间竟意外地在片中听到亡儿之歌。 |
|
重看。游地府。 |
|
属于那种很老派的苏联式美学电影,我想最早看此片的一批人难免有穿越到70年代左右的恍惚。索科洛夫美学层面还是很强悍的,而他对展现这种美学也相当自信和坚定,能从他身上看出受到谁的影响,但索科洛夫又能进行酝酿和发展,我想这才是美学传承真正的意义所在 |
|
6/10。梦境般艰涩的情节根本找不到头绪,一组组镜头交替得不明所以,开场镜头是石墙砌成的脏破楼房,烟波缥缈的水面上有一群鸟盘旋,主角低头坐在堤岸的台阶上,在满是墙的胡同里来回蹒跚,一个地痞找主角要钱,不给就打倒在地,爬起来又被人踢了一脚,街上成群扭动的醉鬼和妓女笑闹着,一名老太太被谋杀,还有一群男女疯狂地跳入井里,主角往下一看,井水中房屋的倒影在不停晃动,他随即从可怕的梦中醒来,来到以狮子雕塑为背景的十字路口,被拥挤的行人推搡着羞辱一番。城市犹如犯罪的巢穴,空荡荡的房屋也和棺材一样丑陋,唯一有生气的是消瘦美人索尼娅,她要求坦白杀人的主角到广场上忏悔,主角却怕坐牢和大众取笑,还当着她的面否定起上帝,最终绝望得钻入广场的野兽雕塑,躺在巨大的兽爪之间,没有爱情,没有希望,个人与世界隔绝开来,一片死寂。 |
|
苦于不能施爱,那就是地狱,纵身跳下那殉道的深渊,俄罗斯的雕像是唯一的圣灵。 |
|
夜风一样迷醉 |
|
【7.5/10】景观气质是很像塔可夫斯基,但影像如同被刻意毁坏一般灰暗畸形,叙事的碎裂是自然,粗糙的声音技术也不谋而合的形成间断的观赏阻碍,传递出更冷静的诗意。可是索科洛夫在本作中并没有彻底实现他的革命,只是创造出了另一种表层的游览,一旦没有局部的文学性所提供的情绪支撑,几乎就只能被理解为单一死板的“地狱画卷” |
|
#Solaris 1994
【C】地狱的游魂,索科洛夫的影像似乎总是“死去的”。 |
|
在这部77分钟的电影里,索科洛夫展现了巨大的野心:他企图讨论个人对信仰的质疑、对公权力的不信任、社会道德的崩塌等极具深度的议题。可惜的是,我们没能看到任何对这些议题的深入剖析,它们只是在影片的某个角落“昙花一现”,然后便不再被提起。不仅如此,影片笨拙的视听语言、僵硬的表演都让影片无法达到其所期望达到的庄重、肃穆效果。类似电影可看塔科夫斯基的《牺牲》和贝拉塔尔的《鲸鱼马戏团》,都拍得比本片更成熟。 |
|
礼包码 5lbbude4e943 |
|
并不美。索科洛夫的语境中最重要的是情绪需先行存在,然后再经由他的笔法加重。否则只有令人尴尬的假装深沉,扁平如白纸。 |
|
流动的扭曲影像和破败的过往回忆,人类蜷缩在巨大石狮像下,模拟幼儿时的吮吸姿态,试图找回生命最初的安全感。 |
|
意识流中的战斗机,这画面太迷幻了 |
|
不属于任何时代,属于一切俄国文学对应的想象。 |
|
画面迷人,色彩渐变,像是在中世纪战后的水上破败城市,水雾弥漫了无生气,吸吮石像以求救赎?比塔尔的《诅咒》更为写意。 |
|
索科洛夫的空间畸变,用摄影机作画 |
|
Tikhiye stranitsy 1994 720p BluRay FLAC x264-EA |
|
过于清晰的漫游结构与影像形式,也就无法如塔氏作品中从视线与自然景观中提炼秘密般为影像注入诗意,于是借由景别构图与空间景深的模糊渐变传递视点。但植根于剧作深层的无意义从电影内部消解了一切向外部蔓延的话语,因而电影始终是空泛而缺失释义的,在无情境的文本建构中人物的对白、游走失去了意义,而对于意象的模糊搬用致使本片缺乏驱动「乡愁」「安德烈·卢布廖夫」一类诗电影的宗教性,必然是空洞且无解的。 |
|
rewatching it, one sees that it is even more convincing to abandon all preconceptions about the traditionalist theatre influenced by Соку́ров: part of its originality lies in the ability to create echoes of the traditional text through visual abstraction, and to reveal the new landscape in all its tones as a kind of creativity |
|
4.5以影像的形式阐释罪与罚 但索科洛夫没有皈依上帝 |
|
索科洛夫版《乡愁》 |
|
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
|
22/2/20:索神复制了城堡式的影像太诗意了。 |
|
索科洛夫倾斜变异镜头,极其缓慢,荒凉绝望的内心戏。《罪与罚》 |
|
索科洛夫只是一味地模仿塔科夫斯基的试听风格,叙事几乎为零,3.0。 |
|
片中拉斯科尔尼科夫向索尼娅坦白罪行的调度绝对堪称大师手笔,几乎完美的影像化了原著,到达了与文字同样的精神高度,具体的场面调度还需另外分析。索科洛夫经由这段改编向我们证明了一件事,即实际上电影可以拍任何东西,可以改编任何伟大作品,只是需要天才的“重写”,需要用完全电影化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