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安德烈·卢布廖夫 Андрей Рублёв (1966)

    最近更新: 2024-07-27 HD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解说视频包含大量剧透,谨慎观看

    钟声击碎沉默「1966丨安德烈·卢布廖夫 Андрей Рублёв丨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作者:桃子岚垭

    塔可夫斯基唯一一部纪传电影《安德烈·卢布廖夫》

    作者:卷火电影史

    安德烈·卢布廖夫 Андрей Рублёв (1966) 劫掠,二

    作者:芥為舟

    15世纪初,俄罗斯动荡时期著名圣像画家安德烈·卢布廖夫(安纳托里·索洛尼岑 Anatoli Solonitsyn饰)在大公的邀请下前往莫斯科为教堂作画,受到了贵族式的服务与对待。然而,卢布廖夫却身处在一个饱受鞑靼人铁蹄践踏和充满灾难残杀的悲惨时代。目睹了黎民百姓在大公暴政下的水深火热,卢布廖夫毅然离开教堂返回修道院。不久,卢布廖夫被迫再度回到莫斯科进行圣像创作。然而面对居民被无辜的残杀,教堂在战火中被无情的摧毁,卢布廖夫再次陷入艺术与现实巨大反差的质疑之中,拒绝继续作画。1423年,鞑靼人的军队终于被赶出俄罗斯的大地。在经历了炮火、鲜血的锤炼洗礼后的卢布廖夫,终于完成了传世名作《三位一体》的创作。由苏联电影大师安德烈·塔科夫斯基执导的旷世史诗巨作《安德烈·卢布廖夫》,用塔式特有的诗化电影语言和如历史壁画一般的浓重画笔,呈现了15世纪俄罗斯著名圣像画家安德烈·卢布廖夫漂泊与抉择的一生。本片荣获1969年第22届戛纳电影节费比西奖。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7 IMDB 7.9 第06集
      Il gattopardo
      1963
      剧情片
      意大利

      Il gattopardo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鲁迅:“假使我的血肉该喂动物,我情愿喂狮虎鹰隼,却一点也不给癞皮狗吃。养肥了狮虎鹰隼,它们在天空、岩角、大漠、丛莽是伟美的壮观,捕来放在动物园里,打死制成标本,也令人看了神往,消去鄙吝的心。但养一群癞皮狗,只会乱钻、乱叫,可多么讨厌!”
      • 真正的贵族电影——原著作者、电影导演,都是出身贵族的。西西里岛的革命变迁融入到了萨利纳亲王的家庭里,并没有很抓马的故事下都是暗流汹涌的情感。最后一场舞会(还有那幅画)是权贵的谢幕更是交接,只有圆滑投机的人才能想豺狼土狗一样继续生存。伯特兰卡斯特真是器宇轩昂!
      • “我们曾经是狮与豹,而取代我们的是豺狼与土狗”“事物若想保持永恒必须做出改变” 维斯康蒂出身贵族(文艺复兴时期米兰公爵),拍摄了一部贵族的挽歌,Salina是个近乎完美的角色与化身,超脱,清醒,孤独,走向衰败与死亡。摄影美如油画,布景和调度都极尽奢华之能事,但实在太枯燥乏味了。(7.5/10)
      • 神作。冯小刚再拍1万年也拍不出。
      • 豺和狗不错了,我们这里都是些蟑螂蚂蝗老鼠蛆。
      • 浮生若梦,华贵如豹,苍凉日落,众生喧嚣。
      • 比茨威格更高贵优雅的是什么——让星辰带领豹与狮去往永恒的国度。
      • 好一曲挽歌,怎么拍得那么好。那时候维斯康蒂老师在失落悲伤中还有很多欢腾。着重看了Piero Tosi老师的成果,倒抽N多口凉气,给他老打一百颗星。(再感慨,Claudia的腰细成什么了。另:那对拙劣黄段子发出的酣畅又监介的笑声绝了,也可以留在影史上)
      • “所有战争和暴力都是对遗忘的渴望,寻欢作乐也是渴望被遗忘。”阿兰德龙让整个画面璀璨生辉,就像一个明珠镶嵌在油画里。
      • #重看#siff@影城;花团锦簇、华美盛大的舞会场景堪称影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个新旧交替的窒息空间里,历史的力量天平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倾斜;他突然感到一种从前未有的疲倦,垂死的肉身(旧势力)日暮西山唱响挽歌,那两个野心勃勃的俊美人儿势必成为弄潮儿。
      • 被大笑吓醒了。
      • 我们是狮与豹的后代,却要被豺狼与土狗所取代。
      • 一向崇尚高雅的戛纳与维斯康蒂后期的贵族气质惺惺相惜之举。三小时的华丽影像展现了西西里贵族在受时代冲击前最后一点奢华。最后近50分钟的宴会场景可以和《猎鹿人》的开头相比较,强大的视觉冲击和喧嚣纷扰宛如贵族没落前的回光返照,你引诱敌人或许还算是种征服,可一旦娶她那便是真正的投降了。
      • 事无巨细,暗流涌动,一个家庭浓缩一个国家的历史,不愧是大师之作!
      • 三刷,维斯康蒂最高作。1.影片以1860年意大利西西里为背景,通过萨利纳亲王的心路历程,反映出身处社会变革的浩荡潮流中,原有权贵走向没落的必然命运。维斯康蒂予《豹》以厚重的史诗质感,即呈现时代兼具的历史意义和虚假“真实”的描绘及歌赞。有如油画般精致奢华的服化布景、场面恢宏的战争与宴会令人眼花缭乱。“这是一曲旧式贵族的大气挽歌,永远紧凑的景框内积淀着25个世纪的智慧和美丽”。2.宗教精神的衰落、歌舞升平后的满地残纱,以及那幅《临死的圣地亚哥》。“我们都曾是狮与豹,而取代我们的是豺狼和野狗”。伴随黎明的枪声步入黑暗,迎接不可避免的伟大谢幕。3.寻欢作乐为了遗忘,枪林弹雨渴望死亡。懒惰、甘甜的饮汁只因贪餍奢侈的安详。“虔诚的星,何时我才能远离尘世的一切,在永恒不变的世界得到永生”。(9.5/10)
      • 展现大时代背景的史诗杰作,萨利纳亲王的尊严和不得已的妥协,与那些或者高举革命大旗、或者高呼为皇族尽忠,或者声称为地方尽力的豺狼们相比,更表现着风云变幻下的人间百态。
      • 影片以1860年意大利的西西里岛为背景,通过萨里纳亲王这个中心人物的心路历程,反映出面对风起云涌崭新时代的到来,身处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的浩荡潮流当中,原有权贵和贵族因此而没落这一无奈而必然的命运
      • “我们是狮与豹的后代,却要被豺狼与土狗所取代。”时代再华丽也终有落幕的时候。
      • 西西里简史。万物要保持永恒,就要做出改变。引诱她也许是种征服,但娶她则是无条件投降。他被分段送回……一个篮子装着他的无花果。加里波第像大天使一样英俊平和。我们是豹是狮,取代我们的是豺狼土狗,而所有人都觉得自己很高尚。在本以为结束之时,出现一场长达五十分钟的舞会,一阕漫长的挽歌。
      • 今年北影节最佳观影!为结尾的落寞而痛哭,并不是同情维斯康蒂主观的展示最后的贵族走向黑暗,而是他提出了艳羡年轻面对死亡是今后时刻要改变的永恒命题。每一帧都能作油画观赏,长得像豹的男主是美国人,阿兰德隆是法国人,相比那个时代大师横行的意大利,反观现在电影业更是一种衰落。资料馆4K修复
    • 豆瓣 8.9 IMDB 7.7 正片
      ფიროსმანი
      1969
      剧情片
      俄罗斯

      皮罗斯马尼

      ფიროსმანი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9。门庭挂对牛,长鹿似神兽,帕拉灵感由,端居卧残阳,草木有本心,何求世人折。
      • 关于绘画的电影中绝对无法忽视的一部。天才画家Niko Pirosmani的传记电影。自学成材后,被人发现,尔后又遭世人唾弃,最后孤独死去的传奇一生。精巧的绘画构图意识和戏剧舞台感。正面拍摄居多,画面就像画家作品本身一样形而上,充满上个世纪的仪式感。
      • 我看见了孤独的颜色。
      • 色彩,光线,配乐,构图,都很精彩,导演似乎刻意营造一种疏离感,主人公画家Nico的孤独和格格不入显得荒诞而严肃,有一种悲剧美。他说,我卡在了生活的喉咙上,它既不把我吞下去,也不把我吐出来。想到了读梵高传时的感受。
      • 生于贫穷,死于贫穷。生存总是比抽象审美更为重要。艺术家孤苦地度过一生。艰辛的滋味没有少品尝。但是他的一生也算有幸,那就是用玫瑰铺满广场。
      • 人要是孤独,吃饭又有啥用
      • 神奇迷人的格鲁吉亚,孕育出这等浑然天成的赤子之心,我手画我心,我口诉我想,他以最本真的稚拙朴素与热爱脚下每寸土地的深情,描摹着这个民族独有的美;布光与色彩随际遇与心情而变,明暗、颜色饱和度、前后景对比皆匠心独运,横移镜头追随,返乡一段童年/成年切换堪称绝妙。
      • 看完大哭😭。非我不愿,实我不能啊,逃离结婚现场,小店关张,因为这些都不是我要的生活。我要画画,但我不要枷锁,不要为了糊口和安定而违心。我很孤独,我知道我被生活卡在了喉咙,但我依然选择孤独前行,只是向好人们举杯致敬。我向往的生活,是和画家们一起谈论艺术,然而他们与我格格不入,即便是善良的画家们,他们给予我的也并非我想要的,我要和他们喝酒谈论画作,可是他却礼貌离开了。内心里,我这样热爱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复活节,我画出普通人的欢乐与生活,可惜,那不是我想过的生活。孤独…走完这一生。
      • 昨晚睡前看的,它启发了我梦的结构。
      • 注定与世界不合的人,终将孤独离去。这个世界是不会为你改变的。
      • 稀有好片,没人看活该
      • 啊,就算剧作强行要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阶级分析那一套来(人民的画家,资产阶级老爷们不喜欢,等等……),还是必须给五星。本片八十年代初在苏联回顾展上震撼整个中国电影界,看过的人都是三十多年念念不忘这得炸裂到什么程度。剧作虽然看起来比较抽风,但是仔细想想还是有种很独特的时空观念,有些转场堪称神经刀但是非常独特(比如那个驿站、皮罗斯马尼开的杂货店的位置,以及它们和城市的空间关系……),很像诗歌的叙事(感觉也跟帕爷那部[石榴的颜色]叙事方法有一点联系)。当然美服化道和摄影绝对当属苏联电影乃至世界电影史上第一流的神作,复原皮罗斯马尼的绘画空间这种事真不是一般导演能做到的!
      • 85m。就冲这个模仿皮罗斯马尼的油画一般的画面也要给5星,画作和电影摄影真的很漂亮,艺术价值很高,值得珍藏。艺术家的人生很多都是这样,很有天赋很有性格却生前不被赏识潦倒一生且英年早逝。影片反映了画家的一生也是当时社会平民阶层的浮世绘。艺术应该是这样,与赞扬、批评金钱无关,只与欣赏有关
      • 皮罗斯马尼的生命融入格鲁吉亚广袤的原野、质朴的田园、原始的生态、淳厚的生活里,他在精神上提纯,超拔出最纯粹本真的赤子之心。他以灵魂来创作,描绘演绎没有杂质的灵性神秘的世界,探索静默中自洽自得的勃发活力。来啊!请凝视那清辉下发光的生机!它们蕴涵着巨大的能量,从画面上漫漫浸润至观者心灵,令人感动神往。影片影像象皮罗斯马尼的作品一样具有朴拙的造型、简练的构图、纯净的色彩、会呼吸的空间,简约浑厚、动静相宜。也许上天成就一位天才,需要给予他伟大的孤独和痛苦的自省,在艰辛的人生修炼中,他的心血凝结出至善至美的艺术之花。
      • 不愧是高加索。画家的愿望很简单,“我只是厌倦了火车的声音”,结果一语成谶,陆地上甚至从未给他留过一小片栖身之地。
      • 孤独零年的碎片,构成了后代追悔莫及的崇拜
      • 竟然和《石榴的颜色》同一年
      • 最终呈现在银幕上的是生活断面和喁喁碎语,没有顺序,没有长度,没有因果,即使镜头内存在运动,依然凝结为某种非常接近画作的瞬时形态。
      • 85分钟版。视觉上和阿布拉泽、帕拉杰诺夫这几位高加索导演属同一系统,均衡、漠然的中远景渲染一类感伤的历史观,也响应了皮诺的创作风格。剧情比较完整的呈示皮诺一生,自姐姐的照拂中出奔(似乎在感情上骚扰了女眷),在日常的生计中肆意妄为(对妻子不满意就搞砸生意),用画作填满第比利斯的酒吧酒窖维生,被当地画家们发现又遭遗弃,电影无意解析什么,以画家妄为的生涯牵出落魄的晚年,虽勾起同情但也只是寻常的编配套路,它厉害的地方是对格鲁吉亚当地一种人生经验的提炼,让人在观影时不经意融入其中并试图感受东正教山区里生活的逻辑。跳切的地方也挺有意思
      • 不接受逃离孤独的邀请,却也要敬酒祝他们健康
    • 豆瓣 9.0 IMDB 7.6 正片
      Το βλέμμα του Οδυσσέα
      1995
      考驾照
      法国

      尤里西斯的凝视

      Το βλέμμα του Οδυσσέα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来,给坚持看完的同学鼓鼓掌~
      • 精神洗礼!1.借助奥德修斯神话原型,回眸巴尔干战争史,百年电影发展史和人类心灵的千年追寻之旅;2.45-50年家庭舞会长镜头,唯大师可拍出.其他开放时空的意识流有片头和想象被捕场景;3.结尾雾中悲歌,画外音的运用;4.同一面孔不同身份的女子,寄托哀思;5.配乐哀婉凝重;6.被肢解的列宁雕像,反思。(9.0/10)
      • 都怪黑格尔,因为他影响了马克思
      • 一次寻找记忆的旅途化成了影像散落在巴尔干的土地上。被遗忘的苦难无法被记录,时刻发生的又被大雾遮住,电影的力量此刻完全消失了
      • 二刷,48届戛纳评审团大奖。1.奥德修斯神话对接巴尔干战争史,百年电影发展互映人类心灵遗寻。诗化苦痛与悲难,带出安哲漂泊无根/家园破碎的永恒母题。2.肢解列宁雕像/幻想被捕/浓雾与民族末路/打破时空界限,跨时五年的家庭舞会长镜头。3."敬我们无法梦想改变的世界、所有幻灭的希望,敬那些选择提早离开的人";我们一生都在找寻那些印证着我们曾存在过的爱的标记。|妈妈,可否与您跳支舞?(9.3/10)
      • 记得豆瓣曾经有一个话题“令人着迷或恐惧的巨大物体”。 对于欧洲来说,无论是巴尔干,伊比利亚,斯堪的纳维亚还是高加索,那红色的镰刀与锤子是挥之不去的梦魇与庞物。
      • 真是一部宏大、深奥的巨作,却陷于各种铺陈中,大量象征意味的镜头有些越俎代庖了,剧情被不断挤压。哈威·凯尔特的表现极为出色,最后在雾中痛哭那段,让人想起《哭泣的草原》结尾。寻找电影,寻找梦,寻找回忆。
      • 寻找三卷电影胶片,亦是寻找民族的历史。长镜头内部视点转变,列宁巨石像的遥指与凝视,迷蒙白雾中歌舞与枪响编织成撼人心弦的血泪诗章。
      • 悲悯的历史情怀充斥全片。不仅是壮观的巴尔干半岛寻找之旅,也是主人公记忆的心路历程。难忘几场同一空间时空穿梭的牛逼调度长镜头。尤其是神来之笔的新年舞会穿越戏。依旧有安哲前作的影子。《再见列宁》的列宁雕像戏原来源自这里。//20240630资料馆大银幕二刷。仍被新年舞会10分钟跨越时空长镜头感动得一塌糊涂。男主角穿越巴尔干半岛寻找胶片的旅程,也是个人家族史、马纳基兄弟的经历与二十世纪巴尔干半岛战争史的回溯。玛雅·摩根斯特恩一人分饰男主分别遇到的故乡街头女人/档案馆职员/寡妇/萨拉热窝的奈奥米,各自对应尤利西斯(奥德修斯)神话中的妻子佩涅洛佩/神女卡吕普索/女巫喀耳刻/公主瑙西卡。这些在男主旅程中出现的:同一张面孔不同地域身份的女人、似梦非梦的母亲、千疮百孔的雾中城市、肢解的列宁巨像,种种意象直击心灵,令人感伤心醉
      • 8/10。1、看完好迷茫:无聊的地方巨无聊,想哭的地方又欲哭无泪。2、一如塔科夫斯基波澜壮阔的空间调度,[坏中尉]之后再遇赤裸的哈威。3、连绵的雪地,残破的影院,巨大的列宁像,燃烧的汽车,未记录的胶卷,以沧桑的躯体回首苦难,笼罩在多瑙河上的悲凉与绝望还在重演,再见,孩子们,再见,故土....
      • 灵魂若要了解自己,它必须凝视自己的灵魂。 这故事将永无止尽。
      • 诗意的白雾里面是走不到的明天,道路两旁的残垣断壁是残酷悲恸的过去。躯体在路上踽踽独行,抵达目的地时,灵魂却已经在路途中满目苍夷。电影的起源,那是一个和平与爱的年代,是自己想要逃避而往的时空,正是那个出口散发着微弱的光芒,自己凝视着,才能坚持的活着。
      • 你跑这么远来寻找大家都以为已经丢失的东西,你一定有很深的信念,否则一定会非常绝望;世纪初被俘虏的凝视,在世纪末被释放——这是电影,又不是电影。正如我们通过拍电影来诉说、记忆、表达,但之于真正的历史悲伤——那苦寻不得洗印不出的胶卷——都如最后雾中的哀号一样凄婉而空荡。前半段(至列宁像)完美,极致流畅丝滑的穿梭调度;到达贝尔格莱德之后往下掉。新年家庭聚会这一场戏即可打到满分。拆掉的列宁石像可与《雾中风景》断指巨掌对看,此处手指尚在僵持着某个方向;夜里脑后凝视幽灵回魂般的对话惊心动魄。当大雾弥漫就是节日,我们在萨拉热窝跳舞。
      • 他追逐這塊大地的歷史,歷史卻反過來追逐了他,每每於鏡頭鏡框之外物換星移、悄然現形、轟然發聲、等待他踏足後的驚呼而洋洋得意。唯獨一個女人例外,只有她在月台追著車上訴說往事的他時,選擇跳入他的車廂而不是唾手可及的離開鏡框,物換星移第一次失去力量,他的昔日於她更勝大地的歷史。太動人了…
      • #079#时隔一年再看安哲,一样的爱琴波涛,一样的石膏雕塑,一样的孤舟游荡,一样的雾气弥漫,安哲一生或许只在完成一部影片,缓慢悠长的镜头里不断重复着失去、追寻又失去的故事,如奥德修斯/尤利西斯在海上的十年漂泊,关于希腊的乡愁只能是永恒而模糊的雾中风景。
      • 1.《雾中风景》《永恒和一日》后终于再次观看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作品,不少诗意的长镜头画面颇有庄重的仪式感,诸如家庭团聚舞会的戏份则有超现实的舞台设计之味,然而缓慢的叙事节奏、略闷的故事情节终究还是限制了我对影片的喜爱;2.印象里看过的电影制片国家/地区最多的是有9个的《善意的背叛》,如今又看到一部有9个制片国家/地区的电影《尤里西斯的凝视》(我的第一个“波黑”标签条目诞生了);3.虽然如今的我比较习惯观影前不看剧情简介、评论、预告片等,但有些电影(如前后观看《特写》和本片)反倒看了剧情简介后观影时更有代入感。4.吊列宁雕像头的画面想起了《再见列宁》,与本片相比,更喜欢《再见列宁》。
      • 与《哭泣的草原》并列为安氏最差作品:它们大多用抽象苦厄抹平具体性情,常对主人公表现出虐待狂式的展陈与观看癖好,为显示境地之惨而罔顾事实逻辑——此片结尾枪毙一家四口,《雾中风景》卡车强奸流血,《哭泣的草原》树上吊死群羊,为了给虐杀搭建几个足够好看的布景而牺牲人物形象,扰乱叙述语气,将绝对他异的苦难谱为一曲八点档雅俗共赏的苦难之诗.所谓宏大深邃的历史记忆之思永远寄生于俗不可耐的情节剧模式——流浪,婚葬,酒乐,枪火——有关历史记忆他做了怎样的思考和展现呢?无非哭哭啼啼,唱唱跳跳罢了.角色都成了无人格故而无法(也不必)区分的,只会自动反应的vehicle(蹲着!跑!上车!下船!唱歌!边哭边唱!),导演除了他们的磨难以外从没有别的兴趣.
      • 要认识自己的灵魂,就要凝望自己的灵魂。
      • 可能是安哲最苍白的一段旅程,糟糕的是他始终自以为宏大,侧面证明了希腊确实正在死去…安哲电影的原型其实是公路片,但这次偏差的不是追寻的目的(毕竟老塔也曾为了一个名义而深入灵魂的腹地),也不是追寻的方式,而是安哲错估了观众同他一起重复凝视,和迷失在风景中的耐性和决心,但这可能也和未修复的画质缺乏细节有关。除了第一个镜头,黑雨伞和列宁雕塑,几乎很少用到大景别调度,这又和作品纵横交错的历史感有些相互消解。文本内外设计的四重“凝视”:Minakis兄弟第一次用摄影机“记录”巴尔干的变迁;主人公在“寻觅”遗失胶卷的路途上亲自直面遗骸和战火;而安哲在尝试对“回归”进行“记录”的终点,确信了“历史被返还”的不可能性;于是观众被寄予了“传承凝视”的希望。
      • 最爱从火车站一幕转到童年回忆,舞台化的展现历史变迁,直至合影,年轻的主人公入画,牛叉闪闪。
    • 豆瓣 8.6 IMDB 7.7 正片
      Jeder für sich und Gott gegen alle
      1974
      剧情片
      德国

      卡斯帕尔·豪泽尔之谜

      Jeder für sich und Gott gegen all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一个无知而纯洁的灵魂在尘世间的辛苦挣扎,人类异数注定无法长存于世;以“临终之眼”窥洪荒之前或末世之后,不啻是一个上帝派遣来试探人类与预言人类处境的先知,在穿插的泛着古旧色彩的画面中,流露着神秘的梦幻感,的确是“欧洲之谜”。
      • 赫尔佐格封神之作。本片完全是一场康德主义的行为实验。时空直感-语言/逻辑-艺术与宗教,从[黑暗与无声的世界]式的地窖走出的婴儿/成人与“人类文明”的扭结关系在不同层次细致展开。(某些地方大约参考了特吕弗的[野孩子]?)片中那些“先验”的段落都甚为美妙(雾气中的山顶,临终遗言描述的沙漠)
      • 赫尔佐格的这部振聋发聩之作得益于两件事情。一是在每帧画面里都满溢的怜悯,这种视角平衡了赫尔佐格相当身体性的画面风格。二是男主角在镜头前极强的存在感。赫尔佐格对于以理性为主轴的德式思维方式持反对态度,展现了“教育”和“社会化”进程的失败,其原因就在于“理性”、“逻辑”、“语言”这些东西本身就是建构的。一个外来者先学会了这套建构之后,反倒更能看出其中的虚伪来。
      • 从未接受过人类文明“洗礼”的闯入者,却在宗教,知识分子,阶级文化,哲学事项上让人类颇为难堪,我们最为自豪的文明却也像海市蜃楼般遮挡了我们的视界。Vision的视像化片段既诗意又被悲伤,卡农配自然景象真是必备。
      • 马戏团奇观、逻辑学家的偏执(真理村、谎言村、树蛙)、伯爵的上流社会晚宴、教堂的圣乐布道、头部被打和被刺伤、最后的解剖(所谓畸形大脑、肝脏)都表现出了人类社会的狭隘、陈见和暴力,但最开始照顾他的那家人(小男孩)和后来的老头女仆还是有些暖意。审视人类社会,穿过沙漠来到城市会怎样呢?
      • 岩洞 Altarmia 动物般的声音 猪 从自己的毯子上撤下一小块给一旁的马的小雕塑盖上衣服
      • 赫尔佐格代表作,获戛纳评审团大奖。对洛克"白板说"的影像诠释,上承[野孩子],后启[象人],马戏展览如温驯版[畸形人]。死生成谜的加斯荷伯,如赤子般孤独纯真,对信仰(神父)、科学理性(逻辑学家)、体面文明(老贵族)的质询。模糊闪烁的梦境,不听话的苹果,雾中朝圣之旅-山顶为死亡,盲者。(9.5/10)
      • 永久入选个人十佳。德国哲学气质打底,探讨人类认知到底有多大局限性。在这个欧洲文明的形式主义达到巅峰的时期,一切看上去都是优雅而理性的,但赫尔佐格却用一个半先知半外星人的视角对其进行了复现和解构,他证明了一个事情:豪泽尔不仅没病,而且诚实;所有文明之下,都是巨大无形的迫害和野蛮。
      • 如此孤独的悖论!无怪乎伯格曼这般推崇!
      • 音乐非常好,虽然这个说法会显得奇怪,但镜头中摄入的德国,是我眼中的德国。
      • 卡斯帕豪瑟尔就像皇帝的新装里的小孩 当然本片更多的不是对裸替的人类文明的讽刺而是对人类苦难的无尽同情 迅于《大路》
      • 如果你喜欢《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悲情城市》、《盲山》这类纪实性很强的电影,应该就不难爱上本片了。 这个故事可不是虚构的。推荐一篇很好的影评:http://www.douban.com/review/1029901/
      • 设定的确像特吕弗的《野孩子》,却犀利得多。借一个突然闯入人类社会的“野人”之口,戳穿了多少文明的谎言啊。。。结尾太令人难受了。。。这大概又是一个末世寓言
      • 性恶难易本是人,世事尽兮归于尘 【t2187d478d】
      • 一场关于人类自然性与社会性矛盾的讨论。在点缀的温馨之外更多地则是通过一个怪人的单纯,诚实和朴素的唯心主义来直面人类社会的投机,怀疑顽固和强迫的虚伪宗教。套用《逍遥骑士》的台词,"他们不是怕你,而是怕你所代表的意义。"但结尾稍弱,极端路线的赫尔佐格距离金棕榈最近的一次。(4.5星)
      • #Birkbeck课堂放映,哇唔。。。预计是年度最佳观影体验。主角以几乎空白的认知状态去接触“文明社会”,迅速吸取信息,发展出独立又不平常的理智和情感,反而看出推崇宗教,理性,文明的这个社会的不合理和荒诞,甚至迫害,如果发展出独立人格后还不能成为自己所愿的自己,那还不如回到洞中去。 个人的思想跟所处环境是有多大的关系(主要是限制)啊,所以要不断质疑,学习,并解脱限制,但前提是以尽量空白的状态去多体验。 最近要成为戏精了,老在电影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而瞎激动,在英国的生活体验和感悟让我跟帕斯卡尔合一,虽然相比下,吸收速度慢了点。。。
      • 3.26 北影 回到了现代刚刚萌芽时的人类生活中。似乎开了混沌。出现了故事的开头,而无人知道后来的事,就像领养人被打断的讲述。用梦造世界,忠实于启示和自我,绕开巨壑。情绪、语言、动作的力量,这里有卡夫卡,有尼采,有福柯,有巴特
      • Bocklinesque and Friedrichesque, both visually and spiritually. Sensation comes unexplained.
      • 豪泽尔可谓是未沾染俗世的纯洁之人,因此他与众不同,而人类是群居动物,排斥异己者,俗世之人不懂他,所以戏弄他,笑他,怕他,要消灭他,死后还要解剖他,看看他到底为什么和大家不同。我想100个人里可能有1个智者,1个天才,1个大善人,1个大恶人,其他95个半善半恶的庸人!摄影和配乐很棒,台词充满哲学思考性。
      • 太孤独了,无法共享的个人意识。前半生困于地窖,往后几年里所见是踩踏的水芹与醋栗,是吞食的树蛙,却能在梦里见到壮阔的高加索山脉。第一次感受的火的刺痛与婴儿的身体,kaspar没有任何言语,两行眼泪刷地往下掉。影像中不断显现的交流的障碍感强烈又真实。
    • 豆瓣 8.3 IMDB 7.1 HD国语
      戲夢人生
      1993
      剧情片
      台湾

      戏梦人生

      戲夢人生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侯孝賢的片子一寸一寸看進去,再看其他都會覺得“飄”。
      • 当年阿巴斯在戛纳看了戏梦人生,说它好。回去后一想,岂止是好,简直就是厉害。
      • 继续对台湾近代史做考究,这回则到了日据时代。依然是由一个人看背后的一个时代。风格也基本类似,不过讲故事的方式,真真假假的,很有趣。
      • 传记片的一种形式,口述与扮演彼此渗透(可比较沃特金斯的[爱德华·蒙克]。100个镜头,旁观的态度,极低的照度,以及远山淡影。值得称道的是历史叙事的态度,恰当地表现出了那种暧昧性。
      • “像云块的散布,一块一块往前叠走,行去,不知不觉,电影就结束了。”
      • 这部开始明显去戏剧化,有侯自己的创作意图,也有些是受客观条件所限——比如林强的表演没法给近景,那就拍全景;有些场景实拍成本太高,干脆就改成李天禄的口述。另一件有意思的事,外景基本都在福建,报了合拍程序,剧本居然审过了,那场日本宣传队的戏很可能就是在大陆拍的。《好男好女》也没事,就是到《海上花》才不让拍的——90年代的g点和现在还真不一样……
      • 没错啊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总逃不过的。科技再怎么进步,但那一切还是逃不过的。怕且到了最后,当我们回顾自己的一生,却也连电影中那个风光秀美的长镜头都不及~对不起很残酷但也许就是如此。
      • 离开我生命的那些人,留下模糊却隽永的脚印。
      • 那些当年性命攸关或是光怪陆离的事件,都化成李天禄口中轻描淡写的几段故事。这或许也是侯孝贤看世界的方式吧,时局再动荡,命途再坎坷,脑海深处留下的总有那些朦胧的山峦,昏暗的房间,冒着热气的面
      • 如果说悲情城市对家族命运的叙写还让人有些难以接受的话,戏梦人生对李天禄一个人的书写则简单至极,但简单之中又透出一股生死福祸的悲凉。景深、灯光更加极端,戏剧化部分全部被纪录片元素干掉,剩下的不过平淡讲述。日本宣传戏一段台本由日本人自己念出,台前却是台湾人在表演,心口相离,着实深刻。
      • 《戏梦人生》的故事始于1895年台湾被割让给日本,止于1945年8月。侯导谈这是“浮云连缀“的电影。是片段的散文体,但可能比任何人单一视野认识到的都要深刻。 且看风格:不带任何惯常判断和过分期待地看世界,甚至是历史世界。不是像写编年史或教科书那样聚焦历史“重大”事件,而是关注那些人物经历过的历史,要表现他们最鲜活丰富的记忆,与被历史记录剔除的日常生活细节。 还是那句“表象隐藏着暗流”,阅历越深,品得也许也越多。蛮想用朱天文的《童年往事》剧本里写的做结:“他的一生,在他脑中一瞬间都过完了,墙外凤凰木烧着蓝天,米粒般的芽黄叶子自纷落,下了一场黄雨。”
      • 看戏剪辫巫术换命,继母世仇哭爸赶出家门,露水鸳鸯脸上敷了满桶青蛙,日本军国主义歌仔戏剪断交通线,解放后被疏散在棺材店里全家患上瘴气,拆掉破旧飞机卖破烂只为多买几张戏票……故事有点戛然而止,突然和《悲情城市》的时间线接了起来
      • 除了奉俊昊,看最多遍就是他。他拍法其實怪,但抓住電影之最重要:表演、故事、空間和時間。也是我所喜歡的,看似漫不經心,實則精心設計過。廖桑課上叫我們拍「空」,其實就是體現「透視」。但片子裡有時無透視,譬如警察局那戲,因調度更複雜。他聰明到利用門框,使得畫面裡遠景和特寫並存,簡直奇蹟
      • 淡極了的一部電影,以至於有一點沉悶,但人生何嘗不是。
      • 1.由对镜自述(纪录)、片断搬演与戏剧三部分组成,加上时而插入的画外音补叙,大量留白,100个中远景长镜,冷眼旁观人生与历史。2.室内戏低光照明,人物大都面目模糊,一如回忆中的往事,与清晰明亮无缘。3.以布袋戏喻人,冥冥宿命感似[两生花],亦同贝托鲁奇所言"个体是历史的人质"。(9.0/10)
      •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当人们遇到一些无从解释无法逃避的事情时,总会归于命与缘。于我来说,阿碌最好的辰光当是与丽珠共度的。然而佳人才子,相惜偎依,也终逃不过黯然别离的命运。之后日子如流水,冲刷沉积下来的回忆,有你便足够。
      • 人生如戏,梦如人生,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总逃不过的,生活本身就是历史。山是绿的,水是清的,不管有多少的痛楚与感怀,镜头一转便是满目的绿水青山。
      • 记录、故事、戏剧将影片一分为三,恰与戏、梦、人生一一对应。片中所有人等,全都面目模糊,或暗或远,隔着一层距离。
      • 近乎一场一镜,总仅一百有余。真人讲述,浮生若梦,沧海桑田。
      • 昏黄、古老的中国在侯孝贤的电影里复活,侯导真是镜头语言最中国、内核最中国的导演。静静述说,却有沈从文一样的美感和力道。李天禄的戏梦人生,也是台湾的戏梦人生。饱经风霜阅尽世事的阿公娓娓道来,国民党没来之前,悲情城市是这个样子。
    • 豆瓣 8.7 IMDB 8.1 HD中字
      La passion de Jeanne d'Arc
      1928
      剧情片
      法国

      圣女贞德蒙难记

      La passion de Jeanne d'Arc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无关技巧性和开创性,我不能接受的原因在于不结合典故的前提下,作品空间内没有任何一方面(或者说任何一次拷问的落空)可以证明贞德并非愚忠,即便她的信念绝对“正确”。而如果德莱叶的态度是“无论愚忠与否,苦难/坚守都值得被放大/歌颂”,那对我来说便绝无感染力可言,所谓人性摇摆也离灵魂很远。
      • 在默片时代即将结束的时候,不仅是纪录片的发展跨越了国界,而且,由于欧洲的电影工作者们的高尚的进取精神,各种风格、流派之间相互影响和渗透,诸如:德国的场面调度、法国的摄影技巧和苏联的蒙太奇剪辑等等,一种国际性的电影文化为人们所认识,并逐渐地成长起来,本片即是这种国际化的集大成者。
      • 伟大的作品!!!出自德莱叶之手,甚至,“伟大”这个词都不足以将它赞美完全。每一位演员的刻画都独一无二令人印象深刻,纯粹而深刻的演绎,编剧、演员、镜头,一切都是。这是只属于默片时代才会产生的伟大演绎!!!
      • 【B】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大特写,歌剧配乐,投在贞德脸上的“圣光”,于是电影看起来就“神”了。但并不觉得在剧情上有太多可供解读的东西,默片的信息容量太小。 但女主角演的真的好屌啊!接近病态的绝望和疯狂看得人起鸡皮疙瘩,可惜毕生也就只演了这么一部电影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