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伯爵夫人的耳环 Madame de... (1953)

    最近更新: 2024-06-19 HD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的巴黎,在灯红酒绿的上流社会中,一位名为露易丝(达尼尔·达黎欧 Danielle Darrieux 饰)的贵妇显得格外耀眼。露易丝的丈夫是一名极具威信的将军,故事要从将军送给露易丝的一副耳环说起。为了偿还赌债,露易丝将耳环低价卖给了一位珠宝商人,对丈 夫则谎称耳环丢失。迫于将军的名望,珠宝商人将事情的真相如实告知。将军不声不响的将耳环买了回来,转手送给了相好许久的情妇劳拉(Lia Di Leo 饰)以讨其欢心,可是没过多久,这副耳环便辗转来到了意大利外交官德纳提(维托里奥·德·西卡 Vittorio De Sica 饰)的手中并最终物归原主回到了露易丝的身边。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7 IMDB 8.3 高清
      Les enfants du paradis
      1945
      剧情片
      法国

      天堂的孩子

      Les enfants du paradi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看到三分之一处时,竟然后来都没有了字幕,这个时候才明白懂得法语将会是多么重要
      • 一个女人和四个男人浮夸的多角恋爱故事。作为法国史上最伟大的影片之一多少感觉有些过誉了。上集4星半,下集3星。
      • 3.5。看了仨小时的琼瑶。4K修复版,190min。◎中国电影资料馆
      • 戳到了本专业G点的片子同看的人又是师姐很容易想象看完后在那里叽里呱啦一堆卢梭到狄德罗到布莱希特。但是最好的地方还是在于,如此如此多面的法国,既浮夸又优雅,既造作又真挚,套用管风琴的话,人能这么锲而不舍地轻佻,骨子里一定有哀世伤生的肃穆在支撑。和大江说漫才一样,滑稽与心酸一线之隔。
    • 豆瓣 8.1 IMDB 7.7 超清
      L'Atalante
      1934
      爱情片
      法国

      亚特兰大号

      L'Atalant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有些镜头拍的是很漂亮,其他没看出来什么。不解之下学习各种影评,诗意来诗意去,越发的不懂了
      • 《水形物语》算什么嘛。@资料馆
      • 航行版“公路片”,朦胧的爱情,那个年代的人和景、物都有种特别的气质,纯。侵入水中能看到你想看到的;手滑黑胶时同音的“手风琴”;群猫;老船长有型又有些滑稽(耳钉和背带牛仔水手装,凌乱发型变寸头);分开后的“床戏”;坠水后的幻想;
      • 法国人的爱情套路,几十年前就有了吧——接吻和吵架,一上来就是阴郁的结婚仪式,男女爱情被丢到一趟永远在航行,停靠巴黎,不知驶向何方的驳船上。猫咪,文身,留声机的细节都很棒,大副的温柔与危险,堆积古董和回忆的的小屋,骂骂咧咧的粗犷形象,其实才是这部电影的最大看点了。然鹅,修复得不好。
    • 豆瓣 7.8 IMDB 7.3 正片
      Viaggio in Italia
      1954
      剧情片
      法国

      游览

      Viaggio in Itali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属罗西里尼风格转型期间的作品。影片中的街道多以实景拍摄,以热闹的街景反衬人物内心的荒芜,以冰凉的遗迹映照人物内心的焦躁。这部电影的叙事结构启发了安东尼奥尼的《女朋友》和费里尼的《甜蜜生活》的制作。这是罗西里尼电影中极为鲜明的现代意识,即一种展示人内心的“现实主义”。
      • 罗西里尼的褒曼和希区柯克的褒曼简直是判若两人……虽然罗西里尼不是我的菜 但经常能从他的电影中看到一些神来之笔
      • 很可能是最喜欢的罗西里尼电影,但一定是最爱的褒曼电影(原来高冷女神也可以如此俏皮可爱和敏感脆弱)片中夫妻在旅行中的微妙关系情感变化,罗西里尼像是记录片般捕捉(当然此时的褒曼也是他的妻子)电影不再是模仿现实,而是启示着真实。最后人群里的深拥,是“只有电影才能拍摄的奇迹”(巴迪欧)
      • 想要成为夫妻,就先去旅行一次。——无名氏
    • 豆瓣 7.9 IMDB 7.5 正片
      La ronde
      1950
      剧情片
      法国

      轮舞

      La rond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旋转木马不停转,爱欲轮回性连锁。下一曲舞伴更换,失去的永不再返。
      • 转不完的圈,轮不完的舞,出不完的轨,圆不完的谎,劈不完的腿 1080p.BluRay中字http://www.zimuku.net/detail/75355.html
      • 马克斯·奥菲斯代表作,至为超前的电影。1.链式结构,男女群像,散而不乱,精致对称,首尾回环。2."游戏操控者"作为全知叙事者,既是媒介自指(如:剪片),又随时介入并改写故事。3.片首左移的5分长镜惊为天人,全片的运动镜头与跳跃性转场与爱情/性欲的浩转流变相得益彰,也造成间离效果。(8.5/10)
      • 【4L】战后50年代奥菲尔斯的改编电影。回归到30年代“解放的摄影机”的灵动,长镜跟随人物散步、跳舞、调情;前景掩体,人物动作的隐藏与暴露对应着叙事中男女之间欲望受挫和满足;自反性坦荡无遗,剧透的叙述者,入镜的摄影机,不掩人工性的场景;分段式结构呼应着性冲动中短暂的满足,旋转未实现的爱
      • 《轮舞》,哦不,是奥菲斯的《轮舞》体现着一种作为叙事媒介(或者更为直接:电影)的自觉,自影片的画外音开场,叙述者即无处不在,与此同时,它将影片的叙事还原为“杂耍”,叙述者/杂耍者外加引申宗教含义的“在场上帝”,他完成了他的三位一体,并时常以一种布莱希特的形式与观看者发生互动,既然叙事主体不断在“轮舞”中置换,那么真正获得“主体性”的角色,只有“叙述者”(即使在真正的影片中也只是作者的替身)。 另外,他同时也“化身”为演员,带领她穿越“时间”——赤裸裸的后台,布景,灯光,摇臂,意识流文字影像化的一种处理方式,再一次证明,所有巴洛克式的服化道,包括精准的运镜都暗示着作为“棚拍”的非真实,只是自然地从一个“set”走入另一个“set”而已,然后,故事结束。
      • #重看#在华丽长镜中穿行的百态人生,其实如上帝手中傀儡一般,在被设置的舞台上演绎着自以为能自控的幕间戏,完美的形式与内容契合匹配,优雅的戏谑,如梦的兜兜转转,漂亮的叙事闭环;「轮舞」的圆形结构契合如大梦一场,具有普世性的基本架构——细究所有人际关系,无不携有其痕迹,从一个怀抱流连到另一个,一个涟漪激起另一个,无穷无尽的余波。
      • 一场精彩的交接舞会,场面调度已经达到了如魔术般酣畅,在长镜头和蒙太奇的组合间达到了美妙的平衡,唯一的缺陷是在交接时仍旧体现出明显的那种“古典式”的断裂,但诚然,正如作品中一对对男女如命运般的无疾而终那样。
      • 8/10。摄影机营造在场状颠覆了品质传统的经典叙事,开场白的讲述者从舞台空间进入维也纳街道前往旋转木马迎接女主,强烈自反意味的长镜头具备活动力。少年诗人向熟女求爱单膝跪地,每摘掉一层她的饰物、帽子镜头就以全景推进特写,偶尔的反角度拍摄(钟摆-双人床靠枕后的遮挡式前景)都将性吸引仪式化。
      • 说书人的存在,让轮换的故事有了形式的引擎,驱动人物的是情欲,驱动叙事的,是我们观看/窥探的欲望(那一刀cut自反出支配观看的权力),旋转木马就是用齿轮代替提线的舞台,随音乐舞动爱情的幻景,“不知身在何方”,是剧中人对剧本、也就是我们对命运的哀叹。比形式更晕头转向的,是大光明闷热的内厅。回想比较有意思的镜头是夫妇分床,在宛如墓冢的角度,时钟在中间摇摆。
      • 美轮美奂-07/05/12\能把所有故事看明白是不是就对感情无所谓了-03/02/14 at MoMI
      • 奥菲斯的华丽美学。10个场景,以5男5女在华尔滋舞蹈交换舞伴为比喻,对爱情的真诚和虚伪作出了探讨。
      • 非常有意思的形式,让人想到《都市浪人》。都是些偷情苟合的故事,故事里的人却都一个个歌颂着忠贞,好一出讽刺戏。场面调度和镜头都好绝。由于赶场最后半小时没看到,得找来补一下,我猜最后一个一定是回到了开头的妓女。7.17@上海大光明
      • 一部糖葫芦式的电影。你紧张地情绪也许会得到缓解;你疲倦地眼皮也许还不至于那么快耷拉下来;你也许会边看边偷瞄身旁的爱人……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_lhiiY62No
      • 2021.7.10 看过那么多类似的结构或者题材,还是最喜欢这一部。在爱情这里,性别、身份、地位无关紧要,谁都一样,出戏入戏,白天黑夜,一切流转如行云流水。在大光明看老电影真是有一种时光穿梭的错觉。
      • 爱情的旋木转啊转,转出四个大字:男的不行。角色们总是在问“几点了”,十分钟太远,五分钟太短。全片最帅Anton Walbrook!
      • @奥菲尔斯作品回顾展。 讲述者的角色代表所有人,包括观众,也是操纵者,也是各种角色,打破电影壁垒,仿佛也欢迎对电影本身的观看和质疑。魔术般的华尔兹,行云流水,百态的人物和情感。 喜欢过去是因为比现在更安逸,也比未来更可靠;军刀和女人,要水喝,笼中鸟,错位的时间,想到上周看的泰特画展里的象征主义;司汤达笔下的爱情故事,因为相遇哭了三天;关于Emma婚姻的一段对谈,精妙的对话构图灯光钟摆...和要命的幽默感;咔嚓咔嚓剪胶片:有审查哦... 得去读读施尼茨勒
      • 叙事结构颇有创意的老片,可惜作为重头戏的对白部分因字幕之故词不达意,基本不知所云。
      • 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2002506319/
      • 虽是轮流恋,却有逻辑可寻,每个人走向的都是某个爱(投射欲望)而不得的人,能看出谁对谁更多点爱(欲),或者谁都不爱(比如士兵),那对夫妻恰好处于平衡状态,也就特别喜感,不同床,各异梦,彼此无法满足对方,就开枝散叶。迷恋、激情还算不上爱。女仆穿透视衬衫就是要出事的。。。
    • 豆瓣 8.1 IMDB 7.3 丹麦语高清正片
      Gertrud
      1964
      剧情片
      丹麦

      葛楚

      Gertrud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在处理场面上和斯特劳布-于耶等人共用了许多相同的形式、方法和原则。双人镜头用到最大化了。像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我指的是“文学意义”的语言。尽管影片在布光上拍摄出了一些辉煌的片刻和电影镜头,但是实际上用光还是过度了。
      • 伟大之作,我的影史爱情片十佳。1.简约,沉缓,肃穆,一种决绝、从容、高贵的理想主义,爱是生命中的一切,若没法寻得同样将爱看作至高者的伴侣,则宁可遗世独立,悠然自处。2.长镜头最大程度取代了剪辑,摄影机也仅作必要的、跟随人物行动轨迹的运动,克制而温和,极少特写,多用中全景。3.以室内戏和封闭式构图为主,却蕴藏、导引着开放、无限的精神空间;人物表情凝重,行动滞缓,女主更是全程目光出神,面容哀婉,实而暗潮汹涌,内心情感激荡。4.对门框、镜像(以点燃和吹灭昔日礼物镜子边的蜡烛喻指回首往事与掐熄旧情)、油画、歌声及雕塑的精妙运用。5.影史最佳结尾之一,动人至极(当面烧掉所有未读之信-超然于文字&身体的知己情谊,读少女时期的爱之诗,畅谈墓志铭,在两重遥远的门边两次挥手作别,钟声)。PS:大幅修订了字幕~(9.5/10)
      • 9.8;I hear my echoes only when they're dying
      • 我首先尝试通过人物间的眼神交流构建完整的人物关系图,然而失败了,因为所有人大多数时间都在看着空气………所以换个角度想来,似乎大多数对话都是回忆与爱情观的交流,而不该简单理解成角色间的交流。
      • 上流女性心风骚,玩弄男人一大批,还要怪卿不懂情,伤害男人才甘心,烂污三鲜一只鸡,装啥清高装啥逼
      • 1.“我信仰身体的快乐,和灵魂不可挽回的孤独。”;2.一个大龄女与丈夫、情人、旧爱纠葛不清的爱恨情仇...
      • 女主这个念台词方法太迷人了。把一句话破为一个个音节,然后胆怯地把它们放在一起,看能不能产生一点意义。
      • 第一次看德莱叶的电影,却是他拍的最后一部。表面上是一个女人的故事,内里应该是导演在暮年回望人生时的自述。在爱遇到虚荣与玩世不恭时,它是无力的,所以选择爱的人注定孤独。可即使孤独忧郁也不妥协的人,才不会失去爱的能力。因为所有爱的给予,都是基于仍然对爱保有真切的感受。
      • 一个真正的灵魂不用隐藏在他的思想之后。镜头很少移动,一旦人物站定或坐定后,镜头也不动了,剩下的就是表演和精雕细琢的台词。每个人物的对白都像诗朗诵。配乐只出现2次,一次是1小时多的时候,几秒的小提琴演奏,一次是结尾时。全片有2段回忆和最后一段镜头沐浴在犹如金色的光线下。
      • (20160416一刷五星)集大成之作:从《审判长》就开始的对闪回的重视;有《吸血鬼》的梦幻与光影游戏(Gertrud在Erland家卧室更衣、Gustav夜乘马车去歌剧院);有《神谴日》与《词语》的pacing、声音、空间观念(两场公园拍成室内剧感也是绝了);不再有明显的宗教元素,但仍有惯用多回的钟声在(至少6次),还借答谢Gabriel的晚宴上的青年代表道出——过去的世代里人们被宗教禁锢了爱的天性;有长期延续的一丝不苟的布景设计。除以上,还有精致、极限的照明:两次闪回(在E家和Ga家),不现实的高调加上窗户均匀过曝的效果;Ge与Ga初次独处时关灯后的主光很柔,且做出了微妙的亮度过渡(见人脸);两场公园(前者晴后者阴)的表演区域都做了个工布光,柔光为主。最后,对极少对视的对话的分析不应局限于Ge,男性们也多次如此。题中之爱是爱情,也是奉献,与基督暗合。
      • http://f.xunlei.com/153902835/file/aa870246-85a8-483e-bd1c-7bac7d032ced
      • 德莱叶的最后作品,讲述爱情的选择话题。影片的风格尽显静谧和超脱,舞台味很浓。
      • Zoe:“就像女人的爱出于需要一样,男人需要工作,我没看出来为什么爱的需要更高尚,更正确一些”+1 现实中每每遇到爱得发疯发狂歇斯底里的人,我都不自觉地脊背发凉
      • 德莱叶原来也用这一场景一镜头的技巧,而且用的还真不赖,机位的远近正好契合了人物的心理距离。可惜如此完美的技法依然不能博得本人更高的评星,那乏味的对白和空泛的实质令人生不出丝毫好感
      • 119min|20161030 RÉTROSPECTIVE CARL THEODOR DREYER重看(减分)
      • 德莱叶借格奥尔格之口把生命最重要的内容翻来覆去咀嚼,十来岁不顾一切去爱,在爱的自负里渐渐陷入挣扎,爱成了不确定的虚无缥缈,不可能的对等投入让爱不再充满光华,毅然走向自由与孤独,选择将爱打入死牢,而老年,愈发坚定,爱无疑是一切。
      • 不可实现的自由意志,长久的婚姻遭遇隔阂与冷淡,短暂的慰藉也不是最终归宿,这似乎是难以解决的,垂垂老矣时还是一句话:生命中除了爱一无所有。“我信仰身体的快乐,和灵魂不可挽回的孤独” 。这类解决不了的矫情本是要减分的,但毕竟都是必然存在的纠结,就推荐了吧,
      • 睡着了醒来又睡着了又醒来又睡着了又醒来又睡着了又醒来……………………
      • 我信仰身体的快乐,和灵魂不可挽回的孤独。爱是一切。
      • 忽明忽暗的场景,暧昧坚决的梦呓。
    • 豆瓣 8.0 IMDB 8.0 HD高清
      Brief Encounter
      1945
      剧情片
      英国

      相见恨晚

      Brief Encounter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刻骨的感情从何而来?这是黄金年代我看过的最差劲的第三者教育影片
      • 第四千部标注,2019-1-6重看。没有奇迹没有童话,最终屈服于庸常生活,就这样走出彼此生命,水波不兴暗涌心底;单方面的叙述充满主观的忧伤,黑白光景更添沉闷周遭的无奈。 她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对自己的谎言,那些无关紧要的细节是证明一切并非虚幻是证明,被镌刻进生命记忆。跌跌撞撞的雨夜,映照着无穷的后悔与无边的羞耻。从远景般的茶店环境描写入手,切切嘈嘈的周围里沉寂着他们的焦灼,非常古典手法的开场。 火车站位于他们各自家庭的中间,两端俱不着边,终成空梦一场;这个架空式的环境是他们抵达浪漫与自由梦境的乌托邦通道,火车承载了相当重要的情感寄寓功能。
      • 我老婆要敢出轨我就拉她去卧轨
      • 即便无法认同这种感情,在结尾疾驰的火车声中仍然会为主角遗憾,这可能就是导演的功力吧。总觉得真正的问题不是相见恨晚,而在于这位人妻又寂寞了。婚姻难免平淡安静,异地和旅途又是最好的滋生浪漫的温床。由于都是女主的第一人称叙述,很难了解那个男人到底有多看重这段感情。女主很有文青潜质。
      • 情节简单得很,却充满趣味,整个电影自始至终散发出忧郁优雅的气质。貌似出轨的戏,导演却从一开始都没打算往伦理上说事儿,加上电影以女主角向自己丈夫“忏悔”的口吻倒叙出整个爱情过程,更加显示出这仅仅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发乎情止乎礼。
      • 6/10。大卫里恩是热爱火车的导演之一,开场劳拉和医生在火车站分别,这段场景拉开了她对整段关系的回忆,结尾火车鸣笛声不断拉长,当摄影机倾斜到劳拉快要晕倒时,她迅速跑向站台,画面左上角冲出一辆火车紧接头发凌乱的劳拉处于画面右斜角,表意性的音响和摄影揭示了差点突破理智防线的痛苦心理。自我克制不逾越的劳拉成为资产阶级形象的代表,医生卑下地请求和劳拉幽会的荒唐行为、讲解劳工患病的可怕,形成了两种阶级文化的对照、冲撞,在餐馆和剧院蹩脚地拉大提琴的女人也成为中产阶级医生嘲弄的对象。注意劳拉送给丈夫的礼物是一个带气压的时钟,时间在第一人称叙事中重叠,譬如劳拉坐在沙发向丈夫述说外遇的经历,左上角回忆出现,右下角的劳拉依然存在,两个镜头叠印在一起,以及火车窗上劳拉眼前浮现两人周游世界的想象,象征难以从回忆中自拔。
      • 生命里的星期四,泪眼中的一粒沙。
      • @BFI Southbank 重看,70周年重映修复版。这次真正理解了为什么英国人如此珍爱这部电影,它展现出一种“Britishness” 汹涌的情感均蕴含在这场温柔至令人无法抵挡的心碎之中。“原谅什么?”“一切,原谅我最初与你相遇,原谅我为你拭去眼中沙粒,原谅我爱你,原谅我为你带来如此痛楚。” 20190106重看。
      • 这个女人有过一次难以抑制的出轨,但是更重要的是她一直有着一个好丈夫。
      • 火车喷出的白色烟雾划过整个画面,将这部影片的主题和空间都有所延伸,女主角冲出餐厅奔向快车的镜头、运用了倾斜式构图并一气呵成,让人感同身受。一个极其细腻的婚外恋故事,车窗上叠印的关于两人浪漫生活的想象也颇有意思。火车、电影,这些现代文明的产物让普通人也有了浪漫的可能。
      • 可能尚未到达中年,感受不到那种陷于平淡生活的无力感。但单纯从电影的角度去看,亮点不多,结构单一,情节可猜,镜头也显得中规中矩。唯一的亮点是结尾处女主角从座位冲出门看着火车驶过的一段的镜头,将那段压抑的感情与犹豫表现得淋漓尽致。
      • 'Before Brief Encounter, characters never thought in British cinema, they simply acted.'
      • 第一人称的叙述让电影变得更具文学性,并且因为抹去了男方的心理活动,所以避免了似同类题材陷入伦理问题的讨论,取而代之的是深情且克制的情感,分寸之间把握得很妙。古典弦乐和贯穿始终 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 No.2 一响起,就会让人忆起生命中的星期四。结尾带来的情感高峰的倾斜镜头值得一提。
      • 闪回就够你们学的
      • 第一次插叙结束时,女主人公位于画面右下角,在丈夫的呼唤声中回神,有舞台的画面效果,类似《芝加哥》,虽说不是必需的处理方式,但有意思。插叙+大段心理独白,描述了一位中年已婚女性的一次出轨。很像《小城之春》,但内涵不及后者。7.9这么高的分数难道是我看的角度不对?
      • 如果出轨不算爱,还有神马好悲哀
      • 1.又一段经典的婚外恋,中年男女的婚姻危机。2.片尾女主冲出餐厅奔向快车的镜头、运用了倾斜式构图并一气呵成,让人感同身受,太赞了,喜欢。3.不是自己的总是美好的,得不到的总是在骚动。
      • 大卫·里恩第4作,首届戛纳最高奖。1.一粒煤砂,一列火车,一段短暂而刻骨铭心的婚外情。2.首尾回环,忏悔画外音倒叙,愧疚自责与难抑激情间的挣扎刻画得细腻鲜活。3.外化心理:闪回临转场前的音画错位,告别后奔向火车时的倾斜构图,尾声重回现实后背景由黑暗渐次转亮。4.谢谢你回到我的身边。(9.0/10)
      • 故事很简单,主线条分明。看不太出男主角的真情实感,倒感觉他像个骗色的伪君子。结尾女主角内心挣扎的那段戏挺好。这样的故事每时每刻每地都会发生吧,在厌倦了单调的婚姻生活后突然闯入的陌生人让人狂热着迷~~如果真的离婚在一起了,激情代替了责任,也不会保证不像徐志摩和陆小曼一样最终悲剧收场
      • 这种题材我看起来注定昏昏欲睡,不过,大卫里恩的手艺还是颇讲究。再者,受不了英国人的矫情调调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