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别名格蕾丝 Alias Grace (2017)

    最近更新: 2025-06-13 第06集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解说视频包含大量剧透,谨慎观看

    别名格蕾丝2017年第二集(上):女佣和她的好朋友玛丽

    作者:不能遗忘的过去时光

    别名格蕾丝/双面格蕾丝 自述

    作者:dnifhfueocjche

    剧集根据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别名格蕾丝》改编,讲述女佣格蕾丝(莎拉·加顿饰)意外谋杀了雇主,而她却被认定为最臭名昭著的女人之一。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3 IMDB 8.0 第8集
      Sharp Objects
      2018
      欧美剧
      美国

      利器

      Sharp Object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其实是个非常病态的故事,并且越往后越暗黑,尤其结局一阵恶寒。看似在讲述一桩迷雾重重的连环少女凶杀案,实际上展现的是原生家庭的阴影与创伤及其对子女的深刻伤害,并且由此产生的邪恶无从消弭,只能看着它传递、扩散、染黑一切。并不认为剧集故弄玄虚或冗长拖沓,有很多痛苦情绪正是在文火慢炖之中得以细细感受,闪回镜头也很好地刻画了角色的心境状态。赞美Amy Adams,演得很棒。
      • 从梦境入手制造闪回塑造人物,剧本手法挺精巧;编剧简直就是比照真探来写,想通过不断挖掘女主及其母亲关系的同时推动剧情发展,丰满人物形象,主意很好,但母女关系同罪案并没有形成强耦合关联,这个游离于主线剧情之外,却又占了极大篇幅的人物描写,并未服务于剧情推动,也就无法反过来升华人物形象,还在一定程度上架空了男侦探的角色;冲着AA来却发现剧本不适合她,演的很努力,但精灵古怪淡雅恬静完全发挥不出来,主角应该是能从眼神里读出癫狂的马修麦康纳,再加上一个气氛调节高手伍迪哈里森
      • 观感:前六集:。。。。。。。。第七集到第八集:。最后十秒钟:?????????
      • 真心建议豆瓣把 在播剧 改成播完才能评论 !一集弃完还不够 必须上来嫌弃演员演技或剧集节奏的小朋友们拜托你们去找于妈小四执笔或某幂某嫣某颖主演的影视巨著 把这种难看剧集留给我们吧 拜托!
    • 豆瓣 9.2 IMDB 8.3 第8集
      Unbelievable
      2019
      欧美剧
      美国

      难以置信

      Unbelievabl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竟然有人看完剧还觉得是女孩演得“全程作死”所以要“重写”,我的白眼要翻到天上去了。这部剧本身就是在教育观众,性侵创伤的表现有很多种,有些看似“作死”的行为其实是一种应对创伤的反应,每个人对待创伤所表现出的形式不同,如片中所说,有的受害人在受害时会失去视觉记忆,有的则会发展出超越平时的视力。需要“重写”的不是女孩的反应,而是整个社会对性侵受害者的理解、警方处理这类案件时的程序和规范。
      • 生活中常见的、真正的坏是养母那一类人,他们凭借自己的经验揣测、怀疑,更重要的是,而且对自己的恶一无所知
      • 真实致郁。这部剧回答你 1.为什么大部分性侵受害者选择不报案 2.执法司法系统里有女性多么重要
      • only women can relate
      • 设想一下如果罪犯不是serial rapist Marie的案子可能永远不得昭雪 然而每天又有多少性犯罪不了了之 破案需要的不是冷冰冰的follow procedure 而是关怀的同理心 而最让人感动的是除了女警探 女咨询师 还有女受害者们都对案件的破获作出了贡献 用自己受伤的勇气去保护别的女性避免伤害 女性在任何领域都是不能缺少不能忽视的力量 因为她们为彼此而战的时候真的会发光
      • 最后是两位女侦探破了案子,而不是开头的那两个男侦探,是因为女性更能理解女性?这种案子女性一般都羞于启齿,报案的更是少数,真正报假案的能有几个?那些男侦探受过培训吗?不知道每复述一遍案情,就是对受害者一次伤害吗?他们竟然还要她一遍遍重复。而且在女性强奸案中不知道要找女警员参与询问吗?如果他们当初相信了并认真调查,本来是可以轻易逮到这个连环强奸犯,并避免后面那么多受害者的。在电视上播出另一名受害者经历了类似作案手法时,在另一个地区的警员打电话来说他的案子和玛丽的案子作案手法相似时,这个警员竟然一点都没反思,无侦查经验的养母都看出雷同来了,他干什么吃的?社会在受害者被强奸后又对其实施了二次伤害,真的像玛丽说的,他们说会帮你,但要是给他们的生活带来麻烦他们就不再愿意了。幸亏昭雪了,否则……
      • 本剧最难得的是,事无巨细的呈现了一个女性被rape后所遭遇的一切,光跟不同人反复描述被性侵经历就要四五次,接下来是自己每个决定导致所处社会关系乃至社会舆论的连带反应,简直是“被性侵后的Marie的一生”。 看到后面发现这其实一个探案剧,调查性侵的几位女Detective才是主角,而她们在第一集根本没出现。首集只展示受害者Marie眼中的一切,这种拍摄手法应该是剧集优于电影的地方吧(废话)。 最后:每当有女性受害的新闻出现,网络总会有“女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声音,看起来很care,其实没有任何效果—— 正如Detective Grace所说,只有那些本已经很小心的人才会看到这些告诫,这种告诫并不能让下一个受害者免受强奸。你的关心只是一种不自知的伪善。(静候公众号“英美剧漫游指南”的长文
      • 看完我真是吊着一口气咽不下去,即使HE也非常难受。看第一集时,我一直爆粗口。警察这个职业担负了这么重的责任,有了“正义暴力”的权力,门槛就不能提高一点?一个错误的选择,能导致多少后续恶果?作为吃这口饭的人,不应该有更丰富的专业知识?连不同的受害者在应对侵害时,有多种不同的反应都不知道?还让受害者一而再再而三地回忆、重述事件经过,让受害者收到23456度伤害。不仅如此,还自以为,以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所谓“真相”,就认定了死咬不放,不惜威胁受害者,也要逼人承认自己以为的“真相”,是啊多方便啊。能气死我。
      • 看什么都嫌节奏慢,拿什么都当破案剧来看,既不关心细节缓缓积累的张力,也不关心人物心理的动态与逐步迭进,不关心角色间微妙的互动与博弈,不关心语境的交待与铺垫,不关心对现实生态的尽责描摹,不关心它探讨问题的角度多么丰富…这样的人,干脆发个剧本的情节大纲PPT给你看好不好?因为,这些恰恰正是这部剧的精华所在。警察系统里,家暴妻子的男警员占比超40%,接近半数。这触目惊心的数据有给警察系统带来过结构性的影响和改变吗?并没有。相反,假如40%的女警虐待子女呢?那么40%的女警都会被辞退。没有人重视男人对女人施暴的数据。要是男人被性侵的比例也像女人这么高呢?强奸案的报案率及侦破率还会这么低吗?警员还会如此敷衍塞责吗?受害者还会遭受如此多的刁难吗?2019最有力的美剧。Respect。
      • 听16年这一集this American life真人的声音更难受,Marie的养母第一反应觉得是Law&Order的剧本。身边人都不相信自己的杀伤力是比罪恶本身还可怕的。幸好世上除了男警探还有女警探,幸好世界另一边还有真正在做事的人
      • 一句话:感谢美剧圈有这些优秀的女演员。这部剧除了踏实的剧本,观众最赚的就是能看到这些优秀女演员准确、恰当、动人的表演。我是因为《遗传厄运》的Toni Collette来追这剧的,点开卡司名单才看到《高材生》的青年演员Kaitlyn Dever也出演了本片核心角色,而追完所有8集,我完全被另一个女警探Karen的演员Merritt Wever圈粉了。Karen的执拗、关怀和隐忍,搭配她说话那股不急不慌、轻言细语的风格,感觉和平时屏幕上看到的女主角很不一样。看了一下履历Merritt Wever拿过两次艾美的女配,我想这也是她的经验和能力所在,知道怎样不去争夺聚光灯,而是真正塑造好一个角色。Toni Collette和老公坐在车里那场戏——视后时刻。第7集最佳,女性一人掌控编、导、制作,敬佩。
      • 想起《狩猎》,大多数人觉得你做了,你没做也做了,大多数觉得你没做,你做了也没做,This godamn world is too sick to live in
      • 它拒绝煽情,从真相的坚持到受害者心理防线的瓦解,用更为系统性的分析来冷静审视体系背后的问题,那些无奈心碎之外,有不可忽视的二次创伤以及诸如“警员与家庭施暴高达40%的百分比”这样的数据;它充满人性,不止是对案件的戏剧性想象与还原,更在于引领更多人明白性侵为何难发声,又亟待宝贵的关注。丰富的故事和充足的视角之外,几位老中青女演员的演技几乎全员在线—无论是支线故事的客座演员还是三位主角,提供了“看戏”这一本身的趣味。尤其是“Grace”和“Karen”组成的搭档,对真相的坚持让她们在战线上齐力奋斗,亦师亦友的关系消解案件中的阴郁、不安和创伤,这些互助和支持在残酷冰冷的案件闪耀着宝贵的光辉。真希望Toni和Merritt就这么继续顺着演下去,而团队也可以继续聚焦更多公义性问题,今年最佳!
      • 哭着看完最后一集。这个剧真的应该纳入性教育体系,不仅是给未成年人的性教育,也是给成年人的性教育,给执法人员的性教育。让大家看到什么叫做结构性力量导致的失职,什么叫性别偏见影响下的选择性忽视和不作为,也看到什么叫勇敢坚强而团结的女性力量。
      • 令人气氛到发抖的一部电影,从另一个角度叙述了一个花季少女被性侵后发生的经历,摧毁她的不是性侵本身,而是这个恶心的社会。
      • 很过瘾的一套剧,女性探案剧,整个故事很紧凑,也很吸引人。可以笼统归为双线剧情:一个是女性探案,另一个则是女孩受害者的故事。女孩受害者的故事也让剧情更多了些情感因素。以至于看到最后一集,真是好一阵难受。以女性视角来制作这个剧集,给了本剧最大的力量,或是魅力。
      • 一边为女孩揪心一边替两位探长叫好!Duvall 探长的演员演出了一个非典型女性职场强人,温柔又霸气!好评!唯一不满的是最后关键的进展居然还是由一个男性实习生提出…完全可以分担到其他女性配角头上的嘛
      •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 台前幕后全女性主导和女性视角,男性权威被彻底边缘化。类似的时间线设计,看了这个就知道《真探》是多么矫情做作了。很久不见这么扎实细腻的罪案剧了,没有故弄玄虚,只是执着地根据蛛丝马迹和合理推断完善证据链条,一步步引向高潮。两个女警演得真是太好了,平实自然,个性鲜明。
      • 警察一遍又一遍地问玛丽案发的经过,玛丽回答之后,还会有别的警察再来问一遍。 相比之下女警探杜瓦尔、拉斯穆森就专业得多。 杜瓦尔只问了受害者一个问题,拉斯穆森就生气了:她不需要再被另一个警察盘问强奸的事。 玛丽被性侵了,两个男警探关注的点竟然是玛丽的陈述自相矛盾,说她只是想博取关注,甚至引导她去承认自己撒了谎。 仿佛玛丽承认自己撒了谎,案件就不存在了,凶手也不存在了,堪称现代版的掩耳盗铃。 杜瓦尔和受害者对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多次说“你不需要向我解释”。她相信受害者,她不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 前者只是为了结案,后者才是想要破案。 破案的经过也让人细思恐极,罪犯对警察非常了解,知道警局之间互相不交流,所以在每个地区只作案一次,导致N个警局调查了N个一模一样的强奸案,却不知道这些都是同一个人干的。
    • 豆瓣 8.8 IMDB 7.6 第6集
      A Confession
      2019
      欧美剧
      英国

      坦白

      A Confessio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这就是为什么,绝大多数人只愿意按流程办事,不愿多做一步的原因。平庸但绝对安全…跟职场一模一样,看得心里拔凉拔凉的。
      • 庆幸最后司法还算是公正的,至少还死者一个迟来的公道。变态凶手满嘴谎言,如果不是碍于法律漏洞,早被判决了,哪里还有机会上庭自辩,以为自己很厉害似。这剧拍得紧凑无冷场,让人忍不住认真的看,认真的追。这世上犯法的人很多,烂警察更多,Fulcher的执着算是当中异数吧。
      • 那个勇敢作证的黑人女孩真的是有勇气 镇定 头脑清晰,反驳有力,变态问她他的眼睛是什么颜色时,她反问:贝琪的眼睛是什么颜色,感觉她的证词才是对陪审团起了影响作用的
      • 感谢贝基妈妈为她女儿申诉的坚持,感谢史蒂夫在司法系统漏洞的面前,用人性化的处理方式跟高智商罪犯博弈,牺牲了的自己事业帮助了两家人。正义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就像片尾男主说的那样,如果这是你的女儿,你会站在怎样的角度看待问题?如果不通情达理只考虑个人得失,规章办事的结果是让罪犯逍遥法外,请问法律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相信这剧名不止形容于那位罪犯。
      • 比真相捕捉还好看
      • 出乎意料的好叙事,开场稍嫌保守,但因为节奏刚好,所以反倒把悬疑控制在一个微妙的程度上。细节很到位,有落地感,由小的事件渐渐变大,这种故事虽然保守,但很考验创作者的节奏感。
      • 第三集,嫌疑犯主动坦白出第二个尸体,立刻改口供。本集出现两位悲伤的母亲,听到噩耗后一个沉默一个瞬间崩溃,乌姆里奇演技炸了。第五集,明白了,剧情梗概应该这样,嫌疑犯向警察坦白第二件罪案后否认坦白事实,对受害者家属以及警察的生活和职业生涯造成严重的影响。第六集,坏女孩妈妈几年来苦心为女儿寻求正义真心了不起,对比之下好女孩妈妈长时间不直面现实,懦弱太多,这点比较像大部分的妈妈。
      • 4集过后改打满分,非常写实非常冷静,没有任何花哨的虚头,这就是UK探案剧最吸引人的地方。法律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仅是为正义服务,真正为正义服务的是人的良知与品性!潮爷很适合演这种外冷内热的警察角色。Imelda Staunton和Siobhan Finneran再一次证明且代表了颜值普通但演技优秀的女演员。
      • 真实事件改编。欧美法律真的是绕啊绕把人绕到沟里去了。嫌疑人的人权当然是要保护的,但受害者呢?受害者的权利在哪?法律工作者首先要把自己的立场站好才对,你们不应该是普通的官僚,你们应该是维护正义,保护弱者的英雄。想想如今香港的某些废青,真是可怜又可悲。个人评价:A-
      • 对这种偏纪实性题材不能自拔,正义的尺度到底如何衡量,对犯罪一方权利的矫枉过正,是否是对受害方的二次伤害,那么那个真正的平衡点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的话,那么到底倾向那一边,正义都不能在所有尺度上的得到伸张。
      • 在Charing Cross地铁站里看到巨大幅海报了
      • 警察叔叔可怜……
      • 从警察,家庭和邻居家庭多个视角刻画了一个女性失踪案,镜头的晃动刻意营造了纪录片的质感和第三者的观察角度,呼应了这是一个基于真实故事改编的电视剧。以及又是一个符合马丁叔气质的角色~
      • 坏,是短时间的恐吓,但体制,是长时间的挟持。
      • 一方面很frustrating但同时也非常reassuring - 暂时没有完美的体系,那么维护/监管现有体制的运行高于个人命运
      • 这么喜欢这部剧大概因为它打中了我的点吧…Steve的所有不甘委屈无奈有Karen看到…并跟他一起并肩作战到赢…最大的打击从来不是失败甚至不是冤枉不是委屈…是无视是冷漠…那是让人真正失去希望的…可以打垮一个人的东西…
      • 这实在是一部让人掩卷长叹的冷门好剧。从找寻一位失踪少女,在一座安详的小镇掀起一个越来越大的旋涡,这个旋涡透析着人性的极善与极恶、职场(警方)内办公室政Z、乃至对一部已实施三十年的法例触动到英国庙堂之上的重新评估。以小见大管中窥豹,最有力的敲打,是对于一条残旧的出警法例,与把索取案件真相还被害人及其家属一个说法需求的对比,到底孰重孰轻,却没有标准答案,留给观众思考,这是该剧最精妙的一个处理。
      • 配乐加画面配合拍摄手法,营造的阴森氛围加上空调,真的一身的鸡皮疙瘩,第一集会感觉人物关系混乱,坚持看到第二集就清晰非常多,近期的惊喜英剧,很喜欢这类题材
      • 剧中肯定是做了戏剧化处理,史蒂夫在报案的时候一定是一心想要破案,老警察都知道有些时候规矩是必须要破的,所以他明知违规还是会推进案件侦破,造成后来对个人职业生涯不可挽回的后果。而同时也反映了某些制度的漏洞。凯伦真是和执着的好女人,但她前夫真是反咬一口,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是不是想敲政府一笔?伊莲娜好烦,一点不同情她!其实细思量有很多细节的东西,比如史蒂文的上司事前拍胸脯担保,事后让史蒂文做背锅侠!回想开篇同事被控语言性骚扰自杀,映射史蒂文其后经历,这体质里的骡马真是用完就杀!关于凶手第一次庭审和第二次庭审的法官也有鲜明对比,剧里说第一次的是第一次办刑事案件,可见尽管法律一样,因为人不同,结果还是不同!英国强奸杀人判25年!
      • 3.5 结尾泄劲儿了
    • 豆瓣 8.8 IMDB 8.1 第18集
      Mindhunter Season 2
      2019
      欧美剧
      美国

      心灵猎人 第二季

      Mindhunter Season 2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跟大家观感不太一样,后半程亚特兰大案看的我如痴如醉
      • 在没有《双峰》,没有《真探》,没有《汉尼拔》的日子里,就靠它来提高智商了
      • 《真探》S1后的美剧最佳,芬奇应该是偷看了我上一季的短评(笑),三人组里BillTench和WendyCarr两条线写得深得我心,这一季在这二位角色上所下的功夫明显多了不少,前者父子线中儿子所涉及的十字架案件几乎与全剧主线共为唇齿成为牵制剧情的必要存在,后者与同性伴侣的关系进展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办公室“隐患”也将在日后成为“惊爆内幕”的导火索,有芬奇掌舵前几集也着实把人看嗨了,包括新加入的迈克尔·瑟沃瑞斯在内的几位主演都相当抢眼,当然,倒不是说演员们完成得有多好或者贡献了多少夺奖时刻,但从三人最初集体磨合到其后各自为战的过程,确实与全剧或者说大卫·芬奇的一贯气质形成了一种严丝合缝的互补关系,麦克卡兰尼的压阵效果不输十年前的约翰·古德曼,安娜·托芙则演成了美剧届的布兰切特。最后,希望深藏功名的芬奇下季能多导几集。
      • 芬奇导演的前三集仍然水平高超,配乐、音效、运镜、表演指导,每一项单提出来都值得研究好久。这一季讲亚特兰大儿童谋杀案,话题落在了种族上。聪明地把白人双男主之一支开,回收第一季黑人配角当起探案主力,避免了白人拯救黑人的戏码。霍顿仍然固执相信自己的直觉,但比尔和温蒂却各自发展出有趣的故事支线,尤其比尔线对“善恶起源”进行了另一层讨论。第五集曼森出场惊为天人,台词剧本和表演拿捏实在是太棒了。第七集高潮在于送十字架,那一段摄影风格的突变,立马让观众对受害者家属的同情值拉满,是影像的魅力。这季和罪犯的对话戏少了一些,而关注亚特兰大当地司法系统的运作更多,感觉越来越像《火线》了,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 先说一句:太厉害了,再一次拜服本剧的视听语言,教学范本的高超设计。本剧的风格依旧是缓慢的叙事节奏里包含大量绵密的对白,像巨大的深不见底的漩涡。更值得注意的是剧中的音效设计,仔细听每一场对话的背景音,不论是桥上火车的呼啸声,或是酒吧人群的喧嚣声,还是监狱栏杆的撞击声,都和对话内容的节奏一致,通过这些音效的暗示来完成故事的留白——观众无需真正地观看犯罪现场画面也能通过音效去脑补出细节,另外在霍顿与连环杀人犯对话时,当不同角色占据主导位置时有几次颇有趣的跳轴。这些设计如同精密的仪器,一点一点让观众从视觉上到听觉上再到心理上接受暗示,将自己代入角色,参与感颇高。认真看,不要错过一分一秒。
      • Manson那段真绝。这季仿佛连续看了9部Zodiac,后半程开始有一丝丝The Wire的感觉了【下一季又要等两年等到失忆吗
      • 好像一口气吹了个气球,又看着它慢慢地瘪下去。几番意味深长从不挑明,几条故事线无疾而终,主要人物没有发挥空间,配角长期掉线,除了开头结尾的btk,所有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一整季最后只剩几个大坑。
      • 那种平静的氛围展示了一种未知的恐惧
      • When we empathize with a psychopath, we actually negate the self. We deny our own beliefs about decency and humanity. 当我们与一个精神变态者共情时,我们实际上在否定自己。我们摒除了自己关于是非善恶与人性的理念。 《Mindhunter》S2E1
      • Star Trek般对话占据如此重要驱动核心的一套类型剧,甚至取代情节成为观看主体——如何将空间对话影像调度激发出文字阅读般丰富细节积累起的精确可控却又灵活演变的想象力。纵然弗兰克林执导的后四集在技法上略显混乱和逊色,但每集结尾的字幕表都在咆哮——“芬奇和多米尼克们是多么想拍电影啊!”无数“杀人回忆”串起一道道历史愁绪,降临在追逐虚无真相的每一个忏悔者。
      • 第一季温迪因为霍顿的一句话指责他不专业,第二季她亲自去和连环杀手对话才终于明白干这行不能循规蹈矩。 他们一直说霍顿不对,他们真正去试了才知道理论知识是行不通的。 两季《心灵猎人》都有一定的观影门槛,慢节奏挡住了不少观众。 3~9集整整7集才破一个案件,而且还没完全告破,这让看惯了常规的高智商破案的电影的观众很难接受。 但真实的破案就是这样,并非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时间就一定能有所进展,也并非以往电影那样看看犯罪现场留下的痕迹就能轻松抓住凶手。 片尾显示,直到2019年剩余27宗案件无一被起诉。 至今没有告破,比真相大白更加可怕。 我们总是在新闻上看到警方又破获了案件,但更多的是亚特兰大案那样曾经震惊一时,后来却没有了后文,不了了之。 可惜人们更喜欢看娱乐性强的电影,不喜欢偏向纪实的、更加真实的电影。
      • 看完第二季,我明白了一件事,如果不是为了偏执艺术,拍罪案电影一定要逮捕真凶,这样才能满足观众期待。这点与现实罪案无关,完全是艺术处理。可惜整个《心灵猎人》第二季并没有给观众《杀人回忆》、《十二宫》那样可能抓不到凶手的暗示,结尾给观众的落差感太大了。
      • 太快看完了好空虚……
      • 【A】唯一不满的就是第二季的节奏不再像第一季那样抓人了吧,很少有像最开始那种新奇与恐惧的混杂体验了。除此之外一切都好,无论是视觉体验还是以对话为主导的情节感官驱动,都保持了超级高的水准。而主要剧情上,三位主要角色的延伸线也各有特点,其中要数bill的家庭线最为惊艳,是第二季的闪光点之一。希望芬奇能够接着拍它个十几季,一直拍到BTK被捕,拍出一部横跨三十多年的美国犯罪史,一个真正宏大又深邃的罪案电视剧系列,一个只属于芬奇的时代记忆。
      • 我爱小乔!芬奇大大!来啦来啦!好看到尖叫!等得老泪众横!第二集优秀极了~小乔那肚子是五个月了嘛233脸圆了一圈儿~乔妹声音太好听了~听得想掰直他233
      • 依然好看停不下来。喜欢看爽剧的,一集破一案的那种,何必进来。节奏慢得会拖垮你的兴趣与耐心。本身就不是什么严格意义的“破案剧”“悬疑剧”,因为每个案件、每个人物都是历史真实的再现,需要观众去玩味的,是过程中的抽丝剥茧、细腻的心理交锋,甚至人事纷争,大时代下的社会人情生态,权谋与政治的角力,以及案情徘徊不前、陷入泥淖时的疲惫、无奈、焦灼,从零建立和应用一门学科时步步受阻、处处碰壁、无人理解的艰难…这一切的一切,才是犯罪最真实的面貌。屏住呼吸,凝视这过程,跟着一起疲惫和无奈,才是快感所在。毕竟,正义迟到方是常态,三下五除二水落石出坏人归案,那是英雄主义的童话。虽然芬奇只导了两集,但颇有《十二宫杀手》的味道,除了众口称道的音效,时代还原也是一贯优秀。
      • 前面铺垫了很多心理暗线,结果到后面剧情已经被亚特兰大儿童案占满。某种意义上算是高开低走,但看这种玩弄人心的罪案剧真的很过瘾。希望第三季节奏可以再放慢一点,让每个角色都塑造完整... (我要向小乔表白啊啊啊~~~)
      • 预订 远鉴下午出 估计三四点 可以去微博蹲
      • 讲真比第一季还是高级很多,削弱了单调的杀手访谈猎奇线索,后几集都聚焦在真实案件中以及个体经历上,最终回归了经典的罪案noir——理想主义者抱着信念徒劳地赶,却还是永远追不上the powers that be的车轮,并被他们的机器碾到生不如死。后三集真的太虐太绝望了,我恨the powers that be!如果说无力对抗的无奈是Ford主导的线索,2.04开始的Tench角色层次拓展更是引导来自于自身的暴力总会回来复仇的线索,同样是经典noir的困境,大赞!这可比讨论杀人犯精神生活好看太多了,真好。
      • 风格太让人舒服了,我可以当背景音乐看的一部剧。第二季感觉案情更集中,人物主线更分散,也很有意思,我现在马上立刻就想看第三季(。
    • IMDB 7.9 第07集
      Escape and Evasion
      2018
      剧情片
      美国

      逃离

      Escape and Evasio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2019-149 两星半
      • 啥鸡吧玩意儿
      • 半残电影,只有三分之一在状态。
      • 人物成长和情节推进均为停滞状态...
      • 逃离粪池
      • 如果不是男主在卖肉,估计我都不会看了。
    • 豆瓣 8.9 IMDB 8.5 第07集
      Delhi Crime
      2019
      海外剧
      印度

      德里罪案

      Delhi Crim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Netflix 最大的功勞,把世界各地的故事連在一起,互相交流。比一堆拿人家故事胡亂堆砌最後不過獵眼球的流量有誠意得多。踏踏實實的說故事,沒有過份情緒和事發的渲染。值得更多人留意
      • 早前看日韩欧美那些罪案,变态,杀人犯影视剧的时候就幼稚地推导出一个观点和疑问:这些凶犯和案件按照人口比例,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应该是大致相同的。 如果如此,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为什么同类型题材就那么少呢? 后来我才慢慢发现还有诸多现实因素影响: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等等等等。 特别是印度最近几年出品了很多类型的作品,我又发现了一个原因:龙标。
      • 剧情诉说了在一件让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和整个世界都绝望的案件背后的故事。因为只有7集所以节奏非常紧凑,美剧的感觉。印度警察和我们的警察太像了,过长的执勤时间,完全不够的人手还需要应付各种各样胡搅蛮缠的刁民。这部剧起码呈现给了我一个可同情的印度,一个人口过多的发展中国家碰到的困难或许我们是最能够感同身受的了。当周围的人都对现实妥协或者绝望时,还是有一群硬要拖着所有人向前进的傻子们。
      • 作为一个去过印度四次旅行的人来说,这个片拍的很真实很不错,很多细节很用心,可以让了解真实的印度社会,看三傻大闹宝莱坞,或者唱唱跳跳那种不是真实的印度
      • 太沉重了。毫无悔意的罪犯,和被蹂躏至死的女孩, 最让人咬牙切齿的地方在于:她的男伴也是个人渣,不是个东西啊!为了他,才遭来了恶运!而开头不希望女儿出国的女警官在结尾认输了,放女儿出国。是不是言下之意:这个国家就是这样,不会好了。好丧
      • 意义大于内容的一部剧,特别是对于印度这个强奸案高发但落案率很低的国家,也超出了对印度电影的传统认知,很美剧。第一集非常震撼,只是后面的抓捕环节过于拖沓冗长,而疏于对罪犯行为和心理的描写,除了司机,其他罪犯都面目模糊,拍成加长版的法制进行时了,其实精简成三集迷你剧会更好,情绪会更连贯,因为事件确实不够多,过程也不复杂。剧中的印度非常贫穷落后,德里像个大农村,警察局都交不起电费,警察坐飞机去抓罪犯还要专门申请经费,但他们可以自由地看netflix。
      • 烟尘弥漫、危房四立、垃圾遍地,极致的破败和帝国夕阳中残存的荣耀,乃至现代化的权力象征,这就是德里,混乱得耀眼的城市,这里聚集着来自比哈尔邦这样贫穷地区的无数背井离乡者,他们成为了最底层,成为了骗子、乞丐、司机和罪犯,从轰动一时的德里黑公交事件入手,不仅是呈现案件本身的侦破,更重要的是呈现当下印度的矛盾,甚至对此有点用力过度,贫富差距的拉大、女性地位的弱化、游击队等分裂势力的猖獗、包办婚姻的盛行、未成年人教育的缺失、阶级地位的固化、民主意识的觉醒、新闻媒体的诱导、人人都做着美国梦,却忽视了脚下的这片土地,在德里浓厚的雾霾中,这个国家是否能找到属于它的方向呢?
      • 好过九成五国剧。各方势力,每个人物,在德里没人能左右自己的命运。
      • 警察追踪犯人 民众示威游行 受害者等待判决 背后的政治势力却在暗中操纵利用三方矛盾谋求权力更迭。最可恨的是谁?
      • 挺写实的 跟印度电影完全不是一个风格嘛
      • 视角非常棒,片中的女性角色也很出彩,雷厉风行的处长,初出茅庐的女警,女医生、女法官……“印度的女儿”本来也应该成为她们,本来也拥有无限可能的人生……
      • 题材很好,内容挖掘太浅了点,角度甚至有点丧事喜办,类似于“在英明神武红三代领导下侦破了贱民杀向中产的恶性案件”。不知道因为导演家庭移民加拿大已久已经不能充分理解表达印度各种社会问题的核心,还是因为这剧一开始就是受德里总警监的请托才要拍的。导演很用功地研究了六年,却主要都是拍警察如何如何,完全同意HuffPost的评论“comes across as such an elaborate exercise to valorise the Delhi Police that it actually deeply insensitive”。导演最捧的高墙大院出身的女DCP所在的阶级案子之后大开各种空头支票顺便赚取政治资本,底层警察一边经历父丧一边办案还要被写成是要去健身房不办案,被告活该
      • 最残忍的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和美剧的节奏一致,人物出场介绍也简洁明了,真实反映了印度警察和社会问题。P.S 印度依然是我旅行清单top 3中的一个,希望越来越好,就像女副处长说的那样。
      • 最后两集略冗长,但整体表达成功,开头事件交代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剧本节奏推进很好,亮点在一开始编剧就没想把着眼点放在破案的悬念上,毕竟是真实事件,于是目光对准了行政系统(虽然是执法系统,但对行政系统具有普适性)在平衡公平与效率、制度与人性上的冲突与矛盾上,反而更有现实意义。剧本对指挥人员内心原则的坚持与动摇、政治力量的纠结与无奈、一线人员的表面服从与内心不满进行了极为精准细腻的描写,人物心态转变也刻画自然,编剧一定非常了解面临窘迫现实的政府公务体系具体问题。
      • 作为女性我们真的应该庆幸没有生在印度,这是一个我永远都不会想要去的国度
      • 极为罕见的不涉及任何形式歌舞元素的印度影视作品,令人感动的细节度
      • 随机犯罪。。。令人发指。。。
      • 根据2012年印度骇人听闻的公交车轮奸案改编,以警察视角为中心,纪录式的侦查镜头,渗透进印度社会的肌理。故事集中讲述案件发生后,在一名强势女警官的指挥下,原本不被民众信任的警察高效率超负荷的工作,于六天追捕六名残暴凶手的过程。一个丰富的社会问题样本,极端案件引发民众极端情绪,警察系统超常规运作,事态激起社会与法律转变。
      • 《德里罪案》真的是能和《杀人回忆》相提并论的超级好剧,细节做到极致,且叙事无比真诚。 最让我毛骨悚然的其实不是案件本身,而是大众对于案件的反应,以及罪犯的态度。这是印度的绝望。不过,我们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五十步不能笑百步,退了一步一样是退了,也没什么资格笑那个退了一百步的。
      • 一秒喜欢上片头的feel,每一集都看的很紧张,破案过程真的艰难无比,简直可以叫德里警察局都遭遇了什么,看完搜了一下故事原型,反而觉得很沉重,毫无悔意的罪犯和判了三年的少年犯,就算不能以暴制暴,也应该要血债血偿。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