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达5小时15分钟的阶级斗争史诗电影。两个同一天出生的男人,农户与地主,革命者与被革命者。女人与兄弟,人生与革命,性爱与政治…以及各种三点全露(包括德尼罗的JB)。还是典型的贝托鲁奇电影!恍惚好似意大利革命版《美国往事》。剧情过度较生硬。五小时真的不长。电影上映那一年,文革在中国结束 |
|
历史翻过,宗教分子来过,地主来过,共产主义者来过,法西斯来过。墙头的旗帜在变,历史在推进,千千万万的大众既是书写者,也是随波逐流者。只有这片土地,从来没有改变。 |
|
两个男人一生的羁绊和缠斗,小村庄里的意大利史诗。贝托鲁奇暧昧的政治态度和性爱化的处理使得本片的立场也很奇怪。按贝托鲁奇的说法,共产主义跟法西斯主义本是一体两面,他却把无产阶级拍得面目可憎,而且整个叙述限于碎片化。视听上本片受到杨索和帕索里尼的重大影响,下启安哲。莫里康内+斯特拉罗 |
|
实在太好看了。五个半小时仿佛打个响指的工夫,看完才发现老腰都要坐断了。一直觉得贝托鲁奇在政治上有立场却不够坚定,这部讲述二十世纪前半叶的意大利史诗却是他最明确的一部,情同手足的富家少爷和贫农儿子,阶级的鸿沟是个人情感无法填平的。法西斯诞生于地主阶级的恶霸统治,这个角度鲜有得见 |
|
五个多钟重温以阶级斗争为纲精神,觉得够糟心的。好在Burt Lancster说了句实在话,最大的诅咒莫过于不能做爱,想明白这个道理,鸭就上吊死了,实在很帅。 |
|
看的这个揪心啊。。。贝托鲁奇就是懂得怎么不露声色的惨烈 |
|
五个小时,两个男人,三点全露,一段扯上阶级斗争政治主题共同成长久别重逢羁绊纠缠相爱相杀的爱恨情仇,德尼罗和德帕迪约,一辈子的基友。 |
|
革命是会发生的,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 一切都改变了,然而一切都还没有改变。
吐个槽啊太他妈长了 |
|
原以为是一个西西里岛黑社会的故事。。还有这片真TM长 |
|
五个多小时的最初剪辑版,真实的政治、性和暴力依旧很“贝托鲁奇”、很“意大利”,难得的不同于导演的其他电影,长镜头和诗意的史诗片。可以从《豹》《1900》到《灿烂人生》按顺序一起看,差不多就贯穿了整体意大利从独立到现代的历史。 |
|
贫农的斗争方式就是亲自用双手接住马粪,再亲自糊农场主一脸,脏了你也脏了我。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奴役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专政是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贝托鲁奇对作战路线作战方式都毫不在意,他着迷的是人与人之间脆弱而复杂的关系,是不论身处何种阶级都无法摆脱的罪孽,是飞蛾扑火走火入魔的爱恨情仇,是动荡时代飘零人生的因果循环。 |
|
1.彻底臣服于镜头光影和场面调度,牛逼轰轰,这才是大片;2.国家的历史一直都是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在推进的;3.故事五个小时,沉稳细述,包罗万象,能够欣赏到如此电影,是一种幸事,导演不需要偏向哪个立场,观众内心都有一个自己的选择。 |
|
1.片长315分钟,我的观影新纪录。2.副标题:教父转世农场主。3.两个男人搭上一生的纠缠,与这期间成就的历史却无关。不信你看看他们推搡的样子,一攻和一受,儿戏亦史诗。4.横卧着,竖躺着,老爷死了,阿弗莱德活着。影史最爱结局了。 |
|
意大利小乡村折射出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和阶级斗争,两个男人一辈子的友谊与羁绊,虽曾分道扬镳渐行渐远,却在饱经风霜后回归生死相依。贝托鲁奇唯美考究的摄影和诗意化的摇镜头、沉稳而大气的叙事、莫里康内的配乐、德尼罗与德帕迪约的表演,都使这部长达315分钟的沧桑史诗足够引人入胜。(9.0/10) |
|
意大利版红旗谱 ~ |
|
啊!我只是最近痴迷并恶补年轻时的钢蛋......怎么一不小心看了315分钟的《灿烂人生》前传啊!!!过程时而煎熬时而震撼,从最开始的挤牛奶,卧轨,到谷仓舞会、马和可卡因,再到酒馆大醉,马粪大战,各自出逃,直到最后的地主大审判,如果不是这两个男(演)人(员)真的给人感觉他们之间来电,恐怕很难理解为什么还会有这种跨越时代的友谊......毕竟观影过程天平会逐渐偏向钢蛋!!!最受刺激的两个场景:安提拉抡人和卧轨。看到二场就是“天哪,完美,太完美了。”和四年前看到Matteo是一样的难忘。 |
|
史诗气质,光线绝美,镜头的横摇、平移、环绕、升降;双生子隐喻革命的两面性,终究语义不明,具有极大野心、未竟遗憾的、穿越整个世纪的作品。 |
|
这个春节看了个三小时的,看了个五小时的,接下来是不是得看十小时的... 看到最后,两个老头,我竟然忍不住又觉得这个是不是gay片... |
|
1.虽然如今的我爱看电影远胜过看剧集,但碰到这种时长四五个小时以上的电影,观影的欲望却时常如决定看剧一般会拖延时间,以至于2015年末→2019年初才终于把这部《一九零零》看了。2.有些人与某些电影一旦沾上记忆,就导致我想起某部电影或者在看片过程中就会想起他/她,即使是如今已经不再联系的人。3.ACT ONE 观感略胜 ACT TWO。童年成长的部分各种联想到《征服者佩尔》,串青蛙、撞猫咪、屠宰猪……等情节看着挺疼,旋转头撞墙杀死男孩的段落更是拍得像恐怖片桥段(虽然后面的镜头明显可看出是使用道具,但还是看得好不舒服)。此前用做爱体位连接地球还只是当作少年懵懂无知的成人趣味,没想到后面还有些三点全露的性爱场面(意外看到罗伯特·德尼罗的屌),作为1976年的电影尺度也是够可以的,也难怪会长期被禁。—— 315分钟(未删减版)观影完毕。 |
|
谁摸你的铅笔,谁撸你的包皮,都是故事 |
|
卡司居然几乎都是外籍演员,他们不会说意大利语找配音也就算了,连说意大利语拿过小金人的老罗,都成了英语唇语+意大利语配音,看到最后死的心都有了,完全都能用英语的唇形校正字幕了...除了这个大问题之外,对意识形态过浓的历史片还是提不起兴趣 |
|
从1900到1945,两个男生的前半生,一辈子的相爱相杀。电影尺度大得惊人,有虐猫杀猪摔孩子等恐怖镜头,需要格外注意。5个小时过得像梦一样,不怎么美国往事倒更像意大利版的日瓦戈医生。另外火车出现的镜头虽然寥寥,但每次都极富寓意:不但钻火车首尾照应,坐火车离开的转场镜头,也堪称神来之笔。就在转瞬之间,火车上归来的已经是从一战战场上回家的意大利青年士兵了。 |
|
对宏大叙事已不感冒。德尼罗的老二更让我兴奋。 |
|
贝托鲁奇的野心之作,难以想象的长,5个小时。 |
|
4.5 前半部更赞,后半部脸谱化 |
|
加长版真的是长啊,尽管是早期的作品,依旧是很贝托鲁奇风格,原来德尼罗也演过这种类型啊 |
|
“富人们地里挥汗,穷人们树下平躺。(这情景)太过美好,难以持久。孩子,你是幸运的。……为什么?因为我足足花了73年的时间才见到地主下地干活。” |
|
经历过沧海桑田,才知人世难变。 |
|
太长了 |
|
315分钟长篇巨作却处处充满细节(杀猪),看似毫无高潮起伏但讲述了一段完整的人生与兄弟情,交错着阶级(地主与农奴)与政治风波(法西斯和共产)。本以为最后的审判,会落得荒诞冷漠的结局,顺带嘲讽master is alive.但看着两个扭打在一起的老人,火车飞驰而过,只留下躺在底下的小男孩,太震撼了 M |
|
五個多小時仍然感覺「不完整」。許多線頭抛出去了沒有拾回來,但也許這種慵懶散漫也正正是它最美的地方,像Olmo的凌亂餐桌,隨手就有可以拿起把玩的細屑。第二部尤其急促,在法西斯的權力來到最腐敗的一刻,在下一幕就安排了現眼報。時間的跳躍自有它的優雅,也節約得幾近殘酷。結局天真得不像是真的。 |
|
贝托鲁奇就是为历史性大场面而生的 |
|
从《灿烂人生》到《豹》再到《一九零零》,算是把意大利近代史的电影看完了吧,很喜欢贝托鲁奇的政治视角! |
|
这周份补番。今年对自己来说真是。难以言喻,光怪陆离,暗流汹涌,冷峰频来,一场空欢喜,几乎一夜成人,以及一个经典时代的行将结束。支撑自己年轻时代精神世界和现实信仰的设定一个个崩塌和消逝。似乎觉着自己崩掉重组过一次了。话说新浪潮前后那些老人儿,年纪都不小了……以后只能不断接到这种消息。 |
|
西班牙语,5个多小时,非常艰难 |
|
全片充满暴力美学与恶趣味。我在观影过程中,对其中浓厚的政治元素,在感动与不适之间做钟摆运动。可看到结尾处,我意识到这部电影是有“反政治”色彩的。无论你年少时是躺在火车下,还是坐在火车上,是追着火车跑,还是躲着火车逃,无论这列火车往哪里开,人无法逃脱要么被历史车轮碾压,要么眼睁睁看着别人被历史车轮碾压却无能为力的命运。整个情节的flow很流畅,但部分moments处理略生硬。一群美国人、法国人、甚至德国人饰演意大利人,除口型对不上外,人物气质倒让我这个旅美中国人完全看不出违和。然而大放异彩的还是三个意大利戏骨:饰演变态法西斯表妹Regina的Laura Betti、饰演绝望破产地主夫人的Alida Valli、饰演羊癫疯妓女的Stefania Casini。最后半小时让我联想起土改历史,连镜头都明显在向五六十年代国内宣传画致敬。 |
|
总觉得德尼罗和德帕迪约这两个角色颠倒了,应该德帕迪约演纨绔子弟,德尼罗演愤怒青年。结果一直看到结尾都在想他们换了角色之后会怎么样。 |
|
简直是GAY片啊OBERT DE NIRO和DEPARDIEU基情无限他俩同上一个女人的时候那个脱衣服的前戏就好象他俩要开搞一样。还有这果然是贝托鲁奇的风格。。完美的摄影和机位,流畅的剪辑,故事却讲得和戏梦巴黎一样味同嚼蜡,并且总是上演一女二男的戏码?笑。 |
|
实在是太长了……没有看完 也没有兴趣了 |
|
沉稳的叙事赋予了超长故事神奇的生命力,不带声色地完成了宏大的命题。 |
|
贝托鲁奇脑子坏掉了。好吧,脑子坏不妨碍电影拍得不错。5个小时看下来我容易么? |
|
能拍出这种片子的导演,现在还在世的还有几个 |
|
地主死了,阿弗雷德还活着...不同阶级注定不同的路,两个人的命运交织在时代变迁大革命的背景下。贝托鲁奇又一部荡气回肠的史诗电影,五个小时的观影里掺杂着悲伤、矛盾、无奈、纠结、讽刺的情感,戏剧化的人物历程令人回味反思。帕里西欧死的那段好残忍。 |
|
9 安哲《鹳鸟的踟蹰》、杨索《红色赞美诗》 |
|
epic, so long |
|
好. |
|
鸿篇巨制零抗力,两男一女性爱史;岁月健忘不饶人,五个小时看死人。 |
|
跨越阶级跨越世纪的友情 |
|
贝托鲁奇的政治和情欲是划等号的,但是从1900到1984,还是1984到1900? |
|
看了5个多小时,依然津津乐道,实在是很久很久没有这么入迷,这么忘怀的看一部电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