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电影可能只拍了一天,从早拍到晚,因为机位多,硬是剪出了两个小时 |
|
1、没有紧张、没有惨烈,剧情拖沓,可以砍掉一半时间;
2、太多的镜头重复,为了让张译上位,至少10分钟垃圾时间给了他;
3、感觉这是场没有组织的战斗,中美都那么几个人在玩;
4、农村戏班子的水平。
5、主旋律,给6分,无聊时凑合着看吧。 |
|
低配版《敦刻尔克》,有点超出预期,三个导演的风格合成一个,还真看不出那部分是谁拍的。最后说一句,张译是真的牛!!! |
|
众所周知 张译 谁用谁爽 一直用一直爽👌 |
|
张译生动诠释“如何拯救电影” |
|
不信神的工兵在金刚川上演魔法,信神的牛仔在苍穹目睹神迹。这桥是通往安宁的路,纵然断了手臂,也要把当阳桥喝断。纵然败走麦城,也要把荆州守好。因可敬的对手前往地狱是幸福的,却有人从此闻着焦味在人间犹如地狱。想不通木桥为何会复原,断桥为何能撤军,不知这个国家,用血肉筑起过多少前行的桥。 |
|
晚上带爸爸去看首映,老头儿说挺好,我其实看到了他中途偷偷抹眼泪 不知道是不是想到了我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的大伯。 |
|
就一个主线反反复复的拍几遍,使整部电影离散得没了看下去的欲望,已经赤裸裸的在写诗歌了,其他的点是不是合理已经抛诸脑后,只不停的问,这些我都知道了,后面还有吗?结果后面啥也没有,与其看这个,不如看一部实事求是带解读的纪录片,要精彩得多,年度期待,失望扫兴!5分 |
|
《八佰》是赵云,长坂坡单骑救主,《金刚川》是赵云后面的故事,连角色名字都明示了,张译叫张飞,吴京是关班长,「长坂坡前救赵云,吾辈张飞,莽撞人」,张译死前的这句唱词直接是把管虎的心里话都唱出来了。
可不就是为了救《八佰》吗。
单说质量,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离《八佰》差很远,重复镜头实在太多,看得人特别累,但是三种视角的形式,真的很聪明。
张译那个视角是重点,演得太好了,美军的视角是亮点,这种时局里,把美军也处理的有血肉像个人,很好,很难得。#7分 |
|
想学诺兰的《敦刻尔克》,但是很明显没有那个能力。 |
|
张译是很不错,可是有必要一个故事讲三遍吗? |
|
中途睡了个午觉醒来,发现啥也没错过。 |
|
未做完特效版和最终版都看过后,会对三位导演多出一份敬意,5000人同时作业两个月打包完成的执行效果算是非常惊人了。这样的结构编排还是因为拍摄时间太短、素材太过有限,这倒是逼得剧本编排不得不严丝合缝。罗攀处理影像时油画向的做法,也紧扣了命题意义。影片最大的问题来自场景衔接上的生硬,台词表达上的刻意,第二段中尤其突出。当然,参考影片的最终诉求,在这个特殊时间点通过影片传达出的煽动性,算是实打实的超标完成。 |
|
3.5。比想象的好点儿,不过也不能说题材好,电影就自动是好电影了。美军视角对于我这种毫无军事常识的人来说还算管用,但就是英语配音太假了,好像是在GTA之类的游戏里听英语听力。看完很想爷爷,人类什么都可以克服,为什么还不能战胜癌症呢。 |
|
看之前有人说形式像敦刻尔克,看之后表示这玩意和敦刻尔克比简直就是登月碰瓷。 |
|
张译值得一个影帝,我直说了,金鸡。 |
|
一星给抗美援朝保卫国家和人民的战士们,一星给张译,一星给我的祖国。 |
|
我爷爷的哥哥是辽宁庄河人,也是志愿军老兵,当时是一名连级以上干部,见证了战场的残酷,回国后升任团长。他当时对我爷爷他们说,美军的飞机把他的帽子打飞了,裤腿全是窟窿,在地上打滚侥幸保住一条命。希望再无战争,感谢《金刚川》再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向英雄们致敬! |
|
《八佰》讲赵子龙救存亡精忠护国,《金刚川》讲刘关张扬国威血战到底。主旋律电影和商业战争大片的优质结合品,借鉴《敦刻尔克》《复联》大概是电影人的无奈之举,但这最终结果满意,买账,致敬! |
|
影片以金城战役为背景,管虎、郭帆、路阳三位导演没有展现志愿军与美军的正面交锋,而是以部队能否顺利开进战场,即交通线的保障为入手点,分别从渡河士兵、美军飞行员、守桥高炮战士的视角,还原部队抵达战场前的一天。多视角展现故事不新奇,诺兰在《敦刻尔克》中使用过更精巧的非线性时间剪辑,然而电影《金刚川》传递出的士兵间的情谊,以及志愿兵不屈不挠的精神,更加令人动容。很欣慰,国产战争电影不再讲述战役战略实施、高层运筹帷幄的故事,以战场上的小人物入手,以小见大,观众更容易有代入感,也更容易得到共鸣。 |
|
《热血兄弟情之非常3+1》 |
|
关于《金刚川》:金刚川战役打的有多惨烈?就连打不死的吴京都足足牺牲了三回。抽过纸烟的烧成灰烬,啃过玉米的化为血雾,江西与四川的方言交锋,男兵与女兵的初次邂逅,十七八岁的青年们前赴后继献出宝贵的生命。那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是高炮班抵抗的顽强,是工兵连建桥的速度,更是志愿军钢铁的意志。感谢#蕊希观影团# 赠票。 |
|
#🍋观影# 管虎拍了一个讲不好的故事。人类历史上的所有战争,哪有输赢,哪有正义与邪恶,对于普通人来讲,只有生死,时刻准备牺牲。管虎把这点说清楚了,好评~至于前后抱大腿,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
|
一个有煽情尴尬症的我,是怎么看完这部电影的呢?最后那段就是一边狂掉眼泪一边内心对自己翻白眼,就知道会有这种戏码,为什么还会爆哭啊?是真他妈忍不住……连带着看张译都觉得眉清目秀了起来,觉得他越来越像我古早男神侯勇了。
电影拍得还行吧,用三个完整的故事让一场对抗看起来丰满了不少,敦刻尔克式叙事。吴京和张译魏晨这场最催泪,邓超和李九霄的部分又好笑又让人难受。这些鲜活的生命在战场上渺小又脆弱得像蚂蚁,这就是我厌恶战争的理由。 |
|
其实相比《敦刻尔克》这片更让我想起《血战钢锯岭》,影片对于血腥场面和暴力的描述,更令我印象深刻,连京都变成血雾了,也是非常刺激,反正我还挺嗨这种点的。这片最厉害的在于,这么短时间可以拍出来,尤其特效量还这么大,当然,片中的很多遗憾也来自于此。 |
|
一个故事讲四遍看出了西游记后传的感觉,没必要真的没必要,战争片战争场面少都是人的情感就算了,但是故事也太单薄了吧,一个工兵连两个炮位一个通讯班两架战斗机一架轰炸机,一晚上的事情一样的故事内容一样的叙事顺序只是换了个主角而已,四遍,人家是用一两个小细节串起几个视角使故事完整,这电影是用一两个不一样的场景来告诉观众不是重播,真的没必要 |
|
个人英雄主义好严重…… |
|
以人为本的步空炮三视一体铺陈,冗余有嫌却胜在取巧。在最终的筑桥高潮处,被完全细化于个体的国仇家恨仍回归于作为民族集体的人,血肉之躯锻造铮铮铁骨,气势惊人,当属2020反电影工业常态的最佳奇迹。三位导演各显神通,在仓促主流命题创作下依旧可以代表产业最高水准。 |
|
有点吓人,导演是好导演,演员是好演员,但这么赶真的不怕忙中出错吗,可不要浪费了这好料子
挺无聊的,看完,好累 |
|
无实力而乞和平,则和平危;有实力而卫和平,则和平存。 |
|
拍的乱七八糟的!对得起我们的志愿军吗? |
|
大家肯定会拿《金刚川》和《敦刻尔克》去比较,但其实没什么可比的,前者的三视角重叠实质上没有在推动叙事,就是把同一个故事讲了三遍,好在人物和人物关系做得还是不错的,这是支撑看下去的唯一动力。不过最大的问题,还是太过时了,也太煽情了,从张译开挂到结尾神迹,情绪纯靠表演和配乐往上堆,看得真心累。当然好莱坞这几年的战争片也有这毛病,全球收紧谁也躲不开,当然我更知道,这也不是几位导演所能掌控的,相反,他们或许比谁都无奈,但中国电影现在主旋律煽情电影独霸市场的现状,我们又到底该去怪谁呢? |
|
看完挺失望,像是小学生在做仿句练习,原文是谁应该不难看出吧。不过这个造句可是太失败了,看到第二视角之后都能猜出第三遍演啥,剧情完全没有任何推进!!可怕!!白瞎了几个好导演好演员…… |
|
一星张译,一星调色。虽看上去毫无关系,但本片完全可用《最后生还者2》阐释:采用同样铤而走险的手法,也暴露出同样的问题,即内容配不上形式。只不过问题换了一种面貌,使本片表现力还不如前者。1.叙事本质上是信息流动,当相同素材必须被不断复现时,剧作要考虑如何保持基本张力,这是此形式最大的挑战。本片恰恰败在这里,导致叙事从内部瓦解。2.所谓三声部复调结构(第四段是脱离而出的总结),在强调共时性的统一事件之外,还需着重体现不同视点的固定独立。但影片除张译外,既没人物,视点大多也乱的,且刻意留出空隙,跳切个没头没尾的画面,为下段铺垫,这是很笨拙的缝合方式,为追求结构工整而阻断连续感知,何况这种叙述性诡计做的很不精妙。3.被历史片滥用的旁观者/外来者视角在本片里毫无意义,似乎不加这个就不会讲自己历史了一样 |
|
7分 |
|
有幸提前看了点映,完成度很高的片子。情绪有起有伏。在片场里可以听见其他观众的抽泣声。有几处镜头处理的挺高明的,情绪维护的很好。 |
|
基本是场美学的灾难 |
|
导演没找好。这么短的时间,也只有王晶导演才能胜任。王导三个月能给你干出4部来。 |
|
非常讨巧的立意和叙事手法,但是后半段有些重复乏味了。 |
|
五星给到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战士们,而不是电影本身。电影本身不值得花功夫打分… |
|
前2个段落都是凑数的,完全可以只要第3、4段。
分成4个段落毫无意义,不仅有太多镜头是重复的,而且并没有像《心迷宫》之类的多线叙事电影那样产生1+1大于2的效果,还不如用常规的线性叙事。
采用分段叙事唯一的原因就是这样拍得更快,可以赶在抗美援朝纪念日上映。
幸亏还有张译,张译的表演是整部电影为数不多的看点之一,可以说是他一个人挽救了整部电影。
从胆小怯懦、老实巴交一步步成为了硬汉,成为了真正的张飞,即便是残肢断臂也要和敌人来个了断,不仅仅是出于职责,更是为了老关。
最后吹哨告诉老关“我们打中了”也让人感慨万千。
吴京也算有所突破,不再是以一敌百的人设了,也不是为了拯救全世界而牺牲,而是为了让徒弟活下去而牺牲。
表面上我行我素、刚愎自用,其实是把危险留给自己,把更安全的工作留给徒弟。 |
|
不好意思,虽然志愿军能半个小时搭好一座人桥创造神迹,但是想三个月拍出一部大制作战争片这种事最终还是失败了,做事还是得尊重客观规律。 |
|
影片用三个不同视角讲述同一件事的点子不错,但在执行上实在没法恭维,一方面视角混乱,叙事主体形同虚设,二来大量素材反复使用,一个镜头看3遍的情况出现N次,再加上同样3*N的字幕也恶化了观影体验,此外作为旁白的中美两个根本没有戏份的角色也直接暴露了本片的笨拙,似乎没有个老人就不会讲故事了。三个视角的比重也严重失调,大部队线完全就是视角大杂烩而且这群人的存在感最弱,美军线更是矫情尴尬难以直视,当然主创真正在憋的显然是第三条线张译吴京的大招,毕竟所有的粗口血腥都在这呢,而且本片的重口如此浓墨重彩…可通过感官刺激来营造战争实在是有点1.0,表演方面真的也就看张译了,吴京现在已经演啥都是战狼式的兵痞老小孩了,总之虽然得肯定本片的主旋律宣扬作用,但这类电影啊,要是能唬住你那它就是爆款,可万一要没唬住呢? |
|
第一部分用力过猛 第二部分失真到想笑 把炮火连天的战争片拍得跟迪斯尼放烟花一样 导致我已经不想抬头看第三部了 精神疲软了 |
|
电影金刚川, 燃起了对于抗美援朝那段浴血奋战的历史记忆,那些勇往直前舍生忘死的英雄值得我们铭记,一群热血男儿,有凶猛有柔情,看的让人激动不已,影片拍摄角度不同以往,给我们电影带来新的思路,三位导演各司其职,又完美融合,每个演员的演技也是全程在线,让你完全融汇在故事里。 |
|
赶工痕迹比较明显,还是对目前中国的电影工业化期待太高。电影本身来说只有第三单元可以值四星,剩下的都比较一般。另外应该是为了和最后一段形成反差,前面画面色彩饱和度太高,看久了有点眼睛疼,建议买靠后位置的票。 |
|
中国速度横行,终究还是踢到了艺术创作的铁板。不怪管虎和演员。 |
|
表现内容过于空洞 |
|
这是一部悬疑片吗?有必要翻来覆去地重复讲同一件事吗?感觉自己看得是《金刚川之月光宝盒》? |
|
影片四个视角沉浸式观影体验不错。。。但是也暴露了三个月赶工的急促。整体剧本没有八佰好,好在四个亿的钱烧出来的特效画面还是合格,隔段时间来点爱国主义教育挺好!最后,张译牛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