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女乘客 (1963)

    最近更新: 2024-01-12 超清
    • 主演:Aleksandra Slaska 安娜·齐皮勒夫斯 / 安娜·齐皮勒夫斯卡 / Janusz Bylczynski / Krystyna Dubielowna / Anna Golebiowska
    • 导演:安杰伊·蒙克 维托尔德·勒希维彻
    • 编剧:
    • 分类:战争片
    • 地区:波兰
    • 年份:1963
    • 更新:01.12
    • 片长/单集:62分钟
    • 豆瓣评分 7.9
    • IMDB评分 7.4 (票)
    • TMDB评分 7.39 (热度:2.26)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其它电影《女乘客1963》的免费在线观看,《女乘客1963》是由导演:安杰伊·蒙克 , 维托尔德·勒希维彻执导,由Aleksandra Slaska , 安娜·齐皮勒夫斯卡 , Janusz Bylczynski , Krystyna Dubielowna , Anna Golebiowska等领衔主演,本片(剧)于1963上映,对白语言为其它,属于类型,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影评信息及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一艘途经英格伦开往欧洲大陆的邮轮上,高贵的德国女乘客与一名波兰女子重逢,勾起她的二次大战回忆。丈夫从不知道她曾在奥斯威辛集中营服役,更不晓得她如何救回该波兰女子一命。然而,随着她前后不一致的忏悔揭露,事情远没初看时伟大,她的「证供」掩藏的软弱人性和暗黑心理也超乎观众想像。电影部分于集中营实地...... 完整简介请见下方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一艘途经英格伦开往欧洲大陆的邮轮上,高贵的德国女乘客与一名波兰女子重逢,勾起她的二次大战回忆。丈夫从不知道她曾在奥斯威辛集中营服役,更不晓得她如何救回该波兰女子一命。然而,随着她前后不一致的忏悔揭露,事情远没初看时伟大,她的「证供」掩藏的软弱人性和暗黑心理也超乎观众想像。电影部分于集中营实地拍摄,期间蒙克不幸因车祸丧生,由助手把已拍成的段落和图片串连完成,造就的疏离感反增作品深度。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2 IMDB 7.3 HD中字
      Daleká cesta
      1950
      战争片
      捷克斯洛伐克

      遥远的旅程

      Daleká cest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6。右下角突然出现个小屏幕继续叙事,大屏幕放纪录片,这样的形式还是第一次见,还是50年代的
      • 最后一星给后半小时
      • 2020.7.31 @SIFF 苦难真的孕育艺术 历史的真实与荒诞并列呈现 压得人根本喘不过气…… 非常喜欢暴雨中前进那一段 尤其是那个乐队 梦回《地下》和《大街上的商店》;本来想给最后太过正统的结尾扣一颗星 可是走出国泰 淮海中路的华灯初上车水马龙给了我不真实的眩晕感 宛如穿越过一条漫长、黑暗、恐怖的隧道回到人间,有些感叹,加一颗星,电影真好
      • 纳粹罪行令人发指,但这里犹太女医生与她的纯血丈夫之间的爱不太令人信服,于是只能看到集体的加害者,集体的受害者,比较难以在控诉之外对个体遭遇感同身受。。
      • Berlinale Classics 4K修复。穿越噩梦的地狱之旅。纪录影像作为大背景,个体故事在分屏中缩小变大,如同被焦点不断变化的眼睛凝视,是全部世界也是沧海一粟。
      • 因为纪录片和叙事片的交织,也因为一些画面的分割,多线故事的并行,故事连贯性上有一定的减损。死亡的艺术化处理和集中营故事的回避,并不会让这个故事本身的残酷性有所降低。3.5/5
      • 雖然不如夜與霧
      • 将纪实素材与编剧段落相互交错叙述,放在当时很具新意。在纪实素材里呈现纳粹军队的强势威压,在虚构剧情里表现犹太人的悲惨境地,以此形成强烈对比。最后的自由,看着在小小的空间里竟不断涌出密密麻麻的人,他们在欢呼,但屏幕外的观众只会想到他们在狭窄的空间里拥挤着,如蝼蚁般,毫无尊严,生不如死地顽强生存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捷克影史十五佳NO.05
      • 一声“freedom”空对着荒凉的集中营
      • 看过留脚印
      • 单看每场戏都不错,多变切具有冲击力的取景角度,虚实结合的影像拼贴等等,但是这份拼贴感也延续到叙事中,在表现个体在战争中的挣扎时少了情绪的凝聚。
      •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The Remains of the Day. 3.5
      • 电影节第四场,历史如此真实而又恐怖。
      • 一个人的生命之旅只有一次……
      • 剧情片与纪录片相融合,真实彻底的恐怖行为。
      • 本来是siff抢不到大热的第二落点,结果意外好看!一点也不沉闷,上来就是小胡子举手怪的资料画面。50年代的转场画中画技术震撼。犹太人战前生活的精致,从家中客厅的大理石雕像可见一斑。但一旦落魄了,连《美丽人生》里的集中营都显得过于整洁;被党卫军训斥完可以毫不犹豫叼着水桶膝行爬开;完全就是蝼蚁的生活。医生职业还是多少受优待的,当年的白大褂居然有伞型高腰线。
      • 已经分不清现实和电影了
      • 好几段令人吃惊的镜头调度
      • 是纪录片多过故事片。镜头语言恰如其分冷冰冰。令人胆寒。女主穿白大褂煞是好看。#SIFF2020# @国泰
      • 真的一般。上影节。
    • 豆瓣 8.2 IMDB 7.7 HD
      Popiół i diament
      1958
      战争片
      波兰

      灰烬与钻石

      Popiół i diamen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瓦伊达第一次转型作品,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转向美国黑色电影与黑帮片;旨在“表达强烈的情感”。剧作集中在24小时中各方政治势力的暗战。问题在于理念先行,又过分强调其中概念化的题旨,前半部很不错的惊悚片气氛在后半部散了架。机位较低,画面结构比较精细。倒挂的耶稣像、白马、欧洲胜利日的烟花
      • 看了一半,非常佩服瓦氏走钢丝、把握尺度的精准。想起一个笑话: 二战结束后一个波兰农村老太看到街上贴着的照片,就说像自己的外甥。 别人训斥她:瞎说什么,这是斯大林同志! 老太:他是干什么的? 答:他赶跑了纳粹。 老太急切地问:他能不能把俄国人也赶跑啊?
      • 印象最深是丰富的影像层次。酒馆中的暗杀计划,宴会上的灭火器混乱,死在凶手怀里,背后是庆祝波兰解放的烟花绽放。疯疯癫癫的小人物,戴墨镜因过去常在下水道,下水道里倒悬的耶稣,内心斗争时身后的白马,纷飞白床单上的渗血,挣扎着在乌鸦盘旋的无边垃圾场上死去。这个时代无对错,灰烬之下有钻石。
      • 用一个人的命运来反衬国家,和后来的同流者很像,演过手稿和一代人英年早逝的齐布尔斯基把那种爱情政治矛盾又复杂的心境用戴墨镜串起了战争三部曲,开头结尾死亡的荒谬误杀与被杀在垃圾场废墟终结。神来之笔的惊喜镜头也很多,点题诗雨中白马倒挂耶稣酒杯火焰,刺杀后胜利的烟花。资料馆瓦伊达回顾展。
      • #重看#4.5;不惟三部曲里艺术成就最高,且与前作呼应;“战胜”后才出狼窝又入虎穴,国破山河恨别惊心,灰烬废墟之上如晨星闪烁的钻石清辉,寄寓微茫希望的爱情之光(姑娘开了美如画的窗,天光直贯天顶澄明);突现的白马,璀璨的烟火,群鸟的悲鸣,踉跄如《筋疲力尽》的结尾。
      • 稍显做作,疲乏说教。相比皱着眉头的瓦依达,更喜欢灵机一动的扎努西。
      • 三部曲落了一部没有看,不过按照这个时间顺序讲下来,第三部《灰烬与钻石》这种对战事整体的反思、迎接未知黎明前的彷徨,真是收尾收得太棒了。一部电影有个美得沁人心脾的姑娘是有多重要呢,她就等于最后照进屋子里的那束光
      • 瓦伊达比基耶有胸怀,齐布尔斯基像罗大佑,烟花下的一枪是影史的伟大瞬间。晨光里的一支舞,对华沙与那些死去年轻人的追思,所有人都活在历史的创口中,太伤感了。
      • 9.2/10。①反抗组织刺客马契克和一同伴刺杀工人党新的地区书记斯祖卡的多线交叉凶杀案,主要聚焦于刺客、书记、民主人士、百姓等同在宾馆的24小时内的各种暗流汹涌和最终爆发。②二战结束却又被苏联掌控,波兰不知去向何方,因此情节上弥漫着对这种同胞自相残杀感到迷茫的氛围,不管是文本上近乎俄狄浦斯的凶杀(如:斯祖卡逃走的儿子是反抗组织成员,和马契克年龄相近;马契克和斯祖卡皆品德良好;被凶杀后斯祖卡抱着马契克)还是影像上破败的废墟置景和倒挂的耶稣皆是这种氛围的渲染与体现。③灰烬是糟糕的大环境,钻石是大环境中闪耀的爱情与人性。④暗杀斯祖卡那段前景凶杀后景放烟花的景深镜头甚妙,反衬出了迷茫。⑤高水平的典型黑色电影式低调打光和暗调摄影。⑥作为传统情节剧,叙事节奏较平淡;大量使用景深镜头和仰角作用不大。
      • 叙事节奏小问题在群像人物关系和摄影情境出色表达下渐渐被忽视掉,整部片如同不断收紧的渔网将所有人物对社会变革的恐慌情绪细致地表现出来。个人对国家命运的对立面贯穿其中,个人理想在人心谎言面前消逝如灰烬,闪耀出钻石光芒的假象,爱情也好,亲情也罢,最终在权力欲望的争斗中普通个体无力反抗。
      • 波蘭JAMES DEAN?我暈!
      • 東歐電影無機力量的又一例,光之陰影直接切割建築也切割人物關係。「沒有人在等你,你為何還要留在這?」「我也不知道。」
      • 杰作。看得颅内着火,镜头设计的清晰与影像本身的多义,让它既像黑色电影又像新浪潮,但多出来的、让人心痛的部分,是波兰的受难史,米沃什所谓“两个巨人中间的蚂蚁”,它被历史的棱镜折射,涂抹在每个人的背后,宛如诅咒的光晕。胜利来临时,明天失去了,只有疮痍的大地、倒挂的圣像、灯下的飞蛾,在斯大林倾倒的注视下,杀手以哀悼基督的姿态抱住圣徒,让人想到米沃什写“道德家阿尔法”(正是影片的编剧),“攻陷柏林的消息到来的夜晚,夜空被发射的火箭和炮弹光照得雪亮”。从白马的角度看,一个像马特达蒙的杀手渴望生活,一个像爱德华诺顿的秘书视生活如卡片,在与军队错身后(多么经典的场面),响起了肖邦的A大调军队波兰舞曲,蒙太奇衔接着两者:朝向日光的舞步,与朝向死亡的踉跄。总是这样,受难化作虔诚的祈祷,创伤变成残缺的美。
      • 完全没有时代违和感,竟然是50年代的作品了,灰烬与钻石的隐喻诗化而深刻,遗憾的是耀莱五棵松的字幕太差劲了
      • 瓦伊达"战争三部曲"终章。1.战后的波兰,自相残杀又起,依然充满无尽苦难与迷茫的前途。2.英年早逝的齐布尔斯基获"东方詹姆斯迪恩"美誉,蹒跚穿过原野的死亡之舞呵!3.废墟中倒悬的耶稣,想及[地下]。4.吧台上的杯中火焰,烛照出纠结的内心。5.伴着喜庆的烟花,斯楚卡猝然倒向刺杀者怀中。(8.5/10)
      • 马契克这个角色太有力了,外貌特征和性格互为表里。还不时地表现出17岁应有的幼稚和冲动,实际上完成了斯祖卡儿子的角色
      • 4星半,前半部分《游戏规则》后半部分新浪潮,波兰战后的一片倾颓废墟,倒挂的耶稣基督。钻石化为灰烬,糟粕被当成了钻石。苏维埃政权的随之入侵。依然是瓦伊达一贯的主题:被体制异化者的觉醒与毁灭。无论是深焦摄影还是场面调度可见:瓦伊达擅长从美国电影中进行借鉴,但他并不是一个“作者”
      • 8/10。瓦伊达也曾是非共产党的地下组织成员,对这个公然反共的主角以魅力难忘的人格塑造暖味肯定了非共产领导的抵抗运动。巴洛克式废墟场景犹如战后波兰人灰烬烧伤的精神迷茫。对暴力和死亡疯狂又华丽的渲染:倒在教堂门口的着火遇害者,点燃酒杯追忆逝去战友,倒挂耶稣像,与烟火形成巨大的悲剧力量。 @2014-04-30 00:58:45
      • 最差一部,多线发展没掌握好十分混乱,一直围绕再主要问题外徘徊,过于浅显。三部曲的水平参差不齐
      • 结尾很美...
    • 豆瓣 8.3 IMDB 7.9 HD
      Kanał
      1957
      剧情片
      波兰

      下水道

      Kanał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这片必须看花絮。波兰国师瓦伊达接过蒙克的枪,借苏联解冻的东风“政治地拍电影”,曲折地表达了“华沙起义的军事目标是德国人,政治目标是俄国人”的主题。视听上继承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并确立了波兰学派的风格,长移动镜头是本片主要特色。下水道中的人们出现了不同的精神症状。
      • 起义军的命运好比整个波兰,有着巨大的无力感和耻辱性,混乱茫然的只配在肮脏憋闷像地狱一般的下水道寻找没有的出口,相比黑暗阳光太刺眼了。瓦伊达战争三部曲第二部获戛纳评审团奖,他拍的不是反战电影,而是反国民反当时那个社会。开头长镜疯幻的剪辑密闭空间调度。资料馆波兰影展开幕。
      • 2021-4-26三刷。承接《一代人》——这些面临民族存亡危机的青年,已然成长为华沙起义的中坚力量;开场中远景长镜尽显新现实主义风范,大场面调度流畅自如;毒疠弥漫如迷宫般的下水道,恰似但丁笔下的地狱一季,污水波光返照,自下而上的打光方式,前后各半充满各种对比。最具冲击力的当属从开阔远景到逼仄特写的变化,视觉上首先觉得压抑;从地面上的空间转入地下如洞穴般的迷宫,身份也在暗里悄然变化,从污泥中拥抱到的光明暗指战后的赤色波兰。大量令人惊惧的特写,尤其是逐渐发疯的音乐家,双眼发直,心智渐失,吹起森森如缕的音乐,宛如地狱的回声飘荡在下水道里,恐惧吞噬灵魂。瓦伊达在接受采访时说:“在下水道中,没有胜利,只有耻辱和失败。”
      • 密室逃脱人间炼狱,看得我胃疼…“戴西你真强壮,你像个工人” 今天那声呼噜真的impressive @大光明
      • 从前面开拓的阵地战到后半段的下水道苦行,污泥与脏水对演员也是极大的考验。绝望的片子如绝望的华沙起义。瓦伊达的片子总能在写实中带出些浪漫主义的内容,个体的情感、恐惧以及幻灭。
      • 二战中波兰的华沙起义持续了60日左右,展现反抗军无力与德军抗衡,失败狂潮席卷而来,艰难困境中锥心惨痛的挣扎和覆灭。军队平民被迫由地上转入地下,在污秽肮脏漂浮尸体的地狱一样的下水道里,熄灭了希望之光。瓦伊达以断壁残垣中写实风格的镜头、揪心的特写、刺激视觉恐怖的打光,毫无遮掩地曝光灾难深重命运多舛的波兰的历史之殇。夹在苏德之间,联想其前期被苏德瓜分、卡廷惨案,这种彻底的失败不仅来自于战争中军事力量的不敌,更是成为被大国裹挟、复杂政治恩怨和冲突的祭品。
      • 故事整体上贫乏得很,但是有几个笔触充满震撼力:知道情人已有家室后自尽的女战士;只剩最后一枚手榴弹却不幸被炸死的军官;片尾处为了找寻下属重返下水道的长官。这些细节自身就蕴含了丰富的故事性,而且全部是战争情境下特有的人性表现。
      • 出了大光明长长呼出一口气,隔着大银幕都不能阻挡的绝望和窒息,镜头缓缓逡巡于断壁残垣,早早预告的惨烈的死亡之途,入下水道前的点名宛如圣火照亮的圣徒们的合影,视死如归的战士们,原本明明只是荷尔蒙气息爆棚的年轻人,趟过地狱冥河,浑身污秽的黛西仍美得难以置信,而战地钢琴师已化身死神派来的吹笛手;如今来看,似乎能从中读出波兰这段历史的几分隐喻感,历经千辛万苦,眼看着光明就在前方,然而终究或死在黎明前的手榴弹,或迎接他们的是敌人,或走向疯狂,或与自由天人永隔,或自相残杀;太多诸如把濒死的呻吟拍成地狱冥犬来临之类的叹为观止的场面、构思,能清晰感受到本片曾指引了后世多多少少经典电影,而后来的经典又启发了新一代电影创作者,它所带来的影史上的代际传承感,大银幕看更明显
      • 长镜行云流水,污水波光返照,所有污秽集于一体,恰似人间地狱。这里直通悲惨之城,由我这里直通无尽之苦,这里直通堕落众生......脏路条条,皆为死路
      • 至深的绝望和悲剧,前后两段的强烈光线对比,而肮脏黑暗的下水道无疑是对波兰人民苦难生活的绝佳隐喻,死在黑暗中,或是努力寻找出口。这使得影片被赋予一种关于生存的寓意,瓦伊达高了。开篇长镜赞一记。
      • 波兰大师展。地上是地狱般战场的现实,地下则是波兰人民抗战的缩影。通篇贯穿的移动长镜,不仅赋予极强的临场感,更让粪水之气溢出银幕。一杆之隔的光明,一雷之隔的出口,皆是战争的暗喻。从波兰视角看二战,实在太窒息,太绝望了。
      • 瓦依达战争三部曲之二。波兰最好的二战片!!
      • 震撼,惨烈,三部曲里最喜欢的一部
      • @ 波兰电影大师展 — 注定战败的斗争里,一边是下水道里无尽的折磨,一面是地上燃烧的城市和同胞的尸体。人民没有选项,只能选择彼此。
      • 2021波兰大师展03 太压抑太窒息了,还好没有4D观影体验。死亡不可怕了,可怕的是死时连蝼蚁都不如。
      • 【4M】战后“解冻”时期波兰学派瓦伊达“二战三部曲”之二。长镜推轨,流畅行走;深潜地下道纵深画面,推进运动强调人物神色;三分路交互剪辑,群像血肉到位,老成的青年士兵、因爱一线生死的通讯少女、浪荡坚韧的情人、执念连队的上尉;诗起“我们在护城河里,我看见一个人窒息在污秽里,窒息在那漂浮着来自人类的东西中”,浪漫主义飘逸在冰冷战火之中,讽刺何以战,终归人。
      • [大光明1厅 2K修复版]瓦伊达“战争三部曲”之二,一段暗郁残酷的炼狱之旅。1.写实与浪漫交织混融,一如下水道里的惶惑恐惧与垂死挣扎,既是华沙起义终结时的本来面目,又可视作对二战中波兰及其民众饱尝屈辱、阴惨苦痛与无家可归的命运缩影。2.前半段的短暂宁静与地面战斗写实性强,多用运动长镜头(开场4分10秒跟移长镜惊为天人,搭配凸显悲剧宿命的介绍性旁白,既引人探触人物内心,又藉由对战场的巡行观视让人沉浸其中);在战争的喘息之机里,人也不忘情欲满足与审美追求。3.后半段如堕噩梦,对地下空间的呈现颇有表现主义气息。缩小的景别(以特写和近景为主)与低机位摄影强化逼仄窒息之感,底光、雾气与隐约的呻吟惨叫声彰显出惊悚而绝望的氛围。4.历经漫无际涯的煎熬,却倒在看似咫尺可及之处。5.发疯的音乐家与抖靴子的男孩。(9.0/10)
      • 真的太棒了。非常的复杂。一个完全变态的炼狱,生和义变成了反义词,艺术家看透了一切,听见电影的配乐,完成一场体现炼狱生存本质的行为艺术。哪里都是下水道,而在这场试炼中,他们连反抗军都不是,只是一个个脆弱又坚强渺小又伟大的人。这样想来,在如此黑暗的环境下保持对爱的坚持、对义的坚持,何尝不是最有力的反抗?还有那耐人寻味的对白:“你的故事长吗?”“比这下水道长。” - 她们的故事都会长过这下水道,被人铭记
      • @2021波兰大师展。 开头就是穿越废墟,提前宣布了主角们的死亡:记住这些人的样子,这些英雄们生命的最后时光;空中有轰炸机,地面有坦克炸弹,只能走下水道,下水道里有什么?除了毒气,只有噩梦和恐惧,有和第三人中相似的出不去,也有出来了再爬回去... 希望当然有,开头黛西带来了英国的茶和香烟,也是她带着男友找到通向河的被焊死的出口:他们在河对岸,但他们不来...
      • 太惨太惨太惨了,尤其是最后那望一眼四周的眼神。每个人物参差叠加出来的层次感,还是非常古典的编排思路。
    • 豆瓣 7.9 IMDB 7.5 HD
      Swiadectwo urodzenia
      1961
      战争片
      波兰

      出生证明

      Swiadectwo urodzeni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最后女孩晶莹的眼眶,为什么有种不真实的感觉?
      • 以孩子的视角的战争题材影片最易打动观众,也很容易出彩,本片也不列外。通过三段发生在二战波兰战场的故事,三个波兰孩子的眼睛,让我们看到战争中人们除了恐惧、绝望仍保有战斗精神和国家意识。
      • 61年拍出这样的不容易~
      • 8/10 三個短篇‧二戰‧波蘭‧孩子 / 男孩與士兵‧男孩‧猶太女孩 / 第一個短篇結尾的奔跑鏡頭真是絕了。
      • 孩子的角度也成熟了……
      • 几个故事都很精彩。
      • 115
      • 「戰火下的兒童」最佳示範片之一,三種「意識到殘酷現實」的啟蒙,也可以視為某種意義上的「出生證明」。最後一則的小女孩太可愛了,連納粹都想收編~
      • 连孩子都不想活了 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希望呢
      • 最震撼的美与残酷
      • 三段无关联的小故事,中规中矩
      • 峻黑阴郁的硝烟废土与断垣残壁,冷与痛仿佛钻入骨髓。孩子视角的战争,格外让人动容,这些明亮眼睛里飘进的阴翳,是人类滋生的病毒。第一段未正面言及的结尾,留白更显残酷;第二段铁丝网后面的人群消失了;第三段无辜的眼神写满惶惑和不解,未来有可能存在吗。
      • 17年观影
      • 8400
      • 战火中的童年;冷峻的基调,天真的神采,破败的残垣断壁,被迫面对现实的残酷与决绝。当孩子也对生存失去了希望,那这个世界真的不会好了。
      • 儿童视角
      • 再见,孩子们
      • 战争的本质是什么,与家人失散后儿童绝望地面对死亡,孩子们的父亲被俘后像垃圾一般被清除掉,犹太小女孩被纳粹军官荒唐的误认为是纯种雅利安人…它实质上就是人的残暴愚蠢傲慢的结合体,它蔑视一切有关人类的美好和希望,最终带来的就只有摧毁和死亡!
      • 看了第三个故事,一个孩子说她不想活了
      • 最喜欢第三个故事,现实+讽刺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