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记得那天打雷下雨,那艘大船沉了;我记得那天艳阳高照,得了块大奖章 |
|
无法理解刘燕生怎么就能开口说带玉娥走,也无法理解玉娥怎么就立马答应,老大教育说这就是地域人文差别 |
|
美酒佳肴一桌菜,三人坐,歌声寥寥。忽如一阵细雨来,无人坐,空空如也。本是团圆饭,却见心散乱。浮云散 明月照人来 团圆美满 今朝最 清浅池塘 鸳鸯戏水。这是孩子们年轻的故乡 也是我们最后的家园 多少年又是多少年 它收藏了我的梦 我的爱 我的伤痛 我的希望。天涯~海角~觅呀觅知音~ |
|
有些事情,不谈是个结,谈开了是个疤。 |
|
扮演“老陆”的徐才根在片中表现的非常抢眼。作为上影厂老演员的徐才根,他的银幕处女作居然是《舞台姐妹》! |
|
影院出来等电梯,一个老太太在那边抹眼泪。故事总是特别简单,技巧上你尽可苛责,但情感的东西弥足珍贵。 |
|
【中影】大影节。本片开创了自费穆先生《小城之春》以来最好的格局。饱满的固定机位,对称的叙事结构,地道的中国伦理,精致的表演对白。全场观众一起大声笑小声泣,这种景象在电影院里很难见了。另外,若是王全安知道乔羽老爷子创作《思念》的缘起,完全可以拿它做片尾曲啊。 |
|
无关现实主义,就是情节剧。跟《纺织姑娘》类似的题目,一个女人在理想的爱情和日常的生活之间的选择,可是这部电影成了政治的图解:坐在左边的共产党和坐在右边的国民党老兵争夺作为女性/客体的中国,然后共产党赢了。后半段三首歌联唱,导致本该放在结尾的《送别》被挪到中间。有向老上海电影致敬。 |
|
剧本单薄。尤其是后半段,写得真不对头。想走生活流,遗憾的是只有那么几句台词有点贴近了生活。值得鼓励的是王全安这个北方人拍上海人,味道还挺正,难得。 |
|
我们还年轻,都要好好活着。
六顿团圆饭,六颗星。 |
|
4星半。最满意的一部王全安作品,之前的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或者觉得再什么一点才够王全安。其作品常得到柏林电影节的青睐,此次获得最佳编剧奖,有些人就盯住这一块,然后评价最弱的是编剧...实在不解。 |
|
总有离岸的船,靠不了岸;总有想家的人,回不了头。 |
|
王全安凭此片拿小银熊,名至实归!老演员太有味道了,编剧确实精心,有技巧。在一次次饭桌上,一个个长镜头中,我很感动。 |
|
有一种魂在,却没有出彩。 |
|
之所以五星力荐,我常常想起一家人终于团圆在一大桌饭菜面前,心酸多过感动,突然天降大雨,大家惊慌失措地躲雨,齐齐站在屋檐下看着大雨泼在一桌子的团圆饭上,气氛尴尬让人心疼。导演编剧王全安真的是个人才。时光是回不去的,这团圆在每个人心上永远都会有欠缺,现实里这一场大雨就是。 |
|
人生有太多的身不由己,可最令人难过的还是分别和爱情这两件事 |
|
糟老头子版小城之春 |
|
有着王安全与生俱来的做作劲:导游的“看这边看那边”,几次奇怪的歌唱,故意制造码头再离别…… |
|
一部几乎由饭桌戏组成的电影,一点不闷,戏排得好,其他都成立,唯独刘燕生的动机,一般回家探亲的老兵不会抱着要接老伴儿回台湾这么强烈而明确的目的的,看到自己原来的老婆已经成家并且儿孙满堂,这话是怎么说出口的,这老小子怎么不懂事呢! |
|
在华语圈稍微了解一点历史的应该都会懂这种电影,根植于东方伦理,很有味的华语片。王全安对此片的意境拍出来了,就是总感觉远远不够的样子。7.5 |
|
题材老套,手法陈旧。剧情中原本戏剧感十足的冲突都没有拉出张力。从头到尾充满刻意和做作,甚至还浪费了几位老戏骨。王全安近年最差作品。 |
|
从演员的诞生过来的 |
|
又爱又恨的观感,如果去掉那些牵强造作、悖离常情的设置,完全可以成为经典,影史的和民族史的。可惜…… |
|
好看。纠结 |
|
越来越自惭形秽,本要开写剧本的积极性立即被灭。 |
|
大概是因为有我熟悉的城市气息……我真的很喜欢T T |
|
刘燕生的问和玉娥的应都太草率,缺乏一个顺理成章的过渡,后来的情感堆砌也都较刻意。国共势力迫在眉睫,和平谈判的筹码是玉娥在“一条心”和“见真情”之间的思量。王全安用了太多心思来借喻:对应“时间值钱”的酒、领结婚证办离婚的荒唐、望远镜的旁观者身份、毛毛雨和散之筵席的尴尬等。 |
|
故事还行,但并未达到我心目中柏林银熊应有的高度。演得嘛都不怎么自然。画面呈现上太过谄媚——这么丑陋脏乱的当代上海。。。。太刻意了吧!(旅游大巴那段很明显。) |
|
源起民国三十八年。 |
|
2010年的影片《团圆》和2014年的#归来#都在文艺片的框框里,都是在用猛火烧一大锅不停投入冰块的水。但比起来《团圆》的冰块放得更多,水一直没开,舒缓沉稳,如同凌峰片中一以贯之的似笑非哭的表情;而《归来》还是煮成了冰水火锅。 |
|
笔触真实、情感克制的现实主义家庭剧,小格局的故事中包含亲人的羁绊以及旧时代的创伤,大量固定长镜头有着小津安二郎以及杨德昌的影子。从头到尾没有明显煽情,却能感人至深,看完之后满是感慨,回味无穷。 |
|
啊呀最后真是扫兴啊,那一年后根本就是画蛇添足。全片的戏剧冲突的最高点明明就是下雨的那场,各种呼应,荒诞感,无奈感和回味都刚刚好,直接结束多好。除此之外完成度很高,很细致,拍结婚照那段真是哭笑不得。卢燕好棒啊!饭桌戏都特别好看。 |
|
电影本身一颗星,另一颗星完全私心地送给马晓晴。运动镜头做作、人物性格弧线唐突、情感认同更完全是假大空、是一部平庸而故作姿态的电影。还他妈柏林最佳编剧奖,真瞎眼了。 |
|
就知道卢燕一开唱必天涯歌女,瞬间跳戏到色戒…这剧本写得真不是一般的差劲 |
|
留不住的终究留不住 带不走的也终究带不走 无论是曾经的妻子还是旧上海还是日渐生疏的家人 这是一部“仅属于”中国的好电影 不单因为这是一段两岸重聚的辛酸事 也因为王全安在本片中始终在极力捕捉的老上海风貌与中国式家族关系 片中好的段落与细节不胜枚举 始终愁云惨淡的上海 两位重聚的老人在土楼上夹杂装修噪音诉说心事 尴尬的结婚照 老上海房子里“听不见”的歌声 对于玉娥而言的两次分离等等都十分感人 电影的表演更是令人激动不已 卢燕与凌峰两位老师的精彩表现使得全片的基调和人物关系得以成立 而徐才根老师的表演成为了整部电影的华彩 特别是先欣然接受 再因为拍了结婚照喝了酒感到痛心的情绪非常之准确 高潮戏三位老人的“最后晚餐” 各自根据自己的心情诉说当年的记忆 用歌声带戏 还是个长镜头 简直绝了 最后一定要说一句 王全安是个好导演 |
|
上海的蟹子真他妈贵 |
|
3.5 沪语听起来太亲切(YP有什么资格亲切! |
|
画面是好看的,尤其是吃饭的场景。但整个故事并不通顺,怎么就得了最佳编剧,恰恰觉得编剧最弱啊。开篇的味道是对的但后面就绷不住了,不是几个对眼就和解,不是几顿饭就团圆,日常感是非常细腻的,经不起形式上这样刻意的微缩和设计。并且丝毫不觉得有中国风味,非常西化的一对老情人才是冲突的根源。 |
|
大上海,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
|
喜欢吃饭的人却总是吃不完一顿饭,最后,竟没有人跟他吃了。真悲哀。 |
|
我恰恰觉得这个剧本烂到骨头里 |
|
重要的情节都是在饭桌上发生的。。#论聚餐对中国家庭的重要性# |
|
隔阂感和一种尴尬的刻意保持距离的小心翼翼感倒是挺真实的。情节就不够真实了。剧本没那么好,不知道为什么获奖。还行吧,作为大陆电影,挺不错的。 |
|
👍 |
|
敍事的確流暢,但電影整體呈現出來的感染力實在不怎麽樣。 |
|
三位老人演得都太好了,观看过程中好几次想起我爷爷奶奶,哭得不能自已。用几场饭局结构整个故事,是一个挺巧妙的思路,整体形式感与故事的主题相一致。比较遗憾的是给出了一个家庭群像的框架,但没有写出来群像人物,核心还是围绕三个老人,儿子女儿外孙女基本上都成了无用的工具人。《小城之春》的故事+《饮食男女》的形式,属于那种很聪明的学院派拍法,但还是缺了一些更有质感的东西。不过回过头看,已经是难得的好片了。 |
|
剧情完全无法让我入戏。时代背景如果放在刚三通的年代,台陆还存在经济差,那么叫女主去台还算是享福,放在磁悬浮的21世纪,还是等台湾老婆死了来抢人,女主一口就答应,几十年不见真不怕诈骗?这种电影老写着老兵初恋多美好,可现实中老辈的婚姻不见得有爱情。老陆买蟹是为客人,不为斗面子,是真好人。小时候总觉得马晓晴有点土,但这里味道可得劲儿了。拍得是不错,弄堂质感也好,与都市精英片的上海不一样 |
|
这片子算是带了一点点“主旋律”的,主题里面关乎了大陆台湾问题,这算是一个不错的出发点。后面的话题围绕“三角黄昏恋”,感觉有点像许鞍华的片子。还算不错。★★★☆ |
|
母亲的一句话是戏核“我和你们爸爸几十年,有恩情。我和他一年,有感情。” |
|
真的让我想起《小城之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