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 一个看似简单的剧情片,也可以赋予“想太多”的框架和意义。映画放映机摇出可笑的无聊剧情,Birgitta 和Thomas 接吻好美,死去的小鸟被踢进海,Thomas 还是回到Sofi 身边。“生活只不过是一道连接摇篮到坟墓的残忍世俗的弓” ,“对谁造成了关于生活的疑问? ” |
|
人间地狱,问号结尾。再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 |
|
真高端的电影。结构复杂,片中片戏中戏,剧本创作与影片呈现,电影和现实的关系,以及极为牛逼的梦境(我怎么觉着费里尼的梦境从这儿来的……)。可惜挖得不够深(另一方面坑爹字幕也影响情绪)。伯格曼后来没再在这条路上深入真是太可惜了。另外本片片头字幕是用旁白代替的,特别逗。 |
|
承先啟後。先:表現主義及當時世界各地電影。後:他自己的風格。 這次沒有一個角色可以太讓我投入,兩群人隨機交織的方式稍欠說服力,邊看邊想這劇情會走到哪裡。可能因金錢因素流落街頭對我而言真的是一方面害怕自己晚年故如坐針氈一方面又不感興趣的主題。Birgitta內心轉折再多點就好了。 |
|
4.5,伯格曼的“新浪潮”时刻:当摄影机以类纪录片的方式行走在街道之时,画外音取代了字幕卡,“我们的电影.....”片名,以及演职员表。随后,摄影机“发现“了她,在影片中,要想找到虚构/真实或曰多重世界的入口仅仅需要将摄影机向前推。
在伯格曼的早期影片之中,街道幽灵般地意味着主体的流变,摄影机“认出”了这种encounter包含的潜在叙事,但人物之间没能认出对方。
伯格曼通过一种嵌套的方式暗示着其日后生涯中不断被映射却从来并没有完成过的启示寓言——被魔鬼击败的上帝与荒原末日将不断地作为人类创伤的提喻而不断回归,真正的监狱叙事发生在大特写下的monologue中。
但《监狱》依旧是欢快的。魔灯的梦境,狂欢节的救赎以及精灵化的女性“拯救”终将会在影片之中到来。 |
|
8.5;竟有點極簡主義的取向? |
|
1.第一部伯格曼独立创作剧本,影片的梦境与宗教信仰探讨等内容开始可以窥探出伯格曼日后作品的影子;2.“生活只不过是一道连接摇篮到坟墓的残忍世俗的弓”;3.用旁白读出演员和职员的名字,于1949年的作品。 |
|
这部伯格曼确实复杂起来了...对电影制作的拍摄,梦境的拍摄感觉是费里尼做出来的事情。片子戏中戏也挺有意思,还有一段默片的呈现。 |
|
1.开头和结尾的电影拍摄现场相对照,主干故事仿佛印证了数学老师提出的影片创意“魔鬼宣布人间为地狱”。 2.以旁白念出影片职员表这个小把戏伯格曼早就用过了,疙瘩的《蔑视》不是首创。3.托马斯的电影放映机,伯格曼的魔灯。小房间里播放的滑稽默片,《假面》开头也用了其中一部分。 |
|
作为第一部真正由伯格曼负责剧本、亲自创作的电影,《监狱》展现了他对剧本出色的驾驭能力,电影集中了大量构建个人空间的主题。伯格曼运用戏中戏的方式,将现代人划地为牢、不自觉地自设种种人性枷锁来限制自由的无知,通过这个较有戏剧矛盾的故事表达出来,已经看出他的初步风格。 |
|
开始玩结构了 |
|
7。这部40年代的作品挺不错的 |
|
无字幕,多亏有约瑟夫·马蒂的那本书 |
|
结构挺复杂,有摄影棚在拍戏中戏,读着报纸报导的社会新闻,放映机播放着单独拍摄的喜剧默片,陷入超现实的梦境,片头演职人员是用旁白口播的。人物总体的精神状态从消极到崩溃,再到更加崩溃,剧情给人的感觉是很晦涩难懂。 |
|
私货巨多的一部神片,分镜头设计一环套一环,现实、电影、梦境三者的界限被彻底模糊打破,所谓那些现在豆瓣上烧脑神作,我只想对那些电影制作者和观众说上一句我草你们妈 |
|
是谁写出来这么无聊的电影? |
|
伯格曼四十年代的作品中最好看的一部。戏中戏的结构玩得不着痕迹。 |
|
怎么说来着,生活不过是切断摇篮和坟墓的一张弓. |
|
又臭又长难看 |
|
开头口述职位表很有新意。戏中戏中梦的桥段较好,这一段汇聚了许多象征蒙太奇,比如掰断鱼的头象征婴儿的死亡等等。整个故事概括为“未成年妓女怀孕杀子,爱上嫖客又害怕警察调查而精神涣散,终自杀”。 |
|
大量淡化镜头,夹杂着浓重戏剧色彩及宗教意味。生活就似受困于牢笼,对未来无知无望且无助。我们甚至分不清虚幻与现实,难辨真伪。伯格曼以此来批判不公,劝慰世人。难得的还有一个缅怀默片的喜剧桥段,只可惜整体架构颇为零散无序。 |
|
相信不少人跟我一样,每次看伯格曼的电影之前都会做一番心理斗争,因为理解起来太困难了。倒也不是导演非要让观众烧脑,而是语言和文化的隔阂确实太明显了,再加上这些电影诞生比较早,在进行叙事的时候,一些关键点给的视听提示也不明显,就经常抓不到重点,或者就很难理解导演的表达意图,于是只能在观影前或者观影后找一堆资料来参考,首要的就是先把剧情整明白了,真挺费劲的。
不过依然可以通过一些镜头感知到导演的才华,这是伯格曼第一部自己独立创作剧本的作品,再结合他后世的作品就能看出他对于某些命题探讨的执著了,关于梦境那段确实印象深刻,短评区也有不少人提及。
片头字幕用旁白的形式念出来倒是挺有意思的,我记得戈达尔是不是也有一部电影是这么操作来着? |
|
3.5星,诡异的梦 |
|
伯曼就是从这个时候风格开始真正走向成熟的吧 |
|
戏中戏的结构,梦境拍得极妙,伯格曼开始展现大神功力。 |
|
伯格曼说他总是无法进入塔可夫斯基的那种梦幻境界,老塔的如梦似幻带着一种释怀,伯格曼总是把自己的过往的影子带到剧本并且真实的呈现,夹杂着苦与乐,无法自拔。 |
|
「戏中戏」+「梦境」与现实的交错混乱,有一种存在主义观点的隔阂与生不如死,其中关于「心理分析」与「梦境表述」的电影语言与现实意义也初现一种宗师的态度。《路边野餐》中独白演职员表一定受到本片的影响。 |
|
写戏&导戏的证明之作 兼具继承并转化电影语言的能力 从里面转场的方式到打光布景可见一斑 |
|
好狰狞的梦啊,一场不算利落的嵌套梦做完,第一部伯格曼电影终于出现了。 |
|
結構和場景都愈發考究,然而也只是新瓶裝舊酒。人物關係複雜化後,人物都隨意來去且動機不明,反而不如《愛慾之港》那麼純粹。 |
|
戏中戏。杰出的剪接,梦境的象征意义。 |
|
黑暗中穿过人的森林… 太诗意了 |
|
戏中戏嵌套的剧情架构让我难以厘清哪些是电影中的现实,哪些又是电影中人的戏剧创作,我的理解中大概剧情是一个男性编剧采访一位未成年暗娼,想以此为蓝本创作一出戏剧,并就此同一位导演商谈,那位导演也恰好从自己有精神病史的童年老师的对话中有所感悟想要拍一部展现人间即地狱的片子,不谋而合的二人却在推进剧本的过程中产生了分歧,编剧迟迟无法写出剧本,因为他与他的妻正面临婚姻危机,他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而另一边暗娼的日子也不好过,孩子被男友抛弃,她也日渐明白男友的温言软语不过是想拿她换钱花,失意的她就这样又撞上了同样失意的他,温情一夜却又勾起了她失去孩子的噩梦,对生活已不抱希望的她自暴自弃又回到了男友身边,绝望中自杀,男友好像从她的死中收获了自责找回了一点儿良心,男编剧也回到了自己的生活中决意与妻重新开始。 |
|
早期伯格曼比较先锋的一次实验,虚实结合/小说式/元电影的故事,也触及了成熟期的存在主义信仰话题,摄影设计强。如果情节和人物能精炼点会更好。 |
|
柏格曼第一部自己原創劇本的電影。結構做的挺複雜,戲中戲、夢境隱喻等。但個人不喜歡這部。有種散漫混亂的跳躍感。還有,感受到柏格曼濃濃的創作焦慮,由作家夫妻角色散發出來… |
|
味如嚼蜡,也就比看戈达尔好一点。 |
|
戏中戏,早期实验 |
|
3.5 |
|
伯格曼的早期作品,其实就是要放在他所有作品中,以“全局视角”看更有味道,早年虽然导演手法算不上高超,但后期经典作品中的处理手法都能在这儿找到影子,这部片就是好例子。然后哪怕形式上很高端,戏中戏、梦境什么的,但他这片子其实一点不闷,故事很简单,也好看,就和他那些伟大作品一样。 |
|
看的75分钟版,中间还是看了N次进度条,看博格曼的电影从来都不是轻松的事......较早的戏中戏结构,演职员表没有字幕直接旁白读出来,有两个有趣的细节:慢动作默片;梦境——人在雕塑一样的人群中走过,可能为以后 野草莓 做练习。PS:黑白片更加强调光影 |
|
@2021-10-26 18:52:34 |
|
早期伯格曼,还挺喜欢。摄影已经非常赞了,让人印象最深的肯定是女主在人构成的森林里彷徨那一幕,简直有些费里尼了;而她刚开始讲述梦境时直直地正对镜头的画面也已经离《不良少女莫妮卡》里著名的直视镜头不远了。相比后来的伯格曼,虽然同样的主题已经提出——创作与生活、感情的无效、信仰的脆弱、死亡等等,但感觉这时他的电影还算轻盈(相对主题的沉重来说)。这部中,两人生活似乎是摆脱孤独境地的唯一出路,由此给出了一个几乎可以算是温暖的结局了(男主回到前女友身边重新开始生活),这里面的乐观乃至游戏心态(这种看似漫不经心的戏中戏的结构对于伯格曼来说简直太活泼了)和他后来电影中的绝望气息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
|
太實驗了,連著看了兩遍還是覺得跳躍,伯格曼有自己的思維。。 |
|
人物关系没大看懂。故事似乎讲得很高明。摄影很好。梦境一场狠弗洛伊德。 |
|
伯格曼在首部完全自我掌控的作品中在诗学形式和立场上做出的反思远远超过他内容上那种克尔凯郭尔式的存在主义。与框架叙事中关于善意恶魔论点暗相呼应的内叙事被冠以“监狱”之名,期间展示的人的情状、包括梦的逻辑,都是监禁的模式。伯格曼用框型叙事营造出的布莱斯特间离效果时时提醒摄影机这座监狱拍下的是虚构,却用框架叙事中导演关于此片拍不出来的论断悖论式地打开了牢门,似乎在宣布:是的,我正是致力于用我拍戏的摄像机拍下这个不是问任何人的问题,只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无解,我们才能在假装人生有意义的这个假命题里活下去。 |
|
伯格曼创作初期序列中的特殊探索。三线并行,以戏中戏的方式交织主人公的梦境而真假难明,同时也毫无疑问地证明他亦是当代最伟大的戏剧导演之一,强烈的舞台化风格贯穿始终,几处段落都有曾经的经典手法的运用,好莱坞式的双人景别、卓别林喜剧的模仿甚至德国表现主义的沿用。自杀的作家、毁灭的妓女、卑微而无耻的未婚夫、毫无羞耻心的仆人——老师口中的撒旦,旧道德的崩溃就在眼前发生着,当婴儿被溺死的时候,上帝,我厌恶你 |
|
伯格曼早期作品与后期作品相差还挺大,此部戏中戏结构竟然在49年玩的已经很娴熟了。伯格曼甚至开创了用影片旁白来介绍开头字幕的出现! |
|
更像是导演早年还在摸索独属于自己电影风格语言的作品,所以它和后期的电影比起来不那么“伯格曼化”,但戏里有戏等表达方式还是在他未来的导演生涯中多次被使用到电影里。 |
|
魔鬼的世界。 |
|
电影艺术发展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