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塑料的茶花不配拥有花语,碾压的杏子无法通向往生。安魂曲不是为了安慰亡灵,赔偿金不是为了赔付良心。实验室照常使用,呼啦圈仍能玩耍,电视依然热闹,河水继续奔涌。他们买来啤酒打算庆祝,庆祝世界即将忘记了女孩;而我只能写诗,写给我即将忘记的女孩。或许不是我健忘,而是这无情人间已罹患失忆。 |
|
非常牛逼。
几乎超过《薄荷糖》,成为我最喜欢的一部李沧东。
老人写诗和青少年犯罪这两件事本毫无瓜葛,却被李沧东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背后是强烈地对于代际鸿沟的表达:奶奶风烛残年,濒临失智,一心想要抓住内心残存的诗意,反抗最后的人生;父母那一代人直接缺席,直到最后才现身;孙子冥顽不灵,犯下重罪仍不知悔改。
罪,是一群男孩对一个女孩犯下的;赎罪,也是一群男人对一个女人的压榨。直到最后,以同样的方式完成犯罪与赎罪的交换。
是什么让我们失去了诗意?
是不堪的生活和内心的罪。
最后,老人走完女孩的路,写下了一首诗,干净得像那条河流一样。 |
|
看着美子坐在河岸边记笔记,而雨突然下起来的那个场景,有种要大哭的冲动。一个孤独而热爱生命之美的人,要同时和庸俗的生活、残酷的命运对抗,除了诗与真,再没有什么可以接纳她。 |
|
电影里老一代失忆,中一代缺失,青一代犯罪,家庭常以不完整的状态出现,映射了韩国社会。李沧东也爱在性别层面做隐喻,女人是男人永恒的他者,性以暴力和内化的暴力形式出现,以财产损失,重访场景和桌上照片的形式再现,形成创伤。诗作为纯洁和美的化身,不可亵渎。 |
|
一个少女,一个老妇,被同一个男性的世界剥削到底,但少女和老妇这两个人却又互相被迫地成为被施暴者和施暴者,直至在最后重叠,结尾读诗时的那一连串空境简直刺痛身心,好厉害的剧本。而且,这么暴力的剧本,李沧东拍得居然这么柔和。事实上生活中的暴力就是以如此徐缓的方式碾压过来的,而不是如舞台展演般顷刻爆发。 |
|
我太过偏爱这样的电影所以打了五星。在窘迫的现实面前,这个患老年痴呆的老妪,对真善美那种的稚纯的追求在社会中显得无力和荒唐。而在无力和荒唐中又显得更加纯粹。我一直觉得上年纪的女人的那种美无可比拟。导演不露一丝说教的功力令人折服,这种透明而炽烈的感染力,你只有自己体会,不必和谁探讨。 |
|
很少有导演敢拍老年人做爱,韩国人倒是偶尔这么做,虽是人之常情,却看的我很不适应。除却如此重口的情爱戏,本片将趋于完美!★★★★ |
|
厉害啊。李沧东应是韩国为数不多的不愿意耍剧情玩儿观众、懂得婉转表达暴力、极力掩藏感官刺激的导演。绵里藏针,明暗交织,处处体现男权社会对女性的侵犯和挤压,比硬邦邦的说教更有说服力。结尾一连串空镜用得太好。 |
|
特别推荐给李双江老师观赏 |
|
#重看# 4.5;文本层面的深厚绵密、意蕴深长(赞美剧本)与运镜调度的匠心几乎完美糅合,两个小时的平静与绝望,宛如跟随她从透过窗帘的光望见姐姐想起自己也曾受到过宠爱,到坐在河边淋雨回首这无望的人生,惨痛如剜心,真实如触手可及——绝非孤例的现实。
在家庭和社会的双重挤压/剥削之下,因某些记忆的丢失,一颗蒙尘多年的诗魂反而苏醒了,在油盐烟火和孤寂失落中倔强生发的诗意,让她拥有全新看待世界的眼光,这是她隐秘的欢喜,是抽离灰暗泥淖的防身术;并透过她,稍稍窥见社会一角。
「诗歌」自记忆中蜿蜒而来,最终与死亡接洽,并不讳言的性事场面锋利刺入一切虚妄的生死。她以凝视或沉默感知对世界多么无能为力,以还原现场实现仅能的赎罪和控诉,万种残酷皆屏息于克制;结尾太好了。 |
|
“别贸然踢烧尽的煤灰,你是否曾经……被燃烧成灰?”并不太复杂的故事被拍成两小时多,有些拖沓,有不少枝节其实可以适当砍掉,有些段落略显做作。电影整体比较讲究,很有诗意,尤其是片尾部分。是需要很用心的去体会的,不然会觉得平淡无味使人昏昏入睡。★★★☆ |
|
这苦难不定的生活,这仓皇中开放的诗意,某一天,你累了,用心血写下一首安然的诗,然后走出城镇,融进无边的原野。你身后,夏天的正午,那些歌声载着清凉,地球还像你存在时一样旋转。 |
|
绵软又劲道。 |
|
简简单单的一个立意,但是李沧东似乎从来不会只拍一个简简单单的电影。所以片中承载的东西太多,有迷人的,也有无趣的。 |
|
很多人估计会误解为这是一部关于诗的电影吧 |
|
人生是解构了的诗,诗是不能言说的人生,是人间腐朽土地上开出的血色之花。 |
|
我没有五百万来对你赎罪,只能写一首诗。 |
|
缺少的不是“灵感”,而是“发现灵感的那颗心” |
|
1.李沧东的精准留白与指导演员的功力,以及静冷克制的手持长镜令人叹服(最典型的还是[薄荷糖]),而凄怆困境中的“太阳”也是他的作品序列中不断复现的意象。2.两组二元对立:作为原语言的诗在丢失语言的威胁(阿茨海默症)中试图把捉语词;诗与现实&美与恶的冲突,尽管阿多诺说奥斯维辛后写诗是野蛮的,但实而诗亦能直面非人的丑恶,一如保罗策兰与特拉克尔的死亡之诗。3.“写诗不难,有写诗的心境才比较难”。4.几位学员"人生里最美丽的时刻":教外婆唱歌,分娩(如太阳一样的火球滑出来),新居(可以大字型的躺在地板上,好像拥有全世界的感觉),教堂与落叶之美,绝望而不可得的爱(痛到快死了,却是美丽的痛苦),姐姐的疼爱。5.又见基督教场景,另外,敢于拍老年人性爱,不愧是直面现实与栖居于大地上的作家导演。6.首尾同镜:流动的河水。(9.0/10) |
|
看高赞短评里一条说“很多人估计会误解为这是一部关于诗的电影吧”。我觉得这里没有什么误解,这部电影本来就关于诗,关于如何表达生活、美和痛苦,关于在丢失语言也丢失记忆前最后的写诗尝试。是我们对“诗”有很多误解,把它看得太窄太薄太做作,将许多依靠技艺批量生产的文字当成了诗。还有几条高赞短评比如这个电影叫做大龄文艺女青年真可怕什么的,简直恶臭。让我想起电影里那几个男性家长们口中的“正好你也是个女人”,还有弹幕里的“钱白赔了”。 |
|
一个女人,最幸福的时候是小时候,因为长大后生活只剩痛苦,像杏子一样“被毁灭、被践踏,以盼来生”,只能用体面的服饰和“一颗热爱诗歌的心”来粉饰:老年痴呆、糟糕的母女关系、强奸犯孙子和赔偿金、性骚扰的雇主还有开黄腔的诗友。一星给尹静姬女士的演技//李沧东的电影果然都一个爹味儿,女性角色只有被命运强暴且无力还击的份,女性在接受孙子/男同学家长/男老头/男警察的后依然要“优雅地”写诗“热爱生活”,贱不贱啊?最不适的是竟然让女主两次回到那个死老头家,我还以为女主要把老头杀了然后抢了他的钱,结果只看到令人作呕的性场面(李沧东拍残疾人做爱是你的性癖吗😅)还有非常费解的是女同学自杀这条故事线,开头的铺垫结果女主就只是摆个照片希望孙子忏悔?妈妈就这么接受调解?我们不需要再看到男凝视角下逆来顺受的女性角色。 |
|
身患阿尔茨海默症的女主为一件卑鄙的事去找受害者的母亲讲和,但沿途的美景令她忘乎所以,遇到那位母亲后,她愉快地讲述了一番世界的美好,正在做农活的母亲虽不同意,却也受到了触动;直至转身离开,女主才尴尬地记起自己原本要做什么。——这一幕拍得太好了,人类的孤独、辛酸与美好尽在其中。 |
|
这个故事叫做“大龄文艺女青年真可怕”……看得出侯孝贤-是枝裕和这一路,李沧东本是个诗人,拍写诗其实有安哲的《永恒的一天》与陈英雄的《三轮车夫》,本以为李沧东要在老年痴呆上做文章结果没有(能指的丧失和写诗本是对立的)。那段床戏太重口味了。所有演员都很给力,尤其警察大叔。 |
|
A/ 不知是否可以算一部“元作者电影”。从现实到诗,到诗即现实,处处都是关于自己创作的提纯。尽管符号设置自有其文本内蕴,但每一个朴素的镜头又都在拒绝阐释,直接将观众召入悬置的诗意现实世界,惨淡而刺骨。 |
|
午后阳光撒在我身上,看完了「诗」的我躺在沙发上很快睡了过去。梦里我成了那个玷污着诗意的跛脚警察,我接到报案有少女投江自杀,我先去安慰她的妈妈,在她家看到少女的很多照片,她是那么的漂亮。同事告诉我少女死时怀孕了,我走访学校,发现了六个曾伤害过她的小子,他们像没事一样活着,我气坏了,想拔出枪杀了这几个畜生。但这时候我认识了其中一个小畜生的奶奶,她跟我一样在唱诗班,她参加过女孩的葬礼,她也很伤心,不知道如何弥补那条逝去的生命。她与其他的家长凑一笔钱给死者家属,她还写了一首诗,问候那个死去的女孩的,我读了很感动,最后她把外孙子送去了监管所,我依然准备杀掉剩下那五个逍遥法外的小畜生,正准备动手的时候,同事给我打来电话,老奶奶也在那条江里自杀了。 |
|
李沧东,作为一个知识分子,难道你不知道诗的敌人正是匠气? |
|
影片有不少抽离的时刻,男性同盟中抽身去隔窗观花,下车去野外吹风淋雨,走在田间因甜杏“投身向地”而感怀,坐在树下听鸟声啁啾,李沧东似乎强调作诗/艺术与现实的距离,有某种逃逸、忘怀的情调,包括对自己的仔细妆扮,但笼罩在鲜明的阶层生态里,美,又生出了伦理、乃至“诗教”的意味,外婆一直在这种裂隙中发问,回答她的,却只有自然的情境、自然的病变与自然的欲望(浴室裸戏歪打正着了女性的主体性),落花有意,流水无言,最后的空镜游荡,仿佛以时空为名词,剪辑为动词,主语退却了,诗篇对生活的超脱,要用life本身来达成。 |
|
难得故事从始至终都讲得波澜不惊,在观众在平淡中惊诧、理解、怀疑,最后释然。像一首没有用过感叹号的诗,默默把你打动。 |
|
65岁的女主身上叠加多重并行属性:诊断初患阿尔兹海默症,做护理清洁工谋生却总身着鲜艳服饰,突发奇想想学习写诗,要处理外孙参与的中学生集体强奸事件。矛盾的点在于表达和沟通,病症使她逐渐忘记词汇,学诗意是在学会表达自己内心。她的行为了常常是缺乏足够的沟通,祖孙二人从未就罪行直接交流,在参与其他家长(都是父亲)讨论时从未发言,面对受害者的母亲更是奇怪地突然忘记来意,在想要换取500万时同样是行动先行交流置后。从性别角度看,老中少三代男性都在作恶,女性是受害者,是失语者,父权社会秩序下的整体之恶。诗是从纯粹精神层面试图逃出现实的路径。
社会日常的压抑重复,看到一半我设想过如果是哈内克来拍,结局恐怕是奶奶一刀捅死外孙,在鲜红血泊中终于写出自己的第一首诗。李沧东没有那般暴力,只是平静沉默地做完问心无愧的一切。 |
|
这部电影最厉害的地方是并置残酷与柔情,分寸十分难以拿捏,达到这样的成就是很惊人的。电影展现了青少年性侵、老年人护理与性爱、钱的困境、缺失父母一代的问题……在这一切之上,诗歌就像是飞翔。外婆美子则像是个肉身被困在人间的天堂少女,她淡然又切实的活着,感受这世界给予的美好和痛楚,慢慢吞咽下去。在所有我们常识中以为然的事件和处理上,导演的处理都是走向另一个方面。少年们在事情败露后没有恐慌,照样麻木不仁地过日子;外婆和父母们没有歇斯底里和崩溃的哭泣;人间的大家谈论着诗,而同一个人间的另一群人们不光没有诗,似乎连心都没有,好像谈论的是个生意,而非生命与未来。他们中间的交合点是美子,一个承受命运的打击和同时拥有梦的,在阿兹海默症边缘的老年女性。是了不起的作品。李沧东在结构上真是个高超的文体家。 |
|
面对近期这么大量庞杂的负面现实,有许多自我怀疑。看这部电影前,记下了两个感受:“天真是一种没有用的品格。写诗是一种没有用的表达。”我为文艺青年的无力感自责,急躁地考虑着文艺思维如何回应现实愤怒。这部电影给了我很好的启发:诗歌的功用不是发现美,而是引导美。在抵达美之前,应该有各种情绪,忍痛、愤怒、诅咒,美自有其代价。文艺不能只是浪漫的陈词滥调。要先有对现实的痛感,才会有诗。写诗,为了保持感知,不变得麻木。 |
|
李沧东如同桑塔格一样,主张一种“艺术的色情学”,“诗”的审美体验来自感性的生成,而当下社会处处体现出一种“震惊”式的体验,物质现实已成为大多数人主要且唯一的目光所及。老人的健忘症所遗忘的正是种种附加在现实、人、思维之上的物质性,写“诗”的过程其实是在审视我们当下的生活本质,用无关利害、纯粹感性的感知去感受现实本身,重新寻找那种遗失的“感受力”。李沧东充分显示出一个诗人及知识分子的现实思考,静观、伫立、大量留白的镜头成为一种观看和感受的方式,李沧东在电影的表意上完全抛弃了“答案”式主题,而是重新回到观看、回到感受力之上。正如结尾,你完全不必去看完的女孩死亡全过程,只需要感受河流水波混杂着朦胧的镜头、以及死亡的气息如何蔓延至全身,体验它感受它的这一过程正是这部电影的力量。 |
|
只有饱经风霜,沧海桑田,才能吟诗作赋,字字珠玑。 |
|
四星半。几乎与《密阳》一起,见证了李沧东的蜕变,如果说前几部还带有虽洞悉一切却又无能为力的无奈与慨叹的话,那么自《密阳》始,李沧东的影像则更具魄力,也更富有野心,同时剧作传达的力量也更加深远持久。当然,他的每一部戏里几乎都会有一位深藏功与名的缪斯,从文素丽,到全度妍,再到尹静姬。 |
|
女人承担了男人的罪孽。她在寻找一种救赎孙子与宽恕自己的方式——写诗。写不出来,不是无表达,而是情深无言。每一次笔记,都是一次自我审问,又伴以记忆的不断衰退。而当所做的一切无法换取杀人者的觉醒,道德拷问便盖过了亲情。人老了才怀念花一样的年纪,才珍惜每一个生命。而生命原本就是诗。 |
|
一位有诗情与诗心的老太太,在渐渐衰朽的大脑和无理荒谬的人世间寻找着残存的诗意。生命这首诗是美的,可书写美的过程中要剔除多少糟粕的纷扰啊。人言道愤怒悲哀出诗人,可“推敲”“琢磨”的苦痛又岂是常人所能担荷的。能够在夹缝之中,留下体面的身影和一声抱歉,也不负这世间的诗情了。 |
|
尹正熙演的真好,这两年韩国电影呈现中老年妇女大爆发的现象。 |
|
“诗”往往是从生活中提纯,然而现实生活无法提纯,它沉重复杂,难以脱身。尹静姬好美。 |
|
好故事好表演,没有短板 |
|
唯一在意那少女的,也同那少女一样 |
|
李沧东的笔力,举重若轻。作为一个女人,一生都在被倾轧、被利用、被吞噬,这种暴力在李沧东的电影里,细细密密地从象征着平静的弥撒歌声、诗句、流水声(洗澡和河流)中透出来,真叫人觉得残忍。 |
|
杨美子女士爱美、爱诗歌、爱自我,最后却像树上的甜杏一样,为了下一代,奋不顾身撞向地面。
同样作为性侵施暴者的家长,男人们只想用金钱摆平麻烦,但她去了女孩的祷告会、犯罪发生的科学实验室、生命消逝的河水。
一群男孩对女孩犯下滔天的罪恶,最后由男人对女人的掠夺来补偿。两代女性的命运形成了互文。 |
|
死亡,衰老,离别与杏子的落地。事物的终结是美丽与可怕的混杂,这是李沧东眼中的诗。问题是镜头太乏味,也许有人说平平淡淡才是真,不过我觉得诗既然是生活的提炼,那么镜头也应该是情绪的提炼,这一点安哲是最好的例子 |
|
李沧东,在一部一部电影中,我更加了解他,觉得他更含蓄了。在这场独角戏中,他让你看到几乎全部的她,但隐藏起的那一部分更引人思考。看完片子,和兔讨论此片的种种特点,叙事角度、镜头风格、主题等。猛然发现,虽然能更清楚的分析他的风格,但我们没有了看完《绿洲》时的那种沉浸与感动。 |
|
我依然觉着世上有部分人是十分劣等应该赶快去死的,比如老奶奶的孙子这种小孩儿,没有大脑,没有道德,也没有情感,再活下去也对人类对社会无用。老奶奶如果一直活着的话,从技术上说,老年痴呆会帮助她用隐喻写诗的。奶奶是用生活写诗的人。 |
|
8.8 大师剧作技法的高超倾向于看似无痕迹的外在,基本隐化处理了对观众来说激烈冲突的记忆点,削减了狂放的情感释放,尽是相对克制。“想成为男人”被拒绝后的0.1秒一滴眼泪落下,镜头被切;奶奶被确诊时在话题之外言语和视线游离到关注一株人造的花,镜头被切;抓走孙子时不让持续的羽毛球对打停止,警察介入,冷眼补位继续打球... 重点既是写诗、感知与歌唱生命,悼念卢的时代,在逐渐变冷的身体上激发一点刀尖上的热量,也是三代鸿沟、中间一代缺席,以及整个社会对女性的漠视,哪怕是对老太太,对家人暗自的恨都在背后悄然滋长。#BJIFF2023-4K-4.23# |
|
其实2天前就看了,之所以特意留到现在标记,是因为此刻中国电影资料馆小西天的艺术影院的大银幕上正在放映李沧东的这部电影,虽然人不在北京,但是也想用这种方式增加仪式感,也算是跟其他喜欢李沧东的影迷天涯共此时了。
尹静姬前不久也离开了人世间,李沧东则出版了本片的剧本。曾几何时,我也是一名爱诗写诗之人,学生时代,写了几百首古诗词和现代诗,不过大多都佚散,如今都没有留下几首,深感遗憾,因为就跟片中教写诗老师说的那样,写诗不难,拥有想写诗的心比较难。不知道未来能否找回这样的心态。
著名哲学家阿多诺曾经说过:“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残忍的。”不过,李沧东为诗这样的一个命题寻找到了极好的填充内容,他很好地示范了,一个严肃且令人心痛的故事如何与浪漫美好的形式与概念进行结合,并进行有效、深邃的表达。 |
|
【北京电影节展映】写诗是一种对内心的追寻和表达,也是在寻找生活的美好和心灵的纯真。罹患阿兹海默症的杨美子在不断地忘掉词汇,却也不断地努力观察生活,拼尽全力去感受自杀少女的痛。最终将自己一生的苦难和体会到的自杀少女的痛苦化作一首诗篇,成为自己留在人间最初和最后的自白。李沧东说诗是沉默的、需要留白的艺术,杨美子的诗被她和少女读出时,自己却不见了,成为了影片的留白。尹静姬的表演堪称伟大,塑造了善良而孤独、羸弱而坚强、向往美好而同时也走向死亡的杨美子。把李沧东的每一部电影留在大银幕看真的太对了。回忆姐姐一段独白让我泪流满面,仿佛经历了一场疗愈,大恩无以言谢。 |
|
想起我的奶奶,她同样非常喜欢花,尤其是小碎花的图案。即使命运艰辛,操劳一生也难有休憩,她也都一一承受了,并没因此失去对美好的感受能力。很难说她们是坚强的,坚强里有一种锐利灼人的东西,她们只是温暖,轻柔的抚平所有伤痕。 |
|
和《黑暗中的舞者》形成一组对照,在感官记忆丧失的漫长挣扎中留存稍纵即逝的灵感。美和艺术不过是行将消退的生命中的一节浮木,现实的控诉再也难以激起死水微澜,女性永远在以自我的牺牲为某种更理想的世界做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