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沟口健二首部有声电影。运镜和调度风格已经初见端倪。摄影机默默远观着为了生存而“堕落”的女性,某种程度上和今村昌平的部分作品暗自契合。本片在高潮和结局的处理上可以比照《魂断蓝桥》,前者已然尽力向尊重女性个人的西方新思潮开放,而后者则纯然是一派古旧东方的传统悲剧。(8.0/10) |
|
绫子其实并不是日本电影里那种传统的受难者/奉献者的女性形象,甚至都不是一个多么可爱的角色。但正因如此对于社会疾病的控诉才更加有力。山田五十铃其实是很有些酷劲儿的,这样的女性就算被背叛被抛弃也是绝不会自杀的。也挺奇怪为何之后沟口拍出的女人都是苦兮兮逆来顺受的类型。 |
|
沟口健二的第一部有声电影作品,影片不带批判性,开创了日本现实电影的先例。 |
|
修复版情况不好,黑白片还整出柔光来了,全片镜头又较远,导致人脸煞白一片分不清谁是谁,不过好在剧情简单,依然是沟口的悲苦女性视角:女主老爹志村乔不争气的偷挪公款,女主男友无力筹钱她只好去做上司情人,想摆脱后者时却被告发偷窃,沦入社会、家庭和男友的背弃。镜头没什么设计,基本是稳定的正机位中全景,偶尔摆个倾斜机位调剂一下节奏、营造一下纵深,总的来说舞台感浓郁看着死板。有价值的是记录了30年代日本城市生活一隅,包养什么的已属司空见惯,职业女性已有工厂之外的更多选择。这个故事倒不是一味卖惨,把女主设计成那种《神女》式哭唧唧的弱质形象,女主其实很有行动力,男友拿不出钱就立马去找上司,最后被家人排斥时还依旧嘻嘻哈哈颇有死皮赖脸的意思,不算单纯批判父权,其实引发她遭遇的根源恰恰是父权的弱势,她爹太无能了毕竟 |
|
The female subject is so central to the cinematic articulation of modernity yet paradoxically disposable when the articulation is reconfigured. The figure of the modern girl (moga) was used to symbolize the assimilation of Western modernity and the Japanese mastery over the encounter. |
|
沟口第一部有声片,并且开始了对现实的关注。并将这系列主题延续至之后许多年,靠不住的男人,悲剧式的女人。比较不同的是山田五十铃的角色相比之后的田中娟代更泼辣一些,没有田中娟代那么圣女,总有些自己的鬼主意,不过结局依然是悲剧式的,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
|
客观刻画出来的绫子堕落史,结尾没有自杀是个巨大的升华,四年后的《Waterloo Bridge》至少在某处契于此片 |
|
不喜欢不喜欢不喜欢。Call me feminist. Call me feudal. Call me weird. 这片子里没个让我开心的男人,还有什么看头。 |
|
艺道三部曲,相较之下,近松物语反倒不及这部 |
|
沟口健二拍了那么多悲剧性的女性角色,哪怕是发生在不同年代,如此相近的主题,却每一部都足够吸引人,这就是导演的神奇之处了 |
|
全员皆恶人,想包二奶又怕老婆的老板,挪用公款强词夺理的父亲,为赚快钱甘当情妇的女儿,上学没钱问家伸手的哥哥,遇事急于撇清关系的情人。没有任何一个值得共情的角色,冷漠自私,都只为钱财和自保而活。
中段展示了文乐(人形净琉璃)的舞台表演。片尾女主和医生交谈的对白似乎是后期配音修改,明显和口型不符。片名的“浪华”为大阪的古称。蓝光片长只71分钟,不确定另外标注的89或90分钟版本出处。
本片是沟口导演的第七部有声片,就算现存片源的都至少是第四部,在国内网络资料里以讹传讹居然说成第一部有声片,唉……。 |
|
早期电影对机位好讲究,不过对人物刻画的细腻度不足 |
|
伴随无声到有声的转变,新派也过渡到花柳,悲情女主角从被动到具有反抗意识,文本也“自然地”更具社会深度,在我心中浪华悲歌是沟口战前影片的最佳之一。最为精彩的当属最后一个公寓场景的那些景深调度镜头,西村和绫子微妙的情感弧线处理的太好了。当只有女人才能理解女人的处境时,任何让她变成这样的东西都会触碰到男权社会统治阶级的敏感神经,所以一点也不惊讶当时被当局封杀;当然,家庭也成为社会的缩影。医生代替沟口问道:你病了吗?答:很重的病,该怎么治呢?答:不知道。最后绫子笑的很自信坦荡。 |
|
沟口健二第一部有声电影 |
|
南京大屠杀前一年拍的。。。 |
|
逻辑在哪里啊。肿么这么快就从天使变站街女了啊。够现实但是也真够丑恶。 |
|
7.2/7.7 |
|
当时社会树立了一套金钱为主导的价值体系,在这套价值体系下道义与伦理逐渐模糊,也是女性身世浮沉的悲歌开端。这部老电影对今天彼岸的中国社会也有具有现实意义。 |
|
1936年作品。能够如此冷静而凌厉地展现现实。 |
|
女人的悲剧,据说沟口健二是受他父亲影响而去关怀女性群体。 |
|
女性悲剧主题,却奇怪地套用了好莱坞轻喜剧的故事模式和角色关系。叙事节奏、演员情绪等诸多方面,都缺乏感染力。唯一印象深刻的是景深镜头。 |
|
@电影自习室。沟口健二第一部有声片,前半部分太过疲软始终难以入戏,中间一段又过于画龙点睛,导致整体起伏难定;从复杂的人物关系跳脱到个人兴衰历史,几无累赘人物登场,以纯女性视角抵御男权社会,螳臂当车的决绝和悲壮溢于言表;最后的推进特写意象味十足,算是先河吧。 |
|
1. 日本女小三的故事。她迫于家庭压力,放弃了自己喜欢的青年,做了小三的故事。2.当她决心追求真爱,放弃情妇身份的时候,周围男人的伪装就一一卸下去了。情人居然报了警,爸爸依旧束手无策,哥哥就是个寄生虫,吸血鬼,那个男医生,也就是个路人。求过婚的男人,也是个胆小怕事的人,溜得比谁都快。 |
|
沟口健二第一部有声片,基本完成了个人风格的雏形,与《衹园姐妹》相同,其中男性靠女性的牺牲获得拯救,有且只有在结尾给了女性一个颇为同情并引起观众强烈共鸣的特写。丨影片被奥逊-威尔斯借鉴了其中的景深镜头,前景背景表现手法。 |
|
沟口健二善于塑造悲剧式的女性角色,在他的电影中,一切悲剧都源自无法逃脱的死循环:女性地位低下,男性统治一切,女性必须依附男性才能得以生存,男性自恃高人一等却又褚小怀大。本片与《衹园姐妹》并称为日本现代电影的两颗明珠,但无论是现代社会还是艺妓故事,沟口电影中的女性永远是才秀人微的。 |
|
我还是觉得女主角的行为挺离谱的,如果我是她男朋友,最后也没法接受她啊。还有最后在家中抽烟和吃饭时的表现,家人肯定心中很火啊。 |
|
沟口怎么老让山田五十铃演坏女人。棱子只是坏一点,男人们可是又怂又坏,沟口真实呈现了女人的境遇,当然有技术锦上添花。可是总觉得,剧本仓促了。最后的镜头,棱子看着我,直到宣布结束的终字出现,感觉到一种女性命运共同体的链接。 |
|
属于片子的核。
冷漠,疏远。女性可以高贵地被追求,同样可以卑微地向人乞求。
褪去热情的外衣,雄性的好斗与雌性的软弱填满了所谓爱情的内里。
|
|
与《青楼姐妹》一起被誉为日本现代电影的璀灿的金字塔。对于女人公的遭遇,导演和编剧抱着既不同情也不袒护的态度,只是写她刚强的性格,向前而决不退后的顽强,她并不美,甚至会让人感到憎恶,但这正是那些不得不靠卖艺来生存的那些并不可爱的少女出生成长的真实写照。 |
|
在那个时代背景中,女人的悲剧。。沟口更多的表现社会的现实性,而在刻画女性情感动机背后无奈的描写却少许点滴。。总体感觉总缺少点什么。。 |
|
男权社会下注定的女性悲剧,即使在今天这种事也在一遍遍的重演。导演在运镜上始终以一种客观的视角来展现绫子一步步走向堕落的过程,不做任何主观上的引导,将话语权交由观众,这赤裸裸的社会现实对底层女性的压迫让人不免唏嘘。 |
|
绫子“拯救”了四个男人-父亲、情人、男友和哥哥,但他们最后不约而同地将她抛弃,这是一个十足的悲剧,但结尾处绫子昂首走向镜头的时候,一种动人的力量传递出来她并没有如他们所愿去自我毁灭。 |
|
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片,日本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片,霍克斯第一部有声片,成濑第一部有声片,再包括本片,其中人物设定,都和声音有关,这显然绝非巧合。电话接听员的山田五十铃来自家父長制度的压迫,无法“发出自己声音”的时代悲剧下孤独侧影和憎恶眼神印象深刻。 |
|
对于女性独立刚强性格的表现总是摆脱不了对于身体背叛的叙事。男权社会倾向于如此塑造女人,女人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也有意无意的利用此种倾向,走向痛苦的堕落。但问题终究不过是:在这样的社会,身体堕落已不是问题,问题是即使堕落身体也无法达到目的。 |
|
据说,沟口健二是以自己的父亲为模特儿来塑造片中那位父亲的,封建形式化下威严尽失又装腔作势范的父亲。而当时的日本女人生存能力似乎非常的弱,一旦失去工作就意味着堕入风尘或者沦为有钱人资助包养的情妇。 |
|
“这个家不欢迎罪犯”,沟口早期也尝试过不少时代与家庭剧,并且也都是以女性为视角以及以悲剧收尾,这倒是与之后日本电影的黄金时期所冒出来的一系列作品相一致。另外,沟口这时期也开始有意识地运用景深镜头了啊。 |
|
绫子的迷惑,道出了女性地位的低下,喜欢的男子怯懦毫无勇气,得知绫子不雅之事很快撇清关系,不中用的父亲侵吞公款,引人讨债,哥哥读书尚缺费用,这些钱都落在了绫子肩上,给人当情妇一事暴露,遭到所有人嫌恶,付出的回报,竟是这般有苦说不出。 |
|
东亚社会里家中的女儿太惨了,家庭、社会双重叠加压迫,导演真是妇女之友来的。“ayako,你病了吗”“也可以说是病了”“什么病”“不良少女,您知道怎么治吗?”“这我可治不了”。 |
|
沟口健二首部有声片,与同年[祗园姊妹]并誉为日本现实电影开先河之作。讲述一个为了家庭牺牲一切,又被家庭、爱情、生活接连抛弃的女人。1、在[浪华悲歌]里,自私与愚昧是男性角色具备的共有特质,与之对照的则是善良、坚强的女主角绫子。她对男友的绝对信任和依赖,对社会传统条律的尽心竭力——即使在为家人奉献所有之后却被驱逐出门。暗夜中独自漫步、面对荆棘塞途的坎坷未来,历经被利用、被抛弃,当你认为她必会放弃希望、踏上不归路的时候,她却昂着头、俞显坚决,一步不停的迈向前方。2、颇可玩味的医生设置,贯穿始终的叙事推力。 |
|
第一部有聲片已可略見溝口的運鏡功力之強 可惜情節結構單薄了點 人形淨琉璃大讚哪!!! |
|
这样满怀疲倦心事的女人应该经常失眠吧,不禁在想她都是如何渡过那些漫漫长夜的,或许她和其他伤心人一样,在夜里想的都是黎明不要来。是的,请求黎明不要来,当一天的曙光尚未现身,当所有麻烦人事未醒,也许只有在这时候,她才能小心翼翼地打开属于自己的幻想,再往里抓住一点零星的人世希望。 |
|
三点五吧。第一部沟口。故事讲得不好,也就谈不上突破故事。展现情感的镜头太短,而且因为前段叙事的缺陷显得无力。那个木偶剧特别有意思。高对比度低画质的东京夜景很美。还有,有两个男人长得太像,造成脸盲,对进入剧情也有障碍…… |
|
结尾有点欧美片的感觉,然而从头到尾还是很男性。为什么会出现一个看似独立的女性,不如说是因为片中的男性太懦弱了。 |
|
没有看到完整版,只看了开头,沟口健二很擅长拍女性题材的电影,这部电影也是非常惨,而且多描写妓女。 |
|
沟口健二的描述现代都市女性的作品,貌似是他第一部完全意义上的有声片?仍然讲述父权体制下女性的无奈处境——只知道利用女主角的父亲与哥哥和负心汉男友。和他的大多数历史题材的片子比,这部电影多了摄影机平视角色(对话)的视角, 分切镜头也略多, 但移动长镜头仍不在少数, 尤其是女主角男友来女主角被包养的公寓拜访她的一段,移动长镜头完成的空间变化昭示着后来《雨月物语》经典长镜头那神来之笔。电影的景深镜头也多,早于《公民凯恩》好几年。影片唯一的不足可能是缺少对人物行动变化的心理动机的描写,全片可见可以说只是人物的外在行动。 最后一个镜头逐渐拉近女主角坚强又带有忿懑的面孔直至特写,直面镜头的她好像在向观众质问这个社会的问题——female delinquency是一种病,有救治良方吗? |
|
沟口健二第一部有声片,今天来看风格尚未成熟但仍相当具有沟口特色:悲苦而自我牺牲的女性、懦弱自私冷酷卑劣的男性、中远景景深镜头、一场一镜……主要缺陷在于景深镜头过于呆滞,没有后期沟口标志性运动长镜头的流畅自然;而且故事和沟口的大部分作品一样不是特别精彩。但沟口在1930s已经开始了对男权社会的强烈批判,而且最出乎意料的是在结尾让女主角出走而非自杀,和那部晚于本片却宣扬贞操高于生命的《魂断蓝桥》相比实在高下立判。 |
|
沟口健二早期的电影,30年代的日本,已经相当的现代。整个故事描述一个为了家庭甘愿献身当情人的悲剧女性。故事虽然简单,但是导演的运镜和调度相当的成熟。左右横移相当顺畅。沟口镜头下的女子虽然沦落,但是有着很现代的性格,结尾处的表现,反而让电影走向了另一种想象,就是女性的觉醒。彼时的山田五十铃非常的漂亮,黑白镜头下的浮华打扮,无论何种形式,都有种在一众庸俗中耀眼的感觉。 |
|
惊艳,和小津是截然不同的方式,竟以如此孤绝而悲剧的女性视角展现了社会现实的冷漠势利。“我是一条流浪狗,患上了‘犯罪’的不治之症”。在结尾,绫子回到家中,面对着父亲妹妹哥哥的嫌弃,绫子几乎是不在乎地抽烟,然后吐掉烟头,对着镜子补妆,来到饭桌前希望获得家人的接纳。沟口用长镜头配合着几个恰到好处的多人关系镜头,一种令人绝望的残酷几乎快要溢出屏幕,但又是如此克制疏离因而让观者有了一种旁观的审视,真是大师手笔。 |
|
从本片开始,依田义贤参与沟口作品的编剧。全片以长镜头为主,不用特写,只有最后表现绫子的表情时用了一个特写镜头。 |
|
7。堕落的女人,虚伪的男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