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当不错!看完之后很多对朱熹的误解会解开。特别喜欢第5集开头说,孝宗帝知道朱子「一片丹心,天地可鉴」但朱子不是对朝廷,而是对天下苍生一片丹心。他的伟大在于接续了儒家的「道统」把真正儒家的高度讲了出来。皇帝是「政统」而大道自在人心。为了百姓,朱子可以不顾自身性命,不顾朝廷前途,骂皇帝「君心不正」,连写万字奏疏治理意见,骂大臣结果被驱逐出朝廷,他的学说被朝廷称为「伪学」今天很多人会误解,认为皇帝支持朱子,实际不是。中学看「为有源头活水来」觉得也太大白话了,有什么了不起?而今天了解,不光是往圣先贤是「源头活水」,它更是代表朱熹本身的生命力量。试问,现代生活中节奏压力大一回家就倒下,自称闲鱼的普遍,人有片刻生命力吗?这正是需要像朱熹「万紫千红总是春」迸发生命力的时代,需要「源头活水」助人向上的时代。 |
|
信息密度太低了,好多凑时长的空镜头、航拍画面。专家大部分说的都是大家都知道的东西,或者干脆讲个历史小故事,那故事还劳驾您们讲呐? |
|
请的都是大牌学者了。朱熹以后只会越来越重要吧,不管你喜欢还是讨厌,你都得佩服他。越读越佩服的那种。 |
|
外宣纪录片,以朱熹的一生为主线,讲述他的生命轨迹、学术思想、从政经历、后世影响等,结构工整,文献详实。尤其是参与本片的学者阵容可谓豪华,文史哲齐全,每一位都是各自领域的领军人物。 |
|
朱熹影响了后世很多人,是伟大的教育家。但我个人认为王阳明学以致用的行事风格更对我胃口。纪录片里看到自嗨到流泪的受访者,流于形式。 |
|
Ep1朱熹生平
Ep2朱熹走上理学道路——老师李侗,伙伴吕祖谦
Ep3岳麓书院,《近思录》 |
|
鹅湖之辩真是巅峰 |
|
肤浅。请的砖家更是一堆沽名钓誉之徒。 |
|
大吃一惊,一开始竟然在讲婚姻的礼仪,真正重要的东西不说,就说这些已经和现代社会脱节了的东西。 |
|
答应我,真的不要有声PPT,好吗? |
|
一顿吹,吹得都不好好讲历史了。 |
|
央视九套这部《大儒朱熹》比四月十套播出的《朱熹》要好,结构与制作,审美风格方面都好很多。 |
|
了解其生平事迹和思想,好多学者言论穿插… |
|
很有分寸了 |
|
很好 |
|
从标题就能看出来这部片子是为大儒朱熹正名的。从清华到厦大,从大陆到台湾,一众学者对程朱理学的解读让人不禁感慨,也许学者之间更能惺惺相惜。学术观点可以有分歧,但学术流派之间的相互尊重、互相切磋、相互学习更有利于共同发展。儒家文化的核心在于“仁” “和” “礼”,历经千年岁月沉淀,早已融入中国人的骨子里,代代相承。 |
|
学业不精,纪录片看着一点都不理,不过可以用以了解朱子的一生 |
|
词汇丰富,语言变换很动人。但我们在传承朱熹的教育思想时,也要注意扬弃,选取先进的进步的,反映事物客观规律的被实践检验是正确的思想 |
|
“纪录片《大儒朱熹》每集50分钟,分别为《家国天下》、《源头活水》、《大道集成》、《春风化雨》、《一片丹心》、《棹歌四海》,在再现朱熹人生轨迹的同时,也关注朱熹思想对今天中国人在思维方式、伦理教育等方面的影响,见证朱子学的长久生命力和持续影响力。摄制组历时两年半,拍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并远赴日韩、东南亚、欧洲等地,探寻以朱子学为代表的中华文明在世界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
|
更想去跑武夷山了 |
|
朱子之路归来重温,以此复盘两次闽北行。借老师的一句话,不要小瞧了古人面对的挑战的复杂性,走不好都是毁灭。论道讲学、乱世济民,朱子的活力令人叹服。 |
|
学者采访的部分给四星,解说词三星 |
|
这部片子去除,或说澄清了对朱熹一些负面的传闻,讲述了他真正忠君爱国,救世济民的一面。礼仪革新与时代之变这个命题,或许能让当代人更深层次理解礼法为何出现在那个时代。 |
|
“朱熹是一位得道高人,有人评价朱熹是一位思想家,我觉得不准确,我理解的朱熹更像是一位哲学家(格物致知)和工程师(《四书集注》,源头活水)”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后期在政治上屡次失意,除了自身性格原因,还在于陷入了一个思维误区,犯了一个逻辑错误。他对于天下的认识关键在于‘源头活水’,企图将国运寄托于皇帝,然而受时代及科技的限制,他恰恰把'源头活水'弄颠倒了,到死他也没明白为什么自己一代大儒,居然会在朝廷混得如此差劲,将一切归咎于南宋已经病入膏肓,这个宏大的命题”
“我本人不是很喜欢朱熹,感觉有点轴,略微迂腐,但是这不影响我对他的尊重” |
|
身后是非谁管得!现在对朱熹批判很多,我想,这主要是因为朱熹主义曾经是主流。主流就是会被各种思想批判。此片可以说是,投石问路之举。世风之变,隐隐然矣! |
|
朱熹很伟大,理学也不错(没有被统治者污染的),但不足以应对当今世界了。复古肯定是不可能了,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应该用现代眼光去审视和打亮。 |
|
挺不错的,就是岳麓书院的戏份有点多了~ |
|
孔子后又一大家 |
|
年少仰慕欧美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工作以后慢慢领悟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
|
以为是以朱熹的生平事迹来讲述整个儒学发展,以小见大娓娓道来,没想到第一集草草讲述以后就开始旁征博引,所涉太广,难以吸收转化,故弃 |
|
27min,论功不论过,算什么纪录片 |
|
妙! |
|
看了第一集《大儒朱熹》。
唉~ 你说说装模作样找了德国汉学家来采访,也就那么几句德语,好好翻译下不行吗?
人家讲的是《朱子家训》在封建时代(而不是“当时”)印刷量非常之大,每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家庭(而不只是有“知识的”)都拥有,并且被视为所有礼仪的基础(而不是“对礼仪都有基本规定”),包含婚礼,葬礼,祭祀以及一切属于其范畴的礼仪。(而不是“婚庆丧礼等”) |
|
质量很好的纪录片 |
|
看过~ |
|
我是阳明心学的拥趸者,因为不喜理学,才站心学,非因先入心学而排斥理学。这个片子让我对理学的看法有了一些改观,用一句李鸿章的话来讲吧,“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当时,理学就是中国最好的选择,切勿后世之剧变而把它搞臭,不应该的。 |
|
每集的主题和重点确实有些乱,古今穿插的叙事手法和前后内容的衔接欠缺流畅,解说词也稍显生硬(本来要减一星)。朱子之学已艰涩如此吗?南宋之际山人不懂论语,又与今时何异?夫子之痛,当世犹然。但觉醇儒者使命之广大,心中久久感佩,“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北有泰山孔子,南有武夷朱熹,儒者恒仁。 |
|
朱熹,光者。 |
|
以前读侯外庐先生的思想史,朱熹是被猛烈批判的对象之一。其实除了朱子,对儒学思想脉延续有突出贡献的当数王阳明。不过朱子的学问是面对大多数人,而阳明学却要有些聪明的人才能读。但事实是,大多数人不读朱子只读阳明,读的一知半解,还不亦乐乎。 |
|
故事翔实,情绪饱满,甚至看的有点感动 |
|
这还挺好看的其实 |
|
“先心坐使鬼神伏,一笑能回宇宙春。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
ps.邓小南老师气质好好,发型、声音配上蓝色格子衬衫,让人会有少女的错觉。 |
|
道统,他也许现在的标准来看有点死板,有点不可理解,但社会最需要的是秩序,然后才有机会改革社会,不稳定下来哪有精力变革 |
|
一连串的研究专家确实够唬人,但是文稿又差了那么点意思,好在配音和摄影很绝。 |
|
😌演员演得都不错,但看完后觉得只能算是了解朱子生平,对于了解其思想体系没有太多帮助。另外,朱子是个急性子萌点get |
|
好好讲朱子故事就好了,今世学者评说的了朱子吗? |
|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
|
画面超美,每一帧都可以做屏保了。内容很详细,按内容分类。更了解了朱熹的生平,值得一看。 |
|
总体还行。作为纪录片,去除某些大众错误认知是不成问题,但完全没传达出来朱熹哪里超越其他儒学者了,很多描述和赞辞也很媚俗,不如改成以其人生之路作为叙事主轴。
请的专家学者讲的大多是百科级别的常识,这种程度的介绍让旁白念稿子就行了……
唯独音乐不错。内容一般,全靠技术(音乐和摄影)补。 |
|
深深的了解了大儒朱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