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记录意义,无艺术价值,沉闷整场,引人入睡。 |
|
[2018北影节]简单的素材堆积还非要套用理论,影迷是一种病。 |
|
意料之外的好看,鬼魅般穿行的开场,病人与“法官”的对峙,大雾中的空镜。。。Alexandre Desplat的配乐赋予了点石成金的魅力。政治,“疾病”,恐怖主义,人权,简简单单的三个机位镜头却囊括一切。几个“病人”的眼神让人难忘,尤其是那个亲手杀了自己父亲却忘得一干二净,看起来轻松正常的男人。 |
|
正片水准追平那张蓝色的海报。 |
|
公然犯罪&第十区法庭?只能说马格南摄影师的关注点果然非常马格南!视点比较分散,涉及官僚机构、人权、疾病等等问题 |
|
#HKIFF# 从司法议题切入社会各个面向乃至生死,镜头不动声色地旁观。空镜头留白将观众导入思考。 |
|
可恥地⋯⋯睡著了⋯⋯昨晚睡太少了⋯⋯ |
|
有个漂亮的开头结尾,问题在于主体八十分钟,基本就是在一间法官室里以六分钟左右为一组做正反打。在这种极简主义的纪录片形式语言系统下,影片的内容却不够丰富——这个过程里有很多重复、同质化的部分,尤其是对法官与患者两边话语体系和各自的关系呈现上,显得浮光掠影。和《囚》比,差距很大。#IDF2018 |
|
看完特别想学法语,北影节版本的翻译太差了…… |
|
大部分都是對話但想法與感銘太多,例如關於“自殺”權利,我們的生命與軀體究竟能否屬於自己?對話間的插入鏡頭節制且美麗(+配樂),看那個老頭平靜地重複繞圈走路幾乎看哭。努力保持尊重與人性的態度,閉門的畫面+暴力穩定患者的聲音,有限空間中最平等的視角。JIFF0509M7 |
|
规整有序的空间里满是躁动不安的灵魂,可以隐约窥见采访对象的分类痕迹,窥见其所处的社会阶层与家庭背景,但素材显然偏单薄,也未见精心剪辑,整体平庸难以出彩;空镜和配乐倒挺美,但基本没叙事功能,用作转场无甚大意义;分分钟和《囚》做比较,完败。 |
|
后面有点撑不住。 |
|
【台北金馬影展展映】精神疾病患者題材紀錄片。病患要接受法官訊問以確定是否要繼續強制住院治療。然而法官基本只會照本宣科,無論病人情況,唯醫生決定馬首是瞻,不由得讓人質疑其中的官僚性。是否有權剝奪病患的自殺權和探視兒女權?紀錄片將迷惘氛圍的空鏡與對話記錄交替剪輯,只亮出問題,缺乏深度 |
|
医生法官律师基本断定了非自愿入住者要继续强制监禁治疗。印象最深的是说自己想要自杀的女性,她说家人说你走了我们会伤心的,你的猫也会伤心的,她说那我呐?我很痛苦,我想要去死,谁来顾及我的感受。是否要强制一个人不去执行想要结束生命的念头呐?最后一个思路清晰完整陈述也不能免于流程式的判决 |
|
一个更高阶社会形态的关怀与困局。以一个带入视角来看,大多数“精神病患者”的逻辑都是自洽的。女孩恳求说,请让我回家自杀吧,太痛苦了,十三年了。抉择者则表示我们医治你就是要缓解你的痛苦。两者的逻辑就像这样,是两条完全平行的线,前者的权力却被后者完全压制。 |
|
2018.6.23 嘉里中心 10h30 |
|
很整洁。非刻意记录,用极简的手法直接呈现精神病人的表层状态和周遭环境,冷静背后的疯狂,基本被遏制住了。真实性突然近似于分寸感处理得极好的戏剧性虚构了。精神病院灰绿色门,砖红色墙,大片白,很抚慰人心不是吗。大多数攻击性来自被害妄想。他们的眼神啊,很不一样。有的想走,有的想留。基本上申诉无效。两边分布行道树的小路结束于迷雾,精神病人的内心世界用十二天时间是不可能看到纵深全貌的,看到一个面,留白出来可以了。很喜欢结尾的音乐和画面。 |
|
最好看的可能是各个精神病人的叙述之间穿插的场景,病人像有刻板行为的动物园动物之类,病人自述的部分因为语速太快又缺乏情绪起伏导致我睡过去好几次…… |
|
没有一个人被释放,也不可能有一个人申诉成功。本以为探索人心,结果是对制度的反思 |
|
个人觉得这部纪录片只讲了一件事,那就是复核强制入院治疗决定的法官是怎样工作的。在接近中立的镜头下,我们能多少看出每位患者自己的情况的复杂性和标准之间的冲突,对于治疗来说,患者存在伤害自己或他人的可能性都是衡量的标准,但具体标准没看到。尽管不完善,但增加第三方审核的程序是绝对必要的 |
|
20世纪所有的疯人院故事都是福柯的注脚。 |
|
毫无修饰的质朴,也因此平淡至极。是想表达这一制度实际上只如走过场般荒谬?呈现正常与不正常间难以明晰说明的界限?题材很棒,但个人以为,拍摄的想法实在太少了。 |
|
一看就是法国人拍的。本来对“十二天”程序挺感兴趣,不同组里的零碎议题也能带来思考,所以不至于睡着。但是这种“我在拍纪录片”的迷之底气太让人不爽了。不是叙事不集中,而是几乎没有主体思路,纯纪录。 |
|
精神病非自愿治疗核实 |
|
對比之下,《囚》漫長的拍攝週期和片長的價值得到突顯。片頭病房走道的緩慢推進簡直太做作了。另一方面,這個片子也好,《囚》也好,拍攝能得到院方的支持與配合,跟張元拍李陽的《瘋狂英語》有那麼點異曲同工的意思,但又不完全一樣,這邊稍多曖昧一點。 |
|
偷懒的纪录片 |
|
「可是我不想接受治療,我只想死」 |
|
精神科医生为何能有那么大权力,把精神病院几乎变监狱?in the country of human rights? |
|
我不是医生我不懂,但我授权医生,这…… |
|
3.5 离院答辩,空镜头真好。 |
|
挑着首尾和中部几个案例,内容和形式过于生活化,比较单调沉闷 |
|
其实不像裁定,更像是一种通知。只是走个流程,就像那位坚持要从三楼跳下去但接下来又说自己离开她的猫就不行的女士说的“即使上诉也不会赢的”。 |
|
朋友圈静默后,新人不知我过往,旧人不知我近况 |
|
De l'homme à l'homme vrai, le chemin passe par l'homme fou. Un abus de pourvoir au pays au droit de l'homme |
|
此紀錄片主要不是紀錄精神病人及其病院內病患的狀況,而是著眼於加建於精神病醫生外的法律架構及其手法,審視的原則和個案,當中很多空鏡或長鏡頭作為間隔,時間流動非常細慢,彷彿是病人等待面見法官前的光景,有點刻意但想法還可,就是個案以及事件本身所設立的司法制度也有其一定的爭議性,難以定斷是與非,相當容易使人迷失於此片中,較為一般有關於精神病問題的電影,有時間可一看 |
|
请配合福柯吞食! |
|
病人与法官的对峙,人人都想离开,人人都被判继续治疗。不知说什么好,几个病人印象深刻,让人难过。 |
|
大概是看到第六天的时候,不睡不行了。 |
|
有更高的期待。不禁怀疑素材根本没拍够。当然每个人都有故事但作为案例来说大部分是几秒钟就看到底了,或者说片子并没有给出足够的对每个案例平均分配时间的理由…非常浅地呈现问题而答案是一团迷雾,就觉得有点浪费了难得的拍摄机会…#HKIFF# |
|
好久没在电影院睡的这么香了…… |
|
控诉片,聆讯资料的堆砌式呈现,有些单调 #2018SIFF7/19曹杨 |
|
感觉没有囚好看,视角类似我叫布莱克。 请大家去看看1966年的提提卡啊啊啊啊啊 |
|
尼玛,我知道应该严肃点,但是我看的时候在哈哈大笑!明明是悲剧我却看到了趣味,还感受到了某种共性带来的妥帖。敷衍了事的法官真的无用吗?还是会对蠢蠢欲动的掌权者有所震慑吧!在一个人治理人的世界里,在每个压抑着内心欲望的人性里,什么不是悲剧呢?非常棒的纪录片,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导演的痛苦怜悯和爱! |
|
很好的題材,但不覺得的有拍的很好(基本上就是把幾段訪談剪到一起而已),不過挑的幾個案例倒是不錯,有人願意治療,有人覺得強制就醫是侵害人權,有人根本沒發現自己有病。。。 |
|
让我很受启发的一部影片! |
|
大部分时间都在呈现法官与病人、律师的交流,试图让观者通过不同的人,不同的描述、意愿、事件来表达精神病的界限与涵盖。就像影片最后的迷雾一样,作者希望展现关于这一界限的观察,但总体感觉一般,唯一体现态度的或许只有镜头在法官的俯视角度和病人的平视角度的区别了。喜欢中间散步那段的ost。 |
|
完全不是想象的拍摄手法和脚本,镜头谷缓慢切换,近乎于默片。没有一个完整追溯家人及全过程的案例。只有旁白里从内室慢慢切换到室外,院子,小路,门口马路这样一个完整的回到社会和人流里的过程还比较创意 |
|
法国人段位太低,这就叫精神病了?中国大街上随便拉一个都可能比片中的严重许多 |
|
女病人个个可怜,自幼成孤儿的,在工作场所被侵犯的,被不同的男人多次强奸的,如果完全相信她们的话。男病人好几个有暴力倾向。一位吵嚷着要出院,因为有政治运动要参加—字幕把他要追随的人翻译成Bernie。”并请求法官联系回避他的父亲前来探望他。病人走后,法官对律师说,“十年前他杀了他父亲。” |
|
个人不太喜欢,低于期待。缓缓推动的镜头,太刻意。想要直达内心的感觉。看的时候盼着快点结束。2017金马影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