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狗都游回来了,杀人就太败笔了,可惜可惜。 |
|
#2018IFFR# Bigscreen竞赛,圣丹斯世界电影竞赛入围。希腊诡异浪潮的最新成果,一部全片绷着脸但会笑死人的黑色喜剧。虽然是第二部作品但导演的控制力跟兰斯莫斯已经不相上下,剧作堪称角度刁钻又描写细腻,字幕卡和配乐都十分出彩。当然必须称赞的是男主,完美诠释了诡异浪潮的表演风格。 |
|
night crawler同款。肆无忌惮的人性恶意,非电影小说不得化解。 |
|
随处可见的咏叹调取代了歌队将画面内调度固定,让摄影机自行选择移动或者静止,《怜悯》本身也是古典的,混合了命运悲剧与讽刺喜剧。
在影片中,妻子以一种缺席的方式存在,通过这个空无的指涉者,建立起的一个荒诞,幻觉秩序。《怜悯》实质上充满了情感,只不过在主人公身上以情感缺席,动作迟缓来表明自身的存在,在摄影机的近景聚焦下一切都没有发生,一个空洞的景别。而开场画外音之中的哭声逐渐被降至零度,成为一个仪式性表演,一张重归世界的通行证。在影片之中,画外音往往是虚伪的,soul monologue往往来自于字幕卡。一个创伤性事件被风干,不断失去自身的象征作用,而《怜悯》展现了苦难如何成为一种快感,享乐主义的快感,或者可以称之为情色的,泪水混同着精液令成年男性逃逸为婴儿。【墓岛字幕组】 |
|
劳累缺爱的现代人,你需要放松、偶尔流泪、有人抱 |
|
99分鐘就這?只剩下形式、虛有其表的男高音運用,很無趣。不過從另一面看,這片的結局處理確實會讓某些人得到釋放。 |
|
现代中产只有抑郁的时候才能不抑郁,来自他人的关爱只剩下pity。
本来很好的主题拍成这样。而且不知道古典乐什么变成万能bgm了。真的真的很讨厌这种从镜头到剧情都做作到不行的怪潮片。 |
|
人类经历重大变故时的情绪反向表达,诡异而深刻。我们都容易对某种状态上瘾,此种状态并非好与坏可以评判,而是量身定制的。 |
|
缺爱的中年危机 |
|
除剧情之外的部分我都是享受的。 |
|
完全猜中结局。根本就是网上的犯罪心理段子。值得拍的这么大费周章吗? |
|
#siff21# 痛苦就是痛苦,每个人都需要拥抱。陷入极度悲伤的困境,堆砌自我麻醉的壁垒。不接受奏鸣曲的欢快,每句安慰都是伤口撒盐;迷恋上催泪瓦斯的窒息,昏迷陌生人成为惯性慰藉。更换的油画是扭曲的心理,沾满血迹的小黄车是觉醒的撒旦。只是情绪尚未了,狗已游回岸边。 |
|
黑色喜剧,一个男人从不幸中收获了快感和满足,获得怜悯成为一种日常,甚至是一种不可少的仪式,取代情感和价值成为他的生存基础,最后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
|
《怜悯》的故事的铺陈是具体的,讽刺意图是十分鲜明的,甚至是太过明显,其他人物给主角的支撑力比较起来过于匮乏。但是只要涉及到男主哭戏的固定机位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他的哭泣都是一个姿势一个模板的。这就更加嘲讽中产阶级本身的虚伪空泛了。 |
|
后半段看得极其不舒服:最可怕的恶念就是在风平浪静甚至欣欣向荣的表面下自行疯狂滋长的恶念。无需外力,不觉得是恶,变态的孩子气的,只为有个理由哭…… |
|
港译“哭上瘾”,精准。 |
|
通过聚焦一种情绪(PITY),既拍出一个人的历史,又带出时代的一种特性,同时没有轻视其它情绪,创作立意和剧本完成度都很厉害了。感觉拍好《金阁寺》也能有希望了。虽然调调和兰斯莫斯有点像,但有本质区别,马克里迪斯的人物都还被当作人来看待,是从生活的土壤里长出来的。 |
|
這個電影被歸屬到“詭異浪潮”,確實非常詭異了哈哈,在日內瓦Black Movie 電影節最後一天看到,雖然聽不懂,字幕是法文。但這個中產中年男人的全方位潛入危機和困惑,確實詭異而精心了!3星半。 |
|
颇有风格的影片,构图干净简洁,有默片风格。剧中主角有严重精神障碍,从享受怜悯,到渴求怜悯,最后不惜一切去制造让自己能够得到怜悯之事。故事有所寓意,不过后半段拍得啰嗦了些,不够明快、犀利。 |
|
總覺得有希臘神話的隱喻在裡面,即使沒有隱喻也是充斥著希臘神話般詭異氣氛。很好看的。 |
|
精准度极高,画面感很摄影。 |
|
striking indeed but not funny at all |
|
讽刺中产阶级的习作,剧情故事简直是一屋子的砖头。当中产堕入万劫不复的冰冷世界,他们依然用无数堆砌,自我陶醉和煽情感动的形容词,构建了强大的精神堡垒,挽留虚假客套的同情。 |
|
[4.0/5.0] 男主角 Yannis Drakopoulos 電影裡看起來很變態,本人跟瑪莉歐一樣親和。(講話很不清楚) |
|
极其偏爱这样的性冷淡风,男主机械式的表演,如卡片式静止的镜头,爆发的交响乐曲,动画般地夸张和戏谑,完美地在安静平和下构建出冰冷的人性内核。怜悯是神赐的礼物,人们钟爱于悲剧,承受痛苦、沉溺痛苦,直到以痛苦为生,将自身献祭,作为他人怜悯的养料,又以怜悯为食,黑化版的受难记吗。 |
|
when I am sad I am happy, when I am happy I am sad. // catharsis-addict // 男主是個希臘stand-up comedian. |
|
导演映后说想表现人物里外悲喜状态的错位,以及常见的某种溺于“假装悲伤”的人物状态。的确,开场的重复与第一次交响乐使用都有很大的惊喜感。甚至在悲喜状态颠覆的那一刻都依然有趣。可惜,到这一刻故事也已经终结了,之后不过是加剧演化罢了。(喜欢医院那个环形镜头,有临场感) |
|
四星半,所谓希腊诡异浪潮。在南欧拍出了北欧风,节奏呆滞、两手垂立、蓝绿色调、简约装修,还有无比夸张的圣咏,本以为是像Roy Andersson一样温情搭配滑稽的喜剧,最后却以Michael Haneke一样的暴力悲剧收场。 |
|
3.5结局超级赞,你想要逃避的都会以别的形式回归,导演三观端正,就是太概念了 |
|
一种冷淡的逐渐失控 剧作上人物和气氛还是一脉相承 比起兰斯莫斯更保留在认知内的人类活动中 但这种病态似乎更都市 更中产 欧洲导演用起古典音乐来全是一把好手 |
|
太刻意太概念先行了 / SIFF第3场 |
|
概念独特 展开太窠臼 |
|
主題不錯,但劇情很無聊,假磅礡的背景交響樂也很無聊 |
|
【MUBI】三星半。本片有意思的点在于,和其他希腊诡异浪潮相比,本片的背景设置偏向现实性。但整体上还是遵循了疏离感的营造和表演方式。但是,能在国际影坛上多出一位非兰斯莫斯的影人是一件影迷乐事。而主题上由于表现过于直白,有些可惜,但主体本身对于社会集群虚假的抨击和个人恶化还是值得赞扬的。 |
|
希腊诡异浪潮作品。跟兰斯莫斯的荒诞格调很相似,不过不像他那样乐于建造一个封闭的空间和虚构的游戏规则。这说到底仍然是讽刺中产阶级的精神空虚与情感匮乏危机。最后杀戮的一段很像哈内克的《趣味游戏》。 |
|
#HKIFF# 前半段冷静节制还是正剧(悲剧),渐渐滑向荒诞黑色喜剧就缺乏说服力。但整体镜头感很好。 |
|
这个怪异的黑色幽默主题和冷面表演风格原本很有潜力,无奈被奇怪的过程和说教般的黑屏白字搞得令人很不耐烦。 |
|
“导演不黑”是我和小伙伴共同的感觉 哈哈(就是想知道每一次的交响乐代表什么?男主内心的激荡?病态加重?所以啊 现在找一个精神正常的另一半真的很难呐 |
|
挺想冲去希腊把这些“作者型”导演捆起来打一遍的。 |
|
啊!大理石花色的边牧!! |
|
破壞敘事的所有手段,比如憐憫升起時的交響樂,還有不斷交錯的內心活動字幕,前後場景的對比重複,都不怎麼高明;這種極端情緒的瀰漫更像一個戲劇了,只是「兒子彈鋼琴,老子唱哀樂」這趴真是太好笑了,我憋了好久,怕有什麼倫理問題我犯了,等到第一聲笑聲出現的時候我才敢笑。 |
|
确实看他妈抑郁了。牧羊犬谢幕很漂亮。btw快到结尾的那首歌是雅典的老式硬核朋克censored sound《Shadows》(2011)里的《i cant wait》 |
|
【希腊】标准范式的黑色喜剧:神经质的歌剧BGM,令人啼笑皆非的人物特质还有最终堆积的情绪崩溃。果然编剧和Yorgos Lanthimos有过不少合作经历,使得整个故事都像是逃不开他浓重风格的影子作品。人物各种意义上的“冷态”和这个其实是很情绪化的标题交叉着如此矛盾,不停的假哭与时而黑屏的名言也在渲染着这种感受。 |
|
戏精本精太过危险。 |
|
前一半太毛姆了hhhhh 高潮是男主唱起给还没死的老婆写的挽歌。后一半过于拖拉以至我满脑子都只剩祈求赶紧演完 #HKIFF# |
|
这是一个极度缺爱的人的诡谲故事。 |
|
比较幽深的剧作,有点像罗伊·安德森——至少,奥斯特伦德。后半段疲了。 |
|
180616@百美汇 |
|
鳄鱼的自我陶醉。
同样拍医院,这片居然比《圣鹿之死》还带感!不过最后半小时催泪瓦斯后的部分从情节到镜头再到配乐,我全程都维持一种“I can see that coming”的冷漠脸状态…… |
|
在某个电影节选片看过,诡异压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