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单又看不透的作品。 |
|
雷诺阿最后一部好莱坞,Bennett美艳无双,特吕弗盛赞的作品,但是感觉不如[大泽之水],但是雷诺阿越来越娴熟了。 |
|
20220609重看竟是Kiss Me Deadly+Love Streams |
|
6。雷诺阿不断的拍海浪,可我还是没看到演员内心的波动 |
|
很神秘,也很令人感到困惑,如果杰作的判定仅仅需要这两点,那《海滩上的女人》无疑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但很明显,它不是雷诺阿作品序列里最好的那一类,有些时候,尤其那些如巴特勒先生讲的,不要用大脑,要用眼睛的时刻,依旧是雷诺阿式的,摄影棚与现实的界限仿佛被一再缩小、模糊以至于我们再也分不清二者之区别了,移动镜头的少或多都不会对此造成多大程度的影响,问题在于,雷诺阿居然想以某种好莱坞式的叠化手段去“深入”角色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坚持将人物表现为一种外在的统一体,就像在《游戏规则》里做的那样。而在《海滩上的女人》里,我们也看不到太多“姿态的惯性”,所有东西都是一次性的发生,所有剪辑也是不涉及动作的碰撞地只是于此时此刻进行。
2024.6.29 |
|
7.5,我挺喜欢这电影自带的那种不明所以的调调的,从叙事到镜头语言。以及,37岁的 琼·贝内特又美死人了。 |
|
6.5/10
|
|
7.0
有很长一段时间没看到如此特别的黑色电影了,这部电影除了情感不动人外一切都很好。
感谢友邻@瘋媽翻译 |
|
同意有的评论 虽然没有一丝丝裸露镜头 可满满的都是欲望 |
|
这种拧巴的男女关系还挺有意思的,现在拍的话大概还要加上十几二十分钟的床戏和角色背景毛边戏吧(名曰塑造人物)。 |
|
- |
|
3.5;三人皆有心魔,男主的噩梦其实在遇到女主之后便被转移、稀释了,因为他需要的不是同情或怜悯,而是共情和理解,可惜这份认同的源头并不纯粹,女主对利欲的执念将他拖入另一种几近覆灭的浪潮;视点很快转移到画家,他的心魔由无法创作的焦虑和对女主的占有欲养育,因而必须破坏或扔弃,才能让双方获得自由,这对夫妻之间的情感明显带有虐恋色彩,第三者的加入甚至是他们的粘合剂,不过拍得较为简单了。 |
|
Huh?? |
|
- 浪潮击打礁石揉涂的燃烧肖像。对于近在咫尺的未来(是那新建的船体),每个人仍是这样义无反顾地走向偏执的过去。创伤中爱与恨是一体的心魔(obsesstion),我们最终都用自己暗色的那一面爱着人。雷诺阿代表着调和一切的介质。 |
|
阴魂不散的二战梦魇下,彼此相惜的三个落难之人,每每骤起的配乐像是从压抑中挣脱的激情。被伤痛和失去所困扰却又放不下劫后余存,对象征安全感的婚姻或慌不及待,或畏而不决,对隐喻风险的爱情则犹疑无力,宁牺牲而不敢争取。最终,恰是最为人恐惧的烈火将海浪无法击碎的记忆枷锁付之一炬。 |
|
让·雷诺阿 1947 海滩上的女人 |
|
第一次欣赏35mm胶片,是一种能降灵的媒介。雷诺阿平衡了构图和调度,四平八稳 |
|
过去是锁链牢狱和失明 |
|
很希区柯克。很蝴蝶梦。 |
|
不带着观看noir或是好莱坞叙事电影的心态去观看,方能体会这部电影是如何带领Renoir进入他伟大职业生涯的最后一个阶段的,在冥冥之中,他重历了父亲晚年绘画的“安格尔时期”。如同Pierre-Auguste Renoir在不惑之年发现了不依靠外光的纯粹的色彩,Renoir发现了不依靠任何戏剧编排的纯粹的电影语言,于是我们的男女主角在海滩的第一次相遇便是沉默的,从一开始,我们观看的就是一个存在主义的故事,或者说尸体们的故事——他真的不相信画家是瞎子吗?还是因为需要一次坠崖去确认彼此的活着?主角们凭空创造出的“戏剧爆发”在结局只能留下空荡荡的无力回响,让我想起加缪所说:“越是去爱,荒诞就越是坚固。” |
|
让·雷诺阿在好莱坞拍的最后一部电影《海滩上的女人》(1947)。典型厌女症黑色电影,太多熟悉的套路。论拍法又不如同年出品的奥逊·威尔斯的《上海小姐》。 |
|
男主的战争ptsd和那段船厂小儿子轶事似乎跟主线关联不大,结尾也有点收急了。除此之外还算是个精炼的小故事。琼·本内特的蛇蝎系列之女人在某个地方,《女人在红街》《女人在窗里》《女人在海滩上》🤣 |
|
让·雷诺阿导演的黑色电影。特吕弗的评价:《海滩上的女人》是部像火车的电影,是部关于性、肉体之爱、欲望,但却一个裸体镜头都没有的电影。……当一部电影使用对白如同使用对位音乐一样时,当它能让我们由此进入人物的内心思想时,没什么别的电影能比它更加纯粹,更代表电影本身。…… |
|
剧情缺失,跳的厉害,被剪的支离破碎,只能从70分钟片源找到仅存的人物关系,自己脑补上缺失的部分。依旧是奸夫淫妇想谋害丈夫的黑色电影惯用套路,但是这次又跟往常不大一样。 |
|
对PTSD的应用大于《Niagara》,但处理得有点尴尬,感觉想好好讲战争中回来的士兵心理,又沦为带点psycho的melodrama。三角恋的动机和危机倒是挺有意思,推进得也很紧凑,且始终游走在爱与不爱之间,爱情和死亡双悬念。 |
|
结尾差点意思 |
|
莫名其妙,不知所云,云里雾里,一头雾水,抓耳挠腮的影片。到最后五分钟才明白什么意思,原来这是个糟糕的道德说教故事。正是因为全片不知所云,而且节奏还特别快,所以看得过程中感觉很好看。黑白电影的一个优点就是掩盖了女演员的年龄,Joan Bennett都37岁了,根本看不出来,真地道。 |
|
190907 @ HKAC Cinefan 2019 九/十月节目 | 画质欠佳,安排Scott有PTSD到底有什么意义?他最后执迷不悟选Peggy也不太有说服力(没有让Peggy纯为钱财杀掉丈夫已经害挺温和) |
|
居然会这么高分,是我没看懂了。。 |
|
+ |
|
女主如果选得更魅点,可能会更好些 |
|
黑色电影味道很足,现在不常见。但是沉闷。 |
|
啥 只有情绪没有故事 像希区柯克的悬疑又没有希区柯克那么抓人 |
|
这个故事毫无魅力可言。 |
|
带着战争创伤的中尉闯进中年夫妻的情感纠葛。雷诺阿浅析心魔与欲望。
其实除了琼·贝内特的美貌,也没太多惊艳之处。
让·雷诺阿在美国的最后一部电影,赶紧的,去印度,回法国吧。他在美国的作品真是太无聊了。 |
|
黑色 |
|
怎么感觉剪辑很错乱。。。 |
|
11.11三遍/07.10.24重看。Joan Bennett🙏 |
|
属于雷诺阿无聊时期的作品。 |
|
雷诺阿在好莱坞的最后一部电影,也是最好莱坞的一部,整个片子几乎没有在好莱坞制作需求下属于“多余”的内容,71分钟完全遵守一个好莱坞drama的发展节奏。
也正是在这点上,属于雷诺阿和好莱坞愤而告别的一部,在实际的角色所指上作为艺术家的Todd自然是雷诺阿自身的代入,他的视力被剥夺作品被尘封自然也是在宣告内心的感受。一定程度上这个电影也可以看作是影射好莱坞的文化掠夺史了。 |
|
这个瞎子还真是福大命大咋也死不了 |
|
抽象的爱让人看不明白,背信弃义和水性杨花同样带来反感 |
|
+ |
|
又是一部关于possessive love的电影。有时候真的搞不太懂老片里的价值观或是人物的行动动机,不过结尾很棒:“You can drive me to New York and then you can do whatever you please.” 有时候学会let go真的很不容易。 |
|
哇在瞎子跟前借和点烟的两个镜头性暗示也太明显了好魅惑!!…从剧本到摄影,表演到配乐都只有技巧,没有情感,空有浪涛的景象,却难掀内心的波澜…不过贝内特真的很美,30s还是个没有特点的糊糊,40s染黑发转型蛇蝎女出了几部名作,50s接的角色跟两三年前的比差了个辈…妈咪我看不够! |
|
弗朗索瓦·特吕弗推荐的很寂寞的片子 |
|
象征性意味浓,三角关系有张力,但还是差点意思。 |
|
让雷诺阿原来是那位画家的次子啊……看的第一部他的片子,觉得这片的摄影和美工还是很好的,给人一种很玄妙的感觉。但故事处理的有点虎头蛇尾,过于仓促的收尾了。 |
|
3.5。一种磁场——写实主义的磁场,驱使着人物从室内移步室外的自然环境中。随后雷诺阿可以在广阔的海滩实景挥洒他的空间调度,景深得以利用。而在纯室内场景,大部分对话戏仍是以小景别浅焦的正反打构筑的。总体仍是类型的,是情节构建的叙事,是抽象的表现方式,但处处透着超越类型的语焉不详,一定程度保留着现实的复杂性。内容上亦以感知、体验的方式探讨破除来自过去的、历史的执念的可能。是属于好莱坞经典谱系的一个特例。 |
|
缺少铺陈,很难进入人物的内心。欲望如翻滚的海浪夹带着泡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