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鸟类变形记 A Metamorfose dos Pássaros (2020)

    最近更新: 2024-08-06 HD中字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男人如海,远飏漂浪;女人是树,荫蔽家园。这是一则反溯家族记忆的私密创作,从最初两人的深情往复书简,顺此而成的生命诞造,以及其后伴怀自然、温柔照料的哺育子女。在女人温柔如巨树分枝的照料之下,孩子如鸟,学习飞翔,体会那苍穹万物。但在巨树倒下的一刻,雏鸟被迫变形成长,从此在漫长失亲的岁月里,想念至亲、凭悼失落的自己。 以印象派画风为骨干,佐以16mm 胶卷的有机颗粒影像,新锐导演瓦斯康丝勒借着家族物件、亲录原声,与戏剧式的重建演出,爬梳家族父执辈几尽失落的记忆。她邀请家人亲身参与演出,对应不同人声的旁白,以音划分离营造出想像空间,让全片在深刻幽微的生命沉思下,拥有轻盈的流动感,组成一出构图如画、探讨永恒的喧嚣疗愈之作。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9.0 IMDB 7.7 正片
      Les glaneurs et la glaneuse
      2000
      纪录片
      法国

      拾穗者

      Les glaneurs et la glaneus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瓦尔达的电影也探到了装置艺术的境界,媒介自反,以及电影的发生。看似随意,实则剪辑极为精细,缓缓推进主题。对消费社会的批判和对底层的关注并行,片中说唱音乐是老太太自己唱的!心形土豆是点题之笔。没有指针的座钟绝对是本片最亮的一点。
      • 怎样才是一部好的纪录片?DV记录,瓦尔达说这些新式小巧的摄像机,数码相机,稀奇古怪的样子,他们的效果就是频闪观测仪,自我陶醉。她拍自己梳头的样子,还有她的手。不不,这不是精神错乱,这不是失望,我的敌人不是晚年;即便是在晚年,我的朋友还活着。我的头发和我的双手告诉我生命已到尽头。-然后是我的手,分享它可怕的皱褶,感觉自己像动物,却糟糕的不知道是何种动物。很多卡车,是我们小时候很喜欢的,我们超过它们盯着它们看,在路上捕获它们。只需要把事情大量拍下来,加上逻辑剪辑主题自白。像心型马铃薯一样简单。
      • 被迫拾荒的人值得怜悯,主动拾荒的人令人尊敬。而最可爱的还是瓦尔达本人,这个老顽童一样的老太太。
      • 瓦尔达少女心爆棚,真的太好玩儿了~ 极富人文主义关怀,试问现在哪个导演还会去拍捡垃圾的,就算拍了,谁会把他们和艺术扯上关系,就算扯上关系,谁会拿拾穗者这样一个诗意的名字称呼他们?
      • 像用电影来写散文,法国好像随处都是风景,随地都可以用来作画!电影是想象的艺术,纪录片是当下的发声。如果认为生活很无聊的人,随意找个主题拍纪录片应该顿时会有趣起来。印象深刻的是,你愿意和扫垃圾的人握手吗?
      • 本条目下的长评第1篇写得很好,一个优秀的纪录片导演只有热爱这片土地及在上面生活的人民才可以使得自己的画面更加充满感情,而不是单单通过展现自己的反骨来博得美名,毕竟抱怨总是轻松的,如何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设性意见才是更有意义的。新千年的瓦尔达奶奶已经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年龄了,拍起纪录片来更加游刃有余,用拾穗者来比喻各种拾荒者已经无比浪漫且充满情怀了,心形土豆和没有指针的时钟更是神来之笔,处处透露着一个顶级导演的审美视角。更重要的是,瓦尔达没有局限在对贫穷的拾荒者简单的记录而获得那种廉价的悲悯,而是将镜头对准了更多形形色色的拾荒者,或者说拾穗者,捡起来的不仅仅是食物,还有艺术品,还有各种趣味,也没有陷入对消费主义的低级批判,反而尝试与农场主超市法官等有产者进行沟通,相对全面地展现和表达,难能可贵。
      • 开始放映之前老太太先说明了自己出镜的原因,大概是不想让观众觉得她躲在摄影机后有一副“救世主”的怜悯面庞。谁知道影片里可爱的老太太出镜如此频繁,红白的头发,皱纹密布的手,用手作圈框住车窗前一辆辆的卡车,用漏水的天花板作画……这样精怪的片段冲淡了拾荒者悲惨严肃的理由,成全了导演的意图
      • 弯腰或许是为生活所迫,或许是艺术创作,或许只是一种喜欢;拾起的是古朴永恒的物质,是不经意流逝的时光,是人生的景致与况味。“与具象事物相处的能力是人类学会如何与自身世界相处的起点。摄影在这里成为了一种生命的打捞、重建与救赎。”何惧一双残损的手掌,只要心灵涤净,马铃薯堆里有一颗颗心。
      • 阿涅斯对边缘人的生活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她反对消费主义主导的生活方式,鼓励资源的充分利用,但主旨又绝对没有局限在“环保”这种陈词滥调上。素材的选择看似随意,实则依循着阿涅斯独特的精细的逻辑。由名画《拾穗者》展开,镜头略过流浪汉、艺术家、拾荒爱好者、社会活动家,格局逐渐扩大,深刻又避免了乏味。通过弯腰捡拾这一动作,不但重新赋予了被废弃物价值,也重构了捡拾者自身的生活。
      • 所有领回家的东西不管人还是物,唯一原因就是他们所带来的新的possibility!!! 风中凌乱地自然光下看那副画真是神级moment,又那么轻盈自然,哎。Gleaner这个切入点真是太犀利,可解读性太强悍;也因为是Varda踏上的这段旅途所以才这么轻盈有趣。能不能把Varda拎回家?
      • @FLC Varda Retrospective. 能捡的土豆,不能捡的葡萄,严格规范下的苹果,灰色地带的牡蛎,juxtaposed; 拾荒的吉普赛人,拾荒的失业者,拾荒的艺术家,拾荒的教避难所移民念字的高材生,拾荒的社会活动家,voices heard; 艺术史中的拾穗者:成群结对的和在暴雨来临前逃散的,made visible. 数码摄像机令她兴奋,跳动的镜头盖纯属意外,童年的卡车被一个个捕捉,怪物般苍老的手与伦勃朗的自画像并举。此外还有心形的土豆,无指针的钟,月蚀般的碎裂电视机屏,以及抽象画般漏水长霉的白墙。Information delivered, forms given, connections built, a masterpiece made.
      • “把东西捡起来就不会有浪费了”那些不是垃圾,不是废品,是晚餐、是生活来源、是乐趣所在、是艺术品、是杰作;他们会是真正的环保者、改革家、创造人;那位有硕士学位的车站卖报人素食主义拾荒者边拾起水果蔬菜边啃的场景和他为难民免费上课;雨刮器雕塑、娃娃房子、心型土豆、带拳击手套的狗、无针钟
      • Glean的本意和隐喻的使用指涉两方。Junk is possibility.
      • 油画中的拾穗者,是生活困苦的拾荒者,她们弯下的腰是对生活的妥协,而骄傲的神情是她们的态度。除了她们,其实我们都是拾荒者,也许是物尽其用的生活态度,也许是游戏的终点、艺术的开端,又或许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习惯。瓦尔达也是拾荒者,她捡拾的是影像、是记忆、是在胶片中不会腐烂的心形土豆。
      • 随缘而遇,随性而行,如一个捡拾影像和故事的拾穗者,一路上不知会捡到被谁抛弃或遗忘的什么,又会留下什么,被什么样的人捡起。背着DV的瓦尔达像个拿到了新玩具的小姑娘,浑然不觉地拍摄着镜头盖的舞蹈,在我眼里就是“萌”字最好的代名词。(可后来注意力全被生物学硕士的职业前景吸引了…
      • 人,本身不过是上帝的弃民,不过,好在有人喜欢把我们捡起~我看过最好的一部记录片!我觉得这部电影应该叫《收藏家们》
      • 内容和形式都是米勒《拾穗者》的现代版。拾荒从一种生计、政治经济的边缘,演进出伦理、艺术乃至生活方式等其他属性,好在并未淹没其政治性。老太太如此主观的表达方式太奇葩了。
      • 拍摄纪录片的人需要博大的胸怀、悲天悯人的心灵和喜怒不形于色的内敛,惟其如此,才能在大悲大喜面前平静淡定地陈述,而他本身对主题关切之情的表达是润物无声的渗透。恰如本片结尾时,米勒的《拾穗者》从博物馆走向天地之间,那一份无声的震撼,会在每一个敏感的观众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迹。
      • 三毛说:“拾荒的趣味,除了不劳而获这实际的欢喜之外,更吸引人的是,它永远是一份未知,在下一分钟里,能拾到的是什么好东西谁也不知道,它是一个没有终止,没有答案,也不会有结局的谜。”虽然我没有拾荒的爱好,但从小却很喜欢穿别人不穿的衣服,用别人淘汰的东西,这也算是拾荒的一部分吧。/采访中有位阿姨被问起爱情故事,她说:“谁会问这些啊,不过有件事得向你坦白,全世界的人都应该知道,我遇见他的时候,感觉像被电击了一样!”也许这就是爱情的开始吧。/田野里的男律师,街头的女律师在片中讲解着法律。这样安排太棒了!不知道在这儿合不合法,爷爷也经常会在工地拾一些宽木板在街头拾一些长树枝之类的。每每回家都要被奶奶训斥一顿。/用废旧品作画、做手工,冰箱展,心型土豆,无指针钟,瓦尔达奶奶的rap,一切的一切都太美好了吧!
      • 瓦尔达太好了,她的纪录片不仅有很强的作者性,并能强烈感受到她对生活里有趣的人事物有超敏锐的发现和感应力,还有善良的同理心,及平等对话的态度。一边玩着尝试,一边拜访用不同面貌和方法生活的人们。瓦尔达把废素材变着法儿用上。心形土豆真是太衬她啦。
    • 豆瓣 9.1 IMDB 7.1 正片
      Kim's Video
      2023
      纪录片
      美国

      金的音像店

      Kim's Video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天,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样,太好看了(我爸现在就在这个b小镇参加一欧元房产项目,回去出资源了得赶紧给他看看,草泥马的
      • 看完只想高呼“电影万岁”!北影节2023.4.27
      • 所以文艺青年就是会因为报菜名而找到彼此啦!(没有说文艺青年不好的意思)
      • 😭😭😭我操哪有影迷不喜欢这玩意啊!!!!集结电影之魂偷电影,“戈达尔都帮你了,我没有任何理由拒绝,戈达尔做什么都是对的”,“但是为什么没有昆汀?”我真的边哭边笑😭😭😭永远有那么多人扯着艺术的旗子蝇营狗苟,但永远有艺术之魂真的在燃烧😭😭😭😭
      • 结束后的三次掌声说明一切,北影节给这个片子磕一个也不过分吧。#13th北影节BIFF 保利天安门
      • #BJIFF2023&电影资料馆 北影节看到现在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其中插入了很多经典影片的段落,整个调查过程都充满了放克精神,电影培养了一代人,也需要这一代人为其发声。电影记载了历史,拥有所有出现于其中的人活过的证据。韩裔青年成功实现美国梦,而五万多张DVD在电影数字化的浪潮下被满载希望地运往西西里岛。音像店的管理者们企图通过电影为当地居民带来文化熏陶,使当地成为艺术家的天堂,只可惜曾经的约定只不过是服务于政治需要的工具。愚昧的人永远不知道他们拥有多宝贵的财富,历史也始终充满遗憾,总会有大量的电影被世人永远遗忘,无迹可寻。电影之神集体掠夺电影的部分过于热血,当梅雅、戈达尔、瓦尔达、贾木许等人的灵魂齐聚一堂共同完成电影拯救计划时,能感受到属于电影圈的顽强生命力,绝不屈服,永不妥协。
      • 爱电影尤其喜欢收碟的影迷不能错过。一个韩国人在纽约开的音像店被意大利人整个骗去西西里又重回纽约的神奇故事。 从开始满满迷影元素以为只是探寻一家音像店的变迁经历,到卷入意大利政治黑帮疑云,再到以一个Nathan Fielder式荒诞点子集结“电影之魂”取回自己被偷走的东西,直至那句“如果戈达尔也帮了你,那我一定支持,这个人不论做什么都对”,眼睛逐渐瞪圆,观感不断攀升。 最后接盘机构揭晓是我猜中的AD,心里给他们鼓了一百次掌;看到工作人员认真清理分类上架,完全与萨拉米做法相反,没忍住哭了,这才是应有的归宿啊! 此外还有很多电影之神显灵的细节,比如导演生于德州巴黎,比如在看《双峰》时第一次收到金老板回信,比如萨拉米的那场火。电影万岁![230427]
      • 影迷的事,能叫偷吗!
      • 很后悔没有印制电影之魂面具来观看!
      • 最高境界的”影迷的自我修养”:从“看电影”到“救电影”,同时完成“拍电影”。综合了乔纳斯·梅卡斯(Jonas Mekas)的“自制”手法与迈克尔·摩尔(Michael Moore)的“介入”姿态,最终呈现出安迪·沃霍尔式的大众文化的英雄形象(顺带一提:片中的“电影之魂”似乎就包括沃霍尔的面具)。电影的英文字幕似乎就是Final Cut Pro软件自带的默认格式,因而无疑发出这样的宣告和召唤:“爱电影、拍电影——我行你也行!”最后,所剪取的电影片段包括《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就冲这点也得加上一星。
      • 迷影向纪录片,配上funky音乐,看得很带感。55000部电影藏品完璧归赵的故事。金先生说:连戈达尔都支持你了,为什么没有昆汀·塔伦蒂诺?(全场爆笑)幸好这些藏品被带到了纽约,被分类、整理、收藏、展出并得到应有保护,Salemi只是想带动当地的旅游。金先生的一生落点《公民凯恩》。戈达尔说:事物的来处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向何方。“科恩兄弟的延期费不用还了。”【BJIFF13th/Day5/Scene18·西单】
      • 第13届北京电影节第40部。迷影迷到这种地步也算是到金字塔尖了!向所有梦想家与理想主义者致敬!这事儿本身就太电影了!
      • 去电影院之前:女朋友非要看的什么破片儿? 看完电影后:迷影+纪录片+邪典+黑手党+铅黄?电影万岁!
      • 旁边迷影青年笑的太聒噪了
      • 本届北影节迷影精神赏
      • 他是戈达尔啊!戈达尔做什么都是对的
      • BJIFF2023。非常惊喜,纪录片拍出了故事片的趣味性。影片以追寻收藏家金先生的音像店为主线,将纪实影像和经典电影画面灵活剪辑,讲述了一个对影碟收藏和电影艺术充满执着与热爱的故事。但这并不是故事,当信息化时代将一摞摞庞大厚重的录像带变成了方便流行的NETFLIX,一种对电影的独特仪式感却在悄然消失,对于影迷中的一部分人来说,将实体电影整齐摆放并归类收藏,仿佛它们就会变成触手可及的平行人生。
      • 应该作为资料馆常驻影片,提醒我们电影资料的科学存档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 纪录片不止要记录,还要会搞事情!还有不要丧失那该死的勇气和幽默感
      • BJIFF @资料馆 北影节接近尾声了,感觉今天这场小雨下得正好。生活有时候好像电影,电影有时候好像生活。这个纪录片给我一种《How to with John Wilson》的感觉,很喜欢。以后如果去纽约,要去圣地巡礼一下:28 Liberty St, New York, NY 10005, United States 地址是这个。
    • 豆瓣 8.8 IMDB 7.6 正片
      The Fire Within: A Requiem for Katia and Maurice Krafft
      2022
      纪录片
      法国/瑞士/美国/英国

      心火:写给火山夫妇的安魂曲

      The Fire Within: A Requiem for Katia and Maurice Kraff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4.5 pure cinema. 克拉夫特夫妇不必由任何其他人代为讲述,但如果有的话必得是赫尔佐格:他懂得不僭越,懂得尊重未知,懂得影像本身蕴含的磅礴力量与复杂情愫,懂得在残忍无情和悲天悯人之外另辟一条蹊径。也只有赫尔佐格能从心底明白二人何以像灰熊人一样献祭自然,悲壮而渺小地化为地球上的一粒灰尘。"There is nothing more that should be said, we can only watch in awe."
      • 相較於《火山摯戀》的熱烈與浪漫,《心火:寫給火山夫婦的安魂曲》誠如其片名,充滿了肅穆與悲歌,Werner Herzog把紀錄片的重心放在了“克拉夫特夫婦為何成為火山夫婦”和“火山夫婦之外的克拉夫特夫婦是怎樣的人”之上。看完電影,能感受到Werner Herzog對卡拉夫特夫婦基於創作者的惺惺相惜,不過,與其說他在為克拉夫特夫婦哀悼,我還覺得他在為火山們遺憾,火山們失去了一對誠摯的觀察者和研究者,火山的壯觀瑰麗,火山的殘酷無情,都少了一對欣賞者和警醒者。私心上,我會更喜歡情緒濃郁的《火山摯戀》,但是二者如果同時競爭最佳紀錄片,我會投更有作者思維的《心火:寫給火山夫婦的安魂曲》一票。
      • 4.5;与《Fire of Love》共享部分素材,却呈现不同视角和关注点,旁观角度捋出Katia和Maurice从虔诚的火山工作者悄然演变为忠实记录火山影像的电影人,直至蜕变为见天地的博大艺术家,最后则是见众生的灾难救助者和人道主义关怀者,壮阔壮美的地心流火奔涌如浪,如悲悯情绪层层叠加;片名十分恰切——正是人对自然无穷探知的心火,正是告慰献给自己终生热爱之事灵魂的安魂曲,配乐庄严肃穆深沉,亦正是荷索拿手风格。 从夫妇俩的挚爱延展开去,“在他们的爱中融为一体”,将镜头匀给更多人类活动和动植物,火山灰如何覆盖住日常生活痕迹,活物如何在自然伟力面前徒劳奔逃,最后定格的模糊身影真是唏嘘;Krafft夫妇捕捉影像的敏锐直觉叫人赞叹,如荷索所言“具有梦境质地”(不愧是同类),是末世,是启示录。
      • 赫尔佐格就是偏爱狂人,“this is their legacy”, 庆祝他们狂想的奇迹, the fire within. 他把火山爆发看成heartbreak, they came silently. 安魂曲不仅献给火山夫妇,也献给人类。 比浪漫扁平的Fire of Love更尊重素材和创作者,因此不仅看到火山的美,也为摧毁的力量畏惧,指出关系的裂痕,表演的成分,形象的塑造,漫漫长路的跋涉… 感叹从小得见大世界的人也许更容易找到内心的热情,也印证了之前的小猜想:火山夫妇想逃离人类,又不由自主回归人类,但做不了什么,只能pray,同时继续在悬崖边小心翼翼地走。这非常人类。
      • 对隔壁国家地理的降维打击,在现存导演里找一个Krafft夫妇的同类人那只能是赫尔佐格,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对既有素材如此信手拈来的调用,这种能力除了来自于影像作者的自觉,还因为他们之间已然达成的神交,懂得何时沉默,何时说爱。
      • 比起Fire of Love,这部显然更cinematic,赫尔佐格亏就亏在被国家地理抢先了。
      • 这不是赫尔佐格第一次涉猎火山也不是他第一次提及克拉夫特夫妇(《进入地狱》《火球》)。赫尔佐格在《灰熊人》里明确提过,他把灰熊人Timothy视作同行,Timothy所纪录的很多画面,是“电影学院教不出来的”。显而易见的是,克拉夫特夫妇留下的影像深深击中过赫尔佐格,他也没有试着把这对火山伉俪往某种逐梦圣徒的方向去塑造,他自己开篇就讲明了,他要做的是“celebrate the wonder of their imagery.”赫尔佐格对克拉夫特夫妇的纪念和欣赏,是一种基于filmmaker的惺惺相惜。相比于瑰丽而工整的国家地理版,这一版显然更作者、更“电影”。
      • 看得出赫尔佐格比国家地理更有想法,几乎相同的素材却拍出了更具「赫式味道」的纪录电影。「人文感」始终是纪录片最能抓人心魄的精髓所在,震撼的火山影像之外的「惺惺相惜」或许更加令人叹腕、震慑人心。两部电影的片名翻译其实对调更加合适,讲「挚恋」的用了「纪念」,讲「纪念」的却叫了「挚恋」。
      • 果然这才是赫尔佐格最爱的题材,他试图帮助这对夫妇拍出他们一直想要拍出的电影。配乐也非常厉害。
      • 首标221113|HKIFF47 @ M+ Cinema 230408 大银幕二刷《心火》:这部纪录片是对赫尔佐格电影生涯再好不过的一次总结,中心依然是他对景观、幻梦、末日景象及执迷之人的追寻,只不过这一次的素材并非出自他手。在这部作品里,你可以看到《苏弗雷火山》《黑暗之课》《进入地狱》,也可以看到《复杂蜃景》《陆上行舟》和《阿基尔,上帝的愤怒》——赫尔佐格创作意志与理念的“变奏曲”。另外,死于自己挚爱的事业是很好的离去方式。如果说还有谁愿意为了捕捉火山壮观景象不惜和卡蒂亚及莫里斯一同葬身火海,那必定是赫尔佐格本人。以及一些久违的激动心情:大银幕看赫尔佐格永远有一种特别的乐趣。
      • 虽然是大导,但视角不如《火山挚恋》,后者虽有青涩的地方,但这部导演一直从影视从业者的角度在分析夫妻二人的拍摄画面与拍摄目的,人家多拍点人文内容就说人家偏离本职工作....这样的角度实在过于狭隘。让二人看上去像古早youtuber,拍火山的投机者。而且同样是剪辑夫妻二人的影像资料,无聊的叙述和老派的配乐也让这部片子无比乏味。《火山挚恋》中我感受到了火山惊人的力量与美,而在这部像拉片分析似的作品里,我反而感受不到这些素材的意义,导演的旁白已经把这些需要观众品味的内容说死了。这部片子只能作为《火山挚恋》的附属品,是克拉夫特夫妻的片花大放送。同样的素材晚半年完成竟还差成这样,大可不必。
      •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together with火山
      • 还有什么好说的?一次灰熊人的重新演绎。赫尔佐格的电影是一次缘起相识,便无需引入也无需警示,心照不宣的同行,在世界这一头,深渊边行走的人类无不是如此。就像所有美好的事情,只有不怕失去生命才能最充实地享受它,因此我们像爱着生命一样与死神亲密,如果热烈而无惧的爱意必须要由毁灭来完成,那毁灭也将因着超乎寻常的炙热而抹去爱的尾声。
      • 3.12 感受到了赫尔佐格的嫉妒,为之生,为之死,且记录完整。
      • 对比隔壁这个制作就很电视纪录片了(隔壁是不是还做了部分素材修复🤔),但荷素的视角切入还是更有意思。隔壁像是在制造偶像(素材本身也略有这种意味),但荷素却硬是要“交个朋友”。尤其是荷素把影片的重头放在了两位拍摄的没有火山也没有自身出镜的素材上,一下下地把观众从台下拍手的人群中扯到了站在摄影机后的两位身旁(虽然是荷素所理解所打造的两人)
      • 4.5 迷人到让我窒息,赫尔佐格为故事赋予了诗意和纯粹,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感受,The Fire Within不单是Kat和Maurice的故事,也是赫尔佐格作为创作者,为观众带来的强烈的“似火”。一年内两部关于火山夫妇的纪录片,各有风格特色,各具影像表达魅力,有纪录片真好。
      • 放弃了科普,放弃了人物叙述,甚至后半段两位主角都鲜有出现,赫尔佐格在做的不过是在证明:Katia和Maurice的内心之火让他们成为了充满好奇心的冒险家,亦是拍出绝美影像的伟大创作者,谁又能否认火山喷涌的壮丽与居民的流离失所相结合不是敏锐的纪录片捕捉呢?
      • 赫尔佐格的英语有毒,有催眠作用。看了《心火》才知道看《火山挚恋》错过了多少。
      • 赫尔佐格与火山夫妇是绝配,一如他们传奇的人生经历,这部影像也犹如天启,恍若梦境,恰似从地狱中打捞出的、即生成即毁灭的创世—灭世断片,我们再也说不出什么话,唯有满怀敬畏地观看。(8.8/10)
      • 标准的荷索式纪录片,对《灰熊人》《快乐的人们》的呼应。荷索全情投入到克拉夫特创造的影像中,他自己也拍过苏弗雷火山。如果说《火山挚恋》描述一种宏伟奇观下的火热情感,夫妇多有精神图腾的意味,那么荷索就把他们重新还原成了人——情感需要人格的包裹方能绵延。于是,荷索强烈的作者自觉性得以彰显,他标志性地讲述着镜头背后的人,讲述着影像如何被拍摄,讲述着创作意图的演进。荷索将之解读成科学家-电影人-艺术家的转变,最终回归到朴素的人性之爱,恰似与再现-语意-艺术形成对仗。镜头中夫妇二人渐隐,取代的是村民、同伴和动物。对火山的狂热退居次位,对渺小生命的关怀重新成为主题。虽然两部片素材大体类似,但剪辑的不同,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解读和立意。两部片都很好,不分伯仲,只是荷索为了表达需要,把画幅裁减掉了会让我有点别扭。
    • 豆瓣 9.2 IMDB 7.8 下部
      Varda par Agnès
      2019
      纪录片
      法国

      阿涅斯论瓦尔达

      Varda par Agnè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没想到一个纪录片看得我在街上哭了十分钟。从我们的角度看,这是一堂阿涅斯的大师课,但从她的角度,其实是一场瓦尔达的告别。一个总是怀着好奇和爱的小妇人,举了一辈子摄像机,观察了世间形形色色的大小人物,深情地送走爱人和猫咪,最后回到她的海滩,变成一缕细沙,随风离开。这部电影是一个仪式,由拍的人和看的人构成一次完整、长久、凝固的挥别。
      • “如果打开‘人们’,会发现一个故事。如果人们打开‘我’,会发现一片海滩” 学会陪伴时间。那些别有味道的设计和创作,信手拈来的灵感,像童心对世界保持的好奇,以及分享的乐趣…瓦尔达对电影的谦卑,值得永远敬仰。胶片副卷做成的电影小屋,就是最纯粹的梦…
      • #69thBerlinale# 主竞赛展映。瓦尔达奶奶的新作就是一堂干货十足的大师班,是她对毕生创作经历的一次系统回顾,首先提出了她认为电影创作最重要的三个关键词:灵感(inspiration)、创意(creation)和分享(sharing),然后从短片[杨科叔叔]开始,回顾了她的电影、摄影、装置创作,讨论到了诸如创意产生、创意执行、女性身份、数码转型等等问题,调用的材料包括几场大师班的录像、影片、片场纪录片、剧照、花絮纪录片(尤其是CC那套作品集里的几个重访纪录片)、摄影作品、装置纪录等等。完全是一部个人创作的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有很多非常珍贵的导演阐释,对她的许多影片的理解也因此更深了一层。老太太思维清晰,影片的材料组织非常非常讲究,尤其剪辑点的把握堪称已入化境。不过还是跟之前作品重复的东西比较多,而且剪了十几分钟[脸庞村庄]进去……
      • 不只是瓦尔达的一场电影课、讲座汇编、作品巡礼,更是一次人生回顾、促膝长谈,一个送给自己的90岁礼物。奶奶又交出一部好自由、好从容的纪录片,是五彩斑斓又极度坦诚的“电影书写”。在对过往作品的重温和分析中,还继续做出新的形式探索。她真的好可爱,心态仍然年轻,拍片充满活力。我还是第一次发现导演的人格魅力能成为电影本身的魅力。从电影到静态摄影再到视觉艺术,艺术家总是用各种方式做自我表达。 晚年同样视力下降的她,好像在用本片与伊文思《风的故事》对话。不管是不是“收官之作”,这部超有趣的作品都不是句号,只是完美的自我总结,她的精神将永远影响爱她的观众。——我们用温柔回应温柔。如何抵抗变老,如何面对可怕的世界?拍电影吧!电影创作者们,记住新浪潮祖母提出的三个关键词:“灵感、创作、分享”。#HKIFF43#
      • 瓦尔达的公开讲座选录+CC碟访问选录+创作实录。她真的是创作欲极强的人,平面照,纪录片,剧情片,行为艺术,装置艺术一个不落,思维又是如此开阔和敏捷,言行又是如此风趣和睿智,这一切奠定了她的独一无二。希望这不是瓦尔达的最后一部片。
      • 告别
      • 是瓦尔达对毕生创作生涯的温情回顾,时间线非常清晰,创作灵感、理念、内涵、所指皆被娓娓道来(法语真好听啊)——纵然评论家们从各种角度剖析过她的电影,终不及有幸听导演自己敞开胸怀的真诚分享;这也许是瓦尔达写给自己的遗书,是留给电影史的教科书,更是送给影迷的情书——已不能用单纯阅读一部纪录电影的逻辑来评判了。/(私以为)瓦尔达最好的三部作品恰好跨越三个十年:南特的雅克·德米 1991>、阿涅斯的海滩 2008>、脸庞·村庄 2017>,她已把每个阶段想说的话都透彻而深邃的说完了。// 化用一句评语:阿涅斯·瓦尔达本身就是电影艺术史上“最美的收获”。// PS. 一个彩蛋是得见近半世纪前作品的超清片段;R.I.P.
      • 简单,聪明,清澈见底,坦率真诚。周末看一部这样的片子真的神清气爽。
      • 让人如沐春风的一生,光影流年,完美谢幕,她知道从一个世纪通往另一个世纪的通道。
      • 阿涅斯·瓦尔达的一生,就是把名字写在海滩上。以《两个瓦尔达》开始,以《脸庞,村庄》结束,熟悉瓦尔达后期纪录片拍摄模式的,应该对这种大师班和工作坊视频不陌生。若是第一次撞见的,可能会觉得“纯分享”的表达形式有所局限,很像蓝光高级花絮。瓦尔达看似精心准备了这次谢幕,她和桑德里娜·博内尔坐上《天涯沦落女》的推轨就出现了,但有些元素又随心所欲,作曲家、下半段突然切入更深的创作:摄影和当代艺术。正是如此,我觉得如果拿电影导演来描述瓦尔达是不够准确的。结尾和《南特的雅克德米》一样,不走字幕。瓦尔达最终选择了诺曼底的海滩——那段故事也是《脸庞村庄》最让人触动的一段。
      • 既是阿涅斯电影大讲堂,也是瓦尔达作品回顾展。灵感、创造、分享,三个关键词的提炼精准、透彻,不仅适用于电影,同样适用于诗歌。灵感是写什么,创造是怎么写,分享是如何传播。艺术家的一生,就该以艺术的方式来告别。你好阿涅斯,再见瓦尔达。
      • #上海电影节#听瓦尔达说,说那些电影,那些想法,那些人,以及那些事。依然是那个调皮而又充满激情的生动的小老太。
      • 不管你是不是瓦尔达的粉丝,这都是一部令人动容的电影。瓦尔达的生命跨越了世纪,也见证了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如何发展,如何与其他艺术发生可能。她分享对于电影的理解,她一生的经验,她如此坦诚。与《阿涅斯的海滩》相比,德米的分量减轻了许多。因为这是她献给自己的礼物。她的旅程快要结束了,目的地必定是那片属于她的海滩。海浪将抚过她,风将吹散她,沙将带走她。
      • 既是解构,也是谈心,瓦尔达奶奶的最后呢喃依然是关于电影。从构图、动作、视角、节奏到剪辑,顶着奇妙发型的她让电影成为一门写作课程,最终却轻轻推开了作业本:累了,不写了,再会...
      • awsl~ 就好几处都差点尖叫出来那种 2019.7.20 一个月之后重看,也犹如新观。这一次不再想要尖叫了,而是数处会心而笑。一切都如此浑然天成。2024.9.28 第三次大银幕。5年过去了,这个世界天翻地覆。
      • 模拟访谈,大师班现场,新浪潮祖母对自己过去几乎所有作品的亲自讲解回顾。尽管瓦尔达已90岁,影片的形式也有点平淡和重复,但是偶尔仍有幽默和睿智的灵光闪现。灵感、创新和分享这三条电影创作定律让人印象深刻。但愿这不是老奶奶的最后一部作品吧!
      • 看灵感如何追着瓦尔达跑(x
      • #2019法国电影展# - 当观看这样一部真诚的、智慧的、轻盈的、用整个生命作为长度的影像时,我想多说点什么,可是我什么都说不出。
      • 电影生涯的完美回顾。
      • 美好的一天从吉列姆开始,阿涅斯结束,两位永动机似的老艺术家
    • 豆瓣 8.4 IMDB 7.4 HD中字
      Talking About Trees
      2019
      纪录片
      法国

      当我们谈论树的时候

      Talking About Tree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所以我们和苏丹人民有区别吗?没有。好的👌
      • “这是什么样的年代,当谈论树几乎构成犯罪?因为它隐藏着无数可怕的沉默。”拍的何止是苏丹?又何止是没有电影的电影院?
      • 他们要我们提供材料以便核查;我们不能不放了,不然他们会问,你们为什么不放了;我们也不能等着,那样我们就要一直租着场地,他们会问你哪来的钱,境外势力吗?
      • 2019SIFF。谈论树是被禁止的,因为它被隐喻为「受压迫者的沉默」,电影放映是被禁止的,因为在电影院里会聚集太多不安因素。苏丹的今天会是我们的明天吗?
      • 平凡而高贵,真正的英雄。大概除了死亡,没有什么能让他们停下脚步,因此失败就并不是失败,而是不灭的荣光。毕竟我们作为个体都是微不足道颗粒而已,燃烧成火焰让人看见才能被赋予意义。
      • 原来是今年金熊最佳纪录片。非干涉模式 关于电影的复兴 影迷看真的是很感动 几个非洲知识分子老头每到深夜就在天台闲聊开玩笑 稀疏平常地谈着过去政治的迫害 曾经痛苦再大但想起电影初心不改 “爱森斯坦是你同学呢 但我要提醒你那家伙49年就去世了” 我想如果知识和电影教会了人什么 那就是永不磨灭的理想主义和无比包容淡然的胸襟。确实 如政府所言 电影藏着秘密 Be it film or anything else. 它无所不能。(昆汀请给苏丹老爷爷们一点援助 以及爷爷们Django的d不发音哦)
      • 带着迷影属性的那种纪录片,苏丹电影俱乐部的四个老头太棒了,一言不合就演上一段,是几个老电影人的日常。在一个连在电影院放电影都是政治犯罪的国家,因为政府禁止拍片,他们的一生就这么被耽误了,现实很艰难,但片子的气质反而很轻松,能怎么办呢,只能像这样偷偷地拍着,一不小心还能拿个金熊奖,老家伙们太可爱了。有时候会想,身为影迷老了之后会是什么样子,可能会有很多人想像他们一样吧。生活再南,还是要努力去实现自我价值。
      • “有时候失望是如此伟大,让希望都得以壮大。” “我们是最乐观的人,因为我们的痛苦经历过最绝望的洗礼。” 当权者懦弱,才会想到让国度变成文化沙漠来统治人民,但即使这样,总有一些人不放弃的栽种绿植。
      • 电影带给我们不老的理想不灭的希望 即使在文化的荒漠 依然闪耀着光芒 即使这光芒再微弱 也一直在 等到属于我的生日蛋糕上插着三根蜡烛 每根蜡烛代表二十二又三分之一岁的时候 愿我仍旧热爱电影 热爱生活
      • 加一星共情分,我还偷偷掉了两滴眼泪,纪录对象的情怀威力不输《拯救布林顿》。说到“境外组织”的时候观众都笑了,极权的话术复杂又单一,太监和太监的性生活都是相似的,我国状况离苏丹也不过一步之遥。其实对苏丹影史、苏丹影人、苏丹社会环境和审查体系的哪一部分呈现得都不算完整深入,但几位老人的执着和乐观实在动人。另一个角度,他们选择的影片是《被解救的姜戈》,加上足球少年们对英语类型片的兴趣,即便不谈本国政治因素,也足够说明边缘民族文化在全球文化资本市场的夹缝中是多么弱小(或在这个案例中,根本不存在了)。几个月前苏丹又发生了军事政变,执政三十年的巴希尔走了,那电影回来了吗?文化可真惨,扼杀只需朝夕,重生则无比漫长,从苏丹人走进影院到苏丹人看到苏丹电影又要多久呢?
      • 【上海电影节展映】题材独特的纪录片。“苏丹电影俱乐部”的四个老电影人,试图在这个已经自独裁者上台以来20多年没有人拍电影、放映电影的国度,租下废弃电影院给大众放映一部电影。然而自始至终困难重重。相信任何组织过电影放映活动的朋友都能感同身受。看到“电影放映审批困难”“总统压倒性高票连任”桥段忍不住发出苦笑。在迷影、聊天与幽默中讽刺当局。八声道立体声清真寺喇叭亮了
      • 3.5/5 标题出自布莱希特《致后代》的一句“啊,这是怎样的年代! / 这时与树交谈几乎是一种罪行, / 因为它也是对不义的沉默!”(原文是Ein Gespräch über Bäume,即一次关于树的对话)树映射对于那么多恐惧的缄默不语,电影院里“藏着的秘密”,真是又好笑又心酸。
      • 要让民间在喀土穆完成一次公众放映,难度堪比我们曾经的民间组织影展。几个带着过去来自德国、苏联电影学习荣光的老爷子,在日常的组织工作和深夜聊天中,带出了短暂而短命的苏丹电影史。没在前法属殖民地体系内,也就保障不了他们持续制作民族电影,甚至艳羡着隔壁更穷的毛里塔尼亚。在电力都成问题的首都,复兴电影也就成了奢谈。最终他们期待展示给观众的姜戈倒是被解放了,而租下的“革命影院”却在没希望的手续报批和六座清真寺的宣礼声中,没有了未来。幸好,那位“苏归”找回了自己在莫斯科的毕业作品,在笑谈“爱森斯坦的同学”苦中作乐里,继续过着庸常晚年,继续谈论着布莱希特的树。
      • 3.5。“我们更聪明,但他们更强大。”去年和我们最息息相关的外语纪录片,不止《美国工厂》。
      • “有时候失望是如此伟大,让希望得以壮大”/“他得到的选票比总选票数还多”/死去的英雄是因为遭遇叛徒。某种意义上太过熟悉了,几乎是兔死狐悲的切肤感。SIFF能上映这样一部纪录片真是厉害了。@UA梅陇镇
      • 中国电影人和苏丹电影人在这点上倒是可以惺惺相惜了。“一次关于树的谈话也几乎是一种犯罪,因为它暗示对许多恐怖保持沉默”——布莱希特
      • 可算明白为啥妖灵妖老师盛情推荐本片了,因为感同身受啊!几个苏丹电影小组老成员铁了心要在社区影院放映被解放的姜戈,历经种种困难、重重复杂各部门审批流程,最终还失败了的故事,外表是笃悠悠的、幽默风趣的迷影片,内里其实是不动声色掷地有声的政讽片,片名取得好有匠心看过片就知道个中典故,居然真的出现了爱森斯坦的同学【大雾】的毕业作品,结尾很妙又有趣又酸楚,机智呼应了姜戈,以及“我们都是乐观的人,都经历过绝望挣扎的洗礼”呜呜感动
      • 不徐不疾的速度,相当坚韧而温柔。
      • 四个垂垂暮年的老电影人,身处苏丹这样的极权国家,即便整个体制早在数十年前就已经不允许他们拍摄制作电影,即便放映电影已被当局视为扰乱政治安全、制造人群集会的祸端,但四位老伙伴依旧想给身边的人们开一家电影院放一放电影,以让他们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导演的拍法非常以小见大,尘封已久的胶片盒是强权政治对电影艺术粗暴干涉的惨淡注脚,年轻人们对电影的单一认知是艺术教育的长期缺位,老伙伴们互导互演的过戏瘾则是对自由创作时期的悲情怀念,而当银幕上放起卓别林的《摩登时代》时,远处传来的却是清真寺真主至大的祷告声。整部纪录片犹如一曲哀歌,在低沉地吟诵着一个国家的历史与现状,尽管真正爱电影的人最终还是求而不得,但他们的笃定精神却引人注目,令人敬佩。
      • 老人们在那样的环境里依然保持可爱,保有希冀,有所坚持,非常动人。他们为未来成片的树林播种,也是刮过树叶发出簌簌声响的风。看完一姑娘和同伴感叹“毕竟我们还有电影院”,心一酸。
    • 豆瓣 7.2 IMDB 5.1 HD中字
      Afterwater
      2022
      纪录片
      德国/法国/西班牙

      水后

      Afterwater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JIFF 23】很舒服的沉浸影像,与自然融为一体
      • 慢慢地退化 @ lincoln center
      • 看脚与水草摩擦,永远是治愈的。
      • -
      • 4.7
      • 一切都这么让人神往,水中的果体、优美的画卷,风景真美
      • #Cannes22 NO.4 6.5/10 Was a little disappointed when non-diegetic - artificial in oppose to natural - music plays, as the film footages capturing the nature. But after all, it delivers sophisticated symbolism which Cannes as a film festival not accessible to the public wants to promote to retain their status of pantheon of cinema.
      • #72nd Berlinale# EFM online-VOD, Forum。7分。奇遇怎么会放这个片去论坛的!!!Limnology(湖沼学)电影哈哈哈哈(也算散文电影!)。虽然不明觉厉,不过基本结构还是看得出来,三段三种影像材质(高清,16mm,video)。亮点肯定是声景设计——电脑看真有点亏了,不过大银幕应该很好睡吧……毕竟除了各种助眠自然声导演还拍了好多睡觉镜头哈哈哈。前两段特别好(都快奔五星去了),然而第三段在搞什么鬼……
      • 水下般美好的声场无法掩盖观影的煎熬,如果在第一天还行,现在基本麻木了。而且今年声音设计强的作品好多啊!
      • +伤感地倾听。沉在水中的人对沉思的力量也并非一无所知,只是表现得迟疑。回归最初的感知,可以听着浪潮入睡,或...裸身面向世界所有的开放门。密林里的影像也接收到属于这个世界的杂质,堆满了噪点。眼前这朦胧的、静默的、美丽的身体抵着某个人的背部:聆听空气被他的肺吸进去,变成呼吸,再被释放到空气中。
      • 【4.5】大部分时候都在预期内(指拍拍自然风光、声音设计细腻、人物似动非动念诗的这一套方法论),但中后段开始出现的低保真影像为电影带来了超越自然主义的气质,微妙的诡异感开始在林间弥散,最后进入室内简直就是梦核了,原来Afterwater是这个意思。另外有段Techno印象深刻。
      • #72ndBerlinaleForum+Cinéma du Réel 4.5「影像」多材质、呼吸感、流动性 #年度佳作#
      • 野餐、裸泳和气功(?)—Komljen极致地向我们展示这种拒绝价值化的,全然无为的,宛如邪教般充满fetish的自然回归主义
      • 数码/胶片/DV,spiritual massage. 影像的材质是否对应着特定的叙事?
      • #NHIFF2022#Berlinale72 Forum
      • 影像缓缓流动,汇成一汪湖水的标本。前半段标准柏林学派的部分拍得很舒适(不过不如《此刻》),但后半段材质突变,显得乱来且卖弄。
      • 3.5
      • [4]呼与吸之间的呢喃,舒服的要死。
      • 3.5。
      • #Berlinale72论坛 #Berlinale72论坛 另一种形式的瓦尔登湖,二人颇有亚当夏娃的感觉,想起去年威尼斯影评人周的短片《Freikörperkultur》,可惜和F比,脑回路还是有点直。第一段和第三段不错,节奏、声音与画面都配合得刚刚好,第二段开始叙事,大量画外音,其中男女主角毫无情感的念白与画面不甚协调,(难道有意为之?)神父之死和水中失落之城耐人寻味。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