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衰老 独居 醉酒 养猫,加起来其实已经等于死亡,之后的遭遇,只是在残酷人间打转,像是去地狱之前读的预科。 |
|
细琐。细琐到不能再真实的细琐。由第十分钟开始,浮躁地双倍速浮光掠影也未觉得紧凑。到最后,我明白了正是这样冗长的两个半小时单调累积,才足以让人的心境产生一点微妙的质变。那个变化就是当你看见摊在桌子上一堆毫无生气和尊严可言的肉体时,冷峻和思索顿生。 |
|
【大幅修订翻译+重调了中字】罗马尼亚新浪潮开山之作,耐心看进去方能品出妙处。片名虽是“拉扎瑞斯古先生之死”,实际上是以终于能做上手术而戛然收尾。全片也颇似一场荒诞喜剧,在无尽的重复与辗转中,亲历一位酗酒独居老人脑出血由轻至重、急转直下生死攸关的漫长煎熬。手持长镜头,一场一镜,写实环境音与自然光,除去救护车行驶时间外,银幕时间几乎与故事时间相等,看似自然主义的写实纪录拍法,实际上调度编排非常精妙。一场意外车祸导致了多家医院的疲于奔命超负荷运转,进而耽误其他病人的救治。整个事件中全无"坏人",大家都尽了全力(甚至还假托关系帮忙抄了近道),却还是浪费无数宝贵时间。究其原因,除了医疗体制与收治流程的缺憾,也和法律与伦理息息相关,还有医疗教育普及的缺失(老人与邻居都缺乏基本医疗常识)。(8.5/10) |
|
喝酒、无后、衰老都是原罪。没有炮火式的抨击,而是与时间同步的损耗,损耗后的无奈,无奈中的绝望。在一次次不露痕迹的转场中,强化着对这个社会最冷酷的观察。 |
|
十分难得的一部电影,一点花哨也没有,诚诚恳恳地讲了一个丝毫没有趣味的故事,压在人的心上。 |
|
到底要說啥呢 |
|
如果拍医院纪实的话无法越过Wiseman的高度。《四月三周两天》之所以会更有持久影响力,是因为那是一个疯狂的人的故事,像达内的电影,甚至像个宗教片。这是所有的现实主义电影都没有解决的问题,一种对耶稣的期许。 |
|
7。病翁将死无处医 |
|
东欧国家转变制度,成为北约国家后,国民并没有富裕起来。相反,失业率升高,国民福利缩减,大量无业人口吸毒/酗酒。 医疗体系,也是倍受冲击,疲于奔命。对于见惯了的酗酒,吸毒者,医院的态度也是极差。民众则负担不起高昂的医疗费用,对医疗系统缺乏信任。 |
|
普优突破性佳作,罗马尼亚新浪潮;真实时间(辗转与煎熬),手持全景长镜头,低照度自然光效——身边的危机考验,关乎每个普通人。纪录片风格,老人的倔强性格及落后的医疗体系均得到真实展现 |
|
我想看这部电影 2010-07-24 (除了第三家医院的医生,可以对里面出现的每一个有台词角色产生同理心的故事。【我以前觉得罗马尼亚语像法语的,为什么这部里听着又不像了 |
|
所谓罗马尼亚新浪潮的起点作品,长镜头手持加自然光效低照度,其实会有些政治潜意识的表达,比如老人会在错乱间提到二战,和想当然的隐喻;但是这部电影其实蛮简单,就是展示这个略有些戏剧性的悲剧夜晚,一个老人垂死之际的遭遇。女护士很敬业甚至很感人。此后罗马尼亚电影沿用了这部电影的配方。 |
|
确实太牛了,罗马尼亚新浪潮的扛鼎之作,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事无巨细地记叙了一个患病老人一夜的急诊过程,观众能感受到时间带来的压迫感,长镜头下的旁观者视角没有同情也没有批判,我们难受但又无法发泄,简单的外表,感同身受的痛苦,某一刻,我们会忘记摄影机的存在,仿佛亲历现场。 |
|
3.5 那会儿Radu Jude还是这片儿的副导演,如今他的名声显赫要超前辈普优了。普优还是最爱《雪山之家》,这个的肉比较少,许多人物(除了其中一个医院的医生护士明显asshole)也就是稀疏平常有良心的普通人,就大多数人也不冷漠,制度部分也有很多无奈,因此冲击力批判性也不如《四月三周两天》之类的。。。 |
|
看别人穷国家的落后体制很过瘾是吧。 |
|
史上最漫长的一次急诊(一开场就打电话叫救护车,快一小时才到...)事无巨细,不露声色的长镜头下所有人的性格都在这漫长的一夜被暴露出来了,尤其对主角的心态,相信每个人都很复杂:观者大约知道问题在哪,可是我们帮不到他,只能看着病人逐渐失去意识。配合片名和海报,真是莫大讽刺 |
|
8.5/10 新罗马尼亚电影的三大特点全中——题材相当严肃,观察生活的方式相当细致,节奏相当缓慢;主要场景突出——有关权力与无力的谈判。叙事时间与真实时间完美同步,反映1989年齐奥塞斯库独裁被推翻后人民的创伤心态。因缺乏制作经费导致的难以置信的复杂电影制作语法,一种现实主义的纯写实手法,来传达一定的社会现实主义情怀。普优的电影才华得到尽情展现,摒弃社会主义下聚焦罗马尼亚后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问题”,代表新罗马尼亚民主“次人性”的现实主义电影制作形式,以一种非常概念化的方式打破后共产主义叙事的新形式。情节均建立在小场景上,它们不再是关于苦难,而是关于人性的刻画,“‘丑陋’是可见的,社会贫困是无处不在的,但人们没有被妖魔化,而是用一种支持性的、人性化的方式来描述” |
|
经济是一切民生的基础,无论所谓民生过去有多么如何如何。另外,以这样的医疗条件,和社会组织能力,想在新冠面前好好应付,实在太难! |
|
. |
|
几乎是纪录片的拍法,有时候甚至感受不到镜头的存在,将视角与立场都隐去,全部日常琐碎,在当下来看,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唯其使用这种手法,更能让观众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转换感受到越到后面越是煎熬焦虑,结尾只能无言,这桩生死之中责任与对错已经无从讨论,你只能感受到整个医疗系统的种种问题,而这些问题是电影中这些普通人可以解决的吗?普优的第二部长片,此时他的镜头还在对准普通人。 |
|
居然一点不闷,记录式风格直面世事一隅,令人颇多感触 |
|
电影名字:拉撒路斯库之死。深得我心。
很强大的罗马尼亚电影。
今年比较让我难忘的影片
迷人的戏剧色彩。 |
|
你的生活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无可忽视、疼痛难耐的隐喻。等待一场重大疾病,抑或是一场惨烈车祸,无穷无尽的深夜转运,永不靠岸的时代大船。在漫不见天日的楼屿染上酗酒恶习,身体在苛刻不体面的呕吐物中泡发成腐烂恶臭的尘埃,周围围绕着的永远是一具具高压刻薄的面孔,历经千辛万苦层层折磨才得以回归嘈杂凡世的安宁,记忆起曾经的甜美与无奈,回望到头来一无所有的孤独。普优足以站在罗马尼亚新浪潮最高峰,与他的同辈一样,天然的诙谐幽默感总在这个国家个体的绝望之时现身,高度集成的话语、密闭狭窄的空间,逼兀如难以企及的希望真情,处处无谓的努力换来四目相对的无言,这场真实荒谬的病发是生活走向末路的终曲亦庞大无望的序幕,在这般刻骨入心的经验体恤中,无论是讨论医疗体系还是手持长镜都变得毫无意义,它已经抵达了现实/自然主义的终点。 |
|
自然光下的手持长镜跟踪,银幕时间与真实时间的同步,几乎置身纪录片氛围,在大量对话堆叠的漫漫琐屑碎片中却悄然涌现颇富戏剧性的建构,一桩急救事件串联/折射出的社会全景横剖面;赞叹普优的剧作与调度,不着痕迹地涉及到现时甚至历史深处的隐秘议题——医疗机制的漏洞(辗转多家医院的无医可靠太真实,难免代入感),老人拒绝签字的老无所依,公车事故背后的深层社会问题。
结尾躺于病床的凝视着实残酷,人一旦落入这种境遇,就是等着被动刀、被宣判。 |
|
K。 |
|
8.5,近乎荒诞的批判现实题材,开启罗马尼亚新浪潮的序幕,因为是群像戏,手持长镜头的调度难度可能还在四月三周两天之上,只是重场戏的华彩程度不及432,但比432强的还在于对罗马尼亚当下体制的批判,毕竟月经警察也是过去时,但缓慢、低效、资源分配不足的现行医疗体制却切实影响当下每一个罗马尼亚人的生活。 |
|
赤裸裸 |
|
等效时间更接近一天之内几场直播的拼接,因此并非一种随意的常态,而更接近多组精心选好的最佳时段,很难以此得出罗马尼亚日常景象的结论。倒还蛮喜欢主角的选角,全身尤其脸部肿胀像是随时都要裂开。 |
|
8.9/10。罗马尼亚新浪潮开山之作。英文名直译为:勒泽雷斯库先生之死。一个无子女的老人酗酒发病,被辗转好几个医院,病情由轻到重,最后上了手术台,电影戛然而止。一场车祸导致好几家医院超负荷,而无暇顾及老人,从而辗转奔波多家医院。自然光实景纪实拍摄手法、手持拍摄、很多场戏都是电影叙事时间等同于观众真实时间、一场戏一个长镜头、老人思维混乱中想起了二战、节奏缓慢的严肃题材、东欧剧变后罗马尼亚生存的困境(贫穷、医疗体系的不健全、酗酒者等) |
|
根据新闻报道改编,事件发生时间正是剧变之时。普优的影片,与《雪山之家》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狭窄的空间中,还原琐碎的生活细节,简短而频繁的对话中,透露出诸多的信息。越来越浓的焦灼感,支撑着整部影片的剧情。剧中所描述的医疗场景,对于中国人来说,有很多熟悉的地方。 |
|
非常优秀的小成本电影 |
|
挺像记录片的,医疗相关行业肯定能引起共鸣 |
|
观影过程很痛苦,如果你是患者家属的话。联系到我们目前的抗疫现实,更有感触。 |
|
@Film Society 罗马尼亚新浪潮影展。新浪潮的开山之作,实在是把现实主义做到了极致。一夜之间的集中drama,解开了整个国家医疗体系的烂疮。患病老汉只是个引子,急救员才是剧作的核心,她像泥鳅一般活在河床里串起了整条河流。无医可靠无所依靠,实在惊艳 |
|
冗长 |
|
Appropriate, organized, transparent and clear. Nicely done with a good plot. Appreciated the dark humor. |
|
生命诚可贵,病翁无所医。 |
|
作为电影过于冗长和平淡,作为纪录片过于细致和铺展。官僚制的可憎之处不仅是效率低下权责分离,更在于其自身作为庞大体系一个注脚的不可更换性。 |
|
9.0/10。①酗酒的无后独居老人一天内病情越来越严重并最终死去的过程。②新现实主义式纪实,渲染技法有:粗糙影像;实景拍摄+自然光;手持拍摄(个人认为手不手持对新现实主义式纪实无所谓。更多是烘托故事的动荡感吧);一场一镜的长镜头;环境音(包括杂音);基本全是中近景;除了救护车行驶外与故事时间速率一致的电影时间;等。③太注重杂音,一些人物运动的自然音有点弱,降低了真实感;救护车行驶的电影时间也应该和故事时间保持一致速率。 |
|
纪录片风格 意大利式neorealism生活流 自然光 手持 微晃 完全地去戏剧性。形式上很类似《我是布莱克》,一次次地询问,个人被体制淤堵的各种琐屑和繁琐,这种感受——导演们(普优、肯洛奇,蔡明亮,阿巴斯)不仅要让你在理智上了解,而且要让你在情绪上也感受到,这也就是蔡明亮说的,我的电影不要你去理解,要让你感受——通过真实时间来展示,就是巴赞所谓的“叙事结构的真实”,不通过剪辑,而是完整展示完整的空间和真实的时间,让观众感受到主角的焦虑、等待、孤独、感受到生活的琐屑或体制的荒谬……
“因为你在讲一个生活|在社会的个体故事时,不去批评某些东西,不带有政治色彩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患者的故事,|也有医院和大夫,你决定不批判,我决定批判。” |
|
整个故事一开始无法推断其走向,到进入“接送-磨时间-转院”的某种pattern才逐渐明晰。最终,这逐步提高紧张感、不确定感、无力感乃至激起愤怒的过程是通过设计事件节点实现的(救护车能否来?-这个医院能否医治他?/这个医生是否靠谱?-路上是否有意外?-这个医院能否医治他?/这个医生是否靠谱?-……),而这种叙事策略却是与用极端长镜头、手持镜头事无巨细(几乎没有temporal illipses)表现单场戏的拍摄形式不相容的,前者要求戏剧(有节点,就有不重要的、可删的其他),后者则是讲究时空整体感、价值离散的。所以,生活也不等于艺术,有观察力、创作力,没给出合适的表达形式,也只是多生产一个缺憾而已。至少,当你不确定时,戏剧化之是一种安全的选择。 |
|
好容易就死,好不容易救死;好容易妨生,好不容易方生。 |
|
8.5/10 would anybody care about you unless they have to for the sake of their jobs? “无医可靠”翻译到点上了 |
|
#罗马尼亚新浪潮# 罗马尼亚新浪潮自此作横空出世,它拥有未来罗马尼亚及受其影响的作品(多为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几乎所有特征:取材于现实生活事件、粗糙业余的手提式摄影、冷峻严肃的色调观感等等。作为一部拥有真实电影风貌的剧情片,《无》还下启了保加利亚的纪录片新浪潮,代表作《索菲亚最后的救护车》更是深得其真传。普优的画框从来不是一个自指性的封闭系统,其同质性的画内外连续空间绵延相接,不绝于目,老人辗转于4所医院希冀于得到救治的情节没有受到一丝一毫的压缩,当老人被送至第二家医院时,摄影机再目送其离开之前稍作休息并对准另一对前来看病的老夫妇,从而暗示独居老人的遭遇是罗马尼亚社会的常态化时间,不是导演特意挑选出的奇异孤例。(详见长评)
2022.7.12 |
|
纪录片式的风格。残酷的现实如何导致一位老人的死亡。 |
|
非常风格也非常节制,用各种戏剧感冲淡了常见的一本正经和愤世嫉俗,但对于社会包括性别的议题关注也并不少。btw,作为一个真的进过急诊的人表示其实还不差,这个意义上现实只能是喜剧,悲剧都是造作。 |
|
被海报骗了,还以为是个黑色喜剧风格的电影。结果黑色是够黑色,但是完全没有喜剧的成分。虽说有针砭医疗行业时弊的意思,但是很多时候也是个挺无奈的局面。普优是个低调低产的好导演。 |
|
这部近两个小时的片子,我看下来,犹如看了四个小时。新闻记录片式的镜头,缓慢地节奏讲述着一个五六十岁的老人,因为头痛心痛,在久等的救护员陪同下,由于种种原因,走了几家医院,老人病情每况愈下,都没能成功推进手术室进行手术,每到一处,老人的一个举动,都能让我心头颤动,生命是如此脆弱。片 |
|
Lăzărescu 这一夜的纪实性呈现 医院医生 护士 护工 司机间的关系也各有点缀交代 罗马尼亚的家庭厨房总是惊人的相似 当然更加贯穿在几位新千年导演镜头下的人物交替 |
|
男主非常像老年伯格曼,可惜这不是罗马尼亚的《野草莓》,新浪潮这个各层面无节制的开端已经铺垫了整个运动会被电影史记忆的有限功绩,另外确实很好奇,贵国是如何写出这么准确对接天朝悲惨现实的故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