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理的实习 |
|
你要法制还是法治。 |
|
资料馆修复版画质实在感人。居然cue了[广岛之恋]的画外音用法(不过其实叙事时态上其实是……[小城之春]),以及完全实践了“电影语言现代化”的生活流视听设计(当然摄影[很可能是器材问题]还是差点意思),和张暖忻的一些作品以及谢飞老师的[我们的田野](北大荒段落-白桦树等)连起来看才是正解。有第四代必有的结构(文革创伤,死去的友人[这次终于不是爱人了哈哈哈]等),表层是法制社会,往大了说也是个关于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讨论。取材自博士总理事迹,对我来说能在电影里看到这么多北大还是挺惊喜的(不过学生宿舍不可能有两个窗户的……艺术虚构嘛哈哈哈)。78级实习作品(李少红、彭小莲、穆德远、陶经、何群等)。B站可看(非修复版)【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7752443/ 】 |
|
1.…-言文刚:那 你是为朋友义气去死?不是认罪伏法。-赵大为:我没有想犯法。-言:为朋友去死,有多大意义?-赵:没意义。不高尚。可总比参加武斗捍卫虚假要强。-言:那十年前,你也认为这是虚假的吗?-赵:那会儿太年轻。你不也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吗?你没有参加过武斗?你没有捍卫过?-言:是的,我是捍卫过。但是 当年我们满腔热血追求捍卫,能说是虚假的吗?能说心怀鬼胎要破坏这个国家吗?我们大串联走向社会,到边疆农村去插队,不是想把这个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我们走错了路 要接受教训,但是我们不能丢掉自己的良心,丢掉对祖国的爱,对生活美好的理想。2.这个案子在法理上明明有许多漏洞,怎么有些人就是睁着眼睛看不见?3. -你是大学生,国家未来的栋梁,我只能当个台阶。-都一样,我们这代人都是台阶。→讨论区「台阶听成太监」逗笑我了。 |
|
中国版辩护人 |
|
呵呵呵呵 |
|
李相千古2023.10.28//向78级北电毕业生前辈们致敬,因为你们,有了这一部聚焦个人选择、展现对法律信仰和追求的宝贵电影;更向78级的法学师兄师姐们致敬,因为你们,新中国法治的建设才愈来愈散发出文明的光辉! |
|
很多镜头有正能量幸福感时代特色,台词大胆,旁白结合空镜头有苏联电影意味。剧作伤痕文学。现实中,律师在中国的民事刑事庭审现场就是个装饰物。 |
|
四十年了,为什么会这样 @2021-05-26 22:33:09 @2022-06-03 23:12:03 @2021-05-26 22:33:09 @2022-06-03 23:12:03 |
|
记录今日法学生打卡。实在没想到四十年前的青年和现在的大家有着差不多的烦恼,就业方向、毕业季分手、论文等等,也没想到法学专业考研在那个年代就这么卷了。孙淳年轻也太帅了 |
|
一路走好 |
|
晚安,律师 |
|
感觉紫金陈《长夜难明》里江阳感情线可能是借鉴了这部剧,加一星给这部剧保留了80年代江南水乡外景 |
|
这是一部屏气凝神的影片,也是让人屏气凝神的影片。相比剧中故事所表达了的情感,我更加关心制作工艺所允许的情感蕴藏。仿佛一段时光最好的镌刻,它做到了。 |
|
北影青年厂,电影学院78级实习作品。文革一代青年的遗憾阴影、人生选择、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以及对法重建信任。把主要的两个主题分为两个城市,小城部分更像案件推理叙事,城市部分侧重人生、情感、未来。整部基调就像四月的风让人摸不透,就像那一代刚开始的人生。明显的现代化电影语言,长镜头内推拉、变焦,少量手持,大量解禁般的大特写使用稍显滥用。 |
|
原本是想和《辩护人》一起看的,但其实除了主角在庭上担任的都是辩护人之外没有太大可比性。有很多时代特色粗粝的部分,但七八十年代特有的理想主义和意识形态的天真在现在看来竟有些心碎。(尤其是野餐时那句“制度要改变”)台词特别好,印象最深的是李芒那句“用枪打一个无辜的人,就是违法,就是犯罪。”穿插回忆里那句“我犯了什么法,我犯了什么罪?”对应成一段问答。遗憾的是庭审剧情太短太少了,近结尾时言文刚和李芒都说自己是“台阶”,一个相信自己是法治发展的台阶,一个相信自己是技术发展的台阶,但他们似乎没想过台阶也可能是向下的,而正如那句“我们这代人连维护法律的勇气都没有吗?”,到今天,我想我们每个人都看到答案了 |
|
很有时代性,电影语言也很丰富。经朋友提示,那时候努力上进的青年都是现在富二代的爸妈,颇有些道理。 |
|
北京电影学院校办厂,青年电影制片厂1982年出品。讲述改革开放后回到校园的新一代年轻人对于中国法治社会建设的理想与行动。据了解,剧情是以李克强总理为原型创作的,电影里他叫“铁锤”。 |
|
考虑的都是大问题 |
|
第四代韩小磊作品,叙事平直,长镜头美学,颇具探索性,展现江南秀美风光的同时,讲述80年代法学学子/见习律师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故事。通过过去与当下两个案件的对比,探讨公理、法治与正义,以及个人的理想和选择(开放式结局。有原型,选择孙淳的理由是俩人长得像吗?来自脸盲选手的疑问。) |
|
那个贫瘠的年代啊 |
|
四星:虽然是老片子了,但相当有现实意义... |
|
喜欢王立平的音乐《四月的风》。这部片子淡化情节,开放式结尾。看得云山雾罩。摄影很好。 |
|
视听语言很有设计性,学习到了。镜头很诗意,剪辑节奏很诗意,但演员的表演不够诗意,几者之间有些违和。这片的现实风格再减减,或纪实风格再增加些,可能就更好了。 |
|
诗意的视听设计,热诚的理想主义。这部是我个人心中国产法律电影里的第一名,它展现的不是法律作为一种措施的戏剧性,也不是作为一种技术的性感,而是法律内在的灵魂——公平正义 |
|
没有亮点 |
|
我们都是太监! |
|
看过 |
|
未老先衰的青年,我已然是了……80年代电影是不是最放飞的了 |
|
“这堂课讲的好啊!”
“好什么呀,你能学人家美国司法独立吗?”
————
“中国人能干,就看是傻干还是巧干。50年代的方法,已经不适用80年代的发展啦。”
“不对!根本就不是方法问题。是体制问题嘛,领导体制的更新”
“嚯,老魏的可是够解放的啊~哈哈” |
|
1.25。感想1 孙淳好年轻 2大学生物质条件超越我想象又有小型录音机 又能游泳郊游 3配乐太多太满 4剧中硕这是谁的音乐 王立平啊我知道。配乐是王立平做的。原来这种调侃这么早就出现了。5虽然主角是理想主义的化身但女朋友的刻画又理想又现实很不错的平衡 6 很古旧朴素的江南水乡 |
|
有效的煽情,我相信,他的热情是真的 |
|
此片要火 |
|
八十年代的青年对未来的抉择,我感觉到累了,但我不能休息。会惧怕自己产生“未老先衰”的思想,会担忧自己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想想近期的“躺平学”有点羞愧。(21.5.26于资料馆) |
|
3.0。资料馆1厅修复版。1.新时代新青年,在祖国发展中成长。把个人的自我救赎放到全社会公平正义法制的理想中去完成,将个人发展与时代进步结合在一起,可惜的是马上就要遭遇人文理想的落潮,逃离大城市最终成了错误的选择。2.导演镜头语言非常丰富,展现小镇风光的长镜头,西单街景两人对话的偷拍镜头,还有呈现角色情感起伏的特写镜头。 |
|
1982年 |
|
镜头美 眼睛很美 侧面钩边大特写有情 正面憨憨的 惆怅愁绪但渐渐拨开云雾的感觉 伤痕在远去? |
|
为赋新词强说愁,影片实际主旨与剧情简介差异很大,为杀人案辩护仅仅只作为一个由头,更多展现一群毕业生在八十年代初对未来的选择。对于事实真相和法律正义的探究篇幅很少,看到更多的是毕业生迷茫散漫的状态。视听语言很不够类型化,配乐趋近于无,除了一些过于刻意斧凿的长镜头调度外,乏善可陈,看得昏昏欲睡。 |
|
大家还不都来膜拜? |
|
2 |
|
我报名BNU、SDU法学院时,确实怀着和片中主角一般虔诚的热忱。一代又一代充满生命力的青年法律人,最后都走向了何方?我最终没有成为其中的一员,但我希望我能够和他们一样做到“关心人、成为人”。 |
|
看了《南方人物周刊》的文章《青年lkq》找来的,男主原型是80年代初一位北大法律系学生,去江苏省高院实习。高尚、廉洁的好人
|
|
短短一个半小时,有对十年的深刻反省,有法治建设的意义,有个人命运的抉择。原本只是冲着原型人物而来,没有对这部40年前的实习作品抱有多少期待,结果发现这是时至今日反而拍不出来的优秀作品。 |
|
壮怀激烈、郁郁不得志都是历史的建构,“不如”辩护人不是因为台词或情节设计,只是两地现实截然不同。人家是螺旋前进的胜利视角,你的周遭却是潮汐涨退循环往复。文盲率和高等教育率不影响不同世代的“良心”,也许大家都有,只是让洪水遮蔽。 |
|
理想主义永垂不朽,现实主义遗臭万年。 |
|
电影里的境遇放到现在也不过时,大概永远也不会过时。 孙淳的眼神还有长睫毛令人难忘 |
|
在哪儿能看啊? |
|
“一提起过去,就责怪时代,难道我……”
不合适就分开嘛,各自追求各自的,非强求永远不分离干啥
孙淳的睫毛长得让我出戏…… |
|
八十年代的审美趣味确实和现在不一样 |
|
作为现代观众,我们需要给这位急于实现理想的《见习律师》泼一泼冷水。不必担心崇高的炬火会被阴雨绵绵的现实浇灭,也不必担心夏日炎炎的北京会将自制的东北雪糕融化。一腔热血的男主角早就告诉了我们,这部镜头语言突出的学院派作品并没有突出一代人的选择,而是落脚在个人选择的层面。所以,即便是疑似的杀人犯也要为他的个人选择付出相应的代价。显然,上一个十年留下了太多未知,然而下一个十年又何尝不是?千年形成的社会体制又怎么会被一个刚刚走出象牙塔——即将进入社会大学的「小学生」所打破呢?命运带给我们太多未解之谜,太多苦闷,当然,也有太多令我们难以忘怀的东西。数不尽的冤案等待着有为青年去为其平反,数不尽的不公等待着正义之士去为之呐喊。与其在人生道路上站着——幻想充满不确定的未来抑或宿命般的过去,不如把握当下的实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