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烂番茄29%、MTC红区显然过于苛刻了。原著的大背景和政治意涵被完全“净化”到只剩JD Vance本人的成长经历,于是这样一个本来可以被深挖的题材就被从小在好莱坞长大的Ron Howard拍成了又一个好莱坞式的hillbilly青年的奋斗而全然不见elegy。如果这个题材换成真正有着Middle America经历的导演/编剧, 比如Jeff Nichols、David Lowery、甚至是马力克,也许会成为一部关于普通美国人的经典之作 |
|
期待已经被打压至最低,却迎来“意外惊喜”。对啊,白左影评人怎么可能喜欢这类电影!主线是原生家庭的影响难以实现阶级跨越,而全片重点都是亲人之间爱恨交织的缠斗,营造出一种深入肌理,传于代际的无力感,这种窒息的感觉甚至扑面而来,但爱和暴力又同时共存着,为最后男主的“逃离”创造了很好的落点(我在这里拯救不了谁)。很大的不足在于,剥离了社会空间,让AA、格伦她们的角色太单薄了,得不到观众的同情,无疑削弱了影片整体表达。不过,我A的形象和表演都好颠覆啊!冲奥失败,让我们祝福她早日脱怨。 |
|
看哭了,外婆颤巍巍地拿着考第一的试卷的时候。看到短评很多人在表达对bev的厌恶,因为这样的人的的确确是可恶的,如果身边有一个这样的人更是灾难。但社会就是这样,赢家通吃,光鲜亮丽,受人瞩目,输家一无所有,肮脏邋遢,没有成功被规训与自我规训。除了努力之外,不过是有的人幸运,有的人不幸,但看这部电影的人,我想幸运的概率是稍高一点点的。 |
|
JD Vance现在成副总统了///红脖子贫困家庭应该算是美国电影最少拍但现实生活中又大量存在的一个题材,之所以少拍大概就是因为发达国家白人的穷并没什么新鲜的地方,主角往往也无力改变什么,毕竟贫穷乃最大恶……这部片就是典型范例,而且每个人看起来都不讨喜、甚至可憎;如果故事聚焦于展现最后半小时积极向上的情节觉得会好很多,前面真是太苦情了。 //// Amy Adams接这个角色应该是想挑战自己,但她气质相比这个恶人角色还是太善良了。 |
|
如果你走过澳洲的一些Ghost Town,在公厕里发现过很多的海洛因针头,又在西澳的Carnarvon小镇和本地人呆过五天,张嘴闭嘴必Fuck、Bitch,你就会理解这些人的性格形成和行为方式。最欣赏男主依靠自己改变了命运,而且也不把原生家庭当作阻碍自己的借口,还在最后拯救了家人。 |
|
私以为原著小说立意应该更高,讨论美国阶级固化问题也应该更深刻;电影的确在“以小见大”方面处理得不是很好,但只是把它当成一个家庭的编年史来说,在我心中已经及格了,加上Amy真的太会演了,还是值得一看的。 |
|
我的天我太不解了,这电影在我心里起码8分以上。film critics都好莱坞长大的不懂人间疾苦吧。俄亥俄郊区小城的穷人生活不好看吗?drug addiction, abusive relationship, domestic violence,敢问哪个不是日常美国人头疼的问题和正在经历的痛苦? 太能产生共鸣了。这就是邻居家的故事,这就是你家我家的故事。我们需要这么多电影来讲阶级固化社会现状吗?我们不能讲讲一个在“family first”文化中成长的男孩饱受家庭折磨,却又从残缺的家庭中获得爱与支持继而继续前行的故事? |
|
看这部电影仿佛在看一面镜子,哭了很多次,回想起很多过去家里的事情。我想起舅妈,和我说她考上了市里最好的高中,为了能快速赚钱,选择读了职校。我想起表哥,沉沦在电脑游戏中,连高中都没有上完。我想起我自己,在初中的某一个时刻,不愿只在这个小城市当一个工人,不愿深陷我亲戚们的破事,开始拼命读书,断绝电脑游戏,决心一定要考上大学。
只有品尝过贫穷落后滋味并决心奋斗逃离泥潭的人,才能懂得这部电影的苦楚与欣慰。 |
|
这种程度的传记拍法确实比较失望,对Ron来说也比较不费难度吧。原生家庭的问题当然应该花大力气呈现,但是首先你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男主角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阶级跨越的?他的心态又是如何转变的?妈妈和外婆的生活又是如何导致于此的?这些问题都被大幅度省略了,最后出来的效果就比较平,完全没什么情感力度。包括几条线索交织的也不太好,视点也完全散掉了。到最后,全片值得一说的好像也就只有两大怨妇的飙戏,更何况,演得也就那样而已。 |
|
这种原生态家庭太可怕了,因为当过兵所以知道这样家庭背景的红脖儿其实很多。电影看的我很难受,同时感叹自己是幸运的。然后突然想到了德州最低工资标准其实连八刀都不到...不在社会底层,可能永远理解不到被榨干的疼吧。 |
|
全新解题思路,对待原生家庭除了“谢谢”和“抱歉”,咱还可以说“你加油”~ |
|
非常不喜欢看展现原生家庭问题的电影。因为每次看都会被感动。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抓住头发将自己拖离地面。有些情感重过地球引力,但愿那是爱。 |
|
感性叙事而非理性叙事,也是最细腻稳重的朗·霍华德,相信原著同他自身是存在强烈共鸣的,即使并非是现实基础的。在两个时空徐徐展开的浓烈的对故乡的爱以及对朴实小镇精神与家族传统的歌颂,并于不同历史时期主角家人不同境遇的对比递进向着最古典的美国梦回归,然而当下真的如此吗。正片在男主的面试开始时结束,男主的深情自白与片尾原作者真实照片给出的美好结局看似顺接,却又同样如来自两个时空一般,电影中弥漫的乡愁,不仅是对土地血缘的,还有对过往时代的。 |
|
对卡司和这本书都抱有无敌厚的滤镜,但Ron Howard的改编更像在死线前,匆忙交了份作业,好让自己的分数能够低空飘过,看得不太痛快。原书的魅力在于它是一部充满阵痛、决心以及情感的成长回忆录,却也是对“沉默的大多数”以及地区经济时政面貌做出的生动观察;这在今时今日,变得珍贵而又具有无比的现实意义。但电影不是,不仅没能在大选年搭上选材的顺风车,也更让Glenn和Amy只能一头埋入“情绪爆发”和“飙戏”两大任务,犹如置身《演员请就位》(里的几乎所有小电影翻拍)。用很无力的态度,勉强让这个改编得到了成立。【饰演J.D.的Gabriel Basso是当年《如果还有明天》的儿子…真的长到我点上了。。】 |
|
觉得大家批评电影的问题很多是原著本身的问题。但抒情也有抒情的价值,倒是不必苛求作者。 |
|
几乎是反叙事的,用类似断片时一涌而上的记忆碎片重现雷鸣般的暴戾和潮水般的梦魇。如一碗加了芥末油的鸡汤,看似单调、赘余、东拉西扯,实则用重锤反复击打那道永远抹不平的疮疤。当下段落的沉稳有序反而平添了一股悲凉,是不服,也是服从。阶级出身注定了我们不得不压抑的情感,骄傲而自卑,沉默而坚韧,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
|
乡下人能选上这样的副总统,确实配得上自己悲歌,这首悲歌还能唱很久很久很久! |
|
电影以原生家庭与阶级跨越为脉络,然后重点并非在于解剖美国社会结构,而是感性化叙事。全片两大泪点,一是男主给母亲自制读物,一是递给外婆考了第一的试卷,打动人心亦难能可贵。 |
|
非常好,外婆演得最到位,只是aa演的不够红脖原味,题材挖的不够深,仅描述了吸毒问题。其实书本身也没有谈很深入,还能怎样,美国是赤裸裸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复往日,这种制度不可能惠及更多的人,也不会有大的改变,本质无解。越来越多的州让大麻合法,隐含的意思可能是elite不愿意交更多的税也不提供更广泛平等的机会缓解阶级固化,大麻合法化不失为一种折中办法之一,美其名曰人道吧。 |
|
加速揍儿子,放火烧老公,披萨盒里讨余粮,深夜赶路长谈,没人知道自己啥时死,没来得及跟外婆说的话,要努力做个正派终结者;导演 Ron Howard 的标配乡愁鸡汤,两代女主顾着飙戏,故事余味稍欠缺,但动情处还在 |
|
之前看过没评。川普一公布副总统,感觉跨次元了。 |
|
因为口碑降低了期待值,结果看完之后很满意朗·霍华德的新作。本片在制作上可以说是滴水不漏,就是朗·霍华德那种非常稳的掌控力。但是评分低也不是没有原因,因为这是一部讲述铁锈带地区人民靠自我奋斗实现了美国梦,但是本片主动剥离了时代背景,完全变成了一个脱离时代的个人奋斗史,所以里面的很多转变都毫无说服力。其实从本片也能看出来美国现在的分裂是多么严重,出身名门的好莱坞的导演并不了解,也没有兴趣去了解那些铁锈带的人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所以就只能拍出来这种剥离时代背景的普通人的哀歌 |
|
用极端手段消灭敌人,真能奏效吗?反正川普遭暗杀后,他的“英雄”形象反而被确立了,以及,哪怕暗杀真的成功,也总会有下个川普站出来继承遗产,比如本片的原著作者万斯。因为土壤仍在,而本片拍的就是那片土壤的成分。
如果不结合现实政治,电影本身没太多可说,但结合现实,本片就成了一幅面目清晰的群像,入不敷出的工薪阶层,被毒品和遗传厄运不断拖垮的人生,美国梦的无望和依稀的希望,印度裔妻子起到的粘合左右的微妙功用,以及最最重要的,“这些人从来都不怪罪自己,而是埋怨别人”,都在丰满着川普支持者的形象。
万斯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从著名川黑到头号川粉,也可见端倪。他太明白成功的不易了,这促使他成了机会主义者。除了成功,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背叛的。 |
|
这个片子的原著小说,没理解错的话是要讲红脖子州底层白人通过自身努力考上好大学,却还是难以融入上层社会的。
但整个片子全都是女主,如何作为一个13岁就怀孕的堕落少女吸毒管不住自己臭脾气丢了工作,把家庭整得一团糟的。
男主年幼时和成年后的时空跳跃来跳跃去,乱糟糟的。但几乎没有剧情去拍男主怎么摆脱家庭阴影从红脖子州出来走进上流社会,又如何在上流社会受排挤的。
完全就是AA和格伦演的两个讨人嫌红脖子州泼妇家里那点儿鸡毛蒜皮的破事儿。如果说是想通过AA的女主作为一个学校里资优生最后还是堕落这点表达红脖子生存的难处,也没什么情节能支撑说究竟是什么外界力量让她堕落,整个感觉就是她自己性格差自制力烂自找的。
最后还莫名其妙炖了一锅励志鸡汤,跑题十万八千里。抛开政治因素都是我看过朗霍华德最烂的电影。 |
|
其实就是很套路式的剧情和节奏,但是还是禁不住的流泪。如果你能了解历史背景和这群“非典型”白人,也许更能理解这个“挽歌”。 |
|
老中青三位女演员都不错,电影化不易,导演拖了后腿。一般。 |
|
观赏度★★★★★★!叙事闪回又蠢又庸俗,但这情绪感染力也太狠了,折服美利坚👍🏻👍🏻👍🏻👍🏻👍🏻小说畅销,电影快消,热评区是想要什么自行车??? |
|
在20世纪初,“乡下人”通常被视为抵抗社会现代化的独立和自力更生的人,但同时也被定义为落后和暴力的人,这种双重性反映了美国白人种族身份的分裂。在现在,乡下人也是吸毒成瘾、酗酒、家暴、离异家庭出身的人(换言之,现代化病最深的人),他们有自己阶层的文化、语言、生活方式,这些如何在一个青少年那里通过与书本和外部世界的社交相遇换算成生存资本?多数情况下,他们首先经验的是自己被迫接受的现代化-白人中产阶级教育与自己的现实生活之间的不兼容,只有吸纳了这种撕裂并把它转换为勇气和睿智,他们才有“机会”(chance)实现阶层的突破,这是一个视角下沉得够深、在在美国电影中也罕见的故事。 |
|
恰到好处的平行剪辑,在人物塑造和情绪感染力上都有非常好的效果。吃过家庭之苦的人都会对这部电影感触颇多,台译的片名《绝望者之歌》则更加贴切。每个人的表演都非常出色,奥斯卡又一次欠了艾米亚当斯一个女主提名。影片结尾和片尾字幕都没有提到男主那场面试的结果,很有可能最终还是失败了并没有选择猛灌毒鸡汤,是点睛之笔。 |
|
整体观感比《无依之地》强,算是加强版《都挺好》。明明讲美国社会的贫富差距与阶级固化问题,最后怎么拍出《风雨哈佛路》励志片的赶脚?好莱坞的话语体统没有为红脖子张目的词汇,只有化作身份政治(女性主义)才能勉强讲述,而且左右不讨好。一个对身份政治如此激进的国度,对于阶级问题却如此保守?美利坚帝国要算逑! |
|
直至全片结束你都难以断定故事究竟意欲何为。基于真实人物回忆录改编,少年的内心创伤,母亲、外婆各自的悲苦命运,可以展开的角度很多,可在编剧层面完全没有摆清侧重点。硬说成逆天改命的励志戏码,又支线旁出,混乱无序之感比情节本身更生猛。艾米·亚当斯、格伦·克洛斯,甚至海莉·贝内特的优质演绎都被系统性拖累,更不必说亚当斯与贝内特从岁月痕迹上实在不适合做母女。 |
|
原著怎么写的不清楚,这片最大问题在于完全没拍明白主角是怎么跨越阶级鸿沟的,大部分时间都停留在常规家庭伦理戏的水准,设置一箩筐的抓马戏份压根也对观众了解(与理解)主角毫无帮助,甚至稀里糊涂就顺拐到鸡汤励志上去了,原生家庭的浸染、阶级固化的影响以及个人向上流动的历程一样都没讲好,剪辑也有问题,朗·霍华德赶工嫌疑很大。 |
|
看完想投票了 |
|
从小在好莱坞长大深受白左影响的霍华德导演当然就会把绝望者之歌拍成了美国梦之旅,所有的个人悲剧都是咎由自取,但只要你愿意认真学习交好朋友就能成为badass终结者,醒醒吧。撇开这个左右都不讨好的主题,从影像层面也是毫无亮点。可惜了两位怨妇,但烂片是出不了好表演的 |
|
俺们小镇青年看到这种故事就跟狗看到屎一样,不管拍成啥样都想扑上去舔舔( |
|
开头几场戏下来,以为会是有关于社会阶级方面的分析,结果全片只直白展示了一个问题家庭内部的混乱,没有更多。AA每场戏都是大写的,我要拿奥斯卡 |
|
铁锈带的美国生活。外婆的教育改变了外孙,尽管不能改变一个时代。 |
|
主要的问题是拍得太空了,很多情绪都莫名其妙的。不过格伦·克洛斯的还原度真高啊,艾米·亚当斯这个角色也有点浪费了。 |
|
一场灾难,像流水账电视剧多过像电影。剧本糟糕,视角多变,人物立不住,主题混乱。作为家庭片不行,不够感染不够煽情没有拍出家人的亲密与撕扯。作为励志片又没着重描写障碍和克服障碍的过程,难以调动人情绪。
剪辑稀烂,过去和现在的剪辑之间没有情感逻辑,生硬流水账。导演随便,视听语言更像是电视电影。演技也乏善可陈,除了格伦和姐姐可以说是真的找到角色投入真感情,其他演员都在可以用力表演,连入戏都没做到,特别刻意。特别是男主,两个男主都演的很糟糕,很难让人共情。 |
|
【YVR-5th】很失望,蛮差的。团队,尤其导演和演员(尤其是adams)动机不纯而且表现明显。先不说扮丑,变胖,(以及变老,脱衣)是否还是有效冲奥手段,故事本身完全避重就轻,社会坏的一面草草略过,呈现出完全没有根基的空虚的情绪轰炸。都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但本片连政治社会背景都没有搭建起来就强制煽情,实在是本末倒置。很差的改编。 |
|
从电影来看很讽刺,片子里并没有提及太多的工业的衰落,是悲剧的背景,而万斯秉持的保守主义价值观却是悲剧的核心。他外婆13岁生了他妈,他妈也10几岁就生了他姐和他,外公和他爹颓废、暴力、不负责任(当然你可以把错都推给经济问题),然后他妈离婚之后又找了二十几个男朋友或老公,无一例外都是烂人,没有一个照顾万斯,但她说我要给你一个完整的家!万斯的妈妈就这样被持续的失意击垮,丢了护士工作,变成无可救药的毒虫;外婆垂死病中惊坐起,燃烧自己充当虎妈,最后在万斯出人头地之前一命归西。现在万斯说,三胎好,堕胎坏,你们这些不生孩子的爱猫的女人害了美国。 |
|
拜登在竞选辩论中的惨败并不完全因为年迈迟钝,而是因为民主党精英阵营习惯于诉诸数据、规律、理性的分析,而共和党一贯站在底层民众视角,从最浅显的价值逻辑中输出强烈的共情和情境支持,此点恐将在这个时代为共和党带来前所未有的胜利。当一位副总统的提名者都有这样的故事和起点的时候,那些在困境中挣扎、且没有能力自我拯救的美国人,怎么能不信任他们呢? |
|
很典型的美国主旋律片子,明贬实褒,最终证明了「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甚至当选副总统」,反过来说明「只要你没成功肯定是因为你自己不努力」,最后啥社会问题也没解决,连奥施康定都隐形了哈哈哈。 |
|
朗霍华德找我写剧本,再翻译成英文都比现在这样好啊。因为我至少知道,砍掉成年JD90%的戏份,把剩下的篇幅都用来拍妈妈努力让自己正常起来,却在一瞬间功亏一篑,跌落谷底,如此反复挣扎的过程。这才是“乡下人的悲歌”。 |
|
美国梦励志故事,陈词滥调,一个有原生家庭之痛的人的励志史,可惜讲的有点碎,到最后也没太感触到什么,拍成电视剧做长一些细腻一些或许会更好。感觉这个故事某种角度放在中国也可以。角色倒是跟原型都有点像。 |
|
如果单纯当做一部描写家庭关系对个人成长影响的剧情片来看,其实还不错,但也仅此而已了。之前还真的很难想象甜美温柔的AA能够驾驭这样一个暴躁易怒的吸毒母亲角色,但她确实演的很棒。以成片的质量看,奥斯卡已经拜拜了,只期待AA下一次突破~ |
|
非常公式化的回忆录拍法,虽然家庭和亲情的故事本可以拍的很感人,但这部电影的感情似乎全是靠人物来带,好在两个主演是Amy Adams和Glenn Close这样的演员,两人都是正常发挥,虽无惊艳,但用到这部片子里绰绰有余。 |
|
感触很深……尤其是最后那段台词:That where we come from is who we are, but we choose every day who we become. My family is not perfect, but them made me who I am and gave me chances that they never had. My future, whatever it is, is our shared legacy. |
|
虽然万斯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人气政客,甚至有可能作为下届美国副总统,但他励志的故事依然令人动容。
现代社会中比贫富不均更为失衡的是命运,多少孩子忍着“凤凰男”的骂名在努力洗刷原生家庭的阴影,他们的悲伤值得被社会尊重。 |
|
确实是差。首先,这电影质感怎么那么差啊?真的像网大而不是上院线的,无论是画面色调演技扮相音乐全部拉垮。剧作上缺乏深挖社会结构性不公,也不交代人物行为背后的原因,导致整个红脖州的生存大环境被虚化,每个角色只有“状态”,漂浮无根基,个体命运都是咎由自取,观众完全无法emphasize。另国内粉请不要再吹AA的演技了,全片就她最烦人,人家不给奥斯卡自有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