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贩皮之人 The Man Who Sold His Skin (2020)

    最近更新: 2024-08-06 HD中字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1080P

      百度云盘 贩肤走卒.中英字幕.The Man Who Sold His Skin.远鉴字幕组.mp4[1.58GB ] 详情
      贩肤走卒.中英字幕.The Man Who Sold His Skin.远鉴字幕组.mp4[1.58GB ]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百度云盘 WEBrip1080P硬英字视频 详情
      WEBrip1080P硬英字视频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迅雷下载 [1080P]The.Man.Who.Sold.His.Skin.2020.HD1080P.X264.AAC.Arabic.CHS.BDE4.mp4[1.86 GB] 详情
      [1080P]The.Man.Who.Sold.His.Skin.2020.HD1080P.X264.AAC.Arabic.CHS.BDE4.mp4[1.86 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The.Man.Who.Sold.His.Skin.2020.ARABIC.ENSUBBED.1080p.AMZN.WEBRip.DDP2.0.x264-MRCS[4.38GB ] 详情
      The.Man.Who.Sold.His.Skin.2020.ARABIC.ENSUBBED.1080p.AMZN.WEBRip.DDP2.0.x264-MRCS[4.38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The.Man.Who.Sold.His.Skin.2020.ARABIC.ENSUBBED.1080p.WEBRip.x264-VXT[1.98GB ] 详情
      The.Man.Who.Sold.His.Skin.2020.ARABIC.ENSUBBED.1080p.WEBRip.x264-VXT[1.98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The.Man.Who.Murdered.His.Family.S01E01.Deus.Light.1080p.iP.WEB-DL.AAC2.0.HFR.H.264-RAWR.EZTV[1.52 GB] 详情
      The.Man.Who.Murdered.His.Family.S01E01.Deus.Light.1080p.iP.WEB-DL.AAC2.0.HFR.H.264-RAWR.EZTV[1.52 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贩肤走卒.The.Man.Who.Sold.His.Skin.2020.HD1080P.X264.AAC.Arabic.CHS.BDE4[1.86 GB] 详情
      贩肤走卒.The.Man.Who.Sold.His.Skin.2020.HD1080P.X264.AAC.Arabic.CHS.BDE4[1.86 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720P

      迅雷下载 [720P]The.Man.Who.Sold.His.Skin.2020.HD720P.X264.AAC.Arabic.CHS.BDE4.mp4[1.02 GB] 详情
      [720P]The.Man.Who.Sold.His.Skin.2020.HD720P.X264.AAC.Arabic.CHS.BDE4.mp4[1.02 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贩肤走卒.The.Man.Who.Sold.His.Skin.2020.HD720P.X264.AAC.Arabic.CHS.BDE4[1.02 GB] 详情
      贩肤走卒.The.Man.Who.Sold.His.Skin.2020.HD720P.X264.AAC.Arabic.CHS.BDE4[1.02 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影片道尽了叙利亚难民萨姆·阿里(Sam Ali)的人生变迁。为了能够去欧洲旅行,并且找回他一生的挚爱,阿里同意让当代最出名的一位硫化艺术家在他的背上纹身。他却因此成为了艺术品市场上获得极高评价的一件作品。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1 IMDB 7.5 波斯语无字1280p
      شیطان وجود ندارد
      2020
      剧情片
      伊朗/德国/捷克

      无邪

      شیطان وجود ندارد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这部电影存在的价值高于其艺术价值
      • 伊朗洗白片,挺套路和平庸的,为什么能入选,因为它需要被看见。这也是电影和艺术的立场,一些电影的存在和它承载的意义要超越技术和艺术高度的考虑。首映结束后,因为导演在监狱不被允许到场,全场站立对着一个空座位鼓掌,演员落泪,也挺震撼的。
      • 本屆柏林影展最適合金熊獎的電影
      • There is no evil. There is only the banality of evil.
      • 四个以伊朗男警察为主角的故事,四次不同原因的“处决”,四种与女性紧密相连的羁绊,伊朗的国家环境给想正常过活的普通人施加了多少压力,在警察这个职业上集中体现。穆罕默德·拉索罗夫是个很会讲故事的导演,最幸福的时刻永远与痛苦的魔鬼共行。没有人是真正的恶魔,却全都被迫走在成为恶魔的路上。
      • 7/10 导演似乎表达欲望太过强烈,把明明更适合藏在故事中,让观众自己发掘理解的内涵,直接拿到台面上来,借角色之口进行讨论,使得整部电影太过直白,失去了很多魅力。但同时我又非常能理解导演这种想表达的欲望,对他来说,这部电影或许也已经足够克制了。 电影里的伊朗,人民生活富足,一切看似美好,但实际上却存在太多的问题,和我们实在太像了。
      • #70th Berlinale#主竞赛+金熊奖。还好有萨莉·波特垫底,不然这部片子就是今年最差了,基本是个伊朗反死刑反兵役的宣传片。影片的第一段还不错,半个多小时的日常鸡零狗碎之后,发现男主角的夜班工作是在监狱,并以一个十分有视觉冲击力的行刑镜头把观众的情绪一下调动起来了;从第二段颇为精彩的6名室友之间关于宗教、信仰、责任、个人良心等等方面的辩论开始影片水准急转直下,第四段更是惨不忍睹,胡编、道德说教和自我感动加在一起简直让人不忍直视。虽说拉索罗夫也因为被伊朗政府禁拍而成为国际电影节的声援对象,但,片子拍成这样……
      • 太好了 应该是我在一次别离后看过最好的伊朗电影了 导演因为zz原因没能来现场 不过全场在影后鼓掌快十分钟是真的因为太感人了 最喜欢的应该是第三个故事 想在出源可以再看一遍
      • 对这种一个讨巧选题牵引下粗制滥造,毫无美学,人物假,情感假,细节假的电影,非常厌恶和厌倦。
      • 第二个故事请直接拿去柏林短片竞赛,《朋友再见》的效果很好。第三和第四个故事居然以那样幼稚的核心情节来构建甚至以此设置悬念真的不尴尬吗?最后的镜头好歹拉回一点点印象。
      • 过山车式的观感 神转折 然后从Bella Ciao这歌出现开始水平极速下降 导演是沉浸在这歌里导致后面都没没好好剪??? 三星给前两个故事吧
      • berlinale 70 13 首映前后无法结束的掌声,四星送给前两个故事和现场氛围,我就吃这套没办法……后面两个没法打动我了
      • 颁奖也要抄作业 人权自由民主没有问题 但是成为规避判断力暴露的政治安全牌 玩儿蛋(片子本身缺点说啊说不完 但我最讨厌滥用音乐作为快捷键的小瘪三做法 黔驴技穷
      • 導演用一種特別隱喻的方式,躲過了伊朗的審-查制度,前三個故事,每個人都可能在無意識情況下,成為正痔黑暗和邪惡的幫凶。最後一個故事是你知道自己不能做幫凶,你可能要面臨做出選擇和犧牲。
      • 零分
      • 四个故事 对死刑的进行不同角度的解读
      • 4.0。
      • 是没错,第三第四过于平庸,但是与同期的《亚历山大广场》不知道要好多少,并且现场柏林观众的反应就可以知道,这片子足够好到希望让所有人看到并且接受,尽管议题不新鲜,但是依然有太多人不了解,不要总是说政治正确。如果说让我推荐给所有人看的主竞赛单元电影那必定是《there is no evil》没错了(无邪这个中文翻译实在是不妥)
      • 虽然看到最后一个故事的时候睡着了,但前两个故事真的很有力量。拍摄其实很平实,最打动人心的还是细节中流露的人性。
      • #Berlinale20-32 以一个主题串起的四短片合集,第一个比较精彩,日常的琐碎与最后一个绞刑犯的镜头形成强烈的反差,体现出构思的存在感。然而,对于一个长片而言,并没有形成具有情感张力的高潮时刻。
    • 豆瓣 7.2 IMDB 7.1 正片
      Madres paralelas
      2021
      剧情片
      西班牙

      平行母亲

      Madres paralela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簡介寫得也太保留了,導致看的時候瞳孔地震
      • [NYFF2021] “平行”作为题眼,既指向两位同时生产的母亲间的平行关系,亦暗示着作为个体的小写母亲(mother)与隶属于历史和先祖范畴的大写母亲(Mother)之间的对照——在影片结构上,Janis与Ana之间因际会巧合而错认女儿的经历,乃至随后由其中一位的意外死亡而导致的错综复杂的情感与亲缘关系,恰恰指向Janis的寻亲行为所必然面对的杂芜与扑朔——在弗朗哥当政期间失踪的十数万人究竟下落几何,即便凭借现代先进的科考与鉴定技术或可探知一二,却也正像两位母亲鉴别女儿生身所面临的曲折所揭示的那样,终究是一团旁逸斜出的根茎网络,而非一棵能够轻易理出因果第序的家族树。历史中充满着“婴儿互换”式的巧合,这些巧合往往由于其奇情与狗血而逃逸历史叙述框架的捕获,然而焉知这些“不入流”的故事会中没有历史真相的投影?
      • B+. 平行剧情的推进略微拧巴,但还是为它的情感厚度所折服。一边撕裂,一边愈合,在Penelope的强悍演绎下,演化成近乎官能性的情感冲击。阿莫多瓦用情节剧式的剧情起伏,去拟合个人伤痛与族群创伤的纹理:我们总要撕开视而不见的谎言,直面痛苦,寻找新生。女人如此,西班牙亦如此。结尾那场戏,目睹历史被诉说、出土、骤然醒来,忍不住地哭。
      • 敬爱!阿莫多瓦作品序列里的二流作品。其摄影(真相)这一母题第一次延展到了国家历史的层面。我觉得两条线甚至不需要有真正的统一或呼应(反而刻意,因历史在我们身上的痕迹应是淡薄亦深远的,且晚上看阿莫多瓦白天做社畜不也都是我们的生活吗),阿莫多瓦近年来的风格已是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缓缓讲述生活与命运(的随机与造化),以见证的方式。见证者是女人,也许是因为在阿莫多瓦眼中,再没有比母性更崇高的精神了。喜爱每一场戏最后油画般的淡出,像是记忆的雪泥鸿爪,最终与当下的剧情弥合,成为召唤亡灵的仪式。“重新安葬他们,正如他们对他们母亲和祖母的承诺一样。只要一天我们不去做这件事,战争就还没有结束。”又,听到秋叶真是惊喜!(话说回来,阿莫多瓦的电影一直是政治性的,甚至此前的作品才是激烈大胆。
      • 奇情的部分一贯好看,但是有关西班牙历史创伤的暗线并没有很好的与之相互文,导致割裂感较重
      • 结尾突如其来拔高到历史观真是让人猝不及防,不如1818黄金眼到底,两个妈妈手牵手去起诉医院。
      • C+/ 作为有明确政治关切的作品应该是不如自己以前的《活色生香》的,但阿莫多瓦的方法和二十多年前也已然不同。事件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不是问题,因为他完全可以靠对时间的拆解、重组与勾连将一些细微动作的强度和盘托出,从而迫出秘密破裂一刻的多层共鸣。问题可能反而在于两位女性的角力有些失衡:女配的功能就像那顶银色短发一样昭然若揭,而全无克鲁兹那般迂回却敞开的神秘感。牵引力几乎是单调的,因而失去了情绪的涌动。相比之下,那个割裂的“平行”关系,反而在最后孩童对骸骨的凝视中,以叹息的、稚拙的、疲惫的姿态,流淌出方死方生的力量。
      • 还是被阿莫多瓦感动到,他又一次举重若轻地触碰到女性所经受的被抛弃与被侵犯的创伤记忆,并由此延伸到历史的创伤记忆,当代与历史完成了一次互文,血缘不会说谎,历史同样也不会,只有面对残酷的创伤记忆,我们才有创伤愈合的可能。
      • 阿尔莫多瓦大概是到了想怎么拍就怎么拍的阶段了吧,片子的内容太杂了,有堆砌的感觉。他的故事和弗朗哥时期相应的点正是以母亲为焦点的生生死死,借助如今的故事来讲述特定年代的女性史,平行母亲也就是这个意思了。包括孩子抱错了这条主要线索,也是影射Franquismo时期对Republicana的产妇们的真实行为。如果聚焦在这里让二者更为契合,那绝对是个很牛逼的片子。但是在故事的讲述中加入了太多的元素冲散了历史这一点(通过结尾那句话我猜测导演也是想在这里多着墨的)。简单来说,导演一如既往的着眼于女性情绪,然而又想碰沉重的历史话题,结果就是导致片子很断裂。
      • 开了一个脑洞,如果和佩德罗差不多大但经历更坎坷的老谋子再拍一部严歌苓式的电影:一双在十年动乱中相爱相杀的女人又在“只生一个好”政策的时代鬼事神差地重逢,命运嘲弄又让两人各自从自己的母亲那里挖掘出五六十年代的苦难回忆……尤其是看到片尾“历史不会沉默”时
      • 无需重塑女性,只是再次表白母亲,母亲不是依附某个“孩子”而存在的,她是生命、情感、历史的承继者。母性,是人类至高的品格。
      • 印象最深的除了结尾,还有女主角Janis和Ana的一些对话,Ana纠结于吃醋和情爱,觉得Janis太关注乱葬坑和旧伤疤,Janis则说“看来你的家庭没有人跟你解释过这个国家的历史”,随后告知真相。类似对话在我们周围发生了太多太多。所以,影片看似有两条过度分裂的线,实际合一并行,一条告诉我们当下是什么,一条为我们探索历史是什么,它们就像DNA盘旋延伸,是在说我们的历史对当下的我们意味着什么。删掉了,掩埋了,历史和伤疤就不存在了?国家就能有未来了?阿莫多瓦说不,并收敛了少许他的风格。可惜这部电影今年没有收到它该有的关注和解读。
      • 莫兰迪色系的阿莫多瓦为母性的诠释披上了一抹浓绿,言说的仿佛是“春风吹又生”般的生命力。电影在“死亡”和“新生”的主题间来回变换数次,“死—生—死—生—死”的路径之外,女性之伟大和历史之厚重平行并重,但关系暧昧不明。
      • 虽然故事有些平淡,但阿莫多瓦的镜头依然充满人文关怀,就像在温柔安抚着母亲们的肩。无论国家的新生还是个体的分娩,都需要拒绝谎言。
      • 依然是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知道会很着迷的影像。绚烂的色彩与旖旎的奇情扭转在一起,哪怕一早知道谜底,也依旧会被谜面布设以及翻拍动作给吸引住。情感流动得越来越奔涌,像一条被酒与乳灌溉的河,那么多起起伏伏的痛与爱,串着女性的悲歌与豪言。从长枪党中还原的那段历史,由“WE SHOULD ALL BE FEMINISTS”T恤构设的反击,像是海报上那滴泌出的乳,是泪,是不绝的生命,也是一份坚硬的抗衡。Janis、Teresa、Elena等等女性尤其迷人,而Arturo这一枝独秀的雄性,也同样很会选演员。四星半。
      • 差一点就拍到了点什么,然而被电影节产品的思维惯性彻底摧毁。
      • 再度披上希区柯克的面纱,揭晓最大的历史悬念,回到起点,怀着对母亲的爱与愧,拖拽着纠缠了一生的魔鬼倒进墓穴,相信自己和电影的“尸骸”重见天日之时,终可以瞑目,永眠于故土母亲的怀抱。
      • 缺少了情节折叠后产生的皱褶,直接跃至情感熨平后崭新的样子。几乎已谱写出由敲门/闭门、相遇/离别组成的赋格韵律,魔力从女人离开马德里之时消失,故乡是恒温的,然而我们还是怀念独居公寓的热烈和冷清。
      • 问题主要集中在中后段两人形成全新却又陈旧的关系后,情感出现断裂不再流动自如;内核表达/叙事动机的过于暴露削弱了表层抓马应有的反作用力(前半段真好看…
      • 在最得心应手的母性题材中揉进了极具政治意味的沉痛缅怀与泣血控诉 要不是不久之前看过El silencio de otros 对西班牙当年无数人陈尸路边葬身荒野的沉痛历史有略微了解 光看片中与主线略显割裂的讲述可能会觉得有点难以共情 不过对阿莫多瓦式审美永远无法招架 他把镜头对准一个土豆饼都会让我突然有了食欲 以及Penélope真是张曼玉一样的不可多得的既有美神般的星光又可以随时消失在角色中的演员 能展现国色天香的风情万种 也能诠释洗尽铅华的坚强从容 看她们坐饭桌前和人聊聊寻常市井一颦一笑都是享受
    • 豆瓣 7.2 IMDB 6.8 正片
      May December
      2023
      剧情片
      美国

      五月十二月

      May December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在自己极度舒适的区域内,朱利安摩尔疯狂碾压娜塔丽波特曼。
      • 摩尔姨是高阶版晚晚,娜塔莉波特曼则是晚学博士生,literally一直在记笔记。前者试图营造出自己根本不具有的一切,包括浪漫的爱情、完美的家庭、优雅的品位,和对待往事与当下危机的那份云淡风轻,而后者试图戳破假象捕捉到背后更本质的阴暗。不同之处在于,晚晚的假一戳就破了,而摩尔姨的“假”,掰开来还是“假”,即便是床上崩溃的时刻和私人日记本里的语句,也未必为真,直到最后,她仍然是一团谜雾。而留给娜波的只有无尽的挫败感,并非因为她剖析一个女人的尝试失败了,而是因为她意识到,真实本身在这个时代已经失去了价值。
      • 热带和亚裔就是你们play中的一环
      • 女演员以高姿态闯入不伦恋夫妻的生活。作为窥探者,她打着了解原型的幌子肆无忌惮去拼凑夫妻生活的全貌,近乎冷血地去满足自己的窥私欲;作为闯入者,她的出现打破了婚姻表面的平静,使得更隐秘不堪的内里逐渐浮现;作为审判者,她是成人规则与社会秩序的化身,居高临下又虚伪透顶;作为模仿者,正如镜像只能投射表面,她始终也未曾触碰到真相,因为真相要复杂得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复杂得多,这是学不会演不出的,她做的所有功课最终也只能呈现为猎奇故事里的三流表演。三人都在自欺欺人,女演员自欺洞悉一切成为了妻子本人,妻子自欺不曾有错、生活幸福尽在掌控中,丈夫自欺长大成人实则灵魂永远被困在了13岁。角色无比契合演员的特质,男演员的木讷与孩子气,摩尔的松弛感与神经质,波波难以摆脱的紧绷状态与缺少共情的技术流风格,精妙的群戏。
      • 最佳编剧奖倒是很有机会。配乐真的也很值得玩味。但我觉得这片最大的趣味其实是托德海因斯仿佛在讥讽娜塔莉波特曼,他应该是躲在摄影机背后偷笑的那个人,选角上让这么一个典型的技巧派演员(波特曼)去饰演这个主角,她自以为已经摸清了摩尔的内心世界,借表演艺术之名不断侵入摩尔的生活,看似掌握了在表演时蒙骗观众感情的外在记号,最明显的就是波特曼对镜(即面对观众)训练自己、重复这一套模仿记忆,却在片尾正式开机后无论她多么努力去准确还原此前的肌体与时机等技巧所带来的一致性却都只是毫无生命力的一张白纸,肤浅的连她自己都无法相信。
      • 那些说娜塔莉·波特曼演得好的是不是没看懂结尾啊,方法派(波特曼)都被体验派(摩尔阿姨)按在地上正反摩擦了!不伦恋是表,表演课是里,很喜欢这个全员疯批的故事,拿给阿莫多瓦来拍一定是华丽加狗血,反而不如托德·海因斯端着拍,拍出了生活中的塑料感和神经质。大家努力装正常人的样子好好笑2333333~~~
      • 往日的新闻当事人矫饰着一潭死水的生活,却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幻象;如今的当红明星居高临下的闯入他人的生活,还企图捕捉自己想要的真实。分不清这两个人谁更可笑一点,因为这些真相其实根本无人在意。最可怕的是Joe,他好像一直停留在13岁那年,根本没有人在乎他,包括他自己。
      • #Cannes2023 3.5 有点像登堂入室之后的美国丽人。又是一部令人大为困惑的电影,全片有一种没发生多大事儿但所有人莫名如临大敌的杀鸡用牛刀之感。令人恐惧的配乐简直是虚张声势。视角的露水均沾使得主题不够明确,重点到底是家庭危机还是扮演与被扮演的关系?一直以为男主有同性倾向,但最后反倒和波特曼发生暧昧情愫。两位女主的表演确实都很出色。
      • 像是对其早期作品风格的回归,《五月十二月》是关于一种高度拟真的现实,极反讽,极黑色,实质就是极惊悚。托德·海因斯以一个女演员的角色调查为切入口,深入到一对不伦夫妇畸形的家族关系中,试图再次敲击一种内在扭曲的“美国性”。但这种社会高度失范背后的稳态,彻底模糊了真相的意义,再次确认了一个塑料的,数字化的,虚假的美国心灵,最要命的是,它并非是电影所指向的社会个例,也是镜头背面,镜子中的观众自己。
      • 三星半,不觉得娜塔莉·波特曼表现的有多差,我觉得她把这个演技肤浅做作,但又觉得自己功课做的很深度,以为走进人物内心,实则她毫不关心,但又自以为很有魅力的女演员完成的很好,她呈现了大多数女演员进入角色的状态,表面去采访、融入对方生活、模仿对方动作,但其实根本不care,又女明星般的自恋。导演选角很妙,以至于除了安妮海瑟薇外(外形实在很不像摩尔),我实在想不出还有哪位女演员适合这个角色,甚至都觉得波特曼女士本色出演了。
      • 大惊喜!是我很喜欢的对于可以说是“真与假”的讨论。波特曼的角色自认为摩尔的角色是一个“简单”的模仿对象,她从中获得的性快感和对这个角色的自信把握在结尾的拍摄戏中被落魄得化解殆尽。摩尔的角色就更有深度了,她表面的“不正常”让我一度想到她甚至是进入了波特曼在讲座上描述演员在拍做爱戏时的一种“假戏真做”与“假装假装”的程度。她根本就不insecure,而是像她自己说的“I’m secure. Make sure you got that” 片中的那个亚裔完全就是她打造自己“美好”生活的棋子,就像那些被放在笼子里养的蝴蝶/蛾子。两位女主在结尾实现了假面的对调,这份张力也在贯穿全片的soundtrack中被持续地提点
      • 失望,怎么不是娜塔莉和摩尔doi,两位女演员对手戏不够姬啊,海因斯老师,但凡你拿出拍《卡罗尔》一半的功力呢?
      • 喜欢两位精彩的女演员,好可惜她们之间竟然没什么火花。不是想象中那样寻常的人物关系,认识了解相互肯定,而是越了解越揭示出生活表面虚伪的平静下无法示人的一面,真实的残酷,绝望的空洞。三十多岁的"大男孩"形象是有趣的纽带,纯粹而大脑空空,好奇又无所事事。配乐有点幽默,女主打开冰箱-噔噔,你以为冰箱里有尸体啥的,结果她说,哦,今天的热狗不够了。某些程度上说,是片子内外共通的一种故弄玄虚。
      • 可以和《黑天鹅》摆在一起,组成娜塔丽波特曼成为偏执艺术家系列。这部《五月十二月》借用了许多美国早期肥皂剧的元素,效果出乎意料地好,给影片带来几分幽默感。但整体来说,故事还是略显单薄,全靠两位演员的表演增添层次。或许可以抢一个表演奖?
      • 整部电影都在反映娜塔莉·波特曼在课堂上说的:她假装没有享受快乐。假装自己对于探索真相、人物内心、灰色地带感兴趣,但最好奇的一直是带有不伦性质的情色丑闻。90年代的报纸花边趣闻,被包装成时髦的独立电影,实际如同朱丽安·摩尔用赞扬女儿的自信着装来暗讽她的胖一样,并没有任何不同。每个人物在某种程度上都在拒绝成长,结成小小的茧,即使最后有象征性的救赎动作,依然被所有人忽略。
      • 不再美丽的海因斯电影,电视电影质感,廉价、浮夸、诡异,人物做作的姿态完全贴合了这片名利场(秩序之地)对人的规训。不伦恋已经破碎,但我们能窥见过往的纯真;更加不伦的是波特曼对于摩尔生活体面地侵入,观察、询问、探听、模仿,以优雅的名义掌握对他人命运的话语权,并最终陷入无尽的自恋与自怜。
      • 6.5。以高噪高銳度甚至部分過度曝光的影像與美式肥皂劇套路包裝對美式生活的諷刺,卻選用了一個奇情的劇本並一如既往地暗中設置境遇下探的底線。
      • 今年最为重要的美国电影之一,它直指了某种阳光和煦背后的暗流涌动,宛如电视荧屏上的肥皂剧般所谓饱满透明的美国生活潜移默化中的失真、扭曲、病态和操控,以及濒临崩溃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意识边界,并由此延伸至现实生活,眼前的一切究竟是一场集体幻觉般的被动催眠,还是说于不可信不可知中保持清醒的真实体感,无论如何,海因斯精准抓取到了一种隔阂封闭却又相互入侵的诡谲症候,一种可怕的自由主义迷雾中的作茧自缚。
      • “五月十二月”一词,被用来借指存在巨大龄差的两人间的浪漫关系。这两个月份在一年中代表了不同季节。五月代表了春天,十二月代表了冬天,所以关系中的年轻一方就是五月,生命之春仍然蓬勃旺盛,充满激情,也更易为他人魅力所倾倒。十二月则代表年长一方,青青不再,已至严冬,饱受生活磨砺,不愿主动争取。……虽然如此,个人还是更愿意把它翻译成:大约在冬季。因为,从剧情发展和角色强弱走势来看,特别是俩人最后一幕那句关键对白,“缺乏安全感的人才是危险的。我是安全的”……本片似乎更像是一个伪装成双女主并立模式而实际导演立场已有取舍,所以谁又敢说May在这里的真正意思不是一个副词呢?……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4465765992/
      • 6.9/10 #NYFF61 Opening Night 在形式上几乎无可指摘,无论是虚焦镜头还是突入的老派的氛围音乐,无论是偏冷的黄绿色调还是段落的结构处理,都尽显娴熟,不过多出嘶吼尖叫和吵闹时音效处理过度刺耳,随可能故意为之但显得笨拙。内里却并不能契合其所塑造的氛围:缺乏更复杂更多元的心理活动侧写,凝视目前仅着眼于面孔/种族性别及阶层的脸谱本身;剧情发展基本在被预想,近乎都选取最讨巧也最容易的发展途径,并以自反性的开放结局作为规避,即便被重复多次的台词可视为一种质问。男主的反悔或者遗憾在法律意义上依然过于“正确”,若能够更为突破似乎更为精彩。当然可被视为对观测/剧本/叙事的虚假性的“声明”,但是类似的时刻基本依赖于拙劣的冲突和呐喊,反而是男主偶尔观看的DV录像更有趣味。蝴蝶仅作为结构-时间的刻度,似乎可被更深挖掘。
    • 豆瓣 8.2 IMDB 7.4 HD中字
      L'Événement
      2021
      剧情片
      法国

      正发生

      L'Événemen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尺度不大也並不嚇人,但是這個題材光是能踏實地拍出來就足夠隔著屏幕痛到了,酒吧搭訕的男人,聽到懷孕只想到可以啪的男人,說著幫忙卻開保胎藥的男人,比起自己的孩子和女友的痛苦更關心朋友的男人,這一切和他們一點關係也沒有,“因為這是只攻擊女人的絕症,無差別地把所有人變成家庭主婦”,可是自稱高等的人類用這種葬送某個人(某種性別)一生的方式繁衍著。
      • 医生的签名能把你关进社会牢笼,男人的精子能将你送入精神囹圄。子宫罹患着女人独有的绝症,脐带连接着会被葬送的人生。世俗注射保胎针,律法决定器官自由。枕上的欲望令人羞耻,身上的创伤代表放荡。希望下次淬火的铁钎不是捅向自己的身体,卖掉金项链真的是为了旅行,不必以整个人生为代价创造新生。
      • 利用时间,就不可避免会被拿来与《四月三周两天》作比较。结果就是:432是现实主义的社会批判,而本片则侧重对女性主义的表达与展现。近景跟拍刻画人物情感和心理,考验女主演技。其实,倒是可以在为什么男生永远选政治学,女生选文学这个角度大做文章的。
      • 看的时候差不多全程在想:避孕手段是人类伟大的发明,反堕胎法是人类文明的倒退....“正发生”这个名字起得真不错,沉浸式的部分对女观众而言有如当头棒喝,好奇现场男观众是什么体验
      • "正发生”这个片名起得很加分 要是制定和子宫相关教条法典的人也大都长着子宫 那绝不会到了公元2022年还有十几亿人可能会在巨大的生理痛苦和心理折磨下因为拿掉了自己体内一个胚胎而被关进大牢
      • UGC Odéon 女人的子宫永远由自己做主,堕胎权是女人天然永久的权利,在任何时代在任何国家都不接受反驳
      • 險些錯過這部影片(前前後後的心理狀態與決定)已經足夠讓我難以啟齒。但很想堅定地告訴大家:一定與有知覺,有共情能力的人相處。政治讓一切‘冷漠’合理,而對抗它的方式是一齊撿起這破碎的連接,去直面來自他人的切膚之痛。血淚總有一天會被打落在那抹不變的藍色之中,請慢慢等它散開,然後拿起筆來。
      • 这样的电影不嫌多的
      • 一部不忍直视的“冒险史”,我们被“捆绑”在女主周围却无法介入和挽救,被动的经历这段虽不及她承受的百分之一却已足够残酷的受难,三次堕胎,直指历史的三层罪孽:虚情假意的权威欺骗,走投无路的个体自虐,以及被左右在窒息濒死的炼狱中意外未被碾灭的幸存者的渺小,当然最终还是留下了希望与真相,但哪怕女性权利终于崛起,今日必然也无法同历史保持着绝对安全的距离,我们仍身在其中,一次次恐怖的对身体的摧残与流血,也是向历史的回击,伤痕与悲悯中,女主被赋予了强烈的宗教意味,然当下的人们又有谁在牺牲和落泪,仍该叩问,仍该抗争。
      • 一切都恰到好处(juste)。刚看完电影,下午就采访到了导演和女主演,值了!
      • 威尼斯主竞赛第十二场,传说中吓昏影评人的超大尺度电影。因为做了心理准备所以觉得还是处于可接受范围内的,但依旧大胆且令人致郁。女主的表演让本次威尼斯影后之争悬念迭起,斯图尔特遇上了对手。我还有个疑问本片能在德州上映吗?🤔️总之这是部杰作,给了死气沉沉的威尼斯中段一剂凶猛的毒药,有望冲击金狮奖。
      • 欲望比羞愧更强烈,冷漠比疼痛更恐怖,
      • 剪脐带着实令人头皮发麻,更发麻的事,这是一部自传。
      • 就连法国1975年才堕胎合法……对子宫各种使用权的掌握是父权社会对女性最残忍的剥削
      • 确实拍得很好,大概可以理解为啥一群导演的评委会会给它金狮了。技艺相当出众。但在同类题材中,也不能算是最好的,且没有什么颠覆性的贡献。所以说可能匠人多的评委会,缺一点历史感。
      • #venezia78 本片从简单的学生生活开始,渐渐交代出时代背景和核心问题。同《朱诺》一样女主态度坚决,但她无法得到光明正大的支持,该如何走完这个旅程?《从不,偶尔……》和本片分别让我们经历了一回当代允许堕胎和50年代不允许堕胎时女主的心路历程,后者无疑更困难更痛苦更危险。除了提供一种集体共享的经历,导演还隐藏了对堕胎以外鲜有提及的态度。作为无露不欢的法国电影片中三点只露两点,每到第三点摄影机便刻意避开或采取遮挡,(只有最后一次突然正面拍摄,恶心得我口罩中立即一股血腥味袭来,)暗示女性最私密的部位不要轻易献出,同时又表明女性也有与男性一样的需求,但要注意保护,否则会像片中一样进入它的不只欢愉还有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东西。自由、权力、自我保护,一个都不能少。
      • 和[四月三周两天]确有相似之处(除了题材主题,还都用了手持运镜),但区别也很显著:本片更多聚焦个人(学院派的窄画幅比、大量近景特写与紧紧跟拍),具身性始终占据核心,而432则更多以一种客观抽离的冷静视角观视着一切。非常有意思的是,在光色方面,比及432的全程灰冷阴郁,本片大半时间都明丽鲜艳,饱和度甚高,而且多次突出【光感】,包括镜头中的光晕,入院后担架/病床视角中的高光及过曝的转场等,甚至黑暗夜色中亦有渐亮的路灯。此外,本片故事发生在盛夏,432是寒冬,这也是暖与冷的差异。最后是社会性及社会问题的探讨,受个人视角与略显单薄的剧本所限,本片深度、力度比不上432及类似题材的[女人韵事][维拉·德雷克][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但影片依然值得观看,这一话题必须反复被言说,需要以不同方式探讨和影像化。(8.0/10)
      • 直接的可怕,主题跟之前一些作品类似,没什么出彩的,大招在最后。特写跟拍,完全聚焦个人情绪,痛感伴随着无助,永远无法经历的伤痛,是女人不该得的“病”,却是这个社会的病
      • 没有政治化堕胎权这个敏感议题,而是全神贯注讲述一个女孩的堕胎努力。真实、裸露、直接、柔性刚强。女孩堕胎的过程也正是她成长为女人的过程,片名“正发生”很契合波伏娃的《第二性》。
      • 看看吧,女导演把女性堕胎的经历拍下来,就是一部恐怖片、惊悚片。而对于60-70年代的法国女孩儿,这就是她们可能面对的现实。
    • 豆瓣 7.7 IMDB 7.8 HD中字
      Kuru Otlar Üstüne
      2023
      剧情片
      土耳其/德国/法国/瑞典

      枯草

      Kuru Otlar Üstün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用三个小时酝酿许多人一生的厌男情绪,看到后面的我面部都扭曲了。男性习惯了作为上位者操纵权力关系,一旦他受到较之更高的权力的鞭笞,就开始变本加厉地向下施力。如果这种向下的力也被打破,他便无所适从。但是男人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他如此善于编织一套对自己有利的叙事,甚至不惜牺牲同僚或是共谋者,也要拾回上位者的姿态。对于他们惊人的自洽能力,我们别无他法,只有不陷入他所设下的语言的圈套,随他做自己故事的主角,由他对干草直抒胸臆。看,他还得时不时主动打破那第四堵墙,才能解决一些生理上的毛病。
      • 顾影自怜的错乱和意淫,je te jure c’est rien de rien,de pire en pire
      • 被狠狠说教到,锡兰已成为绝对理性的社会学导演,人物的眼睛中看不到深渊,只窥见围墙。《冬眠》《野梨树》初露端倪,《枯草》则更为彻底:阐述制度体系、环境构造与人物行为间的互为因果(消极的、虚无的),并最终指向社会道德水准与人类精神归宿。后段男女主漫长的争辩是摊开所有实验变量后的一次排演。还是怀念从前那些超验的神性时刻。
      • 锡兰的水准之作,此次的男主角虽然也属于知识分子,但状态更贴近普通人,这是一个满是缺点的男性,一个热爱爹味教育、好妒自私、自以为是的小镇老师。他在掉落式的百无聊赖的工作里,可以说是“再一次”地凋落,最终以近乎渴求的方式在一个小女孩面前寻求尊严。这依旧是一个契诃夫式的文学电影。 片中的两个女性好有力量,一个虽然是残障人士,但完全掌控着自己的欲望关系和情感关系,一个是处在下位者的女学生,面对反反复复的逼迫也始终不曾服软。两人在影片的最后完完全全甚至是不费吹灰之力地碾压了男主。锡兰的观点也呼之欲出。
      • 锡兰近几部电影的主角都是失败的知识分子,他们刚开始抱有某个明确的目标,随着剧情发展,目标无法实现,对自身命运逐渐失去控制。作为男性的锡兰,以充满审视的笔和摄影机为手术刀,将男主角剖开,其虚伪、自私的本性被一览无余。 锡兰的对话是文学的,后几场会话精彩绝伦。他的视觉则是油画的,设计了独特的透视光,很多场景精美得像点缀着宝石的织物,像博物馆里的古典绘画返回到现实。本片雪的场景让我想起勃鲁盖尔。 几幅静态和动态的肖像,增加了影像的超现实层次,是锡兰一如既往的技巧。男主角打破第四堵墙,既流露出锡兰沉郁底色里俏皮的部分,也说明在恒定的深厚技巧里,他仍留出成长、改变的空间。 过去曾有一个文学与电影热恋的时代,锡兰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最后的大师。
      • 【C】近三个半小时的浅尝辄止。其实不差但是。。太痛苦了,《冬眠》本已经到达这种形态下的天花板,锡兰偏一条路走到黑走火入魔,终于拍成一个中年爹味小知识分子的自怨自艾。拍的最好的一帧还给截出来做海报剧透了。。每次在影院看锡兰都想扇死自己。
      • HKAFF-04-戛纳主竞赛最佳女演员获奖片。影片用197分钟去呈现一个男人枯萎的过程,用结尾的话来说就是这片满是挫折的土地上,人活着活着就内心枯萎了。尽管是部大男主片,但没想到影片中令人眼前一亮的部分却是顽强生长的女性,这也是戛纳授予最佳女演员的原因吧。男人们有太多的诱惑与光芒了,总以为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一点挫折就完全崩溃了。最后致敬中文字幕译者,太强了!
      • 美丽的事物在到达我们之前卡在了我们自己编织的网上 这个电影正是这样 影像叙事的独特美感(最后一个场景)在到达观众之前先卡在了作者不知疲倦的理性反思上(冗长的对话) 当艺术家投向他人深邃而热切的目光 转而只投向他自己时 情感变成一种冷酷的酸楚 人物只是思想的形式 缺乏自然的意图 作者的过度自知限制了影像表达生命自在的可能性 然而它成功地表现了人与人之间建立理解的永恒徒劳 一个理应为他人带来文明之光的教师终究困在自身的局限中 在理性上被她人弃绝 女孩在雪中回望的神来之笔 也映证了语言的无效 他们之间终究隔着银河 我也终究与这种暮霭沉沉、绝望地诉诸于台词的表达方式隔了银河 锡兰的严肃、自省、辩证、谦卑 最重要的是无所畏惧的开诚布公令人尊敬 然而今天坐在电影院里我感到了一种无可救药的对言语的厌倦
      • 一半集《狩猎》,一半集“燃冬”。
      • TIFF 23 day9 第20部 太喜欢锡兰了,这次还是超级多对话,超级多内容。如果我们也能拍出这种对话,聊出那些历史的、民族的、现代的问题该多好。枯草是整个国家的象征,也是人的状态。土耳其的边界村庄里只有两季,冬天和夏天。冬天是绝望,春夏是希望。猥琐老师像是在映射国家问题的根源,来自知识分子的荒诞和自欺欺人。两个女性角色是电影中主动性极强的人物,反衬男人社会的混日子。中间的动态照片和出走摄影棚,算是意外惊喜了。锡兰已经是土耳其大师了,想怎么拍,怎么有!
      • 从《远方》里寄居在伊斯坦布尔的小镇青年,到《枯草》中“流放”在安纳托利亚小镇里的知识分子,我相信锡兰已经在自己影像序列里,构造了一个和契诃夫的戏剧一样伟大的世界,里面充满了一个个悲切的无能的挣扎的个体,而这确是属于锡兰自己的白银时代。
      • 從「默片」成為話癆片的錫蘭。一出以草野和雪原為牢籠的《禁閉》,他人是地獄,他人不是欲念的回響和救贖;永遠存在的「perspective」。節奏有些不穩,最後一段獨白解讀了自己,顯得很多餘。
      • B. 锡兰对于男性知识分子的(自我)嘲讽又达到了新高。这一次,他用可能是他作品序列中最令人生厌的男主角,完成了对“爹味”的解析:道貌岸然、睚眦必报,愤世嫉俗却又沉醉于既得权力带来的掌控感。剧作一面通过两位女性角色讽刺雄性“表演”在本质上的脆弱,一面又借助教师的设定和东部军事管理的背景,将有毒的权力关系指向系统性代代相传的顽疾:我们能留给后代一个怎样的世界?锡兰用语言彻底代替了不可言说的epiphany,他的答案和雪一样冷,而他三个多小时的课件也是如此。2023.5.19 Lumière
      • 溝通或對話無法解決問題,它只能不斷製造問題,而錫蘭正是藉由這樣看似徒勞,甚或帶點悖論的反覆辯證,去思索人性的矛盾和複雜,一再地探問:我們能否超越人性、言語、地域、種族等的限制?捱過絕望的寒冬,遇見象徵希望的春夏?錫蘭給出回答或許令人沮喪:我們是微不足道的枯草,漫無目的地行於一片荒漠之上。但是,兩位女性角色——殘障的女老師和不服管教的女學生,則在言語的疲倦之外,帶來熱愛生活的動力,她們面對困難時的坦誠和活力,除了反襯男性知識分子的道貌岸然、自欺欺人,其實也是錫蘭本人的自我反思:比起喋喋不休的說教/自嘲,行動更有意義。
      • 感觉导演的野心不只是讲一个、两个或者几个故事,而是描绘这个村庄里的整个世界、洞察这个中年男性知识分子的全部内心…风景很好,镜头很流畅,故事也挺细腻。我感觉最有意义的还是对被分配到偏远地区的教师面对贫穷落后的当地现实如何生存并在其中找乐子找意义这点,我觉得刻画得非常好,每个人的不同选择、学校里同事间的关系、村里的各种旁人这些。毕竟男知识分子这些小心思小纠结小权力欲并不新鲜,女性在他们面前的显得坚韧而独立、让他们陷入困惑这也不是新鲜的题材(困惑到上床前需要走出拍摄现场走进洗手间,也是很好笑,但就还,挺真切的……),感觉旁白太多,特别是结尾那里的试图升华,没必要。最让我感动的竟是雪夜里村里老人和年轻人在库尔德人的斗争上的争执那段对话,这才是真·斗争啊,知识分子真的没用……
      • YOU'RE TEARING ME APART, SEVIM!
      • 这不就是我们男的吗无赖幼稚欺软怕硬怪大环境和兄弟喝酒谈异性又急切想获得异性认可有一套吹弹可破的人生哲学一说教就露馅还要提高声量手舞足蹈时刻挽尊一团枯草(锡兰也爹
      • 好长好枯燥,我对抑郁不得志的中年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完全不感兴趣;女主和小女孩还不错。大部分以对话形式展开,太沉郁了。
      • 嗨,不丑恶不自私,确实不能叫人,人就是这么面目可憎,每一个都是。无法否认的是锡兰现在比之前任何时候更有深度,但这走入的也是一个绝境,他想表达的复杂性似乎必须得这个体量才够发展出来,而这个体量的结果就是作为电影确实不太必要了,写个小说排个舞台剧也挺好的。唯一的好处可能是电影作为大众媒介可以触及到更多人,不过如他自己所说,又能怎样呢,哈哈
      • 冰天雪地(残酷的小世界)里,渴望离开的美术老师与同屋及残障女孩上演「冬日祖与占」,大量对话讨论现实处境及更广阔的议题,也渐渐剖析知识分子的傲慢和自私。唯一的新颖(迷惑)场景是推开一扇门,穿过疑似片场(?!)去洗手间里吃了一颗药,这个段落来得相当突兀?
    • 豆瓣 7.3 IMDB 6.9 HD
      Women Talking
      2022
      剧情片
      美国

      女人们的谈话

      Women Talking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所有拍摄香艳性侵镜头以博取男性眼球的男导演们都应该好好看看这部影片,女性遭遇性侵的经历不是你们在电影中展现窥视与虐待的情色符号。你可以书写她们的愤怒,拍摄她们的勇敢,记录她们的反抗,大可不必打着“为艺术献身”的旗号展现所谓的“宏大叙事”
      • 这部电影能拍出来就值得五星。另外我想问问那些质疑片中不识字女性能讨论深刻问题的人,女性掌握知识、会思考,那么令你害怕吗
      • 原谅我不理解,连字都不认识的女性,为什么会用这么多大词,说的都是精英高知女性才会说的话?
      • 开头点明了剧作的架空性,让人无法在这个方面指摘,可以的……但我不想再看这种金句频出的开会大片了,可以想象之后会有各种out of context的台词截图。架空而论,你本的角色也不合适。知道了故事的现实来源发生在玻利维亚之后感觉更微妙了。
      • 6-7|基本上是一篇大学生性别研究期末论文….意思就是写得不错,但也就是大学生水平…..(August被问到为什么有枪,他哭着说不出话来,Salome说“不要自杀,你还得教那些男孩”,那一段我还是眼眶湿润了一下….(鲁妮玛拉好美啊!(在wb把本大夸特夸了一下这里就不提了
      • 将女性遭遇性侵、家暴等侵害后的决定讲出来,真的是“讲”出来,大段大段文绉绉的台词从设定上没有文化大字不识的女性嘴里讲出来,说教味很重,但这似乎又是种能让男权世界“听懂”女性声音的好办法。片中每名女性各有各的代表性,面对困境有忍耐的,有中庸的,有激进的,还有化恐惧无助为怒火向自己同伴开炮的……整体基调还是向上的,女人们的出走也是向往更好的地方,最重要的是,她们抓住了可以选择的权力。三星半
      • 当女性角色说出”not all men”的时候我翻了一个白眼🙄️women do not need forgiveness or tenderness, instead women need anger, revenge, power and outrage
      • 像话剧。无法识字的女性举行知识分子圆桌会议的割裂感。
      • 一群人在这里金句大赏式聊天,观影过程极其痛苦。很少有这种说着英语也能尴尬到我的台词了。以及这种电影里的女性永远是,受苦受难挣扎伟大,仿佛生来就要成为某种符号。我就想看女的追逐野心,玩弄权术,理智,强大,坚毅,狡猾,怎样都行,反正先像个人。LFF2022
      • 可能不是不识字的女性会说出来的话,但不识字的女性一定能够说出这些话。真正的decision to leave。在多伦多看得第一场电影,在加拿大看的第一场电影,一个人的December 24,哭得很厉害,和电影无关,是一下子想起了很多关于一个人看电影的记忆。Merry Christmas。
      • 【NYFF60】剧情就真的和题目一样,是一群女人在聊天,不过她们聊的却是在最危急时刻的挣扎、鼓励、反抗和希望。时而幽默,时而悲伤,但是大部分时间都是充满着希望和对彼此的关心鼓励。看完整部电影,内心是充满希望和力量的,your story begins here。PS,本韦肖太能哭了,流的眼泪比女演员还多。
      • 3.0。对话,对话,迟疑,争吵,反抗,对话,记录,争吵,离开。
      • 看到后来我就开始数几个人说着说着吼起来了,几个人说着说着泪崩了,几个人说着说着背过气去了,以及鲁尼·玛拉怎么这么可爱
      • 没有任何具体情境地高谈阔论,真的是可以的吗
      • I don't get it.这有什么可讨论的,just leave! 另外之前看东尼·罗宾斯纪录片里面有个妹子说她来自一个男人们以宗教的名义强奸女性的村子还感觉不可置信,感觉太节目效果。。。世界上总会发生一些让你觉得匪夷所思的事情。
      • #LFF27 与其说是一部充满女性意识的电影,更像一篇激昂又温柔的女性manifestation。舞台话剧感很强。关于如何处理与男人之间关系的议题,是女人群体内部的私事,每一段对话都充满了观点的交锋、对峙最终达成一致。是一种非常令人向往且充满力量的女性主义乌托邦。
      • B. 力量感和割裂感并存。时而觉得学术得像麦肯锡女性合伙人圆桌研讨会,时而又被苦难中的坚韧直观地看哭(扎实的表演和灵性的配乐功不可没)。究其原因,大概是用架空的抽象思辨去提炼了一个植根体验的故事,导致情感冲击的强弱,其实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观众对女性境遇已有的共情基础上。换言之,我很难想象这部电影能抵达它最需要触及的受众:那些从始至终就缺席于“谈话”的冷漠的男人。
      • TIFF22|几乎全程都是对话+几位受害者一起开会讨论的场景,跟片名描述的一样。摄影和剪辑其实比较单薄,我和朋友一致感觉如果能多一点遭遇时的闪回应该更具冲击力。个人给了克莱尔芙伊演技mvp,中间有场情绪爆发的戏看得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再叠加台词金句,发挥很顶!还有本喵作为全片唯一男性角色,人设一点不突兀,完全融入+跟鲁妮玛拉很有姐妹感🥺
      • TIFF 2022| 观影07 | 少点戏剧场景、摆拍和念白不好么!知道不会写字没能上学的女性心声需要被记录,但是电影不是小说,电影不是戏剧舞台。找了这么多大牌演员一起念台词,毫无对话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所有没有对白,女人们行动起来的戏都非常有张力和感染力!观感太纠结了,结尾依然动人,但是对话戏真的让人难熬。离开的前夜开太多的会,太多时间唱歌、祈祷、相互疗愈,紧迫感全无……把人急死
      • “女人们不识字她们是怎么知道那么多的?” 殖民地的女性们的思考不源自于她们是否识字、是否受过教育,思考源自于她们所受过的不可湮灭的折磨,更源自于她们在苦难后仍抱着爱和宽恕的本能。 对这群女人们来说,这场谈判不会在离开后就结束了,因为只要压迫和欺凌存在一天,谈判就会一直延续下去,它昭示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反抗。 如最后女人对男人所说的:“We'll meet again”,also leaving is not fleeing.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