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斗民族的小毛子是如何养成的,导演选择的拍摄对象在选题上就已经赢了。斯大林去世之后,古拉格集中营的囚犯没有选择离开,而是留在了这里,建立了一座城市。导演把镜头对准这里的孩子们,拍这里男孩女孩们的日常,看着他们小小年纪就开始学习组装枪支实弹射击,看着他们接受着这种又红又专的教育,让人有一种穿越历史的错觉。换位思考一下吧,如果是这样的故事搬到国内,架构在一个极端环境里拍一群孩子是如何被洗脑成又红又专的小战狼,这个故事就瞬间变得更有吸引力了吧。 |
|
和DAU一体两面,充分证明,这星球上,还有很多地方,滋养着类似文革余孽一样的东西,对,是东西,不是人。是吧,继续散发韭香的后浪们。 |
|
本是观照古拉格之地的,导演却只迷醉于构图,注重镜头的诗意美,而无视内容,有些拿残忍当有趣。迷恋火车、工厂、军事符号等意象,像是电影学院学生的习作。
|
|
在我看来的神作了 给观众的留白部分很多 仅这一点就意识化了 不懂觉得不行的在不满些什么 没有怼到脸上说我这是propaganda或者是counterpropaganda吗? |
|
非常學生作業,但很可能就是目前歐洲紀錄片的天花板了。畫面和主題貼合度非常低,雖然主題也很立場先行且淺顯十足。 |
|
7.5分。就这选题,搁我这儿7分起。 |
|
传给我的朋友说是DAU之类的发散,结果不就是摩尔曼斯克校园风情画 |
|
后苏联时代的古拉格后代群像。整部片子的镜头语言颇有一种苏联蒙太奇复兴的意味。非常喜欢开头与结尾的两组景观镜头,开篇镜头对准冰冷的工业机器,对主体人物(孩童)的集体主义思想教育随之展现,机器-孩童-意识形态构成三位一体,也是全片的内核。观影途中不难想到安东尼奥尼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所拍摄的《红色沙漠》,同样是后工业时代背景下,资产阶级自由化下个人的迷惘与堕落与该片中集体主义思潮下孩童的那份纤弱又坚定的眼神则形成一种二元对立。至于最后一组婴儿镜头,无疑是对普多夫金《母亲》里那段著名的叙事蒙太奇的一种呼应。 |
|
7.5/10 |
|
对我来说这不是一部合格的纪录片。一个小时片长已不算长,还掺杂了许多我看不出意味的镜头,让人觉得漫长无比,结束后也无太多触动。 |
|
10/18@杭州 7。 |
|
“阴间电影” |
|
又直露又影射 |
|
这么好的题材,这拍的都是什么啊。太浪费题材了。 |
|
IDF2020。
爱国主义,娃娃抓起;
意识不朽,祸害无穷。 |
|
摄影绝美:1.雪地中如金子般闪耀的树叶;2.飞行员纪念馆,在炮火连天的声音下严肃的面容;3.冰天雪地下狗冻得颤抖,叫不出声的大特写;4.火焰融化积雪。 |
|
军校教官可谓恶臭 说的那是人话吗 |
|
看到最后才意识到有一种困境在吧。窗外是落后严寒的工业景,窗内的所发生的都显得与身处环境多少的不合时宜。老旧居民楼里出来的中年夫妻,鲜艳的睡袍与周围的暗色调;六七岁的小孩上台表演,手里握着是真实的武器。
这样的纪录片观感上并不会觉得导演有在用力,而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更多感觉上这是题材上的魅力。与意识里的俄罗斯吻合,但这肯定不全面,但那种祖上阔过的落魄人的困境感很强烈。 |
|
IDF于我的最后一场,结束在杭州一个平常的雨夜。片名Immortal 我一直在反复思考,何以是不朽的,国家机器是不朽的?不朽的,真的是不朽的吗? 是,暴风雪是不朽的,雨夜也是不朽的。凝视是不朽的,不厌其烦的凝视,士兵的凝视,孩童的凝视,照片上的凝视。我们可以画出一个太阳,甚至可以造出一棵假树四季常青,冰原上永不凋落。最后的最后,也无从得知,喷火枪没有在冰面上融出一个洞。
|
|
这难道不是军校吗……不过火车有点意思。 |
|
仅有的价值也就片头的两行字幕。 |
|
这种拍法才是对的。面对庞然巨物永远沉默无语,机器永远冰冷,雪永远不停,不朽的永远不朽,静谧地等候又一代人被拉入深渊。 |
|
古拉格的现状? |
|
最容易入手改造的就是孩子,而这不是历史,是当下,细思极恐。 |
|
论如何将古拉格集中营的后代培养成建设伟大光荣的俄罗斯民族复兴大业的合格力量。 |
|
古拉格 这个音译的名称可能误导一些人,这是监狱集中营。长期单一的生活方式(被迫)造成遗传基因也是一样的单一,没有个性,不是人的机器物化了的工具。在朝鲜、中国,可能会被歌颂成为永恒和不朽,如果放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下,完全可以和塔利班,本拉登的生活状态相媲美。在阳光无法照射的地方,在没有经历过集权统治,之后真正取得民主自由的地方,这种体验是无法正确感知的。
结合日本影片《吾为君亡》,好好体会一下为自己和亲人的重要性,与虚无的意识的区别。
导演的拍摄交代了灰暗、筒子楼、恶劣的环境、无耻的权威上级,之后你自己就可以知道这部片子的用意。
法西斯也可以让人感到美妙绝伦。 |
|
摄影和调色都是满分... |
|
Cool!无声胜有声。莫斯科就没什么兴趣了。下次旅行要去古拉格,当然我觉得他们不会欢迎黄种人的,尽量乔装打扮,住上一个星期。BTW,在全球化尾声的今日,若俄罗斯的部分人民喜欢过这种日子也未尝不可,毕竟没有伤害别人就行。 |
|
后古拉格集中营的童子军纪实,氛围非常苏联,冰冷的工业和钢铁气息扑面而来,但缺点也是氛围先行,内容比较空洞,并没有讲太多实质性的东西 |
|
理念纪录片。意图很明确,但是呈现得很模糊。不失为俄罗斯印象展现。很贴近的认识俄罗斯还是在塔可夫斯基的电影和摄影师Justin Jin的照片里面。重金属的,坚硬的,铁的,凛冽的。 |
|
哒哒的马蹄,美丽的错误。一些如国画的透视,如铁幕一般遮蔽前方的路。氛围迷人。(ps我今天吃了早餐 |
|
导演只拍到了一些表面的问题,其实算是一个很庞大的素材实验记录性质,只是真的从这皮毛当中给观众灌输的概念还是太弱了。 |
|
镜头如同偷窥,表达更是节制,但是就在女导演的寥寥几笔中,已经刻画出了意识形态通过生命的延续与传承达到它的真正的不朽。男孩的脸上没有笑容,在冰冷的环境里,制度显得更加残酷。 |
|
拿喷枪到底在干啥呢 |
|
#IDF#景观构成情境,封闭的室内环境如法斯宾德电影一般限制了人物的物理行为并构成心理困境。封闭的监狱城市(军事城市)如导演所说是种超现实意向,形成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人物的内心向外延伸,充满期许,人物的行为向内迈进,并入体制;当服从成为习惯,工作成为生活的唯一,人们自然地失去语言,因而沉默是不辩自明的共通行为。沉默,沉默,让车轮不休止地碰撞铁轨,让烈火以最热烈的姿态亲吻大地,无辜的孩子啊,愿你今夜不会在暴雪中哭泣。 |
|
一小时带你了解毛子国
ps:在俄罗斯采样科幻惊悚场景一定再合适不过了 |
|
标记 |
|
记得中学听外教说,第一次看到课间眼保健操的时候,他惊呆。那次我也很惊呆,好像是第一次转换成外部视角,从窗外看进去,看到了我自己和其他所有同学一样闭着眼睛拿手指在脸上搓揉……还有一次更早,是学校组织看妈妈再爱我一次,我没看成,但是课间她们说起这个故事就哭,我毫无抵抗力地也哭了,尽管内心异常困惑。 |
|
较短 |
|
3.5 时代 印记 | 4th IDF E07 |
|
时间的停滞,符号的集合。 |
|
没有共情,制造了一个精致刻板的后古拉格印象,苏联观念仍然延续,革命小将已然忘却历史,哪里都是这番光景。太多的空镜,缺乏深入,隐喻需要一定文化背景。 |
|
古拉格的当代俄罗斯青少年的集体主义生活有种纳粹青年团的感觉。仔细想想其实一点也不奇怪。 |
|
#后苏联时代群像#
儿童在雪地里玩耍
成年人登上台阶
用着沉重疲惫的步伐
郊外的火车满载着煤矿
在寒冬中驶向了热力电厂
孩子被送去了少年军校
铁轨上是嚎叫的孤狼
“学习学习再学习”——列宁
俄联邦国歌结束
拉开了孩子们汇报演出的帷幕
火车继续拉着矿石
驶过了一片墓地
医院里的新生儿
睡的安逸 |
|
老大哥从未离开。 |
|
没看懂.... |
|
气氛塑造很好,内容上还差了一点。最后火车驶过墓地和幼儿园,死于新生,意识传承。 |
|
比列夫道朗看的都压抑 |
|
训练…… |
|
美丽新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