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姑息治疗与临终安养院。对待死的态度就是对待生的态度,蔃蝈人的观念无疑和其他很多东西一样,离懂得反思的现代文明还差得老远。现实中有太多实例,走得痛苦匆忙就像死于一场战争。最后那个荷兰的帮助实现临终愿望的机构很有意义。我觉得实际上临终关怀还有很多服务可以做,包括旅行参观演出比赛观摩等等(既然是死,不如敞开了说,有需求就有供给,这门生意其实比很多生意都要崇高)。整个社会也正好改变一下对死亡的看法,让生命尽头的人更多出现在你认为不该出现的地方,把死亡视作最自然的事情,无论哪一方都不要觉得这破坏了所谓的气氛,少自欺欺人敢于直面真实,将来"智"人的智力才可能往上提一提吧。 |
|
国内很少有谈论这一话题 因为太过沉重也太过正式 但我们缺乏这一教育普及思考 静下来,谈谈死亡,是一件非常难能可贵的事情。 |
|
I want to go out saying, "she was naughty to the end". |
|
很多人都不会去想,尤其是没生病的时候,自己是会死的。每个人必然的命运。先认识,接受,到最后做出选择。死亡并不难,难的是过程。是治疗还是姑息,是在医院还是在家,还有哪些心愿未了,还有哪些感谢没有送出。临终关怀的医院很好啊,不用住院,花钱临时去,有吃有玩有服务还有一帮同命运的人一起谈笑。同样命运的人聚集在一起才更有共同语言,才更有悲欢想通。主持人水平一般,但采访的机构负责人都很有条理非常有同理心。 |
|
to die a better death |
|
St. Christopher Hospice in U.K., Ambulance Wish Foundation in Netherland. Nellie the Elephant 最可爱!希望我在面对死亡时也可以这样 |
|
我也想能自由选择自己如何走过人生最后一段时间,是哪怕希望渺茫非常痛苦也要争取生存率还是可以安详无痛苦的走,那个人选择不一样,每个人应该有自己的选择权。临终关怀什么的真的很重要,很羡慕那些可以有选择的人 |
|
探索临终关怀。姑息疗法并非放弃,而是治疗症状,让患者在最后的日子过上相对高质量的生活。早期姑息疗法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期望。说到底姑息疗法只是一个选择。当死亡聊开,是一个想要怎么生活的问题。 |
|
死亡就像伏地魔,让世人惧怕,却又无法避免。探讨如何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有意义,是本片的主旨,这是一个关于选择的话题,你选择,你承担,你的生命,你自己决定。 |
|
癌症晚期病人姑息治疗,临终关怀,平静的有尊严的死去。医院vs临终安养院;生命的质量>生命的长度!毕竟谁也不愿意全身插着管子在ICU死去。 |
|
how to die a better death |
|
他们在谈论死亡时,说着说着,都忍不住哭了。 |
|
其实每个人都有选择死亡的权力 |
|
又是一部关于临终关怀的纪录片,国内的相关纪录片也已经有所涉及,我所理解的a happy death就是没有疾病痛苦的在家中安静离世。 |
|
安乐死与临终安养院。对待死的态度就是对待生的态度 |
|
直面一个“happy ending” |
|
艰难稳步前行 |
|
大部分都是在讲姑息治疗和临终关怀的机构,对中国观众没什么借鉴意义。我只希望中国能有一个可能平静和坦率地谈论死亡的地方 |
|
在死之前先好好活吧 |
|
教学篇:何为自由与尊严,何为文明。 |
|
这部纪录片的意义就在于题目了。无论何种解决方式,都无对错之分,重要的是要去思考、选择、决定。人生尽是意想不到。 |
|
“it’s about choices and there’s no right or wrong answer. It’s about what’s important to u right up until the last moment of ur life. No matter how long or short ur life is, there will be decisions to make, decisions that will effect every moment of ur life..we’ll all make better, informed decisions if we start having those conversations earlier.” |
|
片子里的内容基本上《最后的告别》里都有,还不如书细致,很像是hospice的宣传广告的一部纪录片。 |
|
地平线系列节目。临终关怀题材,有一个细节是片中一位拍摄者说到时候能不能在电视上看到自己这段。 |
|
我们什么都没在谈 |
|
讲临终关怀的。要让病人有一个好的结局吧,别死的那么痛苦吧。现在看BBC纪录片,能感觉到一种变态的自由了。就是所有事情都需要我想怎样就怎样,这才是自由。并不是我首先要遵守规则。我认为你应该怎样才是自由。并不是你自己认为怎样才是自由! |
|
2019.02.14 这是一个在人与人之间难以启齿的话题,我们除了和自己沟通之外,很少与人交流此类话题,好像说到它,死神便会常伴身旁。谈到死亡,不得不谈到疾病,谈到疾病,不得不谈到临终关怀。在我认为临终关怀是对于那些在医院已无法得到更多帮助的人的一种最后的选择,但是这部纪录片里告诉我们不是这样的。早期的临终关怀介入是可以和医院治疗相互辅助的。并没有证据显示放弃医院治疗转而临终关怀的人寿命就会大幅缩短。所以假如可以在临终关怀的想法下照顾生命的质量,又可以在医院的指导下兼顾生命的长度,看来是现代临终关怀发展的一大前景了。而志愿者组成的:完成人生的最后一个愿望,这样的行为又为人,生而为人,这样的一个群体带来了更多的美好。 |
|
palliative treatment并不是放弃生命,而是给有质量地活每一天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
|
活着的时候我们一直避而不谈,事到临头或许病人还要被医生和家属“善意”地欺骗,稀里糊涂地被做了很多实验,用力地,挣扎地,但或许也是徒劳地,最后在一片混乱中当事人离开了。——而这个片子讲述的是另一种选择。希望在商业的支持下,临终关怀养老院也能成为我们社会的一种习以为常的存在,而在那之前,我们真的需要很好的面向大众的死亡教育、生命教育,不能只是“未知生焉知死”。 |
|
临终关怀和现代高科技治疗不冲突 |
|
引人深思 |
|
palliative treatment |
|
常规治疗真的就像传送带一样,这个想法我很早就有。但是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表达方式。我甚至没有深入思考过,只是隐隐感觉那种routine的方式真的未必是好的方式。
思考死亡的优秀作品,值得再看。 |
|
其实做的很讨巧,用宏大命题讲述临终关怀 |
|
死亡的质量/医院是治疗可逆疾病的。观点以前了解过,但一手视频资料老人医生护工果然还是不一样。谈论死亡,拥抱选择,接受死亡,and then live life to the fullest❤️(老人将每周一次hospice作为离开家庭生活透气的庇护所还挺有意思 |
|
BBC地平线2020新冠病毒 |
|
比起在ICU度过最后的时光,姑息疗法也许是更好的选择。这是一种更早直面死亡、更早谈论死亡的选择。 |
|
"Die a better death. "
做好准备总是好的。
宁可肆意妄为地活十天,也不违逆本心地活十年,是吧阿絮? |
|
就国内养老和医疗保障现状及自己的收入水平,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安乐死给自己一个decent end …… |
|
看过~ |
|
“当我想到未来,我知道我时日不长,我确实有些担心,但我问自己'担心什么呢'。人终有一死,但我想我可以面带微笑”。
“做好决定时是什么感觉”,”当我下定决心,一切都不是问题了”。
“你会想说自己仍在努力地 每天从平凡事物中寻找快乐 让自己开心吗?”“当然 当然”。
“我遇到的大多数人都不惧怕死亡,他们只是害怕死亡的过程”。
“这都取决于你如何生活。这是我的人生,我会用我的生命做我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做别人想让我做的事情,我是一个人”。
“我坚持要在火化之前化个妆,我想以最好看的样子死去,简直是疯了,对吧”。
“我特别享受现在的时光”。
“我直观了解到 对死亡直言不讳的重要性”。
“问题的根本在于选择,而选择没有正确答案”。 |
|
一点不拖沓,直接有效地告诉观众,“姑息”治疗是改变生命最后日子的质量,甚至是数量。 |
|
#conquerurmind |
|
Q:老了以后如何保持尊严?
A:我死得比你早。 |
|
很浅 更像是疗养院的广告 |
|
只是对于病患的采访合集而已,每个人的观点大致是相同的,重复的内容太多了,使片子整体感觉就是一个人在旁边婆婆妈妈反复念叨那么几句话而已。 |
|
Palliative care/ Happier death / Naughty to the end / This is the end and it's fine. |
|
有点《最好的告别》的味道,不过这视频不如书本介绍的详细及令我深刻 |
|
在后现代话语潮流里,死亡变成一件好像很稀松平常的反叛。但生命是件远比想象中更庞大的事情。 |
|
I want to go out saying, "she was naughty to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