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世界最偏远的学校,走路八天才能到。来世界最纯净的地方,只需一首歌的时间。牧牛人和牦牛有如亲人般的牵绊,异乡人和孩子有如雾霭般的缘分。他们唱着圆满牦牛之歌,笃信勤劳的生灵会转世归来。哪怕冰雪消融,雪狮不会消失;哪怕教室坍塌,牦牛不会牵走。不知道汽车为何物的孩子,教会他牵系为何物。 |
|
藏语电影都有一股独有的气质,这部电影大致就是知识青年下乡支教的故事,因为很熟悉贫穷,看得我有些坐立难安。 |
|
在世界屋脊离天堂最近的地方 探寻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 也许幸福感来自于与世隔绝的天然屏障 但如诗如画的壮美风光和淳朴善良的牧人更添一笔教育的思考;导演算是不丹贵族 也是台湾女婿 村民女孩作为小演员着实亮眼 |
|
གློག་བརྙན་འདི་འདྲ་པོ་བཅུ་ཡོད་ན། དེ་ནས་ངས་རྫོང་ཁ་ཡི་སྐད་ཆ་ཚང་གོ ལུང་ནག་ན་སློབ་དཔོན་བྱེད་ཆོག་ཆོག་རེད། |
|
节制倒是挺节制,没有刻意地煽情,结尾不错,整体来讲,过于温吞,看完电影有一种吃了温吞面的感觉,看个人喜好吧。 |
|
今年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提名之一 ,这部不丹影片确实惊艳了我,朴实、准确、美丽、动人。一部乡村支教题材电影,却拍出了真正的美。片中从牦牛粪,到牦牛进教室,再到学唱牦牛歌曲,真实简练、是出色的编导创造。我近年看不丹电影是从《嘿嘛嘿嘛》(2007)开始的,印象深刻。本片使我对这个喜马拉雅山南麓邻国的绮丽风光和淳朴村民(完全和我国的藏民族一样的语言、歌声、心灵)有了直接的感受。当然这只是部导演处女作,朴实、美好也掩盖不了它单薄的缺欠;就和最佳国际影片提名中呼声最高的日本片《驾驶我的车》一样,丰厚、熟练的优点下,也存在着繁琐的弱点。它们确实都是好片子,谁获奖我都认同。资料中讲该片导演曾是个摄影师,也做过前面提的电影的制片人,而且是台湾戏剧家赖声川的女婿。难怪影片投资有我们中国公司。 |
|
一部被中文译名耽误了的好电影 |
|
非常的原生态。后来乌金加入了88rising,成为了一名说唱歌手。 |
|
རྫོང་ཁ་ལ་བོད་ཡུལ་སྟོད་སྨད་བར་གསུམ་གྱི་ཁྱད་ཆོས་སྣ་ཚོགས་ལྡན་འདུག ཞིབ་པར་ཉན་ན་ཧ་ལམ་གོ་ཐུབ། གློག་བརྙན་ཡང་ཡག་པོ་ཞིག་ཕབ་འདུག |
|
简单甚至非常套路的一部支教片,但你可以用所有的美好形容词来描述它,淳朴、善良、温暖,一切的美好都在这世界上最偏远的学校和村庄里。一批批支教老师来了又走,究竟对当地利大于弊吗?12.4@海南电影节第七部 |
|
朴实感人 人物弧光饱满 结尾男主唱歌以及片尾曲响起时我泪流满面 |
|
我想当老师,因为老师能看得到未来。 |
|
不丹之外是整个世界。再幸福的国民指数,也无法拦住年轻人奔赴远方的心。结局真实而无奈,世间哪有那么多卢安克呢? |
|
看的第一部不丹🇧🇹影片。我實在是不理解這麼美好的影片為什麼不能獲得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就像我實在不理解為什麼「駕駛我的車」能最終獲獎一樣。 |
|
从村小支教到驻场歌手,上上下下,都是大陆影迷过于熟悉的窠臼。但在窠臼之中,如回答何谓供养,前世是牦牛之类的台词,乃至村长一直催他怎么还不走(似乎毫不惊讶也没有情绪突变),都是在窠臼模式中,透露着无法抗拒的拙稚心愿——对教育的支持、期待与信任。对个人而言,不丹似乎与背面代表净化的高原不同,它太小了。小到当认真意识到,它和台湾一样大时,就理解为什么要安排七八天的跋涉行走。是的,连主人公都在抗拒着:那么小的,走形式的事情里面,不可能有大的东西。但电影告诉我们,也许还有——在白云游过雪山的那些时光之间。 |
|
3.5。要尊敬每一位老师,因为他们能看得见未来。欢喜传媒投资的不丹支教电影,标准的“第三世界”作品。主题是老生常谈的回归传统、返璞归真、文化保育、人生历练和成长,配合着原始的湖光山色,进行都市人的“自我满足”。原来不丹人也吃槟榔啊。 |
|
tag:不丹 2019。2022奥斯卡国际影片提名。首映伦敦BFI电影节,釜山亚洲电影之窗(我总有个幻觉是这片进了柏林新生代但真不是,不知道为啥……)。欢喜传媒参投,四舍五入也算中国参与吧……虽说是个不丹《凤凰琴》(同有唱国歌升国旗段),但观感其实很像个蒙古片(反而不是更形似的藏地片)。片子本身乏善可陈,剧作其实问题挺大的(好多线都不完整),不看完全不可惜。但是能抢下一个奥斯卡提名(而且是第一年不合规第二年又报名)也真是太有意思了。看似是一个不丹主旋律,但是第一宗教基本缺位(这个不在场太有趣了),第二又隐隐透着对“幸福指数”的吐槽,其实也值得聊一下。 |
|
被译名耽误的好电影,壮美的高原风景,纯朴的民族风貌,你学成归来,是想去远方追寻自己的梦想还是留下来改变落后的家乡?片中金帕叔说:“我常听人说我们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度,可是,像你这样受了好教育能肩负重任,身负国家未来的人却总想着去别的地方寻找幸福。”引人深思…… |
|
写实温暖。会想起去过的偏远学校很多细节,也想起喜欢的小说里不少场景。老师是可以”帮助触摸未来”的人,这句话略煽情。自己觉得,支教老师在现实层面带来的改变也许很小,对绝大部分孩子而言。但有人“选择去做这样的事情”本身是重要的。 |
|
要想黑颈鹤那样歌唱吧!今年到目前最喜欢的电影了,让我也重新思考所谓支教的意义到底在哪,电影给出的感觉与我的亲身经历相似吧,你能教的能做的其实寥寥可数,但往往孩子,大自然能教给你的,无穷无尽。不丹的电影总有一种超脱和清净的力量。 |
|
昨晚梦到赫胥黎《众妙之门》的两极之光,天堂里才会有的风景:灿烂的草地,绚烂的云,无比纯净的凯风,还有可爱的亲人…起床后还令我回味无穷。而今天看了这样一部纯洁的影片,不做作,不多余,一切都很自然、熨帖。不丹不是天堂,但天堂可能像不丹。 |
|
奥斯卡提名的精华都在外语片里。不丹,八天路程的世外智慧之地-鲁纳纳,医治世人心呐! |
|
观影过程中一直非常担心影片会为了升华让男主留在鲁纳纳,BTW,鲁纳纳在藏语里,or 在宗卡语里是 “在黑色的山谷” 的意思。鲁纳是黑色的山谷,最后一个纳则是一个修饰方位的副词,很庆幸导演并没有让男主留在山谷里,却抛出一个疑问:“既然都说不丹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为什么你们要选择离开这里?” 这是一句设问句,问题本身包含了答案。山区连一根粉笔都没有,甚至连纸张都算是奢侈,抛开环境的严酷,叙事把重点放在了教学设施极端匮乏之上。教育部要年轻人为国王效力,可国王是否为儿童创造了学习的条件,几盒粉笔,一张黑板,几本作业本并不过分吧?影片叙事看似温暖,却绵里藏针,把不丹国不堪的教育和年轻人在地的绝望展现出来。说到底,若不是因为没有盼头,谁愿意背井离乡受尽别人的冷眼? |
|
国内很多这种电影吧 |
|
清冽。 |
|
看这种原汁原味的异色小国的电影真让人开心。不丹很令人向往。 |
|
1.牛年偶然发现这部片名有“牛”的电影,制片国家/地区刚好又是「不丹」,豆瓣和IMDb的评分也还不错,所以就纳入待看片单,现在,它成为了我看过的第一部「不丹」电影;2.老师长途跋涉去偏远学校的情节联想到《那山那人那狗》《千星传说》,教室里没有黑板则联想起“带着黑板去教学”的《黑板》,关于老师教学生的部分又联想到的《孩子王》《蓝学校》《阿浪的远方》,…… 3.虽然一些故事情节走向与我猜测的不谋而合而缺乏惊喜,但漂亮的自然风景、纯朴的人文气息、原生态的生活歌谣……还是让我收获了不错的观感;4.最后老师没有因为孩子们的留恋和村民们的照顾而留下,依然远赴澳大利亚追求他的音乐梦想,然而却并不如意,…… 5.电影的结尾引发我的猜想:或许,未来,他可能留在澳大利亚继续拼搏?没准也有可能选择回鲁纳纳国小继续当老师教学?…… |
|
流水账,平庸至极,但班长佩珠蛮可爱的。我提交的藏文名(提交时忘记了句号),看海报时很纠结,是「ལུད་ནག་ན།」吗?还是「ལུང་ནག་ན།」呢?群友指出是后者,「Lunana」第一个音节后鼻音消失可能是被后面的/n/挤掉了。中文翻译做挺好。 |
|
不丹版的山區學校電影,前半較為刻意,後半變得坦承及純樸,當中圍繞著歌曲美境和犛牛,畫面及故事處理也不錯,教室裡的犛牛尤為搶鏡,某些風景食物和民族服也令我回想起不丹所接觸到的人和物,可一看 |
|
喜欢那些歌谣更甚于电影本身 |
|
一部由不丹贵族执导,中国影视公司投资,反映不丹国民幸福指数的电影。就是一幅简单的不丹风情画,基本上可以视作原生态电影了,毕竟连拍摄团队都是当地村民,如果电影里反应的是不丹人的真实生活状态,那我可以相信不丹是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ps:原来不丹的学校除了语文之外都是英文授课啊 |
|
目前奥斯卡名单中看的最舒服的一部,简单质朴又真挚 |
|
故事很老套造作,说教感也很强,加长版的公益广告,除了风景美丽毫无真实生活感,劝人当知青前,不如自己去当地生活几个月,电影也不至于这么悬浮。镜头语言也无甚特别,看这个不如看b站up拍的乡村生活,那才是更贴近真实的内容。 |
|
青年教师去“世界最遥远山村小学”任教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拍得流畅且感人,还有无敌风景可欣赏。想想这些小国家的影片,真让我们汗颜。 |
|
这种歌颂支教教师的题材和一板一眼的完成度,在中国一抓一大把,能入围奥外提名完全是因为国家小众吧。 |
|
山里孩子们脸上简单真诚的笑容,真的只有那一尘不染的蓝天白云和山野净地才配拥有。我们这些生活在灯红酒绿里的人,怎么也不可能体会到那一双双水汪汪的大眼睛背后的渴望和真切。这部电影尽管有点糙,但有一种久违了的、质朴的感动,难能可贵。 |
|
总是有一颗向往自由无欲生活的心,又有着一双舍不得璀璨俗世的脚 |
|
为了风景+1分=2.5 |
|
开头的中文简体大名有些突兀,诱导我步步逼近抵抗帝国主义文化侵蚀的主旋律沟渠,半路清空杂念后,就拥抱了不丹高地动人的村落生活,所有非专业元素收获的是更多的诚挚和亲切。 |
|
虽然主打纯洁,但其实还是商业电影。社会题材意义大于电影美学意义。教室里养一只牦牛这个立意好。还有独自唱歌的丹顶鹤。其实也是寻根之旅。但是对于我这样没根没有归属感的人又怎么办呢?文化冲突:城市—农村;现代—传统;科技—自然;西方—东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和物质一样,知识刺激欲望,增加人的虚荣心。问题:倘若在一个物质丰富、科技发达的文明社会,还需要人们集体互相帮助做一件事吗?科技其实就是制造分离的东西,不管是人与人之间的分离,还是人与物的分离(人脱离了与劳动资料、劳动工具的直接联系——一切交给机器去干)。该片还是很政治正确的,维护国家、传统的意识形态,但人家不丹毕竟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国家啊,所以也有不离开、拥护的理由;但中国呢?这么不幸福,人肯定会想出去啊……知足常乐。无知是福。简单的快乐。 |
|
支教题材的电影,肯定是走嫌弃、无奈再到认同、留恋的路数,不然不可能面世。但那些远离尘嚣的角落,就永远有足以触动心灵的纯洁,谁能抵挡得了孩子们纯真的内心呢?一眼望过,怕是此生都有隐痛的。《圆满牦牛之歌》真好,他们知道这天地间的供养,知道敬重苍生,知道感恩,知道满足,所以村长可以说不丹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国家,只是啊,见过繁荣,或者哪怕只是见过便利的人,又如何甘愿呢?这就是现实,或者美曰其名的进步。不过单从电影角度,奥斯卡选中这部,若非大惊小怪,只能是人文关怀极大加持。三星半。 |
|
“每个人心中的那份纯洁,宛若高山积雪、无暇的山峰,映照着我们纯净的心境” |
|
画面很漂亮,摄影水平极高,看着不像是一个小国拍出来的作品,文艺范人情味都不错,不丹的城市也挺现代的 |
|
令我歸隱之心又起。 |
|
【不丹】育人,也育己。最简单、直击人心的故事,也不曾用戏剧性的转折、伟光正的角色脸谱来进行任何修饰与美化;一点点自然的幽默,偶尔几句吟唱,进行下来相当舒服。会忘记那种强调来到这里展开工作是有多么地崇高与伟大的陈词滥调,而关于在这里如何找到了自己的诚挚探索。 |
|
不丹主旋律。完全满足外界无关者对不丹的乌托邦想象。不过,洗洗眼睛和耳朵也挺好…而且实际上,也有一点点移民视角呢...牦牛圆满之歌是真的太美了。 |
|
这里是被祝福的故乡,但是被祝福的人啊,为何要离开?这里有数不尽的野花,但是数不尽的人啊,在别处盛开。这里有忘不掉的记忆,但是忘不掉的人啊,为何要离开?这里有不一样的未来,但是不一样的人啊,去追寻未来。 |
|
“也许我上辈子是牧牛人”“也许你上辈子就是一只牦牛”。村长不再唱《圆满牦牛之歌》,直到他的牦牛回来。 |
|
希望这部电影能在国内上映 |
|
天呐,里面演佩珠的那个小女孩好可爱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