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夫比痖弦沉默,无戏可看,但总是解剖式的写作,划开树木和自己的肚子 |
|
跟洛夫的詩有距離。呈現不如《如歌的行版》。 |
|
导演的讲故事能力差强人意有点可惜。很多人会选择晚年陪伴在儿孙身旁,但洛夫却选择远离台湾,到那个能静下心写作的远方,把握人生最后珍贵的时光。他说如果有意识到灵感没了,一定收笔,但现在还没到时候。妻子也只好跟着来到了国外,洛夫说经常看着妻子推着推车去购物的背影,有次流下了泪,他说那个背影太寂寞了。片尾那句诗真好:“我来,主要是向时间致敬。”看时,我似乎找到了来到人间的一个理由。再摘抄一句:我低头向自己内部的深处窥探/果然是那预期的样子/片瓦无存/只见远处一只土拨鼠踮起后脚/向一片废墟/致敬 |
|
在迷恋诗歌的年龄,我应该也零散读过洛夫的诗,但没什么印象。看完影片,在影片中“读”了不少“断章”,仍喜欢不起来。感觉洛夫的诗,意象过于深遂、艰涩,我进入不了诗中的时空。洛夫也不如他的好友痖弦可爱,这从他孩子的采访中可以看出来——说到底,他身上的大男子主义意识蛮强大的。 |
|
补标 |
|
哭 |
|
太碎了 |
|
可惜了无岸之河这个名字,拍得又零散又空洞,导演真的了解洛夫的诗吗?
纪录片中的画面与诗的意象一点也不搭。 |
|
洛夫寫得夠好,但訪談是真一般,詩也不是自己讀的,細讀也基本沒做,導致詩和生命歷程的聯結如遊絲一般,遠不如瘂弦和周夢蝶那兩部緊密、紮實。btw,這個系列沒做商禽是一大遺憾啊。 |
|
有诗,有人生。 |
|
在方所放映时看的,开始的洁尘和洛夫对谈有点无聊,不过纪录片还可以。佩服老人家数十年如一日地潜心创作,透过他的人生故事,也看到时代大背景,平日里诗看得少,纪录片里面念了一些,听来还不错,有冲动想找他的诗集来看看。 |
|
还不错,他的诗算是我喜欢的风格,只是在方所看他本人没有我以为的善言辞。喜欢他写信附上的那句:希望你的那本经比我好念。看完还是有点想去看看他的诗集。 |
|
失望,没说出什么东西 |
|
衡阳的水床里已经消失了的水草,植被。谈起小时候嬉戏在水里从船底下钻出来。旧房子已经变成了一代名人故居。轰隆隆的战争从大陆到台湾再去越南,最后从台北到温哥华,只是搬了一个书房吗?推出去看到的景色已全然不同,心境的漂泊感依然存在吧。创世纪的老哥儿们都还在,步履蹒跚的问道你要去大陆了吗?向废墟致敬吗,用被岁月检验和洗涤过的灵魂吧,那颗年轻又苍老的心在想些什么呢?有意思的是,他是唯一不仅重提过去岁月,还在当下依然创作的文人,难得至极,一切重新开始但他还是勇往直前 |
|
太零散,像片段式的采访拼凑。但是空镜和诗文的结合美得我一帧帧截图,看完会爱上洛夫的诗。ps我好喜欢中间合唱的那段,不知道有没有单独的记录。 |
|
「向一片廢墟 致敬」 |
|
感觉洛夫的诗更加纯粹,但纪录片却平实到有些平乏,依然不喜欢痖弦。 |
|
创世纪三驾老马车那时都还在,现在铁三角已缺了洛夫先生。片中除了洛夫痖弦张默,还有家人,妻子琼芳,儿女莫非莫凡;音乐人钱南章;研究者刘纪蕙、李瑞腾;诗人尹玲等。儿时逃警报,青年的赴台及金门经验,创世纪时的青春飞扬,中年的越战体验,老年的回乡……漫长的一生、精彩的诗路,短短一个半小时很难尽数呈现。 |
|
画面非常美,无论是空镜头还是配诗文的 |
|
“我低頭向自己內部的深處窺探/果然是那預期的樣子/片瓦無存/只見遠處一隻土撥鼠點起後腳/向一片廢墟/致敬” |
|
导演小姑娘没什么思路,被受访人牵着鼻子走,基本就是电视专题片的水准。还说自己不想说到什么意象就去拍什么,明明就全是这样啊。哼美女果然就可以信口雌黄。 |
|
影片无新意 |
|
補標 |
|
他們在島嶼寫作:無岸之河 (2014) |
|
原来莫凡就是洛夫的儿子 |
|
戡乱生长出来的诗,平和了反倒停滞了…… |
|
2.5;应该是此系列最差,拍得清汤寡水、了无意趣,诗歌文本虽提供了现成素材可供展开解读,但缺乏所要表达的主轴,只会让这些金玉文字显得稀碎,可惜了;整体观感如匆匆流水账。 |
|
相對平淡。 |
|
精挑细选选了最闷的一集先看 他的诗只适合文字 |
|
神哦,你当看见,它在如何糟蹋你的话语。我的兽,逼我从窗口爬进教堂,唆使我,拔取耶稣掌中的血钉。炮火下写诗,石室之死亡。洛夫善用超现实手法,写诗时,先记下刺激事件的意象,再整理成篇。意象不可满,应该像插花一样,疏落有致,有意识地剪裁。所谓的诗,就是把最适当的字摆在最适当的位置。从湖南到台湾再到温哥华,不过是从一个书房换到了另一个书房,人如漂木,浮浮沉沉。你看,摩西走得好快,让后面的队伍全部灭顶于凶猛的红海。每个人都有要取的经,希望你的经比我好念。 |
|
无岸之河被拍成了一潭死水。导演是不是没睡醒?松垮的素材根本不成形,却执意分出章节,你以为这样就能造出美感么? |
|
以“诗魔”为名,为“诗魔”所困。在金门炮战的历史轨迹中,从历史经历中汲取当下的情绪,却也获得值得诉说的资本。
昨夜看完,差点忘却。谈个人理想,或者传播文化,似乎都没有。所谓衣锦还乡,更像年老时的一种探寻,既是仓促,又是冷清。坐在乡亲之中,是否他们能够与诗歌共鸣,我并不肯定。即便我在未知洛夫本人经历时,读完《洛夫长诗》,却也只对母亲这一主题有所感念。
与同时代的作者相比,洛夫或许只是平台的构建者。 |
|
有一种很浓郁的乡愁感,但没有拍出来。 |
|
看到昏昏欲睡,可惜了這麼好的素材。 |
|
气泡音是什么鬼东西… |
|
洛夫创造了台湾新诗歌,但此纪录片拍摄的太直白,缺少生活性,变成了访谈一样! |
|
这老头还搞过越战…… |
|
这个系列拍得最差的一部了吧。完全没有重点而言,变成采访式的流水账了。这系列的拍法一般都是两个思路:从生平入手讲作家的创作思路,或者从日常入手讲作家的创作环境。本片是前一种思路,但制作很糟糕,那些配搭纪录片画面的旁白和采访很令人出戏,也完全没有表达出洛夫的性格和创作理念。洛夫的采访也总是引申过多,发散性过强,让我想起在胡润实习的时候整理录音的痛苦经历。 |
|
“火来,我在灰烬里等你。” |
|
当年学写诗的时候,国内只有《诗魔之歌》一种洛夫的诗集,去图书馆杂志上尽量找了他的诗来读。去年买了他的诗全集。纪录片太浅,还是读老头的诗吧。中国的作家也好,诗人也好,老了啃自己老本的比比皆是,回过头吃老祖宗那点东西越活越迂腐的则更多。洛夫两样都没沾。 |
|
【21G/ISO/1080i/台版】
The Inspired Island-River Without Banks 2015 1080i TWN Blu-ray AVC DD 2.0 |
|
拍了个寂寞,要啥没啥。。。 |
|
诗魔——洛夫。我的面容展开如一株树,树在火中成长/一切静止,唯眸子在眼睑后面移动/移向许多人都怕谈及的方向/而我确是那株被锯断的苦梨/在年轮上,你仍可听清楚风声,蝉声 |
|
这一部拍得太差了,沉闷乏味透顶,完全不能与痖弦那部相比。 |
|
打卡 |
|
超現實人生。 |
|
内容不够 采访来凑 |
|
感觉在看乱序的PPT,辜负了这么好的对象题材 |
|
漂木的解说深深触动到我了,也许每个人生来都是一根漂木吧,人生而孤独,我早就接受这样的事实了。 |
|
【21G/ISO/1080i/台版】
The Inspired Island-River Without Banks 2015 1080i TWN Blu-ray AVC DD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