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姐姐终于又回归文艺片了。 |
|
表面讲一个自闭症少年和母亲的故事,实则在隐喻社会如何接纳和包容异己者的文化难题。中国社会向来有大一统的思想文化传统,人人都希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却与多元开放的现代观念格格不入。少数离经叛道者沦为异类,受到多数人的排斥和歧视。男主角的名字“修直”便隐含了类似消除异己的成见。 |
|
又是一部家有自闭症患儿的故事,但导演没有安排太多的煽情和苦情戏,在平淡中推进故事,有时候更能打动人心!还有就是小男孩演的确实挺好的! |
|
假得要死。至少声音也配得真一点。 |
|
siff #21. 三星半。方刚亮说,拍着拍着就越来越“偏离”表现自闭儿童的悲惨生活的路径了,因为他发现很多自闭儿童家庭里有的烦恼,正常孩子家庭里也有。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拍好了这个题材,胜《海洋天堂》不知几倍。 |
|
挺平淡的,而且旁白和故事都是各自的自说自话,没有互相交融的感觉。同类题材的片子还挺多的,都拍的不错,这个的观感就有点差,没体现出家人的心境,孩子也是只顾自己而没有体谅。除了个别几个演员表现还正常,旁白和其他演员都太素人了,很多段落演的很尬。 |
|
这才是所谓生活细节的拼接,但不矫情,接地气,有人味儿,形式和内容基本统一。。算是国产儿童片里出类拔萃的啦。。。。秒杀海洋天堂。。当然这种片子商业上注定是失败的。。。哎 |
|
方刚亮的牛逼之处在于把一个本来凄凄惨惨戚戚的故事拍得特别有童话感。张静初饰演的母亲和小修直、大修直感觉不像母子,像是前世的情人谈恋爱一样,充满了超现实感,她陪着他一起疯、一起玩,只有彼此知道对方的世界。这种电影不像国产片,如果是好莱坞电影,大家比较好接受,当然这也代表了国产片进步 |
|
阿斯伯格只是电影的一种元素,而不是噱头,这是最难能可贵的。导演艺术化的处理增添了张力,在不明真相的观众眼里,某些地方看似喜剧,实则悲剧。儿子回忆并寻找母亲特别理想化,正是从这样一个角度来体现自闭症照养者的艰辛。希望是个好东西,你需仰望才能看见繁星。他长大了她还没准备好—悲伤童话。 |
|
张静初演得驾轻就熟,非专业演员也挺自然。节奏整体挺好,只是有些平淡,没高潮。镜头和摄影也有点晕,真不习惯。“影子”似乎只出现了一次,到结尾也没有点题和升华。雷点:明显在广东拍的戏,群众演员讲得一口正宗广东普通话,结果说要带孩子到“离得挺近”的天津读书。。。 |
|
导演跟不上编剧,演员拖累的导演,三者几乎在三个不同的维度,自说自话,但是,剧本写的真不错啊! |
|
年度推荐!熊孩子成长故事,看到最后莫名其妙就看哭了!没有爱,怎么可能把无限的精力投入到局外人永远看不懂的关怀里面呢,而谁又能说她的付出是真的没有回报呢?从这个角度,每个人经历过爱恋的人都是自闭症患者。 |
|
是真事,却没有故事,全靠细节堆积。母子生活流加孩童的意想世界,去掉了修饰的白描,令观众站在了步步紧随的观察者位置。 |
|
修直“天才”的人设是败笔,编剧没有必要给患病儿童一个天才的设定。难道天才才值得拍成电影,普通人就不值得受到关注了吗?如果所有电影都把自闭症患者拍成天才,会让人觉得自闭症全都是天才,等于是在美化苦难。 |
|
D+/ 一个不受外界理性秩序规训的自主理性者在感性的生命体验中成长的心灵史。多叙述层隐含的对理性与感性的探讨堪称深刻。但是剧本的雕琢痕迹实在太重,小男孩的天才少年设定很有讨巧嫌疑,种种诗意都写在表面。整体依然距离真实很远。以及,张静初这一角色的经济基础一直很让人困惑? |
|
以为是母亲倾尽所有把自闭症儿子培养成天才的苦情故事,没想到意外地清新流畅,没准备好的母子分别,没留意过的时光飞逝,没大没小的标签和批评,都是最打动人的母子深情,拆扁桃体、拼魔方等暖心细节掩盖了五毛特效的缺憾,张静初演活了一个温柔又倔强的单亲麻麻,这种接地气的角色才最适合她 |
|
剧本扎实 拍摄碎片化 孩子的视角和内心独白出彩 张静初演技爆棚 其他演员台词略生硬 表现也不够自然 |
|
自闭症,母子情深这样题材很难拍出新鲜感,本片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手法平淡自然。张静初全程素颜,去掉了烟火气回归文艺片,母亲的角色塑造得非常棒。本片明年有望上映。 |
|
有细节却少了情节,有情感却没了实感。 |
|
这么好看的电影居然评分如此低。我看一半就泪流满面了。张静初绝对是我最喜欢的中国女演员,不随便接戏,饰演的角色也很有质量。里边小孩演技也很棒。长大后的儿子演技太差了,带资进组的吧? |
|
主题太自我表述,在抓共鸣的位置差一些,但是确实表达了一类人的处境,孩子母亲太可爱了根本不是表演是差劲的表现倒扣分。如果换个女演员,可以表达得更好一些。我到最后也没有看出是自闭症孩子,太不突出了,那个孩子关键时刻还能说对东西。整个都应该重拍!!! |
|
台词口音太出戏…张静初这十几年都不带老的???看时边上坐着个智力障碍的男青年…青年妈妈坐在身边,一直看管,深感不易… |
|
我记得十年前张静初是非常活跃的女演员,曝光率高人美演技也好,这两年却鲜少有她的消息,不过她还是一脸的少女相,都没变 |
|
这部被雪藏了五年的片子成了年初的最大惊喜 没有俗气廉价的煽情 而是用一种轻盈诙谐的方式去呈现自闭症儿童的视角 剧本和表演都特别好 真实细腻 令人信服 |
|
艾斯伯格综合症的表现主要有智商极高、但是情商较低的表现。以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了艾斯伯格综合症小孩儿修直的成长历程。妈妈田桂芳为了要照顾孩子修直 放弃了高薪的工作一心一意的在幼儿园照顾孩子。她阻止了很多事发生。诸如修直没有失踪、厨房胖嫂没被开水烫伤、幼儿园老师的裙子没有烧着… 但门防大爷的伞还是散架了、园长的眼镜碎了。她花费了整个青春陪伴孩子,经历了小学、初中、高中。最后,也就是电影的开始,修直一路奔跑的逃出了爸爸即将带他离去的机场,回到了那个“数学文盲”的妈妈身边。他不理解人类的感情,但是他知道他的妈妈是田桂芳、他爱他的妈妈。 |
|
自闭症儿童的故事,他们的内心世界 |
|
细节制胜的母子之爱,真而不煽,幻想段落玩尽风格,时有出戏,但整体挺带感。久违的张静初,被商业片消磨了太多锐气的她,这次演得很真切。 |
|
挺有趣的一部片子,尽管有些晃的镜头一度把我晃出戏,但小小的异想世界跟现实世界总是有很多爆点,有些实验风格的拍摄方法,让人想探究电影形式与电影文本之间的各种关系。 |
|
以为是残障儿童家庭温暖教育宣传片,没想到却是一个理科宅男的可爱之处宣传片。故事里南方环境特有的潮湿炎热,儿童视角的五彩斑斓与童话般的超现实,组成了影片又真实又美好的独特气质。它不是在讲述特殊群体的特殊关怀,而是每个家庭都要面对的爱的教育。数学文盲和理科天才,🧠构造八杆子打不着的两个独立个人,是如何慢慢在各自的成长过程中互相理解,学会了对方的语言?爱不是苦哈哈的无私奉献,而是即使知道我无法懂你100分,却永远不会停止去试着多懂1分。再年轻的妈妈也会变老,那没有耐心的我也要开始对她更有耐心一点了。 |
|
制片助理在身旁笑得很好听 轻松愉悦的状态让充斥喜剧元素的悲剧核更有力量 可惜翻到的诸多评论都恶心得如同时间都去哪儿了 |
|
这是我在银幕上所见到的最真挚最真实的母亲形象。不完美,迷糊,晕头转向。但这才是我理解的母亲,克服一切,笑对一切。这么多年终于上映,太不容易。片尾曲也是加分,用得好! |
|
天才还是傻瓜可能只是一念之间而已。剧本不错,平铺直叙地阐述自闭症儿童的成长历程,可惜碍于预算略显粗糙。但最大的问题还是演员,除了张静初和两位男演员,其他人演得都很生硬,虽然真实但不好看。还有因为电影是小孩视角推进的,所以男主台词很多,但他台词真是要了命了,完全没抑扬顿挫生硬到不行 |
|
修直作为特殊儿童,显然符合恋母情结的一切特征。对妈妈直呼姓名,李叔叔的出现让他充满敌意,内心呼声永远建立在“我喜欢田桂芳”上。虽然弗洛伊德较为过时了,但对这片子还很适用。影片的剧本能看出比较不错,但是转为影像后在表达上很粗糙,主观客体化镜头非常多余,把人变声也谈不上有多少美感。而且中间还违背了主观镜头的视角,后期与李叔叔决裂后形式上就越来越完整了。另一个俗套的地方在于,自闭症的修直就像那些好莱坞电影一样,有一颗天才般的头脑。这颗大脑的目的是创造一些本不应该属于本片文本的奇观,并且让观众分心,从无尽的苦难中寻找到一些慰藉和信心,但这样抚慰观众真的需要吗?我不是反对特殊儿童有各种天赋,我反对的是所有银幕上的特殊人群都是天才。 |
|
去掉旁白会好些。 |
|
“当我迷路的时候,为什么母亲每次都能找到我?” |
|
想起曾经对张静初的喜欢,那时候的她是我少数追看作品的中国女演员之一,那时候的我还为她也出生在福建而感到亲切,那时候的她还没有接演那么多让我嫌弃的商业片……虽然电影拍得不够满意(比如:旁白引用、幻想段落等有赞有弹),但却看得挺舒心,小修直的表现远胜过大修直,在的他身上看到我的些许影子……单亲妈妈独自抚养问题儿童是多么辛苦的事情,话说:田桂芳没了工作后怎么赚钱养修直?…… |
|
将生活中种种琐碎的片段与细节,以一种极度温情的线索,予以串接与组合,呈现出亲情与日常生活的伟大力量,足以消解和包容一切苦难。孩子的第一人称主观视角,透过各种夸张而充满童趣的镜头与声音处理,能够缓解日常生活叙事带来的戏剧张力不足,就连大量出现的旁白,也显得不那么突兀。 |
|
影片用细节把故事讲得动听 非常可贵的是 没有用激烈的戏剧化情节去博眼球 细腻之中不乏趣味 其实生活不正是如此嘛 即使遭遇了不幸 也要乐观坚强的面对 天底下为人父母的 都能深刻理解 自己的骨肉 从诞生的那一天起 就是一辈子的不离不弃 张静初母爱诠释真诚 感谢导演为我们带来了这个值得回味的好电影 |
|
想起那个岭南李安庄佳龙。 |
|
大超预期,可惜片名没取好。张静初演技大赞,日常里的鸡零狗碎拿捏得自然亲切。特地去查了一下,还没结婚怎么这么有带娃经验呢。小修直演员龙品旭是绝对全场最佳,让人恨到牙痒又痛到心软。儿子视角的画面和声音处理,不算新鲜但可谓匠心独具。在絮叨而不带情感的旁白中,依稀找到了点艾米莉的感觉。方刚亮的状态起伏太大,期待你的下一次奔跑。另外,没搞懂这片子为啥隔了近五年才上映。 |
|
张静初大放异彩的时候扮演少女,沉寂多年再次发声却只能扮演人母。我特别喜欢张静初,她的表演隐忍中带着一股倔强劲儿,那股劲儿拧着特抓人。可惜栽进蒋雯丽手里,最宝贵的十年却沉寂下去,接一些默默无闻的片子,实在可惜。
|
|
叙事流畅,不过分煽情,也有许多感人的小细节,儿童视角的幽默桥段,透着一点乐观情绪。不过关于自闭症的表现不知道是否准确,这方面的内容有点粗糙,没有建立出更有触动力的认知和理解的情境。另外除了张静初,其他角色都表演也挺尴尬的。 |
|
看完很想说一句:WTF?! 后期制作当观众是傻子么? |
|
琐碎的故事,低调的陈述。一个很自我的孩子,一个自闭症孩子的成长故事。难得不煽情、不“公益”,有趣俏皮,而又依旧能体会到母亲的艰难。五年后正式上映的片子,很惊喜。 |
|
两年前剧本大赛老师给我看的参考剧本竟然真的拍出来了!当时觉得场景的时空切换和主人公的内心呈现做得不错,惹!原来真的会被拍出来! |
|
处理好的话完全可以变成像《Wonder》一样成功的商业片,但是这个粗糙的文艺气质我也喜欢,张静初演得好,小男孩也演得好。PS,小男孩小时候的卷舌音长大后就不见了😂😂 |
|
火候不够 |
|
我不觉得这片子好,剧本有问题。可以打三星,听了导演表达两星。没有才气做有才情的事。 |
|
乐观的角度。张静初竟也有点洗净铅华的感觉了。 |
|
想看的时候发现,场次特别少,幸好科室组织一起看。就像纪录片一样,似乎没有太多的跌宕起伏,却又在各种细节上打动人心,展现出了AS小朋友的特别一面以及与长长人与之相处的难处,在两者重叠的世界里,包容接纳尊重再加上一点点幽默感,能让影子奔跑的更加轻松自如~~~慨叹好电影被雪藏如此之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