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望全世界所有的女性都可以得到她们应得的平等与尊重。 |
|
又双叒叕被问为什么没有结婚生子时,Gloria回答因为“无法在被囚禁的状态下交配”,got |
|
让我占个坑!摩尔姐姐也太像Gloria了,看过美国夫人后很期待这部! |
|
初中英语学到了"Miss"和"Mrs",这是传统的写法,美国女权先驱为女性创造了"Ms",一个仅仅表示“女士”而没有表明婚否的词。这部电影改编自格洛丽亚·斯泰纳姆的自传,她是美国女权运动的先锋领袖。电影讲了格洛丽亚的童年、少年、青年和中年四个时期,四线交叉叙事,甚至出现了四个时期的格洛丽亚同时出现并对话的超现实主义场景,电影中还有其他幻象和动画场景,可以说元素玩得飞起。但这些花样并没有给电影加分,甚至有点让观众不明所以,有点华而不实的感觉。格洛丽亚真实的人生比电影精彩多了,美国女权运动的先锋领袖,不仅让女性认识到女权问题,而且作为领袖人物带领女性运动。这样一个女人却丝毫不激进,也不愤怒,她平和、包容、智慧,现在这些激进的女权都应该看看这部电影,女权最主要的诉求是平权。 |
|
原来Ms的称谓是出于这段历史。百度格洛丽亚真人照,就会发现朱利安·摩尔是不二的人选。 |
|
本片如其说是传记片,倒不如是斯泰纳姆个人事迹的回忆剪辑,但本片所具备的女权意识和时代意义已经跨越电影本身了。前进的道路难免蜿蜒曲折,女权的胜利不是一场马拉松,而是一场接力赛。最后巴士在相同的路上一直转圈,这也似乎道出了女权之路的某些现实——在同一条路上循环往复,因为女权之路一直都在路上,一直都在前进。 |
|
意义远超电影本身的电影。四线混剪玩到飞起,同一人物的时空并置增加了自我对话的往复可能。摩尔阿姨酷到没有盆友,而真正的大女主竟然是Vikander。后半程受限于时间和叙事压力限于平淡,我们还远远在路上。 |
|
视角和时间线有所不同,但很难不在观影时把《美国夫人》当成参照物,进行某些可能无关紧要的比较。后者里永远无情slay掉共演的Margo Martindale对于Bella Abzug的精湛处理,让Bette Midler仿佛成了笑话;而Phyllis Schlafly作为某种反向视角来回溯运动进程,有酿出戏剧矛盾的天然优势。综上所述,本片反倒面临很多限制。接近两个半小时的片长,不同人生阶段的线性推进还有交叉其中的幻想、喜剧以及超出“成就复述”路线的设计中…想要装下很多,又试图捕捉类似《我不在那儿》那样“非典型传记片”气质;但除了为难Moore不停地切换妆发神韵,能留下的东西终究少了。但它的重点在于Gloria引言中的“路”,自己的、同胞的、这个世界的…她的精神铺成和连接了所有愿意为之奋斗的人。 |
|
几度哽咽!!谢谢你,谢谢你们!!苦难的一生,女人的一生!!一直在路上,不会停止! |
|
感觉导演在影片中不断酝酿情绪到最后爆发的过程,好莱坞味儿十足。也不由得让我一惊——美式传记里虚构情节虚构人物推波助澜搅动观众情绪的老套路是美国传记电影最让人不齿的地方,其实这个看似内心强大的国度好像不给自己打气就会瞬间倒地不支。回到立意本身,整体还是可以的,遗憾的是过于刻意突出性别对抗,女权运动不仅仅是女性自己的事业。艾西莉亚表现不错,摩尔一如既往地老道,这表演能力快成仙了。中文译名简直太传神了 |
|
「If you don't stand up for yourselves, how you gonna stand up for anybody else?」「I just realized something. I am one of those crazy women.」「If men could get pregnant, abortion would be a sacrament.」「If one person does it, it's illegal. Thousands do it, it's a movement.」「Our victory is not a one person marathon, but a relay race.」「We are linked. We are not ranked.」 |
|
喜欢不同时代的gloria同乘一车的概念。女权电影就像女权本身一样,总有人对它挑剔良多格外苛刻:) |
|
可以跟《美国夫人》搭配起来看,现实与超现实交织的四线叙事颇有趣味,中文片名结合了Gloria自传的标题,简直比英文原名更切题。将人生不同阶段的自己置于同一辆公路巴士里,互相对话、问答、安慰,呈现女权先锋何以成长为女权先锋,没有人生下来就是刀枪不入的女权主义者,定义你的不是上路时的自己,而是在路上的自己。Gloria的路程也是所有女权人士的路程,最后巴士上不同族裔、不同年龄、不同阶级的女性彼此交谈相助,巴士却在同一段路不停转圈,这画面直击要害,既温暖又冰冷,冰冷的是它提醒了女权运动的艰难与不易,温暖的是它展示了一代又一代的进步女性,不管在同一个地方打转和跌倒多少次,仍然选择并肩接力,选择一直在路上。 |
|
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危险的年代。 |
|
就知道是女导演。也预感到一定是评分被虚低。 |
|
很好的题材,但是剪辑有些凌乱。 |
|
极其有趣,我拍短视频会参考的形式风格。里面出现多次的特效形式,算波普艺术吗?“我很愤怒吗?可我更好奇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不像我?”(大意) |
|
最后的粉红帽帽,本尊出演。 |
|
传奇女性的一生,她依然在路上。 |
|
这样的电影再来一百部 |
|
真人出演的虚构纪录片,电影的时间跨度从童年不稳定的生活环境一直拍到到她过50岁生日,60多岁出书......四个不同时期的斯泰纳姆时而坐在巴士上,交叉对话。一条是70年代女权运动的发展行进之路,这部分充满了口号而平淡;一条是斯泰纳姆的自我成长之路,有些流于表面,缺乏更深层次的挖掘。最后,巴士上童年的斯泰纳姆说我们怎么好像一直在转圈?尽管巴士一直开着,但她们似乎只是在同一条路上循环往复,似乎道出了女权之路的某种真相...很难想象一个人把自己的一生投入到自己年轻时最初的冲动与直觉中,斯泰纳姆是幸运的,但我们凡人也难免觉得她辛苦,尤其是当她的言与行贯彻到人生的里里外外,备受关注时。其实,斯泰纳姆实践过来的一生在这个时代里永远都能予人力量,因为有太多实际的问题需要个人的勇敢与智慧在自己的生活中获得解决了。 |
|
剪辑比较花哨 时间又长 观影门槛比较高 但是值得看 |
|
斯泰纳姆这个传奇人物一生有多少真素材可供导演挖掘啊,为何拍得如此流于泛泛。反复且大量运用的超现实段落,非但没有将人物内心的挣扎时刻演绎得更加深入,反而剥夺了演员本身的发挥空间,有点浪费了优秀的选角。少女时期的小格洛丽亚灵气逼人,摩尔姨的中老年扮相也足够神似,妙笔是四个格洛丽亚同车的几幕。 |
|
米国女性运动先驱格洛丽亚·斯泰纳姆 Gloria Steinem-温和派的传记,非线性叙事结构,导演每次利用在路上(巴士)的机会,安排不同人生阶段的她与当时那段故事的“她”对话,帮助观众了解那个年龄她的想法,这个手法非常有趣(但对第一次了解“她”的观众可能不够友好,第二遍看的时候就可以比较享受了),最感动其中4个人生阶段(童年、青少年、青年和中年)的她齐聚在巴士里的那一幕;1970s对米国女生是很重要的一个阶段,1977年在她们的全国女性大会上,2000+议题获得了讨论并最终通过;“Ms”这个词诞生,是Mrs.和Miss之后又一个用于代表女性的代词,重要的是与婚姻状况无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进步; |
|
每个人都在有气无力应付事地表演,四线混剪真是敷衍,把女权运动搞成了混乱运动。 |
|
人物和主题二十颗星都不够,但是电影本身稀里糊涂五毛特效,开始我还以为是个mtv电影,下单买本书读更好 |
|
几段加入特效的嘲讽没把我笑死 |
|
三星半。不是太喜欢这种叙事方式,有些太零散了,但瑕不掩瑜,片中还是有很多让人动容和感同身受的地方。作为女性运动的先驱,Gloria的故事值得被世人所了解。还有就是,女性平权运动永远没有结束,不继续推动,很有可能就会倒退,Ms. 杂志首期封面所展示的女性形象过了几十年依旧没太大改变,不是吗? |
|
電影時間線太亂 無聊 以至於手動拉进度条觀看 |
|
难看 没有人味的故事 |
|
“当一个人做的时候是违法,当一群人做的时候就是运动。” 每次看到这些运动领袖带领人们走出阴霾的时候,都感觉如今踩的每一寸平等的土地,都带着ta们的热血和勇气,顿时我倍感幸运。为了理想中的那一天,我们需要与ta们永远在路上。 |
|
She deserves better. 平庸 |
|
导演在避免流水账叙事上做了诸多尝试,但结果仍然中规中矩。更喜欢前面坎妹的部分~ |
|
熟悉的套路 |
|
Ms之路 |
|
我们需要停下来长住一段时间,女儿需要上三年级了。不,旅行才是最好的教育。好乐观的父亲。 |
|
好多金句 @2023-05-02 18:25:24 |
|
许多个自己的设计太绝了。谁没有靠逃进童年的回忆喘气的时候,或者一次次回想搞砸的尴尬场景,悔恨错失掉当下反击的机会,幻想现在的自己会怎么完美解决。那么多个自己互相依靠,献出所有曾收到的快乐彼此取暖。父母关系的描写也太绝了。温情渗进结构性的剥削里,作为孩子要怎么办?母亲被压迫得失去了梦想和理智,你同情的同时免不掉轻蔑和厌烦;父亲是既得利益者,总有余力搞笑和宠你,你难道就受之无愧?女权片的刻板印象总是夸张、激进、苦大仇深、累,但看下去总是真实,真实,真实,全是倒映着我人生的细节。纳闷之处是格洛丽亚一直走下去的动力是什么?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很多,有同伴的女性更多,为什么只有她走了这么远?影片后半段人物动机明显力不从心了。已下单原著补全。 |
|
做专题片看吧还不错,导演导过Titus,我才知道… |
|
做一个先驱还挺不容易的,要牺牲很多东西,比如亲情比如爱情,哦不,应该是舍弃。特别是女性,那就更不容易了。世间的种种成功无不是舍弃的其中的一部分,而获得了另一部分成就的。这位说“一个女人需要一位男人,就像一条鱼需要一辆自行车”的女人在66岁打破自己的言论,走进了婚姻,成为了一条需要自行车的鱼。虽然如此,她依然是一位伟大的女性。 |
|
这都啥... 真是不咋样... 很难想象这片和Frida是同一个导演拍的... 尤为突出的是中间那个类似希区柯克的特效镜头 真的做到了让人尴尬窒息... |
|
我喜欢朱利安摩尔
这就够我给三星起步了 |
|
女主人公是牛逼的,影片是平庸的。近年来的传记片都充斥着混乱的剪辑和冗赘的画面。 |
|
很棒的艺术电影,新世纪最成功的宏大叙事,背景从杜鲁门延续到川普,涉及种族、种姓、堕胎、同性、女权、政治、宗教,但根在民主,让我们通过一部电影看遍最真实最多面的美国,以及大半个世纪的变迁。从小渴望安定生活的白人女孩格洛丽亚,一生都奔走在路上,影片运用黑白画面,借一辆时空交错的巴士,为分处四个人生阶段的四个格洛丽亚创造对话条件。格洛丽亚一直在路上,奋斗、生存、体验、创作、抗争,因为那个儿时的她——理想的化身,从未长大,她所为之抗争的,是她永远也得不到的东西。她胜利过,也挫折过,直到挑战神权,使她一败涂地。希拉里的竞选失败让她清醒认识到自己失败的人生。但她仍以最高龄游行者的身份登台演讲,目光不再坚毅果敢,充满悲悯。 |
|
除了童年之外 并没有比美国夫人多更多的内容 整体剪辑很乱 就算请了各个年龄段的演员来穿越对话 也并不显得更加有趣或者深刻 有点遗憾 |
|
够闷,不喜欢导演 |
|
三星半 挺特别的。就像赵薇说的,我没有办法那么激进,但总想让姑娘们处在一个更公平和善的世界里。 |
|
昨天看完美国夫人 今天接上这部 论人物塑造 剧情冲突 还是前者胜 另外4个年龄段的Gloria 感觉还是摩尔最像 |
|
片子拍的一般般,题材无须多言。加油女孩子们。 |
|
感谢先驱,你们太勇敢,太坚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