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 Forum 装置感极强的戏剧场景(面无表情读秘密警察讯问记录和还原窃听到的对话场景),与穿插其间的文献影像相映成趣。一个齐奥塞斯库反对者的死亡纪事。密布监控压抑与背叛的生活,与今天的我们又何其相似。 |
|
舞台 僵硬 一开始有趣 逐渐审美疲劳 不如光剪一个纪录片我也会看得津津有味 但是最末一场鼠辈最后的晚餐 突显光芒(大概只怪时代出生 看什么都心有戚戚 只想打破一个个愚蠢保守的逻辑闭环 消灭政治话术 |
|
用虚假的形式演绎真实的内容+用真实的形式演绎虚假的内容 |
|
#6900. #70th Berlinale#论坛入围,罗马尼亚点映场+导演-制片人等映后。7分,不算最好的拉杜·裘德,不过倒是他最近创作中对既得影像思考和研究的成果。1981年北方小城Botoșani一起“反动标语”案,由国家电视台在1981-82及1985年播出节目的档案影像,和根据此案改编的“Docu-theatre”的“re-enactment”构成,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舞台纪录片-archived footage纪录片。不过电视影像资料只是用于气氛创造,用了很多齐奥塞斯库的段落,跟案件无关,其实算是滥用了。对案件的搬演方面,因为有“纪录舞台剧”的底子,还是相当不错,很注重间离效果(还有一处暴露剧场机制),对小地方秘密警察的工作方式有着不错的展示。 |
|
是在舞台剧中插播propaganda footage和电视新闻还是在纪录片里插播现代戏剧我已经分不清楚。素材的使用异常自如,洛兹尼察是用历史影像写电影,DAU是用电影再造历史,而裘德在其中找到了有趣的中位值。 |
|
装置舞台和历史胶片组成的电影实验,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见证齐奥塞斯库时代的告密和迫害,就像一场草木皆兵的噩梦。大写在墙上的印刷体标语,隐藏着苏东剧变的时代预言。不是我说,导演的拍摄手法越发匠气了,观感还不如上一部... |
|
戏剧感与喜剧感包裹的民族历史。德国人要么热烈地跟唱每一首出现的歌,要么沉默地睡得很香。这段历史于我来说陌生遥远,但是谢幕前最后一个标语,不懂语言也能理解,“真正的民主”。与我们无关,与我们息息相关。 |
|
一种更加彻底的去演绎化和去加工化,反而是一种同样更加彻底的媒介自噬化。历史中的影像和照片所反映的信息是否实在,若不是,那么这一切的背后又躲藏着何种真相,同理,我们今天的回想又真的是准确而恰当的吗,可能同样也是为了让观者接受某一特定的观点和看法。关于记忆遗弃与拾捡的悖论,拉杜·裘德处在一个创作生涯空前的怀疑和探索相交织的节点,或许能从一个侧面引发出对电影乃至所有媒介属性虚伪与无为的思考,进而实现真正的档案意识独立和观众理性解放,成为能够站立在权利机器统治对立面的客体,让我们拭目以待。 |
|
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 ,
如果在春节联欢晚会上做诗朗诵,就是正能量,
如果涂鸦在拆了一半的废墟上,就是反动标语~ |
|
咒语般的电影。集体记忆的毒素挂满糖浆,嵌入个人档案,站在舞台中央,用大声疾呼的口号抗辩,终被血红的印章钉入死牢。 |
|
8.7 舞台上演员的僵硬表演是编排好的,电视机里一片祥和,歌舞升平的真实影像也是假的,可将两者结合在了一起,却产生了“真实”的情感:畏惧着旧时代的政治恐怖,又为完全的变革感到庆幸;而最终这种感觉又被另一层“纪录下来”的“自述”给完全摧毁。罗马尼亚真的改变了么?一切都在重新上演,舞台剧能不断重复,历史也是。在这场荒诞又绝望的谋杀纪实背后,拉杜裘德所想表达的远不止旧时代的罪恶。 |
|
期间穿插1981-1985年间新闻片、各种电视歌舞、访谈、纪录节目等充满活力,与刻意刻板的舞台剧搬演朗读风格成鲜明对比,可惜导演仅流于并置,并未深入探究不同历史时空、媒介表达、政治意识之间缝隙与张力。不断“打死老虎”和强化刻板印象是智识懒惰,无助于理解过去与现实。但,可能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机器要不断重复陈词滥调维系其运转及“民主自由就是好”的幻觉不管工人阶级有无饭吃房住。想起那部关于波兰拖拉机工人的纪录片里有位老人说:“民主是他们的民主,没人在乎工人阶级”——被摘桃子的波兰工人们。 |
|
不能算我很喜欢的叙述和表现方式,但确实是引发人的思考甚至是不安。这个故事穿插的当年真实的有propaganda目的的影像片段里有太多的似曾相识,我愿称之为一些曾经同政体国家的共享美学。当然会忍不住去做一些类比归纳,但那个男孩走向自己的最终结局并不会只是因为单一的社会国家因素(虽然这确实是很大的一部分)。和主线故事无关部分的影像资料,有时候因为太零碎而没有目的,有些恼人,也破坏了一些戏剧叙事的流畅性。3.5/5 |
|
诵读的共振。 |
|
Kafkaesque forensics |
|
裘德在《野名留史又如何》之后的再一次影像实验,这次的冲击力显然不如前一部。80年代反动标语案件的舞台剧重演与当年罗马尼亚政府宣传片的并置,他似乎没能确切建立起两类影像之间的联系或对比意义,导致观众产生疑惑:这是在质疑影像的真实性吗?为什么不直接用纪录片形式还原当年的案件呢? |
|
Humburg 2020 好看!舞台剧+纪录片的表现形式,为了再现40多年前齐奥赛斯库时期的图景引用了’securitate’的档案,再现一场悲剧。既是一个个体故事的引申,也用此讽喻极权政治的滥用。拉杜裘德对舞台剧的运用更偏重“离间”效果,这也与他对历史的整体态度有关。实际上他在避免提及过往的伤痛,而更希望通过创造一种亦真亦幻的超现实风格来反思历史,而非绝对评判。齐奥赛斯库的乌托邦亦是媚俗的极权想象,这一点裘德把握得很精准。 |
|
一个齐奥塞斯库反对者的意外死亡,对于装置、戏剧与电影形式的混用彰显了拉杜·裘德在媒介上触碰自由的野心,历史档案的复制与重建,主观移情与客观陈述的跳转,都基于这一明确的目的性。但可惜即便在形式上花火四溅,影片行文却让让人止不住地感到审美疲劳,也许这种“疲劳感”也是导演追求的效果之一? |
|
非常好看。为了一个高中生动用了成百上千人,花了几十年时间,真的是相当荒唐。拉杜·裘德拍纪录片的办法真的太多了,如果说《火车的出口》是用最简单的方式达到最沉重的效果,《大写印刷体》就是用最花哨的方式达到体现最深刻的含义:舞台分区把几个空间和势力有效组合,角色扮演让死去的档案活了过来;剪切成为导演体现态度的关键,对于政治宣传立马切掉毫不留情,对受害者给足所有时间令人感受。中间穿插各种各样的历史镜头看似毫无章法,实则侧面完整展现了齐奥塞斯库时间的政治社会环境,而且极大增加了趣味性。结尾非常悲伤。 |
|
算观看之前没有足够多的准备,导演依然成功地让我大吃一惊,在叙述故事的同时加入如此多的真实的纪录片段下,非但无半点的突兀——无论这些片段是彩色、黑白抑或是无声的,还成功地产生了对于影片叙事的整体而言的连贯性与对与以年份为划分的段落与段落之间的互文性。我从未想过有如此充分饱满的拍摄内容和原始记录材料相互支撑的呈现,更没想到呈现的结果能够如此贴近文本的同时又跟Documentray/Essay Film拉开了非常远的距离。它们都归功于导演精准且有的放矢的组织编排。 |
|
我希望我的🌍只有我认识的人🙂 |
|
no use working with cowards,吃人时代普通人的循规蹈矩造就了鼠辈之恶,舞台剧效果不错,浮夸风的宣传在今天看来处处都是笑点,断手还要继续工作的画面实在太可怕了 |
|
B+/ 相比《野名》的另一种与好莱坞式批判拉开距离的方式。并非所谓的“个体”发起一种天然又必然的反抗,而是权力的话语本身就给出了“个体”的模型,并召唤、培育着强有力且与之接合的“个体”(各种历史影像实在是刷新了我对很多“新”东西的“旧”印象)。因而档案与舞台成为最佳的展布场所。一方面能够揭开社会运转中无数游动的中介——这些中介同样是“死”与“生”交缠的点——从而瓦解单一的权力想象;另一方面,在走马灯一般的舞台切换中,在缝隙中,联结出结尾那超出扇面/镜头/档案记录者的空间——这是昭示无权者的权力创造因而也难逃被追踪被消抹的空间。当然,既然引用了《声名狼藉者的生活》,恐怕仍然缺失了一个出示姿态的时刻——但更有可能的是,拉杜裘德并不相信这个时刻能在电影中被实现。 |
|
剧场里分切的大转盘布景即是游乐场里的旋转木马,已经停止了转动,只能看到静止的独立扇面,在扇面与扇面之间嵌入档案影像填充缝隙,以此成为四维场景。 |
|
3.5 用一种特别的形式呈现历史,虽然无法共情,但对自由和民主的追求,可能会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永远都不可能停止的事情;尤其当你来自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度。 |
|
2021年3月,获得金球奖最佳导演而备受国内瞩目的赵婷因其在2013年接受美媒采访时说的一句“那里遍地谎言”而遭国内网民疯狂攻击。甚至还没到电影里这个喜欢听自由欧洲的学生那般“激进”,甚至不需要秘密警察的监视,先天的敏感神经驱使人民主动进行比官方更严苛的审查,并娴熟的使用舆论暴力和权威封杀解决本来仅是观点之争的风波。年轻人愤青几句罢了,你们在害怕什么。比起政治的迫害,亲友的背叛更让人心寒,比起bigbrother在看着你,everybody在看着你更是赛博朋克味儿的绝望 |
|
呈现罗马尼亚1981年的反标案,取材于秘密警察“当事人的交待档案”与监听记录,背景混剪的当时的一条条新闻简报里则是“祖国一片欣欣向荣”……过于真实! |
|
相互映衬的手法干练 但通片看完也算是干涸了 中段开始焦点凝练 结尾也算是普普通通 那几个棚内置景 开头就从墓碑到结尾算是扣题了 |
|
结构清奇 |
|
形式:根据档案还原的调查过程与电视媒体影像——调查段落逐渐集中强化,媒体影像为歌舞——媒体影像集中强化,调查反馈插入——(死亡)声画分离,秘密警察辩白与资义社会即时实景——(亡者言论试图作为回答)大写印刷体记录图像 |
|
對歷史的追索和對形式的活用,拉杜裘德已經是我的知識分子型導演第一名了 |
|
爱是争取来的,但她连试都不试,我们的关系只会越来越差。 |
|
9.0/10 |
|
7.5/10 |
|
用舞台剧的形式还原父母与“境外势力”儿子的对话,母亲与儿子面对面对峙,母亲与父亲面向镜头述说在齐奥塞斯库统治下家庭的遭遇。一个“境外势力”份子之死,折射的是各个极权国家统治下相似的个体处境。大量穿插其中的黑白纪录影像还原着当年的时代与社会文化面貌,最后曾经的权力守卫者们在“最后的晚餐”上表示他们当时的一切强权行动不过是奉公执法、恪尽职守,这颇有汉娜.阿伦特所说平庸之恶的意味。 |
|
8.5#不得不说裘德的每一部政治电影都很震撼,这一部明显是 倒霉性爱 的低配版。舞台剧式的情节与历史资料的蒙太奇,描述了一种齐奥塞斯库的罗马尼亚独有的荒谬。但形式上还是过于单一。渐渐地我也对罗马尼亚历史产生了兴趣 |
|
【C】依旧是拉杜·裘德一贯的政治檄文,舞台剧式的场景扮演插入历史史料的素材选择,有些过于实验,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内容阅读难以琢磨,形式带来的新鲜感很快就消退了,尽管主题一贯的容易引起共鸣。 |
|
30分钟睡,啥也没梦见 |
|
比较风格化的影片,根据一部话剧改编。不过与其说是一部故事片,不如说是一部另类纪录片。其故事及台词,均是来源于罗马尼亚秘密警察的案卷,是一件真实发生的事件。影片中又穿插了大量当时纪录片及电视中的镜头,与演员所念的证词、监视报告及处理说明等,形成互文,说明并丰厚了故事的背景。齐奥塞斯库晚年统治的情景,成为很多影片的灵感来源。 |
|
#WEB(8.3/10)
柏林补课06。仍然是一贯的知识分子电影。将两种截然不同的影像材质并置,舞台剧的仪式化间离表演,体制对身体的规训呼之欲出:在极权语境中,表演早已不是艺术行为,而是一种生存策略。档案影像提供了反讽语气与观影趣味。 |
|
- 观感很难形容,虽然深知此片是通过用许多形式上的手段去刺破()的“无聊”来变得有趣的,可在欣赏其组织力的过程中难免会——感到无聊/煎熬啊!仿似一股被妆点过的尸体散发出的难以掩盖的尸臭味。(显然,这不是作者的问题,问题在于**本身)另外记一下人物的表演状态,正如它在开篇所展示的那样,所有的段落都布满了僵硬感,人物“播报”/“交代”/“报告”着自己的经历,表演是与档案语言相匹配的档案表演,人是“文件”;此外,剪辑特意保留了主持人在面对镜头时特有的僵滞,台词结束后,人物会继续僵立一段时间,仿佛在等待摄影机关机,等待镜头后的人发号施令,而这种时刻意识到摄像机的余白状态,不正等同于时刻意识到“领导人”/“监察”的状态吗?“被拍摄就是被控制”,相机前的人质,恰恰也是大哥大的人质啊。 |
|
浮世绘,另一种杀戮演绎 |
|
采用半纪录片半现代剧的形式,讲述罗马尼亚齐奥塞斯库时代,一个青年学生在时代“美好”背景下的反抗之殇。现代剧直白地展示与这事有关人物的自白,同时用纪录片表现当时人们的欣欣向荣来反讽。 |
|
图片及影像等历史资料,与现时戏剧访谈式样的还原相结合。拉杜裘德站在柏林墙的废墟里,难辨记忆与事实的差别,迷失在同样繁琐诡谲的伤痛中。 |
|
#BerlinaleForum |
|
拉杜意义>影像的实验作,看到中段就已经开始疯狂走神了,但有生之年真想这样书写自己的记忆。 |
|
补,12届黑眼圈电影节 |
|
《大写的印刷体》1981年北方小城Botoșani一起“反动标语”案,由国家电视台在1981-82及1985年播出节目的档案影像,和根据此案改编的“Docu-theatre”的“re-enactment”构成,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舞台纪录片-archived footage纪录片。“无关”的齐奥塞斯库 |
|
3.5 12th BEFF 政治隐喻强烈加上表演让步于文本,总是让我大脑一直在转动,前半部分很难进入状态,直到男学生出场才真正看进去。如橙子所说,确实是好像有什么可说但又说不出来的感受,整个过程好像在观看一场真实情绪与言语间离的话剧。 |
|
独特的表达方式,而一半以上的情节只是用独白或是单调的对话表现出来,看得让人昏昏欲睡,以至于深刻的主题被极大削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