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说法学教授不能流量化,我表示抖音上法律半吊子的普法简直是误导人。不要再让劣币驱逐良币了 |
|
当许知远说到我们年轻时相信的东西,觉得这是未来的方向,现在才发现那是一件多么边缘的事情。罗翔沉默了,连续夹了几口菜。有那么几秒空气都凝固了。也许这几秒的沉默才是这个节目最好的注解。 |
|
我们活的那么拧巴 不就是因为心中理想主义的那团火还没有熄灭么 |
|
还有什么比两个拧巴得的知识份子用长难句聊天更迷人的了呢 |
|
罗翔如此通透,又能时刻自省,这种态度令人感佩。罗翔是精英文化的代表,五条人是庶民文化的代表。罗翔是在既有的规则和秩序之下引导民众,五条人则是希图逃开规则,凭借“出神”迎接新鲜感,做出更加自由的音乐,达成更高的成就。两者都是如此有趣的人,罗翔看自己的讲课小视频,也能连刷一个多小时;而五条人为了看起来像知识分子,会在炎炎夏日坚持不脱下那件刚买的西装。都是非常有趣的灵魂啊。这两个人能在2020大火,是网民之福。 |
|
罗翔把这节目带到新的高度,比之前的几个哲学家表述得更直接和真诚 |
|
罗翔这期对谈的内容,如同他的法考讲座一样深入浅出,令人智识愉悦。两个90年代理想主义的遗民,面对新时代技术与规则的变化,作为公共知识分子和法学专家,本身却有许多他们深感困惑的事情无法解答,如同道德与法律的争辩一样,许多事情游走在正义与灰色地带本身就难以自洽。两人对谈中多少次的语焉不详、欲言又止,既是对时代更迭背景下的心照不宣,但更多是无可奈何。当法律照进现实,黑色、幽默、悲伤和荒诞似乎更贴近真实生活的原貌。 |
|
在这里,罗翔老师露出了胆怯的一面,露出了学术的一面,却依旧保持冷静。
“在人类所有的美德中,勇敢是最稀缺的。”
“一个人真正能影响的人其实很少很少,很多人所谓的被你影响只是片刻的感动,最后还是投入到自己以前的生活。”
“我们都认为自己相信的东西代表了未来的方向,后来发现我们相信的东西是如此的边缘。” |
|
许知远老师能不能匀一点头发给罗老师,不然给我也行 |
|
其实我觉得这节目还是挺危险,不知道有一天会不会被管起来。虽然许老师态度看似和气(甚至有点扭捏猥琐),但是如果按照访谈的文本细节,节目其实充满了对时代的讽刺,批判,甚至谩骂。许到底还是个隐藏的摇滚青年。 |
|
看了第一期罗翔老师,所以仅评价第一期。因为我本人也是法学生,所以对罗老师讲的许多点存在共鸣,确实法学界存在故步自封、自诩精英化由来已久,在回应时代课题时常常高冷的缺位,导致法学生也有一种自傲的倾向,这时候罗翔老师所体现的始终自省、清醒与谦卑就尤其难能可贵,他提供的一种接受不完美但始终追求至臻至美的思路也许能让我们的理想主义与现实暂时和解,去相信“我们画不出那个完美的圆,但它是存在的”。 |
|
郝蕾这集太破防了。“老许,我还想说更多细节。”“我们私下聊。”许知远这一句,犹如卫生员及时按住了一个战士向外喷涌的血浆,拢住了理智溃堤后漫出的当年那个小女孩痛苦的灵魂碎片。 |
|
看了罗老师那一集,勇敢是最稀缺的美德。 |
|
总觉得罗翔的表情很悲凉。好多事情也不必说,就认真地做,然后看看会发生什么好了。许知远说:“其实中国人活得很奇妙,每个人都活得很现实,但其实好像对真实的世界又都不感兴趣。”后来仁科说他太喜欢钢琴了,他想买个好点的钢琴,又没有可以放的地方,但是他对买房又不太感冒。我们面对的是这样的问题:如果要活得很“正确”,就要放弃想法,因为只要稍微一想就能发现其中的荒诞;如果活得稍微自我一点,又要被迫离开现实生活。 |
|
许知远本身的发问一般 但罗翔老师说的太好 尤其是对法治制约权利那一段 包括对司法程序的解释 获益良多
五条人这期就显示出了许知远的弊端 仁科和阿茂虽然能聊 但是缺少一些深层次的发问就让五条人变得不知道聊什么好 其实深挖五条人你会发现很有意思的东西 说的不好听 许知远有点装逼了 |
|
第一集对谈罗翔,许知远越来越会聊天,罗翔确实具备那种观点输出的魅力,知识分子的自省与对当下社会的审视警惕,通过知识、思考来不断反观自身与现实。许多观点洞见颇有启发意义,限于节目时长的原因,更期待两人能来一次彻夜长谈,相比碎片化的输出,我们更需要沉浸式的思想漫游。 |
|
仁科,十三邀史上靠许知远最近的嘉宾。 |
|
罗翔老师对规则法治的那段阐释真好,大众的朴素正义和道德观,其实不利于公共领域的思考。人的有限性这一段感触很深,其实我们都只是在自我表达,而不会对他人有太大的影响,片刻的感动只是观念上的认同。谈论抽象事物的对话,总是令人着迷。 |
|
许知远说自己按部就班,喜欢和羡慕五条人的“打破”,阿茂抱了抱他说他现在也很酷时候;仁科说自己喜欢钢琴,想要一架好的钢琴,却没有考虑要不要有一个房子放它的时候,我的眼泪就控制不住了……自由和有趣的灵魂啊 |
|
我太期待五条人了,看完觉得十三邀刻画的五条人未免过于“普通”,像贾樟柯电影里街上游荡无所事事的人。他们的音乐性是通过观众表达的,而面对一个标准的知识分子,五条人的知识性变成了日常生活的活思乱想和自我学习的野蛮生长。 |
|
郝蕾真好 |
|
好看的。徐皓峰跟他真誠地講了那麼多,許知遠的反應卻是,「釋迦摩尼本來是個導演是吧?」,他完蛋了,沒有慧根,所以看多少書都會痛苦和困惑 |
|
五条人这期,仁科在说的时候,许知远反应的最多的就是“嗯嗯嗯”,相比较隔壁节目的访谈,道长就真诚得多。 |
|
陆续看了《十三邀》第五季,还是网综里的清流,“大富之家”出身的陈传兴、懂武侠的徐浩峰,本人似乎比他们的电影有趣,会读书消化好,有自己的世界;罗翔的法学不好展开讲,但能令人思考;理性的演员和感性女人郝蕾,自信和放松,哭泣和笑容都是自己。以上是本季最佳。五条人、王宝强有蹭热点打广告之嫌,基本打酱油,没有多少干货;胡润的采访点到为止,提点了财富与大时代的关系,也许榜单见证了历史……什么?十三邀市值5个亿了,你相信胡润吗? |
|
錢理群用「無真相、無共識、不確定性」來概述當代世界十分之簡潔入肉,最後錢老坐在公園裡恬然自在,許知遠又忙不迭開始總結中心思想,當時真想摑許知遠一巴 |
|
转发王宝强那期下方的评论以做为短评:“许老师能根据对方关键的生活经历,选择拜访他的家乡、工作场所,而不是约到访谈厅里。站在恭敬拜访者的角度去观察、请教与对话,保持倾听,示范给我们的是如何真正了解他人的方法。在这样尊重的大氛围下,访谈对象比较容易流露出真诚之心。这个“真”对观众就实在珍贵了。” |
|
罗翔太有魅力了,太通透了,而且是那种不装逼不圆滑不露锋芒的君子风范,而不是李诞为代表的小人,那种通透却堕落,唯恐天下不乱浑水摸鱼赚钱混日子。道理说透了大家都明白,人都是有设定的,像苹果设定和华为设定其实是一种设定,有人看透了这个设定于是觉得一切都没有所谓,享乐赚钱搞娱乐,喝酒耍泼人间不值得,还有些人明知人生悲凉有局限,画不出完美的圆,却依旧相信完美的圆存在着。十三邀是个好节目,让我们看见各种各样的人,一打开就想一口气看完的好节目。 |
|
这个不定期更新的节目,需要人持续关注才能看到新集,也是终于结束了。许知远真的变了,变得更有包容性了。对101那期非常疑惑。采访偶像实在是没有什么必要,怎么可能讲真话,怎么可能聊深?也非常讨厌吴国盛那期。推荐罗翔、五条人、赖声川、郝蕾、傅高义,和钱理群。 |
|
郝蕾终于来了。看完之后觉得自己和她有着太多相似的情感体验,包括那些敏感而可怖的自我觉知,很多时候我甚至害怕诚实面对它们。但郝蕾是相当有勇气的,尤其当她说到自己的父亲母亲,内心深处的伤疤再次被泪水浸泡,所有成长经历中的细节都向她涌来。你能理解这种感受吗,她说自己在非演员身份时几乎不会流泪,但那些积压已久的情绪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出口,她眼神恳切地凝视着坐在对面的许知远——“那个残酷你是不能想象的,你随便问我”。面对郝蕾如此赤诚相待,许老师点头留下一句“我们私下聊”,这一份难得的本真还是被人保护住了。 |
|
许知远老让人觉得他很敷衍 |
|
郝蕾这期,第一次感受到了许知远的笨拙和温柔。 |
|
许知远发挥最好的几期果然都是知识分子,陈嘉映,项飙,许倬云,罗翔。 |
|
新晋顶流网红罗翔一出,立马拉高了《十三邀》第五季的道德尺度。为什么不是法律尺度?因为法律需要自上而下普及,而道德却只能自下而上针对个体。这一季的这一期太重要,罗翔为那些自以为「我思故我在」的思想者们好好上了一课,这个身材高,情商高,智识高的法律人,让我们见识了,所谓人究竟可以通过自我教育的方式自我成长至多高。一个是默许自己的精英视角带着偏见看世界的采访者,一个是接受自己的无知努力走出偏见的受访者。不知看惯了镜头,赚足了虚荣和感动的许老板还会不会照镜子,哎呀呀,好替「单向街」的老板脸红哟。那位城邦中的「双向牛虻」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智慧。智者自律,而知者则善于自洽。按罗翔老师的话说,那是自我欺骗和自我麻醉,同时也会让追随者和崇拜者陷入这种幻觉当中。自律与自洽有相似性,但不具有相同性。 |
|
郝蕾的那一期好令人动容。 |
|
罗翔|郝蕾|陈传兴,照进内心的光。 |
|
昨晚看十三邀跨年。那些影响过罗翔的人与书———林达、贺雄飞、柏拉图、马丁•路德•金、林肯、甘地、哈耶克、沈家本……也曾深深地影响过我啊,觉得我们是同一类人,有着同样的精神DNA,双向的牛虻,温和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
|
“老许,我想讲一些细节。”
“我们私下聊。”
这一句话,突然就戳中了我内心柔软的那部分。
相比第一季许知远采访姚晨的时候,我感觉他更温柔了。
以自己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必然带着偏见。但我希望,我们可以尽量理解那些不同。 |
|
我居然渐渐的开始能够受得了许知远的高知气息了。 无论从嘉宾的选人广度或者聊天的深度 十三邀就是现在存活的访谈类节目的南波湾了。 |
|
不诚恳的许知远 |
|
想评2021的,没有,就来评2020的了。拍摄和剪辑还是那么烂,无所谓的瞎摇,突然的拉近拉远镜头,连曝光都控制不好,坐着的访谈也能曝光时高时低,剪辑上的瞎拼凑,唯一的用心就是给许知远磨皮调亮了吧。几年了,摄影和剪辑能进步一点点么?!许知远还是那么别扭+文邹邹。相对于文艺装逼青年,我更喜欢罗翔这种背着手走路的。 |
|
将郝蕾的故事留给郝蕾,是整个十三邀的核心。 |
|
看仁科把许知远聊得一点脾气没有可真是太爽了啊 |
|
记一些关键词。勇敢,最珍贵的美德。道德是自律而不是他律;道德完美主义,积极的消极的。虚荣会带来短暂的快乐本质却是痛苦的。m耶,罗老师也喜欢陀老。专辑等充了VIP再康QAQ |
|
第一次看十三邀是张亚东那一期,两个人也算多年好友,都是严肃的文艺爱好者,相谈甚欢。这一季看了罗翔和五条人,感觉有些干涩,主要还是对于许知远的采访上面:在和罗翔的对话上,他一直在试图强调“我们这一代人”与“b站一代人”的区别,——无论是采访上罗翔课程的青年还是回到书店,并试图找到让罗翔从技术主义走到“现实”的转折点(虽然最后罗翔拒绝了回答),感觉这个采访是干瘪的,许知远适合与自己心目中认同的同类人进行对话,但是罗翔老师反而是更加亲近90后的一代,用知识来亲近而非观念上的共同体。五条人一期也是,好的对比例子是道长那期《八分》,他可以把荒诞的五条人引导到荒诞问题的讨论(抓住了他们的哲学核心),但是十三邀没有做到,只是泛泛的聊天、讨论许老师关心的所谓的两代人的隔膜。 |
|
看的罗老师那期。
双标 表扬和批评
苏格拉底-知识已在心目中,才会真正认同。康德-人类的原初设计。(出厂设置
德国的东西都入不了门哈哈法律的神秘
泛道德 道德是自律。相似而不是相同。法律是最低的道德。司法一定有错,通过程序让人们接受。
有限性,一生在走出偏见。人最大的痛苦是无法跨越知道和做到的鸿沟。我思故我在的幻象。知识是有槽的,门槛
技术主义者。虚无 行动在言语多一步可以摆脱虚伪的自我控诉。虚荣带来痛苦。人最大的问题是喜欢高看自己,贬低他人舞台
片刻的感动。投入大量时间的真正接触。苏格拉底-知识分子的特点做城邦中的牛虻。法律人,警惕权力,提醒百姓激情的界限,警惕自己不要有太强的个人崇高感。接受事与愿违。现实主义有瑕疵的善。不能退回相对主义
我们画不出那个完美的圆,但它是存在的。真挂不上号啊 |
|
罗翔:
对于你懂的东西,你才会真正的认同。
我们必须要认同,道德是自律而不是他律。
只能尊重自生自发的秩序。
人最大的痛苦就是无法跨越知道和做到的鸿沟。
每天不可能活那么清澈的
行动比语言多那么一步。
每个舞台有每个舞台的意义。 |
|
仁科在说,许知远在听。阿茂在听,许知远在说。 |
|
对谈节目干嘛搞这么多机位花叉着剪 |
|
看过王宝强那期。 |
|
看完了五条人这一期。
1.五条人是否代表庶民文化其实不一定吧,我觉得他们有市井的成分,但也夹杂了很多不一样的思考,可以代表的不只是庶民文化
2.仁科好可爱啊,说话的时候一直盯着许知远,不过许知远为什么不看他啊。
3.许知远懊恼自己的生活太过“正常”这段其实我也有共情,但我自认为已经想明白这个事情了,“正常”这件事情是相对的呀,对我们来说,上小学中学大学,爸妈关心,家庭幸福,很正常,是一个好像是“大多数人”的生活,但与此同时也有很多人过着跟我们不一样的生活,在他们眼里,我们的生活也是“不正常”的,也是可以观察的呀。
4.好喜欢仁科关于走神、规则、理性和苹果的说法,ShowerThought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