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科斯塔+双峰S03E08,气息的生成。叙事诗的文本,拍成PPT是最好不过的选择啦。不满是人声念诵还是少了,章节间的字幕卡应该全部读出来。 |
|
上至皇帝祭天,下至百姓观影,形式感通常都服务于仪式感。极为重视形式感的《红月》已经和「百姓」没关系了,因为活生生的人在这部美术馆作品里都是「死」的。他们像作者塞进画面当中的素材,仿佛诉说着,这是一部关于人的电影。但很可惜,这是区别于《信条》式的另一种影像霸权。这种霸权也不可避免的剥夺了「影评人」作为「人」的感知能力,使得「影评」沦为一种对于「行尸走肉」的注解。从阴暗、神秘和不被人感知的地下,到敞亮、科学和可供人想象的展厅,某种意义上来说,美术馆仍是艺术的坟墓。 |
|
我睡着了,in a good way...导演是我同学的朋友的男朋友,这个世界太小了 |
|
静滞的时间与海底的影像是对于死者的静滞观看的生成,《红月》之中,超验已经完成,stasis在开始即已出现,而影片的魔幻现实主义时间则是关于死者返归的催眠或招魂术。人们在大远景之中消解,逐渐失去运动,近景则是一个无主体的人,重复自身的梦呓,关于怪兽。整部影片的前半部分的空镜并不“空”,作为BDO的空间的利维坦式怪兽身体。失焦的观看者无法对画面进行辨认所以仅能诉诸体验,这一点很像很多人提到的阿彼察邦,尤其是《纳布亚魅影》,《蒸发》等“现象学神秘主义”性质的短片,神秘意象的产生来自于烟,火,风,而非《布米叔叔》中的红眼怪兽。
红月的到来是杀戮的时刻,怪物寓言一语成真,沉入海底,在人们的呓语中不断重构的Rubio回归,从缓慢的梦呓时间逐渐转变为杀戮时间,直到影片结尾,怪物将影像吞噬。 |
|
这就厉害了。运用博尔赫斯式的虚构手法,将杜拉斯、斯特劳布、佩德罗科斯塔、阿彼察邦…融会贯通。 |
|
作者尝试将多位大师的影子投射在一起,可惜最终只捕捉到了皮毛,旁白对于这个语言系统被剥离的世界来说太多余,“静中之动”与“动中之静”也没被调控到理想的平衡状态;但与此同时,如果我们从表达思路的实验性出发进行分析,就会察觉到作者的勇气,他有意而为之的把其它艺术媒介的表现方法嫁接进影像内部,而后以此种形式建构起一个没有实质性生命个体存在的空间,在这里,无处不在的物像符号吞噬“角色”,突如其来的Jump scare吞噬“观者”,吊诡的特摄片质感吞噬“克苏鲁”,它们才是真正的怪物 |
|
很美很美。画面、音效、故事都美到了极致,优雅又哀伤。电影院不让摘口罩,就没人能看到我睡着时流下的口水。 |
|
当然不能说差,因为也脑补不出拍好了是个什么样子。感觉是想打通克苏鲁和双峰的结界,结果有点劈叉,有种自然崇拜的盲目感。 |
|
#BerlinaleForum |
|
这种片不需要去影院放映,椅子太多了,就一块银幕前面给导演放一张椅子自己看得了。另外,这种美学的类型真的太低级了,跟地摊上的老干部字画集没啥区别,越来越多作者把这种东西当宝贝了。无趣。 |
|
光影和层层推进的视听生效使这部超现实魔幻影片的惊悚感十足,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全片都处于一种故弄玄虚的呓语状态,说白了不就是个生态环保片么。 |
|
前面睡着了…到中后期开始认真看 全程都是如同沉浸在梦境中的状态 耳边是陌生男子和女子的喃喃自语 无处不在的鬼魅 视觉冲击的红色海浪 故事分为三大段 卢比奥消失 作为女巫身份的母亲进行召唤 卢比奥出现但发生灾难(可能有理解上的误差)真的挺难与导演达到共振 概念太高或者说文学性太强 初看风格跟灯塔给我的感觉差不多 但比灯塔更加有厚度 希望之后还有机会欣赏 |
|
大海大坝红月都是怪物,白布下的人们热血沸腾,犹如一个复活仪式。三个女巫带着人们献祭给嗜血的怪物,死去的法比奥醒了过来。海边的石头千百年来风化得千疮百孔,如同月球表面。法比奥被海浪打到岸上又被吞噬,他没有消失于大海,而是被怪物吞噬。红月时刻,那怪物幻化游走,在生死维度之间自由穿行。 |
|
23rdSIFF#无意识的"观看"正以一种抽象的方式撕扯着知觉.-或许是最接近「自然触感」的影像:与光与影一同消逝的是那种层层渗透的声效,再次唤醒的听觉愉悦—迟缓地消解着叙事的破坏性。只愿挣脱出腐朽的形式-拥抱原始的联觉,对音像填充的一次颤栗反应.-烟与火交缠着,是浓稠的流体对我的侵袭,脱口而出的呓语仿佛在述说着,我用刀刺穿了你的影子。 |
|
#siff2020. 当人类世界在影像中定格凝滞,静止与运动便被同时赋予了超自然意味。全片的梦呓,“大海是怪兽,我们都是它的梦”。灵魂伴随破碎声归返,镜头的完全静止随之瓦解,摄像机开始与画外游魂一并缓慢移动。红月出现后的影像震慑力低于预期,但并不妨碍它成为克苏鲁式故事影像化的绝佳范例。 |
|
Impressive sound design |
|
90/100 #SIFF2020# //影节最佳// 姿态几近完美!一部以大量空镜头构筑成的PPT式,凝滞的时间空间被某种力量填充,充斥着利维坦怪兽的BDO压迫。神秘主义让人想起阿彼察邦。运动在大远景中黯淡,鬼怪传说在失焦中被解构、表达,升华为了一种超验的恐怖。 |
|
一部适合在影院观看的电影,声效非常骇然而庞博,以某种想象中的宇宙「白噪音」将观者包裹,机械且具有生物形态的环境音几乎全程跟随,契合“人类是大海的梦”,一个远古的梦;这个超出人类认知范围的梦境,由蛰伏在深海的未知恐惧源操纵,「红月」是其被唤醒、呼应、升腾的催化剂,潮汐的节奏涌动着蜕变的预兆。
这种节奏也暗合色调的变化,从暗铁锈红逐渐洇染成残阳如血,杀气指数的悄然升级;影像基调与文本诉求的高度一致。
局部光源的聚焦形成特殊构图,大块浓郁黑色层层围住叙事核心,再次见证佩德罗·科斯塔附身。 |
|
看短评以为误入网易云 |
|
78/100 #FNC2020online# 创造灰暗的、哀悼的基调,雕塑一般的人物被末世感的景观吞噬,巨大的沉默物体及其带来的氛围通过影像和声音变为相对可触,关于静滞但不关于静止,将日常的焦虑、缓慢的恶化、时间将人变鬼的过程引至神话的领域,电影制造了一个魔兽的噩梦。 |
|
6.6 自然音与步调的共振是最美丽的时刻,镜头是如此美妙地追踪着鬼魂,然而越往后面越能感觉到影像空间及想象力的枯竭,归根到底这种完全的凝滞状态是很难构建起完整的语法体系的,需要变调来加强语气。 |
|
stunning imagery and beautiful concept, really wish I loved this film, yet the repeated symbolic gestures for the sake of "artistic experimental" kinda lost me... |
|
2.7分 |
|
神话的肖像画。帕提诺的想法可能是个叫人着迷的亮点,但这高深莫测的呆板效果实在拒人千里。 |
|
4.2 不认为这种静存在表现力,具体可参考《撒旦探戈》中部分人物的静态 |
|
神秘,如果走不进去就无法理解。 |
|
抱着来看西班牙惊悚片的,都被豆瓣标签骗了,哈哈哈…神神叨叨,喃喃自语,海外文艺片通病这片全包,不是人人都是杜拉斯、阿彼察邦。要说这片一无是处也并不是,它可以让上影节的影迷朋友全程闭目养神,以便看后面更值得的片子。 |
|
#2020FNC #蒙特利尔线上影展 |
|
其实意图挺有趣的,但还是空洞凝滞死板的奇观符号展示,终究是静止的造型画。 |
|
十分无聊的行为艺术。电影节慎看新片。SIFF |
|
很不好意思,睡着了几分钟 |
|
放过自己,放过魔幻…… |
|
两星半。集合了摆pose式的表演,固定机位的摄影这两种很有“品位”的元素,我觉得它可以成为一部不错的给儿童观看的电影,可以慢慢的清晰的认识人的五官和表情,然后镜头也没有过度的运动和非自然剪辑,当然它所呈现的史诗气质也可以放在博物馆里,它可以代替我们原来的传说与文学,成为一种新的传承的东西,然后去掉那些说明性的字幕就好了,反正这样的电影也无所谓要更进一步把事情讲清楚。 |
|
比《灯塔》还烂,结尾处的画面还挺绚烂 |
|
【4.5+】#SIFF2020# 当整个村庄成为凝滞的图景,观看者成为自然元素的一部分,更能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一切恍若成为“木乃伊情结”的异变,不仅让影像成为一种再现,更接近永恒。诵读、视听、字幕卡三者螺旋成为长诗,对于神怪传说的整合,则更让人着魔,在光与影中涌动,最后15分钟,每一秒都恍若神迹。 |
|
缓缓打出一个深红色的问号。 |
|
一部不需要更多语言的电影,在色彩里捕捉逐渐绝迹的僻静 |
|
SIFF2020 |
|
刚看完一部难以理解的电影,然后又看了一部,声音设计的太棒了,其他地方静静感受吧。 |
|
民间传说用上帝视角来讲,神秘就荡然无存。开始那张地图就是完整的,没有人画它,就像《花》的开头。 |
|
7.5/10。第一幕就被震到了,完全可以当成一部克苏鲁电影。84分钟与1分钟无异,魔鬼的呓语在耳边轻轻诉说。女巫集会、神秘海怪、死人复活,民间传说只是幌子,真正摄人心魄的是电影媒介本身。章节无声的字幕或多或少妨碍了进入。 |
|
技法上并非绝对具有新意,从影像学与人类学研究实验到欧洲及日本的“视听感知体验散文诗”似的诸多艺术电影中都曾见识过,可观之处在于从一副流传久远的“海怪航海图”中提炼出的新传说,在这个浩瀚而诡异的故事中于类型和私密间取得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中和,如同那副航海图一般,在现实与想象的交集中让当下的怀疑幻想披上历史神秘主义的外衣,于是鲸鲨变得血红,并发出怪兽嘶吼,却又是可辨认的,我们正在用摄影机,试图书写新的朦胧传说版图,将幻想的魔力和权力,流传给后人。 |
|
【C】true art exhibition |
|
神秘主义,融原始与现代于一体的架空世界,利维坦+克苏鲁,活动的女巫,失踪再现的卢比奥,披上白布的静止人。一种雕塑·影像,但与[横风之中]的区别是,被凝固的个人仍保有眨眼与微动的能力,仿佛穿越了永恒。脚步声与摇移镜头给人隐隐主观视点的感觉,但又足够客观冷静。几无画内声响,画外音层次丰富,画外人声常常可当作模拟了被定住的人的内心思想。打光科斯塔,声画分离杜拉斯,废墟空间安哲老塔,幽冥感知阿彼察邦。尾声的黑暗/血红渐次吞噬光亮/白色的过程近似于灵性体验。影片由此游走于动与静、光与暗、主观与客观、画内与画外、自然与仪式、现实与传说的裂隙之中。PS:不过还是有些故作姿态、力有不逮之处,尤其是结尾的海怪露出真身(一只普通的鲸鲨)时,真是一秒破功……(8.0/10) |
|
视听很棒,过于晦涩,不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真“奇遇”,适合在电影院看,要么享受视听,要么睡一好梦。导演很帅,我可以。 |
|
看不懂,只感受到了意象,“地狱”没那么糟 |
|
【3.0】 |
|
构图极美,充满各种意象,镜头干净,表现力强。景致颇有感觉,以画外音叙述诗一般语言。但故事无趣,难吸引人。电影是加利西亚语,很像葡萄牙语,而电影也颇似佩德罗·科斯塔的作品。 |
|
每个镜头的视听都能触动我,晦涩是剧情像是在讲一群反抗强权失败的斗士面临统治者报复的故事,当然也只是我个人的理解 |
|
8.9/10 #SIFF23rd 人与自然似乎形成了宗教语境上的对立,人与人造的建筑(室内景观)似乎代表类似基督教的正统(屋内的灯光如Basilica式教堂,光下静态的动作似是祈祷),而自然是多神信仰的异教分子(死去的鱼,红月下的蝠鲼),正如那些老妇拿出的木刻板画或蚀刻画中那样的Grotesque。在最后白布将置于自然中的人笼盖时,物化被完成,异教的神迹出现。人的行为不是构成图像的“比拟”(Analogy)的必要条件,而是地貌,干涸田野是米勒的收割者,似是液态凝固的礁石是特纳的海浪,大坝把现代性加入,把处于当下的观众拉入那个幽暗的隧道,被流放到这个荒岛。没有足够的连贯行为去指示时间,反复出现的村庄小道和海边礁石,“永恒”的确被展现,但不是通过“停滞”,而是毫无缺口的自我反复和迭代。不评价声音的使用,超出了我当下专业范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