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爱的激流 Love Streams (1984)

    最近更新: 2024-05-13 正片
    • 主演:约翰·卡索维茨 / 约翰·卡萨维蒂 / 吉娜·罗兰兹 / 西摩·卡塞尔 / 戴安娜·阿伯特
    • 导演:约翰·卡索维茨 / 约翰·卡萨维蒂
    • 编剧:泰德·阿兰$$$Ted Allan,约翰·卡萨维蒂$$$John Cassavetes
    • 分类:喜剧片
    • 地区:美国
    • 年份:1984
    • 更新:05.13
    • TAG:美国,约翰·卡萨维茨,1984,JohnCassavetes,美国电影,1980s,John_Cassavetes,金熊奖,剧情,独立电影
    • 别名:迷雾狂情,爱的溪流,爱的激流
    • 片长/单集:141分钟
    • 豆瓣评分 8.2 (1675票)
    • IMDB评分 7.7 (6,471票)
    • 烂番茄新鲜度 烂番茄: 100%
    • TMDB评分 7.30 (热度:8.12)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美国电影《爱的激流》的免费在线观看,《爱的激流》是对白语言为英语,属于喜剧,剧情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8.2分,有1675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这部电影描述了一位作家哈蒙(John Cassavetes饰)和他的妹妹莎拉(Gena Rowlands饰)生命中的几天。电影中的大部分情节都是在哈蒙的家里发生的,他们在生活中挣扎:哈蒙过着极其颓废的生活,靠酒、烟、以及一段段短期的和女人的关系度日:或者是工作关系认识的女人,或是娱乐场所认识的女人。他也是一个非常不称职的父亲,把自己12岁的儿子扔在酒店的旅馆里里,甚至还教他学喝酒。而他的妹妹莎拉因为她的疯狂的言行正在和自己的丈夫离婚,她的女儿想要和父亲生活在一起,这给她极大的伤害,几乎精神崩溃。在电影的结尾,莎拉离开了哈蒙...... 完整简介请见下方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解说视频包含大量剧透,谨慎观看

    【片段】爱的激流 (1984)

    作者:无用数据

    爱的激流

    作者:账号已注销

      这部电影描述了一位作家哈蒙(John Cassavetes饰)和他的妹妹莎拉(Gena Rowlands饰)生命中的几天电影中的大部分情节都是在哈蒙的家里发生的,他们在生活中挣扎:哈蒙过着极其颓废的生活,靠酒、烟、以及一段段短期的和女人的关系度日:或者是工作关系认识的女人,或是娱乐场所认识的女人。他也是一个非常不称职的父亲,把自己12岁的儿子扔在酒店的旅馆里里,甚至还教他学喝酒。而他的妹妹莎拉因为她的疯狂的言行正在和自己的丈夫离婚,她的女儿想要和父亲生活在一起,这给她极大的伤害,几乎精神崩溃。在电影的结尾,莎拉离开了哈蒙的家,和另外一个男人在一起,而哈蒙走到银幕前给观众说再见,也和自己的生命告别。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0 IMDB 7.3 正片
      Quatre nuits d'un rêveur
      1971
      爱情片
      法国

      梦想者四夜

      Quatre nuits d'un rêveur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重看,非常适合夜晚的电影。布列松的巴黎白夜,既梦幻又冰冷,连雪都不用下。由于他的“节约”,观察时间都花在哪里倒成为很有趣的实验。除了惯常的肢体动作导向,这次给了很多音乐,因而出现了某种迷人的随机感,突如其来的柔软平静,也让分别时的利落切割更显无情了。
      • 这应该是布列松电影中使用音乐场景最多的一次 泛滥的光彩音画简直和一贯的木偶片是割裂的 。。。
      • 简洁突出主体的构图及简单的摄影机运动自不必说,每场戏的声音都被削减为单一维度,去除面部表情的表演,肢体动作也被最小化,一切非必要信息都被剔除,形式上的以及内容本身的重复,这是典型的布列松,本质上是一种化繁为简的强调,然而他的镜头却也从未像在镜前缓缓起舞的女主角一样感性而打动人心
      • 布列松的小清新呀,跟白夜不一样的味道,文德斯老婆裸体美~
    • 豆瓣 7.6 IMDB 6.2 正片
      Permanent Vacation
      1980
      剧情片
      美国

      长假漫漫

      Permanent Vacatio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基本为贾木许以后的作品定了基调,破败的现代奥德赛,过去的奥德赛总是关于回归,现在却总是关于离开,或者说,去到最当初的来路
      • 原来贾木许的处女作也玩深沉,自然没有后来手到擒来的洒脱和会心一笑,但是不可否认色调极棒,乐感初见端倪。第一次看到John Lurie亲自吹萨克斯,黑夜的大街上漠视规格与曲调,喜不胜收。喜欢那个多普勒效应的故事。
      • 男主角从头到尾都在游荡,镜头跟随着他的脚步,给观众呈现着纽约的破败地区以及诸如有着越战阴影的退伍士兵、落魄女子等怪异事物。直到男主角乘船前往巴黎,方才用远景展示出纽约繁华的一面,但此时片子却已经结束了。
      • 意思明白了,但也太闷了吧……
    • 豆瓣 8.0 IMDB 7.3 丹麦语高清正片
      Gertrud
      1964
      剧情片
      丹麦

      葛楚

      Gertrud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女主这个念台词方法太迷人了。把一句话破为一个个音节,然后胆怯地把它们放在一起,看能不能产生一点意义。
      • 诗朗诵一样的舞台剧,可是仔细琢磨没有一句是生活般的真实,电影也不等于话剧,感觉德莱叶还停留在默片时代。。。只能通过台词表达情感你妹啊,演员的眼睛经常目视远方深邃你妹啊,爱情至上你妹啊单纯的爱情才是残忍呢。。。生活是长长的梦的链条。一个真正的灵魂不用掩藏在思想之后
      • 1.“我信仰身体的快乐,和灵魂不可挽回的孤独。”;2.一个大龄女与丈夫、情人、旧爱纠葛不清的爱恨情仇...
      • 一个真正的灵魂不用隐藏在他的思想之后。镜头很少移动,一旦人物站定或坐定后,镜头也不动了,剩下的就是表演和精雕细琢的台词。每个人物的对白都像诗朗诵。配乐只出现2次,一次是1小时多的时候,几秒的小提琴演奏,一次是结尾时。全片有2段回忆和最后一段镜头沐浴在犹如金色的光线下。
      • 光影很特别。还有这句话:“我信仰身体的快乐,和灵魂不可挽回的孤独。”一下子击中了我。
      • 2022-12-11重看。4.5;几近完美的天鹅之歌,室内戏基本都是舞台剧的结构和念白,布光考究,人物站位和走位的调度臻于圆熟,包括人物的坐姿与距离也贴合其关系,几乎一场一镜,堪称双人/多人构图的巅峰;最高潮就是演讲会之后的四个男性之一一登场,调度形成的内部戏剧张力甚至比对话信息更富冲击力,随人物运行的镜头在场景移位的动态中达成情感饱和度的调节;过去和未来都用光过曝,形成一种时间的『梦幻』感。 葛楚如棱镜映射出男性的虚伪、自私、傲慢,一个信奉“爱是一切”的激情灵魂永远在寻求生存的究极意义,她不会吝于爱,也勇于去爱,而在认清生活的真面目之后也不会怯懦地囿于舒适区,而宁愿在孤独的沉思中隐居。 最爱人镜对话,镜像的景深距离仿佛是两人之间的鸿沟与天堑。
      • 看到这部晚年之作,基本确定我和德莱叶的美学风格是八字不合了。极重的话剧腔,高度程式化的表演,所谓室内长镜头调度滑向僵硬,任由悲伤和吊诡肆意弥漫。葛楚的目光总是看向别处,几无在男人身上流连,“爱与死亡”都在远方,她不断确认并实践爱的宣言。可惜无法破解念白之间的停顿,语词之间缓慢碰撞,但没有形成足够强大的意义,把空间和主题重新组织在一起。
      • 6/10。男人们忠诚于工作,无法全身心投入激情。德莱叶反复利用弧形的空间强化陌生感,当葛楚在新欢的工作室,从全景拉近到钢琴前两人的中景,镜头再沿着弧形轨迹拉远,接着跟随葛楚进入卧室门口,然后绕回钢琴边,再如弧形平移的镜头跟随列队致敬的学生穿过宴会。公园的维纳斯雕塑、壁毯上被狗包围的裸女,艺术品的姿态都正对观众,角色在空间内渡着慢步你一言我一语,无论停在哪个位置、姿势,双方总错过眼神接触,但葛楚停歇的姿势一定像艺术品般正对观众,将她微妙的转身和眼神的注视提升至纯粹美学层面。门和镜子是葛楚的心理参照物:吵架时丈夫说葛楚‘‘你这扇门又关上了’’,她离开丈夫那刻身影嵌在厨房的门框里,结尾定格于关上的门,而镜子投影的方向都会与葛楚移动的方向相反。但陌生化的电影语言消灭了艺术的感知,造成内核贫瘠的美学灾难。
      • 3.5.内容很棒,但德莱叶应该去写小说
      • 第一次看德莱叶的电影,却是他拍的最后一部。表面上是一个女人的故事,内里应该是导演在暮年回望人生时的自述。在爱遇到虚荣与玩世不恭时,它是无力的,所以选择爱的人注定孤独。可即使孤独忧郁也不妥协的人,才不会失去爱的能力。因为所有爱的给予,都是基于仍然对爱保有真切的感受。
      • 伟大之作,我的影史爱情片十佳。1.简约,沉缓,肃穆,一种决绝、从容、高贵的理想主义,爱是生命中的一切,若没法寻得同样将爱看作至高者的伴侣,则宁可遗世独立,悠然自处。2.长镜头最大程度取代了剪辑,摄影机也仅作必要的、跟随人物行动轨迹的运动,克制而温和,极少特写,多用中全景。3.以室内戏和封闭式构图为主,却蕴藏、导引着开放、无限的精神空间;人物表情凝重,行动滞缓,女主更是全程目光出神,面容哀婉,实而暗潮汹涌,内心情感激荡。4.对门框、镜像(以点燃和吹灭昔日礼物镜子边的蜡烛喻指回首往事与掐熄旧情)、油画、歌声及雕塑的精妙运用。5.影史最佳结尾之一,动人至极(当面烧掉所有未读之信-超然于文字&身体的知己情谊,读少女时期的爱之诗,畅谈墓志铭,在两重遥远的门边两次挥手作别,钟声)。PS:大幅修订了字幕~(9.5/10)
      • 一个纯粹的女人,从头至尾把握了自己的命运,她做出选择,她承担后果,一生就这样过去了
      • 在处理场面上和斯特劳布-于耶等人共用了许多相同的形式、方法和原则。双人镜头用到最大化了。像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我指的是“文学意义”的语言。尽管影片在布光上拍摄出了一些辉煌的片刻和电影镜头,但是实际上用光还是过度了。
      • 221211大光明。德莱叶的最后一部电影,如同古尔德最后一张哥德堡变奏,是回望一生的箴言。政治家关心权力与荣誉,诗人说爱与思想,但只关心肉体的欢愉,留下灵魂无法弥补的孤独。年轻的音乐家沉迷声色犬马,女人只有爱与自由。博士说,意志来源于选择,于是他们保有了持续一生的友谊。
      • 德莱叶后期作品是壮美的日出,却总被指为暮气沉沉.他减慢念白速度又引入休止,将丹麦语特有的顿挫构造为一阕断续的如歌行板:有意义的句子不复存在,只剩"葛楚""厄兰""孤独""我爱你"的短小音型,在各个音区以不同时值和力度反复鸣响(录音室似的声效使它们就像听力材料:"每段对话读两遍.");强调清晰乐音节奏的对白预告着《眼睛一直不想闭上》《柏蒂娜的苦泪》《几度春风几度霜》这样的影片.身为歌手的主人公是个搜集言语的女收藏家,她怀疑面孔(故说话时绝不看对方)而相信嗓音,甘愿以自己的言语作饵,引爱情之声从虚无中浮现,可惜这声音来得不是太早就是太迟.一切对话皆在phono-grasping的欲望之下带上超验的情色意味,因为开口交谈已然意味着彼此唇舌的相触――那是作为隐喻的接吻,黑暗里一张嘴巴寻找着另一张.
      • 我首先尝试通过人物间的眼神交流构建完整的人物关系图,然而失败了,因为所有人大多数时间都在看着空气………所以换个角度想来,似乎大多数对话都是回忆与爱情观的交流,而不该简单理解成角色间的交流。
      • 9.8;I hear my echoes only when they're dying
      • (20160416一刷五星)集大成之作:从《审判长》就开始的对闪回的重视;有《吸血鬼》的梦幻与光影游戏(Gertrud在Erland家卧室更衣、Gustav夜乘马车去歌剧院);有《神谴日》与《词语》的pacing、声音、空间观念(两场公园拍成室内剧感也是绝了);不再有明显的宗教元素,但仍有惯用多回的钟声在(至少6次),还借答谢Gabriel的晚宴上的青年代表道出——过去的世代里人们被宗教禁锢了爱的天性;有长期延续的一丝不苟的布景设计。除以上,还有精致、极限的照明:两次闪回(在E家和Ga家),不现实的高调加上窗户均匀过曝的效果;Ge与Ga初次独处时关灯后的主光很柔,且做出了微妙的亮度过渡(见人脸);两场公园(前者晴后者阴)的表演区域都做了个工布光,柔光为主。最后,对极少对视的对话的分析不应局限于Ge,男性们也多次如此。题中之爱是爱情,也是奉献,与基督暗合。
      • http://f.xunlei.com/153902835/file/aa870246-85a8-483e-bd1c-7bac7d032ced
      • @2022德莱叶作品展。 人人都说爱却从不对视,房间是寂静冰冷的,镜框是为了套住她欣赏她。灵魂的骄傲是有罪的,回忆里室内总是开阔亮堂的。 葛楚说不想做丈夫偶尔的玩物,心想那永远的玩物呢?和伯爵夫人的耳环相似,丈夫和情人实为同盟,但葛楚的先锋在于她不看Fidelio,最终独自出走,去巴黎找“药”,钟声不停,一直到最后一幕,老去的她说话节奏都变了,不再卡顿,不觉得结局唏嘘,倒很释然。德莱叶很温和呀。 寻求被爱,得到的只有以爱为名的束缚或玩笑,于是去爱自己,自己束缚自己,“我需要孤独和自由”,葛楚告别后静静关上了门。 怎么让已经死去被埋葬的生活复活呢?建立事业梦想的破灭是德莱叶的心声吗? 场刊的最后一页,在片场的德莱叶坐在木长椅的一侧,正是老去的葛楚坐的地方
    • 豆瓣 8.6 IMDB 7.4 HD中字
      Stranger Than Paradise
      1984
      喜剧片
      美国

      天堂陌影

      Stranger Than Paradis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贾木许说过:“现在的一些导演都在聊买房买车,都不会聊到创作,只会哭没钱拍片。其实就是有钱也去搞别的了,还想怎么样?”
      • 当你来到一个新的地方,可一切都好象一样。
      • 我也无聊,可谁能给我一张去远方的机票
      • 用冷漠来掩饰仅有的温存,用冷漠来掩饰内心的孤单,黑白的画面、固定的机位、很美的摄影,"当你来到一个新的地方,可一切都好象一样"最后艾娃回到旅馆,只留下孤独的身影靠在沙发上,和开头她一个人在大街上行走呼应。
    • 豆瓣 8.4 IMDB 7.9 HD720P中字
      Opening Night
      1977
      剧情片
      美国

      首演之夜

      Opening Nigh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虚实难分的即兴表演固然令人感叹,但是那部戏中戏却始终不曾令人入戏分毫,银幕前的观众大概和舞台下的那些瞎鼓掌傻笑的观众一样,始终不知道这出戏想要讲的究竟是什么
      • 大概比《鸟人》好了130部《黑天鹅》吧 / SIFF第17场
      • 太精彩的戏中戏了,或许是我看过的戏中戏里最模糊界限的一部,观众的引入,即兴式表演. 吉娜·罗兰兹的完美奉献。
      • 卡萨维茨这种发自内心的“疯”真是太让人迷恋了!他那些看似混乱又失焦的巨大特写,只有在他的故事里才能直指角色本身,褪去最后一层保护膜。中年过气女演员,纠结于剧作角色的年龄,产生少女的幻觉——这片一看就是给罗兰兹写的——一查才发现她的本名就叫Virginia。(看《鸟人》前可以试试这个)
    • 豆瓣 8.3 IMDB 8.0 HD720P中字
      A Woman Under the Influence
      1974
      考驾照
      美国

      受影响的女人

      A Woman Under the Influenc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吉娜·罗兰兹没有拿过奥斯卡影后这件事简直比库布里克没有拿过最佳导演更没天理
      • 有趣的是,Mabel精神上的压力直观成为某种空间上的压力,当室内空间随着家人/聚餐/邻居进入而过载之时(餐桌的过载/床的过载),她的精神状况便随之出现。与此同时,将焦段收窄,让她处于前后景两重人物的夹击之中,摄影机运动幅度逐渐增大,随之在她身上不断丢焦。空间不仅是过载的,且是破坏的(习惯沙发位置的改变)。而要达成一种短暂的平衡,则需驱赶多余人(包括小孩,于是有了那场反复地上下楼梯),并将空间陈设恢复原貌。
      • Love drives you crazy but also calms you down... 😭结尾太好了!卡萨维茨的电影大概都有这样的感觉:看的时候焦虑、心痛,不知如何是好;看完之后久久不能忘怀,如同整个人被掏空。这部电影不仅罗兰兹是现象级的,所有演员都非常棒
      • 卡索维茨让人佩服之处:他为妻子写下剧本,但却并不以妻子的贴心好丈夫自居,而是无条件承认剧中妻子应超越尘世这一点。事实上,整部电影的制作发行过程在某种意义上都是超越尘世的。并非施压与反抗,而是一个后现代的过程,里面没有信誓旦旦的理解,只是镜子与镜子间极近而无限的交流。
      • 卡萨维茨对细节的操纵让整部电影陷入一种永生的炼狱。"起立“”坐下”。她没有任何个人的空间和时间,任何妻子和母亲之外的角色。疯癫?谁的疯癫?我从中途开始祈祷他被车撞死,她自杀成功。但卡萨维茨连这种希望都不给,和睦安静结束。所有把这部电影归成家庭问题剧的人都是同谋,欲盖弥彰。
      • 我称此类电影为raw depressive black 绝对是大家都有病 Gena Rowlands 是普通女人神经病第一角色
      • 在卡索维茨不朽的[受影响的女人]里,你分不清楚究竟谁才更加疯狂。妻子无时无刻不在试图成为丈夫需要的人,到了最后丈夫却说:做你自己。问题是:自己又在哪里呢?他爱的究竟是什么?经由一场场令人屏气凝息的场景后,我们意识到这一问题的无解。本片在展现婚姻中两性关系上甚至比[婚姻生活]更加复杂。
      • 1. 编剧、导演是同一个人,这掌控能力太强了,演员表演的太好了,看的过程我都快崩溃了。开始觉得是妻子的问题,太脆弱、敏感,对丈夫有不满,所以比较神经质。后来他入园后,只有丈夫的戏,觉得这也太强势、粗俗、是个暴君啊,妻子那个样子根源在他里啊。是不是两个人的组合就是个错误?孩子正常。
      • 吉娜·罗兰兹那已经不是演技了,反正我是不知道怎么形容了,就是一种超越演技的呈现,精神失常的电影角色有不少,能演好的演员也不少,但真没见过罗兰兹这样的,其实罗兰兹没有在演一个疯子,她就是在表现受压抑的情感(她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戏就很舒服,一点不疯,只是在成年人的环境下才失常),这是那些只想演好“疯子”的演员所达不到的“演技”。看了下当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是老马的一部二流作品中的角色,虽然没看过那部片子不好说艾伦·伯斯汀的演技怎么样,但是就凭罗兰兹的表现,基本上能断定是颁奖冤案了。
      • 对Life Magazine式家庭生活图景最严厉的批评,把家庭概念拆解成最基本的目光和爱抚。这点上跟Video Artist Paul McCarthy同根同源,反对一种木偶剧式的扮演。Casavettes的希望是具体的,不是借来的。开篇不多久,Mebal,Nick,外婆和三个孩子躺在客厅的床上吹口哨,光从百叶窗里射进来。所以当最后两夫妇拉开床的时候,我们知道他们期待着什么,不过是早晨阳光而已。
      • 导演技巧退居次席,舞台交由演员发挥。像《破浪》和《让娜·迪尔曼》的结合,在充满繁琐细节的生活架构中,推演一种极端情绪
      • 回家后那场大戏真是浓缩生活本质。不止女人,当身边人开始说“做你自己”的时候,不要太认真,通常他们只是要维持住表面的和平来继续影响你。你知道我是怎么想的吗?You're shit. 真实的压抑和绝望,can you stand up for me,真的听不懂吗?吉娜·罗兰兹最棒。
      • 17.6~19.7)导演消去了阐述的余地,角色中仅有的两个主体是拒绝“被进入”/作为观众视点之依托的,即兴表演所呈现的症状同样缺乏解读的突破口。与之相对的,我们时刻处于这空间中的一个奇特的点位——或是于背景中静默着、或是与其他人物同化着(不同的是,其他角色的主观镜头时有出现)存在,这种在场是无所适从的:不是过近的距离,就是不当的时机。我无法理解人物的行为,同时无法进入主体的视界,呈现给我的的只是一团稠密的混沌,如果能抽离意识俯视身体,或许看到的生活就是混沌的形状 临近结尾,隔阂和戒律开始被打破——台词、材质被赋予引申义,观众被允许绕到人物身后、视线的相交被主体化。当水龙头的水缓缓流出冲去血迹时,结尾处产生了开坝一般的效应——藏于他们身后的矛盾才堪堪露出可被理解的裂缝,却立马泄出惊人的情绪能量
      • 差点逼疯了我
      • Gena Rowlands演绎更年期女人简直浑然天成,我想这可能是伍迪艾伦选择她做《Another Woman》主角的原因,有些演员注定就是为某部电影而生。
      • A / 语词、身体、空间的虚伪规范被反复引用以求获得“正常”状态的复原,然而无视边界的爱欲却依然在怪异的姿态与目光的犄角中试图流溢。卡萨维蒂总是能维系着不断自如进退的观看距离,继而赋予镜头下的人物抑扬顿挫的短效情感动势。在潮水般起伏的局部强度冲击下,影片与“家庭剧”完成了一种暧昧的角力或是关系重构,并反过来在冗杂中获得喘息,创造对僵硬现实的丰满重述。这是一种对情节剧的自我意识乃至“严肃”戏仿,而非某些力所不逮的当代家庭片的聒噪情节本身。
      • gritty and merciless depiction of the hypocritical American society, family violence. "Woman" is not crazy, but lonely, true music lover.
      • 哭成傻逼;更新了观影十佳;这部电影前未看过一部约翰卡萨维茨,从未看过吉娜·罗兰兹,这部电影之后成为他们俩死忠;吉娜·罗兰兹棒的飞起,什么是演技,这就是演技;超超超超喜欢电影里这个叫 Mabel的经常大发神经随时崩溃不懂人情世故的女人;精彩段落 Mabel和孩子们坐在门前、哄他们入睡两段
      • 她的肢体在扭曲与舒展之间,让我想起席勒的画,那种不稳定的、潜意识的、赤裸的精神状态,与酒神相通,不能被规训。赤裸的一方面是脆弱性,但另一方面呈现出一种被动的攻击性,因为其他人都在“正常”的角色中,如果我们能接受这个世界上没有“正常人”这个概念,那么她拒绝角色扮演的姿态就成为反射出其他人的“空心”,这让其他人害怕,也照出其他人的怯懦——其他人的愤怒、不知所措都是不知道在她面前如何继续扮演自己的传统角色。而在电影开始不久的时候反而说她是“空心的”,她的丈夫辩解说她没疯的时候,说的是因为她会扮演女人的角色,所以她是“正常的”,而同时他又得意与这个女人的不同。她呈现出的自我的状态让所有人面临失控,进而试图去控制失控,这反而成为自证的预言。Mable 的世界是混乱、跳跃与即兴的,这却是一种罕见的真实。
      • 卡萨维茨永远能让他的女人像谜一样吸引观众,而这要归功于他妻子Gena极具感性爆发力的表演。他自然相信激烈的外放情绪更能震慑住观众的眼球和神经,可是为什么所有活在《权势下的女人》最终都如约而至的走向毁灭?影片并没有给出分析。但旁观者看得再清楚不过了,这是锋芒的个性伤了自己,也伤了他人。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