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许是高晓松的东西掏得差不多了,也可能是自己成长了,现在看高晓松的节目再也没有当初《晓松奇谈》的感觉了。 |
|
没去过西安,一直念念不忘。看他两逛碑林,真像是博物馆讲解员,有点意思。感觉大紧和亲王好像都瘦了。上海那集跟梁建章完全就是尬聊好吧,一个典型的浪漫主义文科,一个理性理工男。长沙这美食就让我受不了了,好想去大街小巷吃一番。谭盾谭大师那不叫寒舍,都博物馆了快。成都,也是让人一进去就不想出来的城市,好想尝一尝肥肠粉。诚所谓少不入川。最后回归武汉,光是武大就溜了两集,东湖实在好美啊~~~。比较文化方面谈的不多,倒是某车广告时长很长。7.5 |
|
人生得一知己夫复何求……为什么并不随岁月流逝的心照不宣的默契我只在男人身上看到过呢? |
|
还是更喜欢高老师一个人拿把扇子讲故事。 |
|
晓松“消瘦”了,棱角和锐气却“圆润”了…… |
|
久违了,晓松兄!春节宅家一口气看了四集,那个引领我从18岁开始去看诗和远方的高晓松,50岁了依然仗剑走天涯! |
|
有些嘉宾还是挺闷的 |
|
多请谭盾来几期吧 |
|
高晓松武汉这两集撒谎脸都不红,太自恋了 |
|
实在太表层。 就带大家看了世界 其余的谈话都是表层到肤浅。 特别是大量的没有什么内涵的明星 请来既不有趣又不深刻 比较肖骁、 |
|
注水严重。加长版书店和车子广告。 |
|
因为有了共同的文字,所以才有了共同的历史,有了共同的历史,才有了共同的想象。汉字印刷体中被称作宋体字的字体,是在明朝中期才逐渐形成。康熙十二年,敕廷臣补刊经庵《文献通考》的序文中规定:“此后刻书,凡方体称宋体字,楷书均称软字”,“宋体”之名由此而来。 |
|
最喜欢和马伯庸逛碑林那集,勾起在西安旅行时的美好回忆。这季的五个城市我都去过,都能加点儿感情分。另外,倒也不必每集都表达一次拳拳爱国心吧? |
|
记得之前《晓说》,只要一采访嘉宾就有人骂,显然高晓松不擅长谈话节目,多了之后就会发现他的观点总会翻来覆去的说,没有什么新东西,跟嘉宾的互动也并不自然,除非是像郑钧这样的死党。对比上一季,这次的吃老本赚流量的意图更加明显,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只剩下相似的烟火气了。 |
|
Ep:长沙
区号0731 灵气闪耀
被社会形态所格式化
毛爷爷:不吃辣椒不算闹革命
辣椒在明朝传入中国,起初作为观赏性植物
湖南人撑起了大半部近代史
长于礼义,陋于知人心
Ep:武汉
码头经济孕育了武汉独有的过早文化,热量高,花样多,方便食用。
现在城市的文化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塑造的,拥挤的都市,人与人的关系近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对城市的性格影响很大。 |
|
和肖骁那集 有点人间温度 |
|
咳咳,对矮大紧提点要求:麻烦多采点像谭盾这样有经历、有作品、够传奇的人物! |
|
继续探中国第二季。 |
|
和生长在城市里的人,一起寻访一座城市,对于这样的形式是喜欢的。对肖骁刮目相看;也很喜欢郑钧和西安的那一期,聊音乐的大紧,还是很有魅力的。本来以为武汉之后,会连着南京,结果并没有,难过。 |
|
对高晓松的喜爱已经成了习惯,他的好他的坏都接受都感动都温暖都是情怀…… |
|
7 西安、上海、长沙、成都、武汉。片头太做作了,各方面都有点学十三邀的意思,当然差得有点远。很多内容各种节目说过很多遍,看出自恋了,不太适合对谈,老感觉不耐烦,还是单人脱口秀最自如。 |
|
看到一半矮大紧凉了… |
|
西安对谈马伯庸那期,大一统:共同的文字,共同的历史,共同的想象。长沙水乐堂对谈谭盾那期很不错,生命的经历与命运的馈赠,跌宕起伏,波澜壮阔。 |
|
这几个城市都去过 嘉宾也不是我喜欢的 甚至对大紧的印象也因为去年的一些事有点下滑。但是已经习惯了出新节目就看下去 |
|
EP01太喜欢了 连看两遍 EP06 谭盾大师的音乐人生比电影还精彩 第二季感觉比第一季更凡尘却一样让人看得投入 去成都的飞机上先看一遍成都篇实在是很妙的感受 |
|
必须五星 太佩服这些有学问 爱研究的人了 |
|
第二季探省会……真希望矮大紧下季去点国内有意思的小地方 |
|
武汉闫志那期最好,喜欢这样的企业家,棒! |
|
这一季真是尽显油腻,真切感受到了大紧老师嘴硬死不承认的中年危机。 |
|
节目策划不佳,受众不太明确,归于文化类不够深刻,归于网综太蹩脚。后期太满了,刻意追求“干货满满”的表象,相比之下内容上有些干瘪,流水打卡的味道太浓,广告太长。矮大紧一副疲态,看着有些无力感。BGM不错。 |
|
看了西安和武汉两地,其中武汉看了无数遍,因为有一种情愫的寄托。现在回头想补完全片,发现下架了。 |
|
看了三集,矮大緊每集都cue自己瘦了2333,外貌焦慮還蠻嚴重的。整體節目的內容感覺有點吃老本... |
|
7分 |
|
剪辑有点过时了,煽情慢放…gxs可能本来就自恋,这特质还在节目里放大了。西安这两集跟嘉宾聊的,好像没怎么提前做过功课一样,西扯东扯的。夸的时候窜一块,一顿夸,一言难尽。极自恋。 |
|
每秒钟都充斥着别克广告,已经令观众心生厌恶,还要搭上高晓松大篇幅自吹自擂。哪怕被拍摄的城市再清新脱俗,也解不掉高晓松的油腻。 |
|
要不是真的没东西看了我怎么可能去看高晓松呢🙄 |
|
西安,上海,长沙……每个人看待城市的方式不一样,跟随高晓松去探探这个世界,从他的角度理解那些城市和文化。 |
|
高晓松系列节目质量的新低…完全不用心,没深度… |
|
多搞点长沙城市节目 |
|
一个星給马伯庸;一颗星給谭盾。谭盾自带故事经历确实牛逼,但是水平好参差啊…尤其后期怎么这么水?片头毫无记忆度…抒情bgm还是七八年前电视台爱用的。机构、功力、导演品味都被隔壁锵锵行天下甩开了一大截,确实也如实反应在评分上。不管怎么样的调性都给人一种编创想法太匮乏之感…最后武汉上集就是个官方宣传广告,没聊好啊…下集更是尴尬…后半段广告定制尬得直接看不下去…还压在收官怎么想的呢?还有钟书阁我搜了下也不是武汉先开,有什么意义呢?素材画质各种渣…太凑合了吧…版权不行也可以想别的办法啊有点导演干的事就动下脑筋啊?开局不错…越播越水… |
|
一直想去西安,第一集就是西安,其他地方基本都去过,满满的回忆……矮大紧终于真的出去了……跟我一样瘦了20斤走世界~ |
|
粉转路,一见面就赶着嘉宾夸自己瘦,大部分粉在意的应该是内容输出而不是胖了瘦了,而且前面的口播造作到了极点每次都快进,后面内容也极其松散乏味,自己的优势是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也是大家想听感兴趣的,至于才华和哲思都太太太一般了,还自认为是厉害的选项,就会显得好为人师和中年油腻。 |
|
高晓松自己说的个人回忆和见识还是很有意思的,当然看多了他的节目难免会看到他会重复聊一些东西,其实最不能看下去的是他和一些不适合聊的人尬聊,这样的尬聊从他开始做和一些名人的访谈就不断出现。目前看到的几集里和汪涵聊得还可以,那是因为汪涵在支撑...武汉这集爱国爱党之心这么这么明显这么强,怎么就被封杀了... |
|
聊胜于无也有生。 |
|
各个嘉宾讲自己的故事,很无聊,完全不如第一季 |
|
单就肖骁这集,能值五星。高老师的名言,有趣的事没意义,有意义的事情没趣儿。深以为然。 |
|
干货变少了,娓娓道来的人生感悟也是不错 |
|
一直都挺喜欢高晓松说话,聊天的方式。讲的东西也很娱乐,很好玩。 |
|
这节目意义是什么呢,跑到一地方,把那地方的美食,历史,美景夸一遍,在找个当地人更为接地气的夸一遍自己的城市,闲了。 |
|
减肥要趁早,50+减肥只能为了养生而非美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