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双峰:遗失的碎片 Twin Peaks: The Missing Pieces (2014)

    最近更新: 2025-05-04 HD
    • 主演:克里斯·艾塞克 / 基弗·萨瑟兰 / 凯尔·麦克拉克伦 / 大卫·鲍伊 / 弗兰克·席尔瓦 / 大卫·林奇 / 陈冲
    • 导演:大卫·林奇 (David Lynch)
    • 编剧:大卫·林奇
    • 分类:剧情片
    • 地区:美国
    • 年份:2014
    • 更新:05.04
    • TAG:大卫·林奇,美国,悬疑,DavidLynch,2014,惊悚,David_Lynch,犯罪,剧情,爱情
    • 别名:迷离劫:失落的碎片(港)
    • 片长/单集:92分钟
    • 豆瓣评分 7.9 (1379票)
    • IMDB评分 7.6 (8,427票)
    • 烂番茄新鲜度 烂番茄: 73%
    • TMDB评分 7.40 (热度:12.72)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美国电影《双峰:遗失的碎片》的免费在线观看,《双峰:遗失的碎片》是对白语言为英语,属于剧情,爱情,悬疑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7.9分,有1379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Twin Peaks before Twin Peaks (1990) and at the same time not always and entirely in the same place as Twin Peaks: Fire Walk with Me (1992). A feature film which presents deleted scenes from Twin Peaks: Fire Walk with M...... 完整简介请见下方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1080P

      Twin Peaks The Missing Pieces 2014 BDRip 1080p Sub Ita x265-NAHOM[2.42GB ] 详情
      Twin Peaks The Missing Pieces 2014 BDRip 1080p Sub Ita x265-NAHOM[2.42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双峰:遗失的碎片.1080P.中文字幕.2014.美国.tt5334704.mp4 详情
      双峰:遗失的碎片.1080P.中文字幕.2014.美国.tt5334704.mp4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Twin Peaks before Twin Peaks (1990) and at the same time not always and entirely in the same place as Twin Peaks: Fire Walk with Me (1992). A feature film which presents deleted scenes from Twin Peaks: Fire Walk with Me (1992) assembled together for the first time in an untold portion of the story's prequel.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4 IMDB 7.4 正片
      Blow-Up
      1966
      考驾照
      英国

      放大

      Blow-Up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大师,恕难欣赏。也不要和我扯什么存在与否的哲学思想。非要我说的话,一切无法清晰表达的哲学都是假想的哲学。就是这么个简单的道理。
      • 安东尼奥尼在[放大]中提出的核心问题是:事物在什么时候才拥有确切的意义而得以实在地存在。前一秒还视若珍宝的碎吉他下一秒就弃之敝屣,插进车里的政治标语旋即就被风卷走。直到结尾才点透,原来最核心的要素是群体的意见。当群体认可了事物的价值,它才允许存在着——真是当代人的悲哀。
      • 说句题外话,安东尼奥尼有很好的时尚品味。
      • 真实和虚幻的区别,似乎不重要了。结尾一出,五体投地啊。里面的姑娘五彩缤纷的,很好看。为什么安东尼奥尼的电影都有一种“发生了天大的事可世界为什么这么冷漠”的奇特的感觉。。。2017.12.17重看
      • Blow-Up 总是看成 Blow-Job |||
      • 再牛逼都好,我还是很讨厌这片,赤裸裸的男性视角,里面的女性莫名其妙就裸了?完全无法接受,看得坐立难安。虽然这不是电影重点要说的,但我还是很介意这个,男主角从头到尾让我讨厌得想杀死他。看到了周采芹,很惊喜。
      • 人们自己的意识并不是只听从自己的心灵,它很多程度上还是环境的折射和映像,体制的威胁无处不在。如果我们更加深入,可能会触及事物的真相,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东西便会出现。有某个时刻,我们掌握了真实,但真实稍纵即逝。这就是《放大》部分的含义。
      • 让齐泽克和戴锦华都为之着迷的电影。前者关注的是结尾处的无实物网球赛,并将这个空白隐喻地指向尸体,或曰“斑点”;后者关注的是照片冲洗放大过程中的媒介自反。
      • 让姑娘送上门的职业,除了乐手,当然还有摄影师。
      • 强象征性段落组接形成看似放弃叙事天马行空但内核明晰的剧本,喜欢安东尼奥尼这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在做什么的导演。看不见的尸体不被认可,不存在的网球却成为真理;随环境变化的价值,吉他柄从争打哄抢的目标到被随街丢弃的破烂;这些都是极富形象灵感的哲人才会想到的寓言。更对摄影机本身性质进行了探讨,偷窥癖与男权性:不断放大的过程指涉Peeping Tom行为;优秀的拍摄如同一场强暴,女性是永恒的被凝视客体。这种对媒介的深入反思本身就足以让作品登入影史最重要作品行列。
      • 我们究竟要不要叙事?
      • 前面90%都很普通,除了对红色的迷恋之外,没什么长镜头之类风格化的东西。商业电影放大了他的男性窥视癖视角,充斥对女性身体的剥削和消费。但最后打空网球的神结尾升华并反思了前面的一切。顺便说,这片子可供教学用,讨论图像和田野两种调查方法的优劣。
      • “如果我们更加深入,可能会触及事物的真相,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东西便会出现。我总是不相信我所见的,因为我老想象背后会有些什么。”“有某个时刻,我们掌握了真实,但真实稍纵即逝。”——安东尼奥尼/真实与虚构界线的模糊,导致彻底的不可知论   
      • #重看#@电博;4.5;60年代风味佳,反战、大麻party,the yardbirds客串添亮彩;艺术作品脱离鉴赏的抽象功能,趋零的实利性在日常情境中产生虚无;漫长荒诞的一日一夜,具有巨大的超现实感,当他捡起看不见的网球,他已融入一度拒绝面对的「真空」世界。
      • 开头结尾俯角镜头下的绿草地,消失的主人公和尸体,构成一种对照式的迷题。尽管作为安东尼奥尼故事性最强的电影,但是仍然可以感受到落脚点并非在情节上,而是着眼在男主人公的迷失和焦虑上,环境的因素是不断被强调的,还有深陷其中的人群:摄影棚内的摆姿态的“时装秀”,三人脱衣的戏耍,摇滚音乐会上的狂躁歌手、吉他、疯狂的歌迷,一车狂欢的白脸人打着不存在的网球。男主仿佛是游离在这个世界里的幻影,摄影师恰恰是捕捉真实、抓住在场的职业,这种特性在一次次的放大中分解、弥散了,真实变成了想象中的幻觉,或者这幻觉本就是更为真实的在场。那么人呢?最后安东尼奥尼给出的答案是:消失了。仿佛一切都不存在。
      • 怎么会把电影拍得这么时髦啊!!!什么都不是,又什么都是。
      • 奇怪的观感,细思极恐和故弄玄虚都能说。1.男主在餐馆和Ron计划相册时说要以公园结尾,要暴力之后安静的感觉。2.第一场戏强烈的性爱意味,前半部人物处于权力主导地位,不断冒犯周边,但在放大后对真相被动,也被周边压抑。3.框中构图大法,门缝、玻璃、窗叶、三角等,突出观看/窥探意味。4.涂白脸的默片人物用动作创造网球,然后摄影师传递,声音在画外创造。5.吉他、巴黎和网球似乎暗示,对reality确认受制于conformity,不再有绝对的真。6.女人说尸体照片看起来像画,个人拥有的真被艺术化,这点也对应摄影的悖论,求真不得,艺术受宠。7.神秘的闯入者,危机四伏的树丛,暗掉的标牌,是梦还是假,是希区柯克还是大卫林奇?残缺的信息使得电影如同照片,用影影绰绰的痕迹,把我们困在对真相的追逐中。安东尼奥尼说主人公消失的一幕相当于他的“签名”
      • 我不行。我太讨厌安东尼奥尼表现他的男主角时的那种大男子主义了,展现女性也是以一种极具侵略性的方式,高配版汤福。跟这导演缘尽了
      • 1.安东擒获金棕榈,6年内完成3金大满贯,本片也是票房最高的艺术电影。2.反映纵欲迷狂的"摇摆伦敦"年代,探讨真实与虚幻的哲学问题。3.虚拟网球赛,被欺骗的摄影机与屈服的摄影师。4.消失的男女主角与虚设悬念犹如[奇遇]变奏。5.疯抢得手后弃置街头无人问津的吉他柄,三人性闹剧,古董螺旋桨。(9.0/10)
      • 电影就如同今天的心情一般,平静得略显沉闷,庆幸自己还是耐心地坚持看完了这部作品。被公认的大师拍出来的影像,如若没有观赏者赋予其意义,其所谓蕴含的哲学反思,在普罗大众的脑海中却像是「拍之无物」!对于我这种偏向故事剧情片的专业影迷,在看多了不同大师的作品后,对大师貌似越来越不感冒了!
    • 豆瓣 6.7 IMDB 6.0 HD中字
      Lúa vermella
      2020
      剧情片
      西班牙

      红月

      Lúa vermell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抱着来看西班牙惊悚片的,都被豆瓣标签骗了,哈哈哈…神神叨叨,喃喃自语,海外文艺片通病这片全包,不是人人都是杜拉斯、阿彼察邦。要说这片一无是处也并不是,它可以让上影节的影迷朋友全程闭目养神,以便看后面更值得的片子。
      • 我睡着了,in a good way...导演是我同学的朋友的男朋友,这个世界太小了
      • #SIFF23#no.2 毫无疑问年度十佳!自然的、神秘主义的奇幻惊悚片。声音叙事一直强于画面在充分地压迫感受,而影像中缓慢迟钝的主观摇移镜头是深沉而带着死亡气息的目光。画内音几乎全盘丢弃,所有的人物都哑然无言,但字幕卡和旁白重复着一切梦呓、咒语、歌谣和诗。视听的体验丝毫不输《灯塔》,且声音的设计极为精妙,5.1 声道非常震撼。一切日常的、极简、陈旧的、来自自然的被技巧性地处理了(比如染色),让人重新相信电影就是以现实重构现实的魔法。
      • 这就厉害了。运用博尔赫斯式的虚构手法,将杜拉斯、斯特劳布、佩德罗科斯塔、阿彼察邦…融会贯通。
      • 静滞的时间与海底的影像是对于死者的静滞观看的生成,《红月》之中,超验已经完成,stasis在开始即已出现,而影片的魔幻现实主义时间则是关于死者返归的催眠或招魂术。人们在大远景之中消解,逐渐失去运动,近景则是一个无主体的人,重复自身的梦呓,关于怪兽。整部影片的前半部分的空镜并不“空”,作为BDO的空间的利维坦式怪兽身体。失焦的观看者无法对画面进行辨认所以仅能诉诸体验,这一点很像很多人提到的阿彼察邦,尤其是《纳布亚魅影》,《蒸发》等“现象学神秘主义”性质的短片,神秘意象的产生来自于烟,火,风,而非《布米叔叔》中的红眼怪兽。 红月的到来是杀戮的时刻,怪物寓言一语成真,沉入海底,在人们的呓语中不断重构的Rubio回归,从缓慢的梦呓时间逐渐转变为杀戮时间,直到影片结尾,怪物将影像吞噬。
      • 很美很美。画面、音效、故事都美到了极致,优雅又哀伤。电影院不让摘口罩,就没人能看到我睡着时流下的口水。
      • #SIFF2020# 91/100,当整个村庄成为凝滞的图景,观看者成为自然元素的一部分,更能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一切恍若成为“木乃伊情结”的异变,不仅让影像成为一种再现,更接近永恒。诵读、视听、字幕卡三者螺旋成为长诗,对于神怪传说的整合,则更让人着魔,在光与影中涌动,最后15分钟,每一秒都是神迹。
      • 一部适合在影院观看的电影,声效非常骇然而庞博,以某种想象中的宇宙「白噪音」将观者包裹,机械且具有生物形态的环境音几乎全程跟随,契合“人类是大海的梦”,一个远古的梦;这个超出人类认知范围的梦境,由蛰伏在深海的未知恐惧源操纵,「红月」是其被唤醒、呼应、升腾的催化剂,潮汐的节奏涌动着蜕变的预兆。 这种节奏也暗合色调的变化,从暗铁锈红逐渐洇染成残阳如血,杀气指数的悄然升级;影像基调与文本诉求的高度一致。 局部光源的聚焦形成特殊构图,大块浓郁黑色层层围住叙事核心,再次见证佩德罗·科斯塔附身。
      • 23rdSIFF#无意识的"观看"正以一种抽象的方式撕扯着知觉.-或许是最接近「自然触感」的影像:与光与影一同消逝的是那种层层渗透的声效,再次唤醒的听觉愉悦—迟缓地消解着叙事的破坏性。只愿挣脱出腐朽的形式-拥抱原始的联觉,对音像填充的一次颤栗反应.-烟与火交缠着,是浓稠的流体对我的侵袭,脱口而出的呓语仿佛在述说着,我用刀刺穿了你的影子。
      • -0.5,科斯塔+双峰S03E08,气息的生成。叙事诗的文本,拍成PPT是最好不过的选择啦。不满是人声念诵还是少了,章节间的字幕卡应该全部读出来。
      • #BerlinaleForum
      • 上至皇帝祭天,下至百姓观影,形式感通常都服务于仪式感。极为重视形式感的《红月》已经和「百姓」没关系了,因为活生生的人在这部美术馆作品里都是「死」的。他们像作者塞进画面当中的素材,仿佛诉说着,这是一部关于人的电影。但很可惜,这是区别于《信条》式的另一种影像霸权。这种霸权也不可避免的剥夺了「影评人」作为「人」的感知能力,使得「影评」沦为一种对于「行尸走肉」的注解。从阴暗、神秘和不被人感知的地下,到敞亮、科学和可供人想象的展厅,某种意义上来说,美术馆仍是艺术的坟墓。
      • 真心看不懂啊… 看得懂的大神能给我解析一下么 拜托了,这是我上影节第一部 看的一头雾水啊
      • stunning imagery and beautiful concept, really wish I loved this film, yet the repeated symbolic gestures for the sake of "artistic experimental" kinda lost me...
      • 神秘,如果走不进去就无法理解。
      • 当然不能说差,因为也脑补不出拍好了是个什么样子。感觉是想打通克苏鲁和双峰的结界,结果有点劈叉,有种自然崇拜的盲目感。
      • 很不好意思,睡着了几分钟
      • 光影和层层推进的视听生效使这部超现实魔幻影片的惊悚感十足,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全片都处于一种故弄玄虚的呓语状态,说白了不就是个生态环保片么。
      • 缓缓打出一个深红色的问号。
      • 大海大坝红月都是怪物,白布下的人们热血沸腾,犹如一个复活仪式。三个女巫带着人们献祭给嗜血的怪物,死去的法比奥醒了过来。海边的石头千百年来风化得千疮百孔,如同月球表面。法比奥被海浪打到岸上又被吞噬,他没有消失于大海,而是被怪物吞噬。红月时刻,那怪物幻化游走,在生死维度之间自由穿行。
    • 豆瓣 8.4 IMDB 7.9 HD1280高清中英双字版
      Mulholland Dr.
      2001
      剧情片
      法国

      穆赫兰道

      Mulholland Dr.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逻辑特别清楚的人能拍出来让人捋不清逻辑的电影而且不解释
      • 以歌剧午夜场分界,之前五分之四的部分皆为梦境,一场因现实中强烈负罪感而自造的补偿性幻象。此幻象中,事业失败/情人变心的黛安给自己极致形象美化,模式部分照搬好莱坞类型套式:她叫贝蒂,姨妈大明星,聪明活泼,具表演天赋、乐于助人勇于冒险,失忆美女卡米拉心存感激投怀送抱;同时,夺情最恨男导遭尽羞辱,妻子外遇奸夫痛扁卡遭注销,更因神秘牛仔威胁被迫选角不喜女星,却对贝蒂美貌才华另眼相看(片场回眸)……所有梦境“参演”,主要来自穆赫兰道那次聚会上互动或目睹过的真实人物,主配亲疏视个人喜恶而定,比方导演母亲比较和蔼,就变身亲近房东;杀手冷酷高效,最想疏远的负罪同党,就让暗杀过程愚蠢狼狈……林奇之所以不给梦/现作区注,除了那并非其美学偏好,更在于如观众因迷惑而反复重看,可强化其潜意识之中对于梦碎主题的认同感。
      • 实在没办法喜欢这个。。。
      • 你要不想太后怕,就别总是回想其中的情节
      • 几乎与现实颠倒,那些不曾实现的爱恋在梦境中达到高潮,那是心底最深处的隐蔽与渴望。爱使人变的扭曲而疯狂。
      • 【165】太玄乎,一个人夜里看,有点儿承受不来。百合福利真是不错,只是黑毛儿的胸实在太假了。最让我难过的是,即使是在梦里黑毛也没有开口说爱她。
      • 一遍看懂,其实diane一醒来我看到她的床和毯子的颜色就知道之前的是梦了,因为太片断化,失序,而且所有人都行为刻板古怪,不会是真的。后半段有因有果才是现实。很悲伤的一个故事。一首llorando唱的人冷汗都出来了。
      • 通过这部电影,我认定了自己没有看悬疑片的基因.从头到尾一直紧张和惊悚着,没有余力理解电影本身.
      • 我相信林奇绝不是在故弄玄虚或者故作高深,他应该是个真正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有人说电影就是在造梦,那么林奇的梦最离奇。
      • 初级评:时间是个圈,空间是个圈,圈即无限。 中级评:点线交集,元素启示,大即小小即大,宇宙奥秘。 高级评:(...)).(..).)..
      • 林奇前后几部电影,都像精神领域的公路片。路,无尽、未知、被黑暗笼罩的路。传统类型片一路撞车刹车踩油门,哪怕碰上个搭车的,最后总能到达一个期想的终点。林奇的电影,半路会掉进坑里,不然就是根本没有终点,你根本不知道车子会开向哪里。这部电影关于噩梦,也关于鲜亮美丽的好莱坞。
      • 对这部电影如果非挖空心思要把每一处情节都搞懂理顺,那其实有点买椟还珠了。如果说《出租车司机》里用极其迷离炫目的流光溢彩来折射出都市的妖异,那么这部电影则是用声音和色调来表现噩梦里的都市。尤其喜欢寂静酒吧那一段,充满想象力和诡异。有些电影需要的是感受而不是理解。
      • ps:(再此真的想骂国内的这些影视平台,说真的又打码又大幅度删减的就不要引进资源了,先不说不尊重导演的成果,不尊重观众,像穆赫兰道这种本就是悬疑性烧脑题材的电影,删减那么多只会更加云里雾里,影响观感) 片子思路非常清晰,任何的前期不合逻辑,在梦醒后一切都会解答。电影接近梦的本身,所有的日常经历和潜意识都会杂糅在梦中,就像普罗大众说的,梦是相反的。依赖的情人,热情充满才气的自己,落魄倒霉的导演,活着的姨妈…一切都是潜意识的渴望,所有的人来自于现实匆匆一瞥,来自那些挚爱和憎恨,碎片般的碎落在梦中,然而现实才是噩梦。
      • 看懂盗梦空间算什么,看懂穆赫兰道才是真牛逼
      • 意象揉捏却能让推理不乱,是林奇的长处。我们不能走进导演的脑中,不能亲自得知他是在故弄玄虚,还是精确地运用了技法:如此将反复,无逻辑,荒谬镜头,仿同改装交换等概念化内容能够高度对应的场面重现,技法是高超的,但精准却应是灵感型的,或言灵机一动型的,或言存疑的。或者精准设计的另一半带来的联想,十倍于原始的理念:这也是小说创作的一种理论。我在此不回答我对它的亲近程度,但在态度上我却表示鄙视:要么自己写个注释,要么沦落在造成众说纷纭状态的虚荣心里。
      • 看影评前觉得自己傻逼,看影评后觉得电影牛逼!
      • 你说感到万分沮丧,甚至开始怀疑人生。要知道伤心总是难免的,在每一个梦醒时分。
      • 请第一遍就看得懂的人站出来
      • ①2017-5-20六刷仍泪奔,次次均有新发现,色彩配乐机位布景皆完美。②永爱糯米,最适合做励志偶像的演员,以及没提影后真是奥斯卡不可理喻了。③凌晨的街头碎纸飘飞,冷寂萧索 | Silencio | This is all a tape-recording | It is a illusion | 迷幻的蓝色妖雾。④我在梦与现实间彷徨。⑤2021.9.23.北影节-三里屯美嘉欢乐影城-4K修复版(画质色彩极佳),深夜圆梦!这回惊觉不止一个场景与[双峰]神似。另外林奇实在太擅长混搭融调多种元素/异质性氛围了,比如寂静剧场和死亡结尾都是在惊悚恐怖与哀伤凄婉之间轮转,梦境部分的多段穿插叙事亦使观者于滑稽古怪与疑惧紧张/积极喜乐(糯米在梦里初到好莱坞的乐观憧憬之情太有感染力了)间摆荡~(9.5/10)
      • A+. 目前看过对梦的叙事化最成功的案例。不像《盗梦空间》拘泥于结构作茧自缚,也不像《红辣椒》汪洋恣肆却难以收拢,而是在严密对位中保持不可预知的不稳定性,从而达成一种“自洽的疯狂”。林奇鬼魅的视点游走时刻诱发观感的颤栗,但真正让人细思恐极的破坏性,是在解梦的同时瓦解了整台“造梦机器”:梦被组装的机制与电影被拍摄和观看的过程并无区别,而本片最虚无而吊诡的逻辑正在于,它一面展示了电影拥有还原梦境体验的神奇力量,一面揭露了它在本质上的虚假:所有力量的来源,都基于我们心甘情愿地接受并维持我们欲见的幻象。//巴黎午夜场二刷。比起第一次被mind fuck的震撼,这次却是被掏空的悲伤:我们都在徒劳地逃避。她活在电影中的梦里,我活在电影造的梦里。仅此而已。2022.1.9 Filmothèque
    • 豆瓣 8.2 IMDB 8.0 HD
      Rosemary's Baby
      1968
      剧情片
      美国

      罗斯玛丽的婴儿

      Rosemary's Baby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结尾的微笑,刻画出母爱。哪怕生了个魔鬼,但母爱依然。怀胎十月,负能量的积攒,在女主狐疑的情绪中,在考究人物站位与光线布置中,充满了未知的压迫感。这压迫感体现在米亚法罗那消瘦苍白的脸,那空洞惊惧的眼。最后,老信徒们的狂欢仿佛在告诉世人,有人信仰耶稣,同样的也有人信仰撒旦!
      • 没见到婴儿我很遗憾
      • 触及撒旦,祸延妻儿。总有一种感觉,现实比电影还疯狂。
      • 人们多半津津乐道于本片激怒了极端宗教人士,从而导致现实中导演妻儿惨遭杀戮的悲剧。其实生活和影片的互为映射还不止于此,主演米娅法罗在现实中与伍迪艾伦长达数十年争夺子女的恩怨,也是如谶言般让人细思极恐啊。
      • 撒旦比上帝差的那一点儿能力就在于他必须身体力行而不会感孕。形销骨立的孕妇,无袖长摆裙和发型充分营造出女主角的圣洁美。毫无惊悚画面,婴儿甚至完全没有露面,但能沉淀出很强的心理压力,足见功力之作。传闻波兰斯基的妻子怀孕时在家中被邪教“曼森家族”成员残忍刺杀事件与此片有关。TANNIS
      • 恐怖在片外,惊悚在人心。电影并没有用什么血腥暴力的镜头,却着实让我恐怖了一把。真正成功的恐怖片,走的是内心,而不是只搞视觉与听觉的强烈渲染而营造恐怖。波兰斯基是一个靠燃烧胶片来取暖的人,他把自己隐藏在那个虚构的罪恶世界中,用一种冷漠的方式来寻找温暖。
      • 介电影孕妇就别看了…
      • 心理恐怖片的绝佳样本,暗示隐喻和细节无处不在,镜头和用光更是教科书般的存在,构筑出步步为营愈演愈烈不可抵抗的压抑;还有一点就是:以后上哪找米亚·法罗这样神经质的演员啊?有几场戏她那非人的苍白面孔让我觉得她其实才是魔鬼化身...
      • 對於上帝已死,尼采渴求超人的出現,而波蘭斯基則悲觀地指向了撒旦。
      • 经典恐怖片,少见的邪教题材。没有下三滥的恶心镜头出现,惊吓点却一样很多。节奏把握恰到好处,扣人心弦。米亚法罗出演被迫害的神经质美女,消瘦的脸上惊人的大眼睛相当惹人怜爱。次片上映后,罗曼波兰司基的妻子残遭manson邪教组织成员杀害,孕妇被人剖开肚皮,沾着鲜血在墙壁上写下标语
      • 【4.5+】表象是邪教,但真正的幕后黑手可能是男权威压。定场镜头即是公寓的全景,两人入住仿佛是被吞噬。公寓室内空间不断地加强压迫,具体的目光包围着Rosemary,物理与心理均受此而异化。最后竟演进为一种和谐,这种惯常中微妙的异常和反差是最恐怖所在。结局扭曲的“母爱”难道不是被驯服的顺从,至于什么才是魔鬼,大概就不言而喻了。
      • #重看#跳楼桥段、苍白嶙峋的造型、周遭全是冷漠敌意,和《怪房客》几乎如出一辙,沉沦绝望,对人类失去信心,让波兰斯基在开发此类题材上乐此不疲;不见血腥,寒意上身,不闻刀枪,惊恐兜头,杀人于无形,谈笑间灰飞烟灭;重看才发现丈夫是Cassavetes,Mia Farrow此片中表现甚佳。
      • 【B+】那个从头到尾都未露面的“圣婴”毫无疑问是本片最大的遗憾,也是剖析整部电影最为关键的“麦格芬”(当然,也不排除60s好莱坞审查尺度的原因)。在没有任何恐怖镜头的情况下,做出了这般高级的心理恐怖,其诀窍就是空间:相较于《水中刀》里空间对角色和主题的辅助功能,波兰斯基在本片中真正做到让空间“妖魔化”,他以一种病态的含蓄内敛将节奏挤压,让所有的室内戏都像是对女主的“侵蚀”,在无形的恐惧中将灵魂挟持,并在最后将其彻底异化。利用圣洁的母爱来迎接撒旦的降生,并以群体无意识的行为完成对上帝的背叛。于是乎,在如此冷酷的视角下,波兰斯基顺利完成了对这个世界极端病态的嘲弄,也是对现实命运的一种讽喻。
      • 明媚的恐怖。打女人子宫的主意的都是撒旦。
      • 就好比最后让人想知道婴儿到底长什么样子却又害怕看到,波兰斯基只用很简单的表现手法就能激发观者恐怖的想象力,这是一个累积的过程,直到最后的邪教聚会段落达到爆发,从这方面来说可见波导对自己执导惊悚片很有自信。
      • 直到女主角拿着那本封面写着“Is God Dead?”的时代杂志才终于意识到这是部概念先行的影片。在疯狂的集体无意识浪潮里,是该做一名殉道者,还是一个随从?原著里rosemary选择了跳楼以扬正义。波兰斯基决定不升华她,让她沦为魔鬼一员。女主角太像twiggy了,举手投足都像模特,每个镜头都美到窒息。
      • 导演虽然并无此意,但他确实从头到尾完整精准的拍出了女性的生育困境与陷阱,而这由一个男权导演无意中拍出,就显得更加讽刺了
      • 看片时,结尾卡了,当时想哭啊~~~后来社团重放了此片。然后我带回家给我妈看了,老妈当晚做噩梦。第二天发话:下次多带点恐怖片回来看!
      • 7/10。重温,频繁运用通道和门框制造视觉反差,譬如矮小的房屋中介将挡住通道的诡异柜子搬回原位,置于前景的丈夫高大颇具威胁,铺垫了通道后就是撒旦聚会(丈夫也参与其中);罗斯玛丽打电话时脸部被门框遮去,构图重点偏左营造失衡的效果。大胆的剪辑技巧渲染噩梦,提供了丰富信息,隔壁老妇的凶恶抱怨对应脑海中老修女的严肃面孔,梦见游艇上婚戒和衣服被丈夫扒光、裸体的罗斯玛丽转眼间穿上泳装,象征着圣洁和驯顺的女性符号,罗斯玛丽原先质疑天主教的禁欲,主动在阴暗空荡的公寓提出做爱,照镜子露鬼脸把有异味的护身符丢进抽屉,最令她失去精神支柱的是魔鬼受孕之际主教也成了帮凶,随后像一个受审的女巫剪短发惩罚自己,结尾明妮用口水擦地板的刀痕表明她的无助:周围人关心地板胜过关注孕母的痛苦。但除了最后默认自己为撒旦之母,情节略无味。
      • 其实最恐怖的的事情莫过于你以为周围是美好的,却慢慢发现是陷于黑暗的大环境中求助不得、无能为力最后无可奈何,以至于一同堕落。充满视觉隐喻的寓言世界,非常考究的空间布置,探讨了侵犯、控制、权力结构与现代世界的梦魇,营造的悬疑感步步为营渐入佳境,最厉害的是这样的一部恐怖片居然只有一个恐怖镜头。8.5
    • 豆瓣 8.7 IMDB 8.3 HD
      Vertigo
      1958
      恐怖片
      美国

      迷魂记

      Vertigo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重看,以前的自己真是太肤浅,这根本不是一场三流谋杀案,而是一次超一流的对电影本体的伟大隐喻:You only live once,but you can die twice 。
      • 他把变焦与移动镜头结合起来从上往下拍摄一个楼梯井的镜头,成功地造成了主人公恐高症的晕眩的心理感觉。他的做法是把楼梯井的模型侧放,摄影机对准楼梯井口,处于远处慢慢推向模型,而变焦镜头开始时处于长焦(望远镜头)慢慢拉成广角,要求是模型的大小 在银幕上必须保持不变。
      • 传说中的“世界电影史第三名片”哈。五个同轴反向变焦十分经典。希区柯克式悬念,此局甚妙。尤其朱蒂揭破计谋之后,前面一个半小时的戏意义彻底反转,同时为余下半小时的戏制造了巨大悬念,极妙。本片是精神分析学派的最爱。
      • 在希区柯克的电影中,不管经历多少逃亡和搏斗,永远不要希望男主角的发型会变得凌乱,还有他的纽约西装
      • 不让你知道的时候你不知道 让你知道的时候你还想知道 这就是希区柯克
      • 一部52年前的片却能让我看完后热血沸腾,希哥招牌情节+紧张节奏让人欲罢不能。许多当时技术上的尝试都影响到了今天,包括恐高症的镜头以及接吻360°旋转的镜头,在当下仍然能够看到。此外大量的中国元素都穿插在其中,值得去思考隐喻。和精神病患者一样,故事被明显的分成两部分,唯希哥有才!
      • 这个结尾很争议,我也觉得有点唐突
      • 今时今日我们看过太多由这故事元素变奏演绎的胞胎,它仍在滋养着今天无数个悬疑故事,任一枝杈都能抽取出来发展成完整的大树。在画像追踪和幻梦沉迷的谱系里,玛德琳是最迷人的一个,她一旦在你头脑生根就再也忘不掉。你根本舍不得放下这样一个谜。但真实的Judy便怅然若失,这是所有人的死局。
      • 四刷,希区柯克最高作。1.开篇交代弗格森间接引致的警员死亡,以内心盘旋的谴责牵导自我救赎的需求,为后续一系列事件的发生提供可行条件。2.爱的相对性:在加文天衣无缝的杀妻计划中,唯一不可控的就是爱情。弗格森恋上假扮的玛德琳,在玛德琳死后,偶遇“长相相似”的朱迪,他因对玛德琳的爱追求朱迪,朱迪也因为爱服从弗格森的所有要求。3.主动与被动,窥视与被窥视。同如希区柯克的其他电影,在影片的前半段,男主角是作为镜头视点的主导者而存在的,女主角则协助和维护视点的正确运转。在玛德琳死后完成主导视点的转接,并通过独白和闪回镜头解释阴谋真相。4.女性符号化:画作里外的“艺术赏析”;精妙台词的隐秘多义性;接吻360°旋转;黑色电影式的宿命论收尾。5.红绿交互;发型含喻启迪《本能》&《白日美人》。(9.5/10)
      • 啊呀,什么恋物癖偷窥癖,心理学,符号化,女权主义。我觉得老爷子就是想说:邂逅的爱情,都是一场阴谋,背后有个人费尽脑汁千方百计的把一对对男男女女搞得眩晕,然后一方因为另一方失去自我,峰回路转则依然。这个阴谋背后的大坏人就是拿着箭没事瞎射的丘比特。
      • 本以为是一个惊悚片,怎么成了一个爱情片。
      • 对结局很不满意!她有罪,但她是帮凶而非主谋,她最闪亮的地方来自她对他的爱,可这爱却让他亲手害死了她,她承担了所有罪,而真凶的结局却略过不表。结尾真的让人很生气,她后悔爱上他吗?他会比上一次更加愧疚吗?
      • 最后8分钟的无限可能性
      • 蓝光。动感情是一件麻烦事,可以揣摩下脱衣服那场戏。如今看起来假假的背景合影驾驶戏,更像在制造催眠。同样有趣的是我们在谈论玛德琳,却最终要意识到她是一个完全模糊,只能凭借想象的人物。老同学讲述的玛德琳,斯科蒂跟踪和追逐的玛德琳,“假玛德琳”以及扮演玛德琳的女子,这已经足够复杂了……
      • 好虐的爱情片。希区柯克从来不怕把真相在影片一半的时候就早早的呈现给观众,因为他有自信让观众在看完整部影片时依旧保持瞠目结舌,太厉害
      • 【B+】希区柯克这次真的是借由一个悬疑惊悚的角度来切入男女交往中的“身份”问题。以一件自认为能掌握的事件切入,在窥视和道听途说中看到了“玛德琳”这个被伪造却又令人痴迷的身份,然后,当然是爱情。优雅的玛德琳,朦胧的玛德琳,被人讲述的玛德琳,疯狂的玛德琳,其实都是被人操控的“高级木偶”。后半段男女双方都在尽力寻回/摆脱这个身份,却也在虚假的身份里迷失,这条暗线本身就足够赋予电影充足的“眩晕感”了。当然,光就滑动变焦镜头的设计,希区柯克就足矣永载影史。配乐烘托氛围,但令我不满的就是配乐用得实在太满了。最后八分钟给予了影片无限的可能性,可希胖却非要选一个最草率的收尾。如果说希胖认为电影的本质就是偷窥的艺术,那《后窗》才是他的最高杰作。
      • 重温,整部影片如梦如幻、如痴如狂,充满了魔力。超5星。
      • 这简直就是一篇有关“镜像/本体" "眼睛/观看/欲望器官“的论文。个体对身份的判定与认知是现代乃至后现代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而借助惊悚悬疑的载体,希区柯克呈现的则是另外一重境界的思辨。
      • #2018年6月重温第三遍#4.5;从片头迷离画面到噩梦惊醒和俯视中的楼梯变形,从头至尾恍惚出神的眼神,都传达“晕眩”的主题;前半部分的神秘气息和幻觉体验非常精彩,后半部分明显现实,旋转的拥吻镜头连接起两个重叠的形象/时空,「绿光」的高光时刻,影史瞬间;夜景偏蓝,室内大块红色,视觉上也不无晕眩。
      • (如果这部电影看到一半发现没有了后续,惊恐被悬浮在漆黑的半空中,迟迟无法落地,那一定是我去死的最好理由。)→19.2.10,时隔四年重温。电影魅力的危险面目是对现实的质疑和渗透。最后招致悲剧的修女幻影在文本上依旧拥有对卡洛特身世的精准对位,戏中人相绊入戏的读解终是留给了观众抽离的后径。但在它出现的那一刻,希区柯克希望用最彻底的寂静引导我们付以最纯粹的凝视——那是未知,戏剧乃至世间所有情绪的混沌本源。完美地描摹它,是《迷魂记》伟大的灵魂所在。(关于绿色,截图整理分析见微博)
    • 豆瓣 8.1 IMDB 7.6 HD
      Lost Highway
      1997
      剧情片
      法国

      妖夜慌踪

      Lost Highway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性、暴力、金钱,永恒的主题,比较起来还是昆汀拍得好。林奇兄就这点能耐,每部都差不多,故弄玄虚。
      • 包括双峰在内,林奇的大作基本上撸完。 发现,那些敢于剑走偏锋,在大众眼里小众,在小众眼中又没有太特立独行的导演其实都有自己叙事的三板斧。 原来总结了库斯图里卡和洪尚秀,这次可以明确林奇的“套路”了: 现实和梦境的抽象分离和亦趋亦同, 性爱和凶杀的二元交叉和原始兽性。 镜头和色彩的乖张暴戾和迷幻迷离。
      • 乱..片中的变态是我见过的长得最变态的变态
      • 看的脑袋疼,为自己的智商捉急
      • 云里雾里看完胃疼觉得自己也要神经分裂列了 其实没有必要搞的那么迷幻,不就是梦境分析+精神分裂吗! ps大卫林奇很喜欢那种奇怪的发型,从橡皮头到lost highway~再到他本人
      • 导演端上来一份干锅手撕鸡 然后对观众说:嗨,要拼回一只整鸡才好吃
      • 维修工因一手出色的修车技术深得黑社会老大器重,这时,他发现老大的女人竟然和他的妻子长得一摸一样,只是头发颜色不一样。老大的女人主动勾引了维修工,两人携款潜逃。当他们来到荒漠公路时,维修工与女子疯狂做爱,之后他又变回了乐手
      • 大卫林奇就跟大麻一样调戏智商玩,他是非常非常会用光的导演,音乐无敌了,除了他和蔡明亮,所有自说自话故弄玄虚的导演都不喜欢,他们有他们方式,别较真,较真也较不明白
      • 不惊悚不悬疑不吸引。
      • 闭着眼睛一条路走到黑~ 成功秘诀:典型的野路子+不讲理+一黑到底~
      • 我的智商不够用啊
      •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恶魔,这是部神秘、极端的林奇主义式风格的黑色电影。
      • “你永远也得不到我”。好像是第一次感受大银幕的大卫林奇,惊悚且神秘,荒诞又诡谲。你甚至还不知道狄克是谁,狄克却已经死了。林奇说,他想要的绝对不是混乱,而是神秘。
      • 我不是我,我是你,我是他;我不是你,我不是他,我就是我;我到底是谁?高级,高智商碾压;有些观众挑电影,有些电影挑观众,大卫.林奇就很挑,他就是能把观众变成“睁眼瞎”,看到了所有画面,却看不清故事,不知道虚实、真假的逻辑边界在哪里。其实,为什么非要纠结看不看懂呢,去感受,去感受难以言表的氛围不是很好吗。
      • 烧脑电影,我喜欢
      • 标题怎么翻译的
      • 看的脑仁疼…
      • 好看
      • 晦涩令人发狂,简单来说,可能是太高深,我看不懂,😂
      • 看个电影话费了好多脑细胞😂不过确实烧脑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