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对意大利战后电影黄金时代最温情的告别,真伤感,那个被友谊、混乱、理想所填塞的青春已经逝去,现在是属于资本的现实世界,德西卡与费里尼的伟大创作被斯科拉用舞台排演的方式呈现,演员夸张表演和大嗓门说对白的方式也是对意大利喜剧电影时期到来的影射吧,片头太有趣了,三次重复 |
|
“让人感动的产生好奇的貌不惊人但是完美的作品,那种浑然天成的感觉。” |
|
遇到费里尼和MM在拍甜蜜的生活;两次因为太喜欢偷自行车的人而遭遇打击。未来已经过去了。sigh |
|
斯科拉献给意大利名导的一封情书。费里尼被错认成罗西里尼那段笑哭我 |
|
我把你的愧疚留給你,他這樣說。 |
|
8/10。用意大利影史交代社会情况,教授支持新现实主义的强硬,因此输掉了学院的位置和电视竞答的奖金,亲友愤恨离去,妻小孤零零地坐着,当多年后听见德西卡上台的回答,他坚持的真理无人在意,而结尾虚空的大院更显得富人穷人各有伤感。心理独白透过打光直接讲述、表白后两人僵在街头的剧场手法惊艳! @2016-08-28 17:04:58 |
|
向德西卡致敬,向我们的理想致敬!我喜欢电影和戏剧里暂停的光。 |
|
对意大利电影的追忆与致敬。对新现实主义代表作《偷自行车的人》的引用。继《安逸人生》(1962)与《意大利式离婚》(1961)之后,再次看到本土电影对费里尼的《甜蜜的生活》与安东尼奥尼的《奇遇》或《蚀》进行引用或致敬。毫无疑问,它们都是意大利电影黄金时代的最高荣誉。把费里尼叫成罗西里尼+1。《战舰波将金号》的演示解说+1。 |
|
平平淡淡才是真 |
|
1975年,意大利电影分水岭,向黄金时代致敬。大量间离效果,“幕”的概念,情节剧对社会文献影像化的纪实,感同身受。三种人生选择,知识分子的理想,残酷的资产阶级——儿子对父辈的反哺,普世者的艰难地顺从时代变迁。德西卡、费里尼的倾情助力,使其成为一曲无言的挽歌,悲伤的寓言。 |
|
经典之作。社会变迁中的3个普通人的命运变换。风格和Kusturica很像,都是用浅层次的代入感来匹配观众对于大信息量的接受度。情节设计非常精彩。Fellini班底的出镜很有趣。Armando Trovaioli的音乐令人难忘。 |
|
为一个时代闭幕。De Sica最后一次大银幕演出。(胖子富翁出现的时候我想“要是换Fabrizi来演多好”,后面发现就是他演的……Fabrizi老师你怎么了?你意大利面吃多了么??)设想和故事特别好,但觉得有时有点过了 |
|
原字幕错误非常多,对剧情理解有些甚至完全是反的。所以我们重新翻译了一次,会在小范围放映之后在微信公共号giraffeland尽快发布。 |
|
三位曾经一起为青春梦想激扬搏击的好友,走过岁月沧桑。年轻时对于想做的事、想爱的人、想挥霍无度的不管不顾的热辣激情,逐步沉淀为冷暖自知的得失进退。二十五年后重逢的百般滋味,一杯浊酒叹相逢,都付笑谈中。导演也借助他们的人生经历,来完成对意大利战后三十年影史的回顾与致敬,那些经典的影像、熟悉的大师、场景、画面,新现实主义的标签,众里寻他的惊喜和惆怅温情的交织,观之心潮起伏。。。 |
|
爱情其实是幌子,迷影情结真彩头,政治隐寓有点迂,中文字幕实在烂。 |
|
一个现实主义者,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乐天开朗的老好人,三位战友在大时代下的不同选择导致各自的际遇悲欢。心动的瞬间光影突然定格。出现费里尼和马塞洛拍摄《甜蜜的生活》的喷泉一幕,好奇是如何做到的? |
|
在电影中相爱与沉沦,那歌声始终是后知后觉的新现实。 |
|
刚看完,棒极了 |
|
http://www.56.com/u66/v_MjA2NzgzODM.html |
|
神奇的剪輯 |
|
蓦然篝火阑珊处,只是当时已惘然。 |
|
意大利电影史。 |
|
完全被打动。评论不出来。我们左派青年/中年所有的理想与所有的怂,全都在里面了。 @2021-06-30 04:54:17 |
|
不敢相信是他! 费里尼! |
|
碟商做错音轨,很长时间内都以为是法国片来的 |
|
2007-1-25 |
|
太爱这部电影了,四个人的一生能够诠释的如此缺憾而流畅,每种感情都饱和,哪怕是最后的讽刺。那种理想和现实的纠结,近乡情更怯的煎熬,面对真爱嫁做人妇的痛心。不管是电影的角度还是故事的角度都是意大利喜剧的巅峰了。 |
|
antonio和lucina在餐桌上重逢,antonio在餐厅里舞台剧式的独白那个场景好有感觉 |
|
35MM 喜剧越好,就越像悲剧 |
|
这里还有费里尼呢,属于导演的中等作品,回忆型 |
|
并没有流畅地讲述人物命运的流转,剧情有点邋遢。也就是偶遇了费里尼是个有趣的前段,其他没有更多特别。 |
|
补标,很好看 |
|
和费里尼和马斯楚安尼相遇挺有意思的,音乐不错! |
|
我们如此相爱么?嗯是的。 |
|
我们想改变世界,结果世界改变了我们,这是一样的月光吗 |
|
现在来看,男二和女主的选择都会显得假吧……女主选男一过普通生活太电影了……喜剧成分就那样,还是讽刺现实多了点… |
|
一部来自1974年的有趣的意大利作品,费德里科·费里尼与马塞洛·马斯楚安尼在影片里面惊喜客串扮演自己;采用黑白表现回忆,彩色表现当下,相互穿插叙述的形式。 |
|
xzd |
|
8.1/10。围绕三男一女(但实际有更多的男女)展开的跨越数十年的曲折多角恋故事(中间穿插了意大利二战后的电影黄金时代的各种标志),最终其中一男一女终成眷属,其他两人虽各自成婚但对女主依然有特殊的感情。影片的摄影美术表演配乐台词等各种影像技法都很精准娴熟,其中穿插的各种迷影致敬(《偷自行车的人》、《甜蜜的生活》、罗西里尼、安东尼奥尼等)作为影迷也觉得挺有意思,但作为传统故事片本片叙事节奏太琐碎,扣1分。 |
|
之前对这部电影期望值特别高,今晚看的时候却一直入不了戏。剧中人物实在啰嗦而且聒噪,光看字幕都够费劲的了,而且结构也很混乱,大概是知道导演要表达的是一个很好的题材,但这种叙事方式真的很疲惫。 |
|
看大师们的客串,好玩的不得了 |
|
'Dedichiamo questo film a Vittorio De Sica'
----
Fa mi piangere la nostalgia per l'Italia negli anni '60. Di tanto in tanto credo di aver vissuto là - con il Fellini, il Mastroianni, il sogno comunista, e la dolce vita. |
|
很精致、细腻的片子。前2/3拍的太美了!配乐非常好听。 |
|
A realistic bitter sweet slice of three friend's life over 30 years time. worth to be watched. |
|
“我们谈及未来——即使命运将两人分离。” |
|
e io ero sandokan真好听啊 |
|
竟然还有费费和马切洛本人出境 |
|
就是堆,是串。各种费里尼的手法(拍摄场,停车场)。政治不懂,谈谈懂的:三个人物,一个普通人,一个富人(政治家),一个大知识分子。普通人的悲哀:女友被人抢,遭上层压迫;富人的悲哀:缺少精神,孤独,空虚;大知识分子的悲哀:超越时代,后人理解他的时候,年轻人已老,而且早已被遗忘。女子是过去,是轰轰烈烈的时光,不老。我幻想的最后长镜:三人停车场,女子走过来,和第一次出现一样年轻,大家来个小剧场的伤心对话。然后回到了现实,还回得很彻底——只能说,不是我的菜、我喜欢的风格。还有,最后为什么偏偏隔离富人……穷人难道就简单而美好,最后一定赢得美人心吗?知识分子呢?凑得什么热闹?前面很戏剧了,应该戏剧下去;依我看太正。不过意大利电影的那些东西,盛宴。德西卡的那场戏,眼泪流到了嘴边——艺术家直面永恒。 |
|
伤感 |
|
也许是提前知道了剧情的影响,感染力打了折扣。我们如此相爱,我们和过去的时代和电影也曾如此相爱。导演斯科拉曾经是德西卡的助理,影片的公映前的一个多月正值德西卡的去世,缅怀与致敬之作的意图很强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