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女生要革命 Moxie (2021)

    最近更新: 2025-03-29 1080P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解说视频包含大量剧透,谨慎观看

    女生穿背心上课,却被校长停课,谁知隔天全校女生都穿背心来上课《女生要革命》

    作者:科幻战舰

    【电影解说】女权&男权,碰撞中如何着陆《女生要革命》

    作者:睡不醒_看电影

    女孩被校长停课,全体学生换上背心上学!励志电影《女生要革命》

    作者:七笑电影

    影片根据珍妮弗·马修利同名小说改编,由Tamara Chestna操刀剧本,讲述16岁小镇女孩(罗宾逊饰)的母亲原来是地下朋克女性主义运动“暴女”成员,女孩受到母亲的影响在自己的高中开启了一场运动。施瓦辛格饰演学校里英俊的运动员,在过去有黑暗秘密的他极力反对这场“勇气”运动。该片现在洛杉矶拍摄中。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6 IMDB 7.4 HD中字
      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2020
      剧情片
      美国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从不期待,很少反抗,有时落泪,总是沉默。
      • 让这个在平庸调度下的陈旧题材散发出一丝光芒的,恐怕是大巴上搭讪男引出支线。正是这种貌似暧昧情感背后混杂着的权力和经济驱动力,催生着男女关系中“第二性”诞生,以及附着着这种社会结构,现实生活中男女情感权力的复杂性。
      • 从不平等,很少关爱,有时受伤,总是渣男。
      • 少年的你,从不过春天,很少嘉年华,有时天注定,总是狗十三
      • 4.5 点题的那段张力直接哭倒一排人。真希望年轻的男孩都来看看。
      • Skylar不得不牺牲自己的色相去换回程的车票时两个女孩子轻轻的勾勾手指,大概是全片最戳心的一场戏。虽然无处不在却又冷冰冰的“帮助”,让人感觉不到任何这个社会对“失足少女”真心的关爱,而好像是根深蒂固在人们心中对这个群体同情却又轻蔑的复杂情感。毕竟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才可能成为heathcare professional的人,怎么可能真正理解高中还没毕业就要堕胎的少女的内心呢。最后能帮助她们的,只有她们自己。
      • 比隔壁鸟小姐的青春残酷的多却也真实的多
      • #70th Berlinale#主竞赛评审团大奖,已获圣丹斯美国剧情单元评审团特别奖。完成度相当不错,摄影很棒。女主角Sidney Flanigan第一次出演电影就到如此程度,不得不佩服Hittman调教演员的能力。“从不,很少,有时,经常”这个长镜头是影片最亮点,颇见导演与表演功力。这个长镜头加上前面给鼻子打孔和试图自行堕胎两场戏,Sidney Flanigan直接第一部戏拿个柏林影后也不是没可能……不过影片里俩女孩出门三天就要拎一个超大行李箱,属于典型的为了创造调度(制造行动上的困难)而专门设计的道具,如果这片拿不到奖很大程度就要怪这个箱子……此外影片的剧作还是可以再狠一些……而有意将所有男性角色写得都精虫上脑或者面目可憎的“厌男症”,就开始走向#metoo的反面了。
      • 主竞赛看到的第一个称得上喜欢的。就坐在主创前面一排,团队很年轻,大部分是女性,结束之后在掌声中接受大家的祝福。和旁边的女孩感叹,能拍电影可真好啊。
      • 4.5 还真就那样结束了电影,没有任何说教或和解等等,就像很多人的生活一样,没有意识到的流过了,标准电影语言直接省略,塑造出一种很自然的状态。中间侧方位完美点题处看得我想哭。两位女主也很不错,现场也超可爱,还有点害羞。P.S. 无论是《Lady Bird》还是这部电影,都没有比较的必要性,也没有必要评判哪部更真实,两部基于生活的电影都很真实。
      • 片名那里还蛮戳人的。
      • 低到無處可再低,如同塵埃落下而不留餘痕,絕非是一場壯觀的成人禮,更不是雙妹同盟化險為夷的冒險旅程,壓在她身上的不是痛苦和勇氣,沒有道德的指責,更沒有慾望所能超越,添上任何底色都是徒然。青春的失誤,只不過換來我還未長大,還未有作為成人資格的回音,或許將來會有作為母親的資格,但誰知將來的事?生活壓根沒有任何期待,誰想要帶上各種顯眼的配色,就像那可有可無的接吻,刺在鼻上而不顯眼的鼻釘,Eliza Hittman 所描述的無感世代,是連帶失落都是變成一種奢侈品。但生命可沒有被標準化,量化的答案,只能如此,亦只有如此。由虛無的No Wave 到無病呻吟的Mumblecore,世世代代的抑鬱青年到此時更像要掛上Derealization(失實症的名號),如霧,一個窗格玻璃,或面紗。情感淡漠得越見失去知覺
      • 柏林第17场主竞赛。一部好的青春电影和聚焦女孩的电影应该有的样子。很多场景都触达心底,这不仅是两位女孩的一次出走,更是无声的抗争。片名切入的角度非常好,甚至可以延展到每个人的社会关系与际遇。很多地方做了留白,浅尝辄止,不拖沓,很真诚。
      • 会让人想起同样题材的《四月三周两天》,在故事方面,一样是两个女孩的秘密堕胎之旅,一样是有一个女孩作出一些“牺牲”,不一样的是我们看到美国作为观念更开放、医疗更发达的国家,堕胎的女孩已经受到许多医疗与心理的支持,但这趟旅程依旧艰难而痛苦。一个女孩在成长过程中,性别压力或暴力几乎从未缺席。这份痛,值得让更多人去明白。
      • 大量的近景与特写营造的压迫感如同无形的墙一样无处不在,恰恰这就是女性所面临的困境:突然有一天要面对全世界,却发现自己完全无力应对的无力感。尽管整体情绪波澜不惊,但是「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出现时还是有被击中,这个片名应该再也不会念错了。
      • 散场的时候片尾曲在唱:” You’ll never understand.” 来看到豆瓣的短评,发现是的。They’ll never understand.
      • 白描,反动情。情节走向一如既往的好猜,一曲《四月三周两天》的美式变奏。
      • ——痛吗。——没什么感觉,只是不舒服。 看完至今依然情绪紊乱,不知道怎么去评价这部电影的痛。可能,那淡淡的,描述不清的,很快就会忘记却又不时会记起的,不适的感觉,才是痛苦本来的样子吧。 真正的关乎女性的电影不需要嚎叫和口号,只要一次短暂的合眼,一句简单的rarely,就足以掀起风暴。
      • 真的很像《四月三周两天》的变体,但缺少蒙吉式的社会背景铺设,而更专注于女性在性暴力与堕胎困境前的痛苦,但拍得不俗——并无狗血情节,反以一种平稳无波的方式表达这个痛楚的问题是怎样渗透进日常;未成年女性尤其容易落入身体与经济弱势的一方,一切不堪都尽在“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中显现,令人心疼。女性间的互助是人间一丝温暖;搭讪女二的男生,侧面补全主题。
      • 这些天一直在看大众商业电视剧,突然回头看看这部“小众文艺片”,感受满不同的。是位40岁出头的美国女导演的第二部电影,获得了今年柏林节评审团大奖。朴实、稳重,但内容还是单薄了些。查查她的履历,自编自导,自制片,2011年的短片获得各种称赞,14年拍成长片处女作,又过了五六年,拿出这部电影,获得认可。典型的独立电影人,不容易啊!
    • 豆瓣 7.1 IMDB 7.1 HD1280高清中英双字版
      Booksmart
      2019
      喜剧片
      美国

      高材生

      Booksmar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这片子的背乐剪辑真的逼死强迫症,能不能踩到点啊啊啊啊啊啊!气死。
      • 女孩们的Superbad真的super good
      • 很努力的想打破常规,却依旧原地打转;仍旧是一板一眼地按青春片固定模式推进,并没有给人眼前一亮的惊喜。美国的青春片仿佛都是由性、毒品和逗比三元素堆砌而成,从中能学到的是变坏;而国产青春片似乎都逃不出虐恋、堕胎和死别(绝症、车祸)的囚笼,从中能学到的就多了:啪啪要戴套,年年要体检,上车要系安全带。7/10
      • Olivia Wilde really knows how to effortlessly tell contemporary high school "cliches".
    • 豆瓣 7.5 IMDB 6.8 01
      Death to 2020
      2020
      喜剧片
      美国

      2020去死

      Death to 2020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好玩儿。要是有穿越观影会就好了,让 2019 年的观众来猜猜看,剧里荒谬的新闻和评论哪些真的发生了。
      • 这部片子让我真切体会到了伪纪录片的魅力!2020,是可以把新闻编成喜剧的一年!
      • Netflix又一挑战类型片边界的作品,非典型伪纪录片,“表演”与“纪录”的时序和逻辑被同时打乱——表演和制作显然比影片临近结尾时注射疫苗的新闻片段(2020年12月8日)更早发生,密集的笑点也正是来自“表演性”和“真实性”之间的张力,由于所有被表演的文本几乎都取材于现实,现实得以荒诞化,或提醒观众本显得荒诞的表演皆已在现实中发生,表演者意识到自己并无存在的必要,最后竟连性爱的邀约也被导演以“社交隔离”的借口无情搪塞。最巧妙的是历史学家的角色,“黑人抗议者毁坏雕像是在破坏历史”“为何不说他们是在创造历史?”影视创作者用辉格史观争夺其对历史的最终解释权——事实上从电影艺术诞生的那一刻开始,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便被打响,只是直言不讳的Death to 2020用足够轻蔑的态度将其全部动机和盘托出。
      • “去死”?大可不必,编辑人员的戾气不轻; 网飞官方确定的简体中文名是《再也不见2020》,挥别即可。
      • 7/10,Karen演得太好了我差点代入进去被吓到,本来可以4星,扣一分在不懂为什么假Zoom CEO不能请一个Chinese来演,那么多好的Chinese comedian,没有说Kumail不好的意思,只是觉得在一个明显很注重representation的片子里,且Parasite、Zoom和TikTok戏份都很大的2020里,Asian representation还是接近为零让人觉得很讽刺。
      • "that was when President Harris unveiled her real agenda." hahahahaha
      • 满怀期待Hugh Grant和black mirror的梦幻联动。伪documentary半真半假开始有点蒙,然后终于是熟悉的英式毒舌。喜欢这个结尾:It tested us, but maybe it taught us too
      • 乍看像2020全球综合盘点 其实就是美利那个坚的整年要事回顾(featuring大量头条里天天放日日播早就看到想吐的新闻footage) 有些虚构人物和讽刺台词写得还挺好笑挺witty的 (比如英国的那几个) 有的就比较forced比较try too hard
      • can't believe we all lived through this shit
      • 好无聊,就是2020从一月份大火,英国脱欧,寄生虫奥斯卡,新冠病毒,黑命贵,美国大选……顺着捋了一遍,最起码用了一半篇幅聊的是大选,配上插科打诨。说好笑肯定没《波拉特2》一半好玩,说记录历史视野这么窄也没啥价值,这么牛逼的2020没搞出来多牛逼的段子,就剩一个好玩的片名了。
      • 伪纪录真角色扮演,关键词依旧是病毒和川普,其实最好玩的是结尾的复读机台词,也算是帮演员就之前的论调撇清关系了。相比这种由摄制方提供剧本的伪纪录式拍摄(况且台词和形式也没多有趣),更倾向于看到这些人以真实身份出镜就这一年事件以及新冠对自身影响进行吐槽,没准效果更好。
      • 非常难得的两边都不留情面地吐槽// 习惯了lockdown的生活一年之后竟然有点被结尾trigger了 想起和朗乐老师的对话 甚至想不起来正常的日子是什么样了 in the end we all woke up and realized it was a horrible dream
      • 2020最好的回顾。
      • Yes I do like your wig, Doctor Grant. 年度事件脱口秀大串烧,语言是最大亮点,川普=橘色充气疯子,拜登=幽灵火车检票员,连看起来夸张的比喻也贴合本体基本性质,比如大选是四年一次的冗长游戏、美国政坛是一出高潮迭起的大戏,以及社交网络总是在向大脑注入毒素,建议配合《监视资本主义》同时食用。 哦对了,标题其实可以不用下这么狠的劲,I expect a rougher 2021.
      • 过于常规
      • 那个胖大哥do floss有点可爱
      • 我就知道这是英国人干的
      • 2020之记忆
      • 伪纪录片,带你回顾糟烂的2020
      • What's wrong with you people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