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待这种实验性电影,最低也不能打太低 |
|
Destroy the neon god we made,号召观众拒绝填喂,重新思考,方法有些过于粗暴,但也有种微博僵尸文学式的诗意。体现出了谜一般的前瞻性,“黑屏-白屏”的结构与现在主流电影的叙事某种程度上存在相似性。这样一说,电影似乎确实“已死”。 |
|
救命。虎皮:我们一会儿要讨论,大家认真看,可惜音轨是法语,字幕是意大利语…我:(玩手机)hp:诶你们怎么不看啊?【从白屏过渡到黑屏了】hp:这一段…要不我们用四倍速看吧。听说放完这部的那天众多观众与影展主办方“扭打在一起”,要我我也扭。 |
|
不懂法语,倒是找到一篇翻译。 |
|
6.3/10。由两种影像交替组成:一种是画面为白屏、声音为「台词来自各种历史资料(书籍/小说、法律等)」的旁白;另一种是无声音的黑屏(甚至有长达二十多分钟的黑屏)。影片利用声音、画面、剪辑等影像元素互相之间的「对位」(类似声画对位那样)去试图营造诗意(很难说具体是什么诗意,甚至旁白想表达什么都看不出来,也许本片的台词只是《再见语言》/《影像之书》式的无「理性意义上的含义」的纯旋律),但本片在具体执行上实在是影像力量薄弱+影像旋律不丝滑。 |
|
20191019GD回顾展重看DCP |
|
这是一部一次性的电影,其生命仅仅存在于首映的64分钟内——今天看到的永远只是这部作品的遗骸,任何公开放映活动都是重新将反电影再电影化、反景观再景观化——1952年的夏乐宫之后再无《为萨德疾呼》。可以将黑暗片段视为对视觉中心主义的一次反动——在这些片段中投影机彻底停止工作,曾经依循着铺设好的管道发挥功用的视听觉在影院中彻底失灵,而在口哨声与质疑声中,栅格化的影院空间反而“退化”为巴赫金式的众声喧哗的狂欢集市——注意力在其中彻底涣散,但也正是出于这样的涣散,身体得以获得一次联觉与通感的机会。 在影片开头,德波走上台前向观众宣布电影已死,而全片最后一句话则指向“电影死后”的历险——Like lost children we live our unfinished adventures |
|
德波很贴心地设计出来的一套绝佳的法语听力练习,请在白屏时听对话并在黑屏安静时写下 |
|
对于德波这样的颠覆者来说,到底是“电影已死”还是说“电影就不应该存在”? |
|
有人推测那些不存在的画面是被用作对当代文化使用图像的一种批评,按照情境主义者的说法,图像是资本主义新近所使用的离间技术。 |
|
整个银幕上只有伴随着音轨评论的白屏以及长时间间断的黑屏 ,影片借助画外音声称:“这里没有电影,电影已死”。在此,黑屏已经不再是某种仪式、风格或经验,而是是德波对“景观”的拒斥,是他“反电影”的某种手段,在所有的影像断裂方式中,没有任何模式比其更加极端和彻底。 |
|
暴露了电影是不纯艺术,但从姿态上来说并没有想要做什么,你从他的角度看当然是合乎情理的,但从电影的角度看,可能并没有比好莱坞大片更逃避现实。 |
|
字母主义电影。通过去除所有的影像,实现伊西多尔伊苏的规划:语言符号比影像更重要。在无声银幕上交替呈现黑色和白色画面,配以一连串长篇大论作为旁白。 |
|
居伊·德波一生拍过十部电影,“影片像他早年用拟声词颠覆诗歌一样,用黑屏白屏的反复来颠覆电影影像。” 德波1952年的电影《隆迪的狂吠/为萨德疾呼》
全片1个多小时,只有全白画面,配旁白
然后是全黑画面,没有任何声音
交替黑白……交替黑白……
黑的时间越来越长
O |
|
注定失败的实验;但是看了一会儿突然觉得这几乎是《从贝克斯菲尔德到莫哈韦》的一种原始形态(当然缺少了后者的运动) |
|
实验电影/面对白屏 激进又轻浮 |
|
字母主义,无影像的长篇大论。 |
|
这玩意太装逼了,看过不能忍,看完打一星~ |
|
白色和黑暗,暴露与沉默 |
|
社交电影,边看边聊,, |
|
Howls for Sade but doesn't talk about Sade ha |
|
反景观下的再叙事形式是值得深究的 |
|
电影已死 |
|
適合放在博物館或學術廳滾動展映,隨機到什麼時候坐下來看都ok。 |
|
反电影的极端,不呈现景观图像,而是通过声音元素解构文本,随意、拼贴、玩弄 |
|
在黑白之间制造眩晕。相比起来贾曼的《蓝》简直蠢透了。 |
|
这种形而上的东西看起来简直是考验耐力,但是又不得不承认它的存在有价值 |
|
没有形象 全部都是言说 絮絮叨叨的言说 眼花缭乱的言说 全是形象 |
|
2/10。德波的第一部电影是不折不扣的字母主义电影,即电影本体的运动并非图像的运动,而是词语的运动,影片其音轨没有音乐和噪音,只有人物无感情地朗读和无逻辑的对话,当一个人声响起时屏幕是“刮擦美学”的白色图像,而间间断断地持续了二十分钟的音轨之后,银幕只余下黑色沉默场景。波德消除影像背后的动机是将音轨推至前景,他必须将电影从被动消费的视觉景观,变为观众能够积极参与对理论表述的讨论,那些对景观满怀期待的观众,因为影像存在的缺失状态被激怒得不耐烦而狂躁(片名“隆迪的狂吠”)——所以笔者恭喜这部完全“空白”的电影,我成功被激怒到想骂骂咧咧了。 |
|
诗一样的吟诵 |
|
电影史上能和这部片子相提并论的大概只有《帝国大厦》了 一个人得有多无聊才会去解读这样一部电影 必须给五星 否则对不起我看了一个小时的黑屏 |
|
有点像我便秘没带手机坐在马桶上的脑内活动 |
|
在能够想出点儿什么话来评价这部片子之前,我是不敢说自己懂电影的…… |
|
反电影,打破连贯叙事 |
|
http://www.blinkvid.com/video/8871/Hurlements-en-faveur-de-Sade--1952 |
|
反景观,反电影(anti-cinema) |
|
烟的代替品 |
|
最后直接黑屏20分钟是真的牛 |
|
两星半 |
|
#3300 |
|
重要 |
|
反观看 |
|
不存在的空镜,传递感知。 |
|
不在下饭的时候看根本看不下去吧。 |
|
推荐的角度不同,观念性和试验性极强 |
|
《为萨德疾呼》没有任何影像,只有被异轨来的五条音轨在不断交替。德波就通过对电影蒙太奇剪辑方式的异轨,来拒绝传统电影的叙事逻辑和对影像的滥用。这样的异轨作品,就是要通过对各种传统的日常秩序进行歪曲,使其变得难以接受,也难以被忽略,才能通过异轨带来的断裂来打破资本主义日常生活不断循环的流动性。资本主义的时间是循环和永恒的当下,异轨则是使人突然陷入自由的时间中,时间不再是被交换价值量化的功能性区块,而是能够被主体自由使用的时间,是人与人之间真正得以交流、构建新的情景的时间。 |
|
充满诗意的世界自我封闭,然后被遗忘。 |
|
创作课摆烂也有理有据了 |
|
一部实验电影,不仅是反好莱坞的故事片电影,还是“反电影”的电影,全篇没有剧情没有画面,只有声音和几段来自报刊杂志的念白,还有无穷无尽的黑场,全片七次黑场,最后影片以二十分钟的黑场结束,这部电影从电影理论和实验电影的角度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具有反娱乐话和视听的效果 |
|
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