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忧伤缠绵,一场无端绮丽的浮梦。畅饮到夜晚,最终都要散,但我竟意兴阑珊,不愿再醒过来。 |
|
痴人说梦 |
|
你看,五毛特效并不是烂片的借口吧 |
|
3.5大林宣彦真是日影的一朵奇葩,物哀美也拍出了中二的调皮感,尤其是一如既往的五毛特效。不过要表达的似乎都被电影本身吸收消解了,留下了可能就是最后那十分钟的复述。恩,今天在资料馆碰到了最自以为是的傻逼,13排9座戴眼镜胖男是我近月看见最嚣张最丑陋最刻薄最让人恶心的嘴脸 |
|
我觉得导演是很怕观众看不懂 但是最后估计观众还是没看懂 |
|
灾难片 |
|
二战片还有多少种可能?大林宣彦遗书式的唐津青春梦,难以想象如今还能看到这样的寺山修司一般的绮丽梦幻,昭和是永远的宝藏。 |
|
我真心觉得最后这种成色是因为预算问题。。。maybe剧本是OK的但完成得实在太尬了 |
|
4.5;回应其《原野山峰海滩》,标识昏黄火红幽蓝色调与舞台剧风格,一如既往反战主题,凄厉浪漫妖冶,美的至高点即死亡,这群在梦中存活的人早已将生抛却,在星雨月辉的拥抱与血色渗染下,奔赴与死亡的约定;以异色梦境的框架构筑惨烈现实,被军国主义阴霾吞噬进悲伤虚无的徒劳挣扎。 |
|
一场醉人长梦,虽然不及四十九天那种飞升的仙气,但也看得如痴如醉,最后那段大林宣彦简直是当作了自己银幕告别遗言来拍,他能病情好转继续拍片真的是太好了 8.6分★★★★☆ |
|
校内没有战争 艺术不分国界 散落的花瓣一如溅洒的鲜血 若节日可以净化人心 那战争的花筐又是被谁打翻 传统和扩张之间谁又做了叛徒 |
|
大林宣彦得知自己只剩三个月生命拍的,放得很开,有些像cult老片。拼贴,跳切,闪回,不符常规的构图和镜头衔接,劣质抠图和调色,巨大的日月,神经质人物群像,平淡琐碎的情节和对话,近三小时退场率不低,像做了一场绮丽的梦。尤其花车夜游那段好华丽。青春疼痛物语,战场后方愁思。穗香很美 |
|
感觉像连看了三小时国产鬼片 |
|
2017年看到这样的电影,真不知道应该感动还是尴尬啊。 |
|
可能是今年最震撼的电影。身处21世纪的大林宣彦,用打造“遗作”的态度和「如泡影」的创作观念,来回望那段历史和自己的人生。他们鲜活恣意的青春,是反观后的再反观,是不断旋转的拼贴,是兀自盛开又必然凋谢的花,是美艳盛大的悲情。 |
|
真好,看得人想哭。看完想直接睡在电影院。 |
|
需要一沉浸的一场梦之安魂曲,复古的能剧,战争对人性无声的催残,青春期彷徨的倦怠与无知无畏,逃避与救赎,大胆的画面冲击,都是对影像语言极大的考验。 |
|
日本战争征兵前夜,是筱田正浩的红鲷鱼花车游行之夜,小津家女儿在咳血,三岛少年在海边裸体骑黑马,今村昌平的老鸨在营业,铃木清顺的魔芋火锅咕咕煮起来,新藤兼人呜呜吹响了尺八,市川昆的鬼士兵全部复活…一夜之间,所有的青春都死于寺山修司的感官世界。最后,寺山修司放火烧了金阁寺。再见,萤火虫 |
|
怎么讲,除了常盘贵子,丑死了@bjff三里屯美嘉 |
|
神奇,诡异荒诞居然到后面慢慢发现这个故事的严肃认真。那种不适感(刻意抠像,交叠音乐,重复剪辑)会突然消减,里面所有人反反复复说着醒来醒来,然后拉着你进梦里。结束之后,大梦初醒,全身掏空。(想和满岛小哥一起骑马 |
|
如果有一天能有机会拍一部自己的电影,我一定要拍得像花筐这样优美恣肆啊。 |
|
形式主义至上,以饱和色块区分信仰与秘密,被战争逼迫着成长的下一代始终自持观察而非参与的眼界,因此每个人都肆妄质疑梦幻现实的边界,摇旗呐喊百年孤独,也被“分帮立派是对自由不同方向的摸索”障目,忽略置身幻象的绝对性;虽然战时生活连同战争一起被遗忘,但这份遗忘不正是生命力的体现? |
|
昭和幻梦。门胁麦有一种弱小可怜无助又变态的气质,在当今女演员中十分稀缺。 |
|
烂片就是烂片,就有那么多傻X捧臭脚 |
|
即将到来的战争日渐侵蚀小城的宁静
纯白的濒死少女如血色玫瑰般绚烂绽放
生死之欲让一群人的青春更加肆意痴狂
喷发出各色的爱恋憧憬嫉妒
不自然的合成画面恍如梦中
文学性实验性兼具的魔幻世界
几度联想起黑泽明的《梦》
这样的时代居然还有人拍出这样的“梦”
有点不可思议 |
|
影像观感是寺山修司和铃木清顺遗珠串成的昭和青春蜃气楼,引入文坛互文美丽。应征入伍的教授撕碎列宁文集,送给孤女一本《女生徒》;三岛式美少年在肆恣徜徉后跳入丰饶与虚无之海;形如爱伦坡笔下的少女在玫瑰色幻想中香消玉殒。以及点题的中原中野:“化作坚硬血管、曼珠沙华与夕阳从中流过的青春。” |
|
试问:谁不想偷窥满岛真之介光着屁股游泳?谁不想裸体抱着满岛真之介骑马?/ SIFF第1场 |
|
人生top1了,哭到说不出话来,每分钟都惊艳,三岛+太宰+黑泽明,暴烈的死之美,梦幻泡影,极致的狂气和痛切,那样磅礴,势不可挡,巨大的圆月压过来,怎么可能不被击碎,所有青年在那个夜晚纵身一跃,死者从未存在、永生不败,战场中心的生命是淋漓鲜血,青春必要坠入海洋。 |
|
综合了版画侘寂美学物哀美学许多典型日式美学的艺术形式,极为风格化的反战题材作品,第一幕第二幕铺垫第三幕的九日节盛大游行时刻达到视觉上的巅峰;受到时代束缚和局限的各种原因未能施展才能得年轻人群像,青春的鲜血祭献,身患重疾的女主名字读音近似民那桑指向明显,2018上影节@影城 |
|
何等的一个梦 |
|
『你們離開了自己的時代,而我們得到自由。但是妳卻看起來比我們更綻放光芒,那就表示現在的我們相對地失去了重要的東西吧…』『阿潤,這只是幻想。妳就活在現在這個時代裡,所以要挺起胸膛。但是妳有這種想法,我也覺得很高興。這就叫做端莊。』(小林尽《夏日風暴!》) |
|
人物对白各说各的,情节跳脱,五毛特效,匪夷所思 |
|
是八部半一般意识流的梦境以及寺山修司式诗与臆想。大林宣彦唠叨起来停不下来呢。开始还在努力地思考每个元素的意义探究每个人物的符号性什么的。。看到后面慢慢也放弃了,和原野49日很近似的散乱冗长却很美的长诗。还不甚懂具体的意义就已经感受到那种深入骨髓的寒凉。夭折的少女、兄妹不伦的恋情,处女的鲜血,赤裸的无瑕如玉的少男少女的身体,妓院里面容沧桑的老妪吟唱着的歌谣,孩子们提着红色的灯笼行走在没有尽头的梦魇里。飞翔的意义,勇敢的意义,孤独的意义,爱的意义,“那首送你们上战场的歌其实是摇篮曲啊”,笛子折断了,年轻的生命溺死在大海母亲一般的怀抱里,只有相机能够留住的生命,最后的最后所有人都不得不为最无意义的事情死去。断断续续地一直掉下眼泪来。我想出生于广岛的大林在创造这些时都在流出血泪吧。 |
|
和朋友看到精神崩溃。战争中的青春,无一幸免,全部都是混乱的虚无的纠结的。救救孩子,救救艺术家,可别再打仗了,别再让他们拍这种折磨自己也折磨别人的电影了。 |
|
有人拍摄真实,大林拍摄梦镜。树林里有人吹笛子,一些人睡着了,有人是吹笛子的人,也有人会踏着夜色去寻找吹笛子的人。我不擅长吹笛子,我擅长捕捞 |
|
吉良怎么能够这么浪漫,果然人的平庸全部源于求生欲(。门胁麦那整容般的演技 |
|
昨晚临时抱佛脚看了半部《鬼怪屋》,对导演的“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有了点粗浅的感受,这部也延续:五光十色瑰丽妖冶的舞台感、玩特效摄影和东西方音乐混搭,但还是被跳轴、镜像惊到,心理现实的想象力别具一格;战争期青春物语,生、死、性本能的缠斗,每人都贯彻自己的处世哲学,美、绝望、超脱。 |
|
#BJIFF# 在谜一样漫长的战争梦魇里,他们奋力感受活着这件事,或病态,或疯狂,或绚烂,或绝望,然而战争还是摧毁了一切,青春一如樱花雨般随风四散 |
|
1.哪看得出是八十岁的作品;2.哪看得出是八十岁的作品。 |
|
2021/1/2(六)15:20高雄電影館,很難看!https://www.nippon.com/hk/people/e00137/ |
|
太飞了太飞了,结尾的中心思想总结陈词未免过于直白了吧。阴郁的海包围着富士山,花瓣与萤火虫等待凋零,还老逼着问大家跳不跳崖,没办法,岛屿民族的精神底色总是悲凉的。 |
|
刻意的“抠图”感不正是梦里常常无法言表的虚空和朦胧,能看到黑泽明的色彩碰撞,体味到寺山的光怪陆离,嗅到太宰治的厌世颓唐,触到三岛的文武离合。
大梦一场初醒,从此韶华不再。 |
|
最后斯坦尼拉夫斯基式的表演令人大跌眼镜,导致遗憾落选岛国影史百佳行列 |
|
导演,谁给你的自信拍这样的“裹脚布”?该不会有人恭维你像黑泽明你当真了吧???支持我看下去的竟然是花车和女演员的颜… |
|
走到最后,回忆到了最后,都是质问一句:你怯懦吗?你有勇气吗?无论是面对身边的挚友,生活的不如意,还是面对战争的惨局。在不断的打断重组的过程中,我们得以看见掩饰下的真我。最后柛山俊彥背后放置了一把导演椅子,他不断自我诘问,仿佛就是对导演自身的一种高度凝练的发问,这得是多么自省。 |
|
据说曾经遍布各地的二宫尊德塑像战争时都被熔掉造炮弹了,以至于现在已经很难见到。无法想象时至今日还能看到这样的故事,我还以为它们已经死在檀一雄中原中也太宰治的文字里了……完全梦回六十年前再回望八十年前的感觉,震撼得我要哭了qvq 对于个人和对于时代来说可能都是某种意义上的遗作了。 |
|
能剧的形式搭配巴赫的音乐,鹈饲的完美如同三岛笔下的“金阁寺”。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情欲,永恒的生命是那么亮那么大那么圆的月亮,不断消散的,是奔赴战场的青年,是落在广岛如上帝的一次心跳的原子弹,是掉在桌上的玫瑰花瓣。留在耳畔的,是女人撕心裂肺地吼叫和美那的鲜血。典型日式物哀美学。 |
|
BJIFF 你有看电影看的像被扼住了喉咙或者被活活闷死的感觉么?看完走出电影院有点感谢生命美好了……再次确认自己是大林宣彦不耐受患者。 |
|
对日本沉重且复杂的情感,当作遗作来制作,献给自己民族最深沉的爱和恨。奇幻和怪诞,浓墨重彩的物哀,搭建起对战争年代的扭曲记忆。赋予物和旁白双重意味,不断用古典化复调,错位加重对民族的爱恨情愁氛围。最终全部对位,鲜花、血、药、月光粉、破碎镜子等。氤氲在主动发起战争下的被动,哀念生命逝去。反思日本对内和对外(满洲)的启蒙救赎和净化说辞,极致表达战争加害被遗留的女性和被迫为战争牺牲青春的男性。为此“向死而生”是镜头里最强烈的表达。影像上,极致色彩鲜艳衬托淡雅物哀,庞然大物扭曲战争记忆。忽视镜头轴线规则,采取镜面反转,随意跳切。镜头前后重复对位物的复调。整体将美那象征日本民族,民族的青春终止于珍珠港战役之夜。反战、反思、一代人为民族而死和新一代的自我选择,战争民族青春混为一体,人和民族的青春毁于战争。 |
|
?我还以为是1970年拍的结果是17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