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DFA2020#也看了不少怀斯曼了,越来越感觉其实在怀斯曼的电影里内容根本不是最重要的:unbiased approach即使在自然科学里也是极为重要的研究目标,而怀斯曼纪录片真正的价值就在这种完全旁观且事无巨细的视角和镜头语言,就像天文观测一样,有了高质量的raw data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至于能从里面挖到什么就是另一个维度的事情了。 //这个映后谈绝对是本人见过国际大导最冷清的映后谈……参与程度堪比看糊糊爱豆直播,我一个人大概能问五条 |
|
加长加强版的《大同》。PS:广州纪录片节·中国首映 |
|
某种程度上Wiseman和Godard都到了一种拥有绝对话语权的地位,比如他们的片都已经到了只出现片名就赢得掌声的地步。我这么说还是因为《影像之书》和《市政厅》共享的是一套逻辑——他们都在利用自己的话术给既有的无序做总结和下定义。观众仍然可以绞尽脑汁为他们的逻辑拼盘整理出一套合理的解读,但他们却并没有想要为观众敞开大门。更加严重的是市政厅比起图书馆所牵涉的范围要大得多,用五个小时来呈现一个城市市政建设的方方面面,以怀斯曼的风格习惯是不可能的。这让我想到那张经典的在书上划重点的贴图——如果你什么都拍,那你拍的什么就都没有意义了。 |
|
剪辑点与画幅的四条边、四个角,是和城市的线条与棱角同样锋利,同样有力量的东西。积雪像未经修整的铺路石般圆融了一切,少了边线的重合,我们因此更清楚地看见了处于宣讲与交流间的区隔。 |
|
如果将这部电影放给Leslie Knope女士看的话,她会异常激动地把她所有的女朋友和同事叫过来,并人手制作一份大圣代;最后却只剩她写着笔记,周围的人全部昏昏欲睡(开玩笑,扯远了)。如同Wiseman的好几部一样,它在技巧上的展现无甚新意,也同样靠时长“压”人,但内容上的迷人让人无从忽视:它展示着一种不断运行着的规整和规则之内满不甘心的对抗,亦是对底层政务最美丽却又诚挚的画像。料理交流、商业论坛、严肃的辩论还有独属于这里的体育文化,小小的市政厅承载着比想象中更多的事务;爆炸之后,民主、创伤、融合如何自处,又该如何巩固,是提给每个波士顿人的问题,也同样是对这个国家的。 |
|
叹为观止。解剖行政机构运作机理,进而拓展至地区、社会、国体、政体乃至世界和人类。怀斯曼所理解的这个国家与体制,近一个世纪的岁月所沉淀下的观察、理解和移情,在这四个半小时里奏起阵阵回响。而整部作品对于2020年这一特殊的节点来说,为美国乃至整个西方国家的思考提供了一个有机的窗口和方向,而这个答案,又似乎并不遥远,甚至从未离开。室内的人与室外的景交织在一起,简单明了的表述了因果以及随之而来的期许,随着川普的倒台,影像在此时具备了强烈的实效性和预见性,谨慎而坚定的呼吁,提醒,以及对可能出现的希望的喝彩。 |
|
拍得不是「波士頓」,而是「美國」,是「民主的演繹」。所以影片從311熱線開始,象徵著市長與公民的連結。每一次空鏡拍攝波士頓市政廳的建築,那些漂亮的鏡面,都在見證民主機構的運轉,與社會秩序的建立。所以影片的重心要放在「對話」上,尤其是權力機構與公民的對話,才能看到公民是如何推動秩序的發展完善,推動民主的進程,同時也能看到民主的侷限,就是無法真正實現每個人的民主(最後社區會議討論民眾訴求與經濟發展的衝突),也看到政客式的漂亮說辭,很多時候並不能真正解決實際問題,儘管核心都在呈現他們對於解決移民、種族主義與弱勢群體現狀的努力,也能看到民主的溫度,停車罰款的取消,正是體現制度對於人的寬容一面。而最終,一切都變成演講上自豪的数据,和美國夢的生动演繹——移民後裔成為波士頓市長多麼驕傲。這就是「美國」。 |
|
第一次看这位老导演的作品,四个半小时的片长却比普优那部哲学历史片来得轻松。零介入的客观记录方式是最突出之处,无微不至地刻画市政厅人员的日常工作、民众与市政官员的对话沟通,以及出镜率最高的市长的流利发言里逐渐拼凑出整个波士顿的运转模式。从宏大的城市规划,到微小的路边乱停车吃罚单,包罗万有的社会问题娓娓道出。与其说是呈现了波士顿市政厅的日常工作,倒不如说是维持美国社会这台庞大机器运转的复杂模式,既有优势,也有不足之处,但导演毫不偏颇的全方位展示给观众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 |
|
因为我没去过波士顿…至少在电影中比纽约更亲切、干净,政府的责任感让城市充满了活力;把蒙罗维亚算绝对意义的小镇,波士顿则是相反的典型“运行良好”的美国城市样版,市政厅直面被人诟病的城市形象、偏见思想、执行机构低效或者贫富差距失业犯罪率等等问题,民主政治造就了政府机构运行的复杂,但这样的规划和民众参与才保证了机构(美国)“透明公正”的良好运行 |
|
怀斯曼大赞!不知为何觉得他是能给人启示的那挂,我和杨德昌看到赫尔佐格一样,看之前和看之后是两个人,突然明白如果要去创作的话,自己偏好如何。是一定会回归母题的,对自己了解的深入再深入,是突破口也是解剖学。并且一定要找到真实,和他一样。 |
|
前面领导讲话开会说话漂亮也禁不住睡了make some chinese dream in the greater Boston,后面睡醒了轮到people sing还挺喜欢的,旁边迟到许久但坐下来后看得好认真不睡的小哥不断偷偷查看手机时间暴露了开会的心态:怎么还没完呢……按你胃,是睡了也不白看的好片,城市,让生活更糟糕。20201217@广州猎德百丽宫影院金红棉纪录片节周三打工日晚上七点到十一点四十分放映。 |
|
8.5,某种意义上和Malmkrog是同种电影。在美术馆、图书馆等场所中,怀斯曼组织的是平行的言语;但在杰克逊,在市政厅,社会议题的紧密性使得讨论是纵深的。 |
|
金红棉影展 @ SZBC|期望大银幕看怀斯曼没想到这么快就实现了。四个半小时毫不沉闷,杜比厅观看体验绝佳。特意挑了能伸开腿的位置,也感谢缺席的邻座。波士顿市长的形象十分务实。很多议题相对国内过于progressive。意识到正在被拍摄多少影响了被摄者的状态|虽然还是有不少错误、和谐和待改善的时间轴,字幕质量好过预期。因为最近也在翻怀斯曼的片,所以对翻译难度还是有认识的:要在相对缺失context的情况下准确判断一个完整体系或专业/专门事件的片段内容,很多细节都难以确定。迅速拿到国内放映加上长时长和大量文本,字幕做到这样值得肯定。还有一点可能是影院座位设计的锅:字幕处于画面最底端,会被前方观众的头挡住,比较影响观看体验 |
|
应该叫《开会与讲话》。换在其它任何时间点都会对这种喊空口号的官僚主义翻白眼,但在2020年却居然有一种亲切感和“这就是我们最后的希望了”的归属感。电影结束后回想开场的同性伴侣领证,似乎体制内西西弗斯式的琐屑努力也是有意义的。 |
|
今年最好美国电影,大片儿。 |
|
日与夜,春夏秋冬的建筑外立面,投射在镜面与水面中,从城市进入到人的城市。已经足够尽心地深入去涵盖到各个方面,然而对话依旧有它的局限。好难啊。 |
|
4个半小时的纪录片,波士顿市长Martin J. Walsh和他的领导班子政府部门的日常。素材拼接,编导似乎没有观点。 |
|
Marty Walsh拍完这片儿回去当拜登的劳工部长了,这片儿可以看作Walsh本人的真人秀,但是不同于卡戴珊家族娱乐大众的真人秀,每一次行政会议普通人看起来那都要了亲命了,日理万机日理万机啊。尤其2020让Walsh看起来老了5岁,2020每天围观Walsh的电视演讲,从来没有看过他笑过,这个纪录片他也没有任何笑容。可能美国东北太冷了吧!这个爱尔兰移民后代、曾经的建筑工人、失业、酗酒矫正、然后从稀烂的泥潭里又爬起来继续生活,最后还从政了,这说说都是“新美国梦”啊!片子航拍了波士顿市政厅,这个混凝土野兽派建筑代表,我想柯布西耶的昌迪加尔就想是这个样子的吧,一座真正被使用充满着生命力的地方,有些镜头细节参观考察时并不能直接观看。 |
|
朋友说怀斯曼的纪录片是「出了名的巨细靡遗隐身摄影」,于是提前看了《书缘》作为预习,顺利适应《波士顿市政厅》。
市政厅的素材内容对比纽约公共图书馆几乎翻倍,但是讨论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解读门槛更低一些。政府展开的每一项工作都让人感觉充满人味,尤其处理交通罚单那段轻描淡写但冲击力很强。
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可以吞噬碾压一切的垃圾车。
怀斯曼纪录片的空镜太好看了!
一直想感叹美国国歌的演唱方式真的很娱乐,这次还出现了男女对唱,真的是个自由的国度了。
感谢金红棉纪录片节的放映,这是我最长的一次长达四个半小时无中场休息的观影…… |
|
民众的政治参与。 |
|
一小时离场。(职能部门外景空镜+事无巨细的会议/讨论)循环往复n次。不管是Wiseman本人还是手册的编辑,大概都不知道有一种东西叫做meeting minutes。 |
|
【C】顶不住,275分钟真心顶不住。各种会议演讲中间插入的展现城市肌理的空镜头序列要比那些会议演讲本身更有魅力。 |
|
等了好久的字幕,几乎没有主线只有琐碎的日常,市长本人的口才和形象太加分了 |
|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 12.13【金红棉】@深圳百老汇电影中心 |
|
加班狗迟到只看了后面3小时……感觉与前作《杰克逊高地》很相似,绕不开的种族多元议题,但前作直接对准社群本身的每一个个体,更鲜活有趣。这部切入点是市政府的日常施政,开幕发言、行政会议、讨论会、社区通气会,无数讨论与说辞,施政与现实的落差,好一幅带有瑕疵又栩栩如生的民主肖像。 |
|
城市预算收入70%来自房产税;庆祝冠军游行庆典安排;电信诈骗;医保甜甜圈;碾床垫的垃圾车;七岁得过癌症的爱尔兰裔市长(人家现在刚升任拜登政府劳工部长);退伍军人故事会,你们为皿煮而战;族群交流烹饪课:鲜虾捞面;55%为非白人,28%生在国外;美国黑人净资产中位数8美元??;大规模枪战只会在发生在美国;找个理由撤销停车罚单;亚裔开的617THC大麻店开张咨询会 |
|
像是匹诺曹在鲸鱼肚子中游历,某种程度上补完了《印第安纳的蒙罗维亚》。 |
|
开会PTSD |
|
8/10。越看越好。素材量巨大,涉及话题有移民、种族、体育、战争、社区建设、同性婚姻、企业发展、女性等等。中间用空镜头衔接,也留出了呼吸的空间。虽有美化宣传倾向,但我认为这是每位政府机关人员必看电影。 |
|
记录的2019的波士顿,那时候各地政府已经在做去系统性歧视的工作,这是发生在佛洛依德之死之前的。电影大部分时间称之为“差异”,对待有色人种与白人之间的差异,只有最后市长的年终总结讲话提到了歧视。当然也有关注其他边缘弱势群体:流浪孤儿、失足青少年,付不出租金的,残疾人,女性;宠物,老年人,退伍军人。还有虽然提到但没有影像的LGBTY;都是以会议的形式,各方面的人都能畅所欲言,说的都是很实在的问题。特别是最后面在一个治安差的有色人种多的穷社区开一个大麻店的群众意见听证会上,群众代表提出了很多切身问题,开店的申请人也表面自己是来出力的,并不只谋利。这些都会收集到市政厅,作为允不允许开店的决定作出的考虑因素;会议上有糖果,并且很多数据的列出,就很实在;群众与精英一起管理才是最好的方案吧,考虑角度更广 |
|
那年去波士顿跑马拉松的时候,前一天所有参赛者有一顿免费的盒饭,啤酒。。。 |
|
以为公共管理机构会不无聊那是观众的问题,以为如此机构中会有政治或更多那是怀斯曼的问题 |
|
内容很多但基本不做任何说明、介绍或解释,而是用种种详尽的细节积累相互衬托对比,展示城市生活细节与城市机器运转的各个方面。 |
|
我们的城市现在遇到的问题和他们真的好想,这也说明我们的发展程度确实正在接近。但人家70%的税收靠房产税,40%的支出给教育又甩了我们好几条大街,说白了一个城市的行政工作千头万绪,有比较才能进步。我们现在最急迫也是最容易实现的就是公务员群体的执行力和敬业程度,你有再好的政策下面打折也白搭。其实我们的官员也可以以聊天的方式开会,多拍拍这种类型的片子。既能让大家知道管理的难度,也能够鞭策下级具体经办人员,这难道不香吗?非给板着脸开会读报告,何必呢。 |
|
以市政热线首尾,传达市政府在听取民众诉求方面尽心尽力,本片截取几次演说、讨论,时长近三百分钟,仍旧显得宽泛,只是一篇往好处说的述职报告,所谈过多,真正实现的不甚明了,把就业摆首位,把女性和有色人种长挂嘴边,这便是美国宣扬的优越。 |
|
中场有人退席,但回头看见荧光映照下一排排白花花的口罩,这么多人一起,在寒冷的冬夜。比起急不可耐贩卖观点的片子,这种片子的好,需要沉下心来看吧。
喜欢的片段:听证室,两个申诉撤销交通罚单的人,听他们解释工作人员。@市政去男人家查看鼠患。那个很有倾诉欲的男人把人家没问也爱莫能助的事一一抖出:有个兄弟想把他赶出去,离婚18年,老单身汉一个,但洁身自好不吸毒,做了心脏搭桥但还过得去,希望过得更好。@大麻商店和社区居民开会,相比居民的无比犀利,回应显得软绵无力。类似的感觉不止这一场会议。市里最贫穷社区的人们并不缺乏公民素养,但依然陷于困境。@一群人讨论如何提升残疾人出行的便利性。镜头没刻意强调与会者身份,但几分钟后会意识到原来他们是坐在轮椅上的,这种瞬间很让人动容。@教堂钟声中,残旧的墓碑一块又一块。 |
|
停留在大数据的门前,接近档案又非档案,以理想“体制”之眼看着家乡城市。 |
|
一个文明社会的中枢和事无巨细的肌理和骨架毛发是如何function的。 |
|
行政上层建筑的大量实际工作,就是对话、演说、沟通,你发现天底下并无新鲜事,问题被卷入系统当中,正如垃圾车机械地碾碎完整的床垫。 |
|
2018春他发出几封邮件,2018秋开始纪录波士顿市政厅日常,引用老爷子的话,出发点不是但它不可避免地“becoming an anti-Trump film”;五十多年的经验直觉,无态度地出发,拍摄当下的敏感,不可见的剪辑,它日后想必会成为历史影像,带着不难看出的好感赞誉;用于呼吸的外景镜头是你走在街上最常看见的样子,紧接着得以知道那些楼里面在发生什么;开场泪奔,都是我仔仔细细拍过的楼群,然而中后部就陌生了,Dorchester和Roxbury因为拍纪录片才频繁地去过几次,“racist Boston“确是城市日常所见,但影片并未想用影像呈现;只要你表达,便会有人倾听,我的波士顿体验在这方面很相似;开始的时候也没有想到一口气就看完了 |
|
以仅仅4个半小时的篇幅,就做到了几乎事无巨细的展示一个城市市政厅的日常工作,甚至还能做到借此表达目前存在的两难困境,真的太强了 |
|
3.5 |
|
感觉跟着导演和市长和市政厅的人员跑了了一下午的好几场会议…可惜放映的杜比全景声厅银幕太大,观看的角度太刁钻太难受了,这种片子还是应该用普通的银幕来看 |
|
事无巨细怀斯曼 |
|
波士顿作为典型的移民城市,其政府部门对于社会公共问题的探讨,折射出美国民主政治相互妥协的程序设置,话题涵盖医疗、保险、居住环境、种族歧视、战后精神创伤、人身安全等贴近公民权益的问题。具体语境下置身其中倾听民意,就值得摆架子的官员们好好学习,而公民作为个体不带偏见的客观阐述,也是受教育最基本的价值体现。古希腊把文法、修辞、逻辑关于语言表达的三种技艺放在重要位置,在现代社会似乎更突显出其价值。当下太多人不思辨,任由小我情绪淹没个人意志。以至于根本无从知晓自己为何陷入混沌,更不知如何有效的进行合理描述与自我表达。歇斯底里和悲天悯对问题解决毫无裨益,只能用知识武装头脑,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全责,包括纳税义务的履行与享受权益的落实。人民公仆就是为个人提升幸福感而存在的,保护自身利益是非常非常自然的事情。 |
|
城市系统中的驱动与自动,这中间似乎经常缺乏一个视角去连接这段相互关系。然而怀斯曼无意去亲自做联系,从市长的讲话,到垃圾回收员如何将生活垃圾通过机器处理,摄影机却能展现这个系统自上而下的、从核心到边缘的力的作用,因为波士顿作为城市,本身就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蒙太奇空间,剩下的仅需把影像里的一切都“看”到即可。 |
|
【金红棉GZDOC2020】四个半小时的片长无休息,从映前众人开玩笑要带耳塞眼罩睡袋拖鞋,到现场真的有人吃饭睡觉铺垫子野餐,这片子的观赏意义远远超过了内容。有人离场,留下一句“电影比人生重要”,也有人睡会儿看会儿。这是广州一个寒冷的晚上,我们怎么选择都可以,这是第一次觉得轻松。市长先生太敬业了。各种开会开会开会的语言轰炸之间,是众生平等的记录眼光。竟然更喜欢这一部分。 |
|
既是美国政府运行的一个样本,也是纪录片新的文本,导演已经91岁了。 |
|
前重看「La 317ème section」35mm |
|
花了两天啃完英字。虽然整体是一个较为正面的描述,但怀斯曼的确拍出了一个体制的性格——注意不是城市本身的性格,而是维持这个城市正常运转的系统的性格。几乎没有手持和运动镜头,强调的正是这个体制的秩序感。内容丰富的同时突出了种族和劳工议题。(怪不得这位波士顿市长现在已经是拜登提名的美国劳工部部长了)而且这种直接电影的视角,是我理想中的一个作为外来者窥探一个城市的视角。每到一个新的城市,我其实非常渴望拥有这样的体验:坐下来旁听这个城市的人描述自己的生活和期待,在一旁观看这个城市的人如何通过争论和探讨解决问题,听这个城市里的老人述说TA记忆中有关这个城市的历史。再辅以精心拍摄的城市物理空间的镜头,这已经是一次普通游客完全无法拥有的城市体验了。希望还能有人效仿怀斯曼拍别的城市给我们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