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特利让自己的角色大声疾呼出自己的想法,几乎到了滑稽的程度,然而庆幸的是,因此我们才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世界上有太多沉默的“谁能帮助我?”,而本片中宣言式的“我能帮助谁?”在此则显得尤为珍稀和可爱。 |
|
朗诵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大学老师&没那么漂亮但有双峰奥黛丽范儿的女学生。看来哈特利电影就“大家都是扑克脸”啦。背景声里塞满歌曲有点太摆显了还The Cure呢...马丁的眼睛漂亮! |
|
蓝光洗版,哈特利哲学,him与her转换绝了 |
|
初吻无伴奏后巷献祭舞,结婚狂婚恋观之如果每天有免费牛奶又何必去买奶牛,反社会烤面包将覆盖她的香味,将被叙述者男女性别更换立即获得自我认知,美国佬最大的问题是总希望悲剧都有个美好结局;无神论者之爱将理解放于信仰前,然而人类行为经常虔诚用心却又不可理喻……陀思妥耶夫斯基大致敬,好开心 |
|
“你不能因为你的学生不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揍他们。” |
|
"people often do things they don't understand, that doesn't make them less genuine." |
|
短,但是塞满了戳心的句子。 |
|
想起Michael Nyman / “你不能因为你的学生不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揍他们。” / “在爱的征途上永远不要害怕自己的怯懦心理。” / “一切痛苦都是欲望。” / “我想躺下,就此挥发。” / “要理解生活,有时需要从中抽身。” / “无人共度,夜才漫长。” / “娶我吧!”“我又不了解你。”“这世上谁又真的了解谁?”“进一步问,又有谁能了解自己?” (了解,或许才是分开的原因。)/ 还有一句也是自己常说的,“一个好的问题比答案更重要。” |
|
poetic and comedic, Hartley写这剧本的时候一定是被上帝摸了头。欲望使人腿软,欲望使人有丝分裂。然而还是各有各的胆怯,各有各的骄傲 @M |
|
主题稍微有一点点模糊,形式稍微有一点点费解,整部电影的完成度似乎也稍微有一点点欠缺。但一如既往地迷人。 |
|
你渴望爱
你逃离爱
你想要什么
或许吧 或许吧 |
|
我。。我发誓一定学好英语! |
|
快乐就完事了 |
|
重看,“别挡住我的阳光”犬儒地在水沟边躺下几秒也还是在询问下起身,就像Henry半真半假送出戒指和Sofie在书店问有没有人需要帮助,我们都是等待着另一个人召唤而已。 |
|
难得看到觉得时长太短的片子//说是文艺青年的终极形态 倒不如说是文艺男的终极幻想 学历不错教职也好 开些自己掌控不了的课激发不起学生共赏的兴趣反激得他们厌恶 有爱慕自己的女性也有三两好友 说不上多特别但很有些自怨自艾的时间//话说回来 书读多了读到思想叉劈 也是仅靠小心规避很难做到的事情 |
|
马丁跳舞那段太精彩了。被女学生玩弄的文学教授,大街求婚的女乞丐,无法毕业的神学博士,霍尔哈特利的野心与风格在此片一览无余。 |
|
文艺青年电影的终极形态:)很喜欢哈特利的一点是,对话与身份在他的电影中是流动的,轮回的,形成了自身的生态系统,具有自己的生命力,自己的“枯荣”(甚至可以说是世系,乃至一种Shepard tone)。结束恰恰哺育了新的开始,一个新是变体…无限的可能 |
|
可爱,赋予了人物足够的自我意识。 |
|
时长太短、导演是陀迷。 |
|
复古文学病,可以咀嚼的台词令人舒适,女主很intp |
|
好文艺,我是哈特利影迷 |
|
好的台词和演员就成功了一半,有趣的灵魂就更加珍贵。电影的那种谁都捉摸不透的绝望和挫败感氛围很好。 |
|
对话的气质会把人迷晕。无知和幻觉令人幸福。自动认领自己属于socially retarded的一份子。 |
|
一切痛苦皆是欲望 |
|
"people often don't know what they want. doesn't make them less genuine." |
|
舞台化表演(两人初次接吻后老师的反应);师生恋双方欲望的不对称(爱欲与写作灵感);引述小说段落并使其参与剧情建构(变换主语与主体情感带入);Sophia是只能被“欲望”/“需要”而不能被“拥有”的,这种欲望追逐的过程若被拔高至精神层面,便成了某种信仰(“没有信仰的爱情只是一时痴迷”) |
|
非常密集intensive |
|
镜子的碎片里可以看几个自己,打碎镜子的是“少读书”,"The Knowing is not enough but I need to know first." |
|
vulnerability intelligence sensitivity intensity ah mister would u marry me ==。 |
|
女主漂亮! |
|
非常多美好的名句引用,非常indie、非常文艺,对话略深奥。Love without faith is merely an infatuation./ Trouble with us Americans is we always want a tragedy with a happy ending. / All distractions are demons./ - my biggest fear is that all my hard word, all my good intentions, all my studying have been. nothing more than building a wall between me and life. - to know about life sometimes you have to step away from it./ It's the nature of thing you know -- regret./ |
|
不可思议 |
|
本来还以为是致敬法国新浪潮,《不法之徒》,像珍西宝的女主,通篇看完,这些元素比较淡,导演有自己的想法。剧本写得挺不错,第一次对英语有别样的看法的导演作品,灯光还有摄影都很喜欢,喜欢这位导演的作品就像喜欢新浪潮的作品一样,但是又不是新浪潮,有脱离了我对美国独立片的固有看法,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是关于common的一个故事 |
|
简略版安妮霍尔 |
|
“just wanted someone to ask” “can I help someone?” |
|
好完美的剧本。切实的爱是令人望而却步的存在,是一场需要付出长久精力的劳作,是飞蛾眼里的火和不敢建造的巴别塔。一面向全世界求婚渴求关怀和被爱,一面无所适从尽力逃开。多问几遍,我需要帮助吗,你需要帮助吗。 |
|
事实上,不仅手术室是性骚扰重灾区,看似春风化雨,实则《生存欲望》爆棚,且充满暴力美学色彩的教室亦是性骚扰频发的场域。当你登上并非属于你的舞台/讲台,演绎并非属于你的剧本/讲稿,你是可以喊停「说不」的。就像《玛丽莲》那样:无论如何,你都有权「弃演」退学。倘若你把不属于自己的「人设」角色坚持演到最后,那么你命运的终局或许就会像《业余爱好者》那样:持Q者被Q毙。事实上,作为男权共同体的获益者、支持者和共谋者,女权面对面「教导」告诫男权:关于性骚扰,语言和行为红线就在于「可以擦枪,不许走火」八个字。作为一名受过良好教育,并对文学/艺术抱有浪漫幻想的文艺青年,倘若「你对法国哲学提不出质疑」看不清《绝恋》问题的实质,那么「你为反对性骚扰做出的努力」多半会因极具悲剧性的恐怖主义事件《白色婚礼》而白白浪费。 |
|
第二部霍导的片子,还是透着一种不一样的幽默。比起昆汀喜欢女人的脚,他应该更喜欢女人的智商吧。 |
|
很怪很可爱。 |
|
喜欢,这种偏理想主义的文本电影深得本臭伪文青的心,文学与生活、恋爱与婚姻、稳定关系的确认、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迷茫,不乏卖弄之嫌但拍得轻巧很能讨人欢心。 |
|
文艺男真下头。 |
|
好可爱好灵巧!!!教授好帅好可爱,这片子深得新浪潮精髓呀! |
|
the best,切实的爱使人恐慌, “If you never see me again will you be sad? Will you be tortured by the memory of having been with me? Will you become obsessed? Will you be maudlin? And anti-social? Will you get into fights?”。好兄弟、女主、流浪女都是胆小鬼,只有男主愿意冒险。可是这怎么称得上冒险呢?胜算都没有,以卵击石般的一头撞在冷漠的符号世界 |
|
“人活着可以没有信仰,但不能没有理解。先有理解,才有信仰。”三星半 |
|
nerdy得要命,很可爱。 |
|
不喜 |
|
知道的信息还太少 |
|
金句集,这导演太有趣了!想知道他现实生活中是个怎样的人。 |
|
对于这样几乎每一个片段我都无比享受的电影。(风格简洁,哀伤颓丧得轻快明亮)
我真的不想judge。
“Will be sad/be if you can't see me anymore ” "I'll risk for it"
"绝望蔓延,让你做出鲁莽的决定"
“Knowing is not enough” |
|
Knowing is not enoug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