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浮生一日2020 Life in A Day 2020 (2021)

    最近更新: 2024-08-05 正片
    • 主演: / Gredivel Vasquez
    • 导演:凯文·麦克唐纳 / Mário Filipe Neves
    • 编剧:
    • 分类:剧情片
    • 地区:美国
    • 年份:2021
    • 更新:08.05
    • TAG:纪录片,浮生一日,人生,美国,2021,YouTube,LIFEINADAY,圣丹斯
    • 片长/单集:90分钟
    • 豆瓣评分 8.3 (1702票)
    • IMDB评分 7.2 (798票)
    • 烂番茄新鲜度 烂番茄: 70%
    • Metacritics评分 Metacritics: 54
    • TMDB评分 8.00 (热度:1.72)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美国电影《浮生一日2020》的免费在线观看,《浮生一日2020》是对白语言为英语,属于纪录片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8.3分,有1702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YouTube将打造[浮生一日]续集影片[浮生一日2020](Life In A Day 2020,暂译)。凯文·麦克唐纳执导,雷德利·斯科特、Kai Hsuing担任执行制片人。YouTube号召人们拍下7月25日的生活,并在8月2日前上传到相应的征集网站上。在征集结束后,30人组成的团队将对视频进行挑选与翻译。该片已直接入选2021年#圣丹斯电影节#。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解说视频包含大量剧透,谨慎观看

    【阿良/纪录片解说】《浮生一日2020解说》

    作者:纪中有言

    浮生一日2020·这部由全球网民合拍的神片,呈现了一幅所有走过2020你我的群像

    作者:宇宙探索编辑部-编辑

    浮生一日2020恋爱片段

    作者:AdWfeddk1337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1080P

      百度云盘 浮生一日.Life.in.A.Day.2020.HD1080P.YYeTs.霸王龙压制组T-Rex.mp4 详情
      浮生一日.Life.in.A.Day.2020.HD1080P.YYeTs.霸王龙压制组T-Rex.mp4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百度云盘 浮生一日.中英双字.2020.Life.in.a.Day.2020.HD1080P.X264.mp4(1.99G) 详情
      浮生一日.中英双字.2020.Life.in.a.Day.2020.HD1080P.X264.mp4(1.99G)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百度云盘 浮生一日.中英双字.2020.Life.in.a.Day.2020.HD1080P.X264.AAC-SJDY.mp4 详情
      浮生一日.中英双字.2020.Life.in.a.Day.2020.HD1080P.X264.AAC-SJDY.mp4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百度云盘 WEBrip1080P视频+外挂中英字幕 详情
      WEBrip1080P视频+外挂中英字幕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百度云盘 WEBrip1080P视频+外挂英文字幕 详情
      WEBrip1080P视频+外挂英文字幕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115网盘 浮生一日.中英双字.2020.Life.in.a.Day.2020.HD1080P.X264.AAC-SJDY.mp4 详情
      浮生一日.中英双字.2020.Life.in.a.Day.2020.HD1080P.X264.AAC-SJDY.mp4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迅雷云盘 浮生一日.中英双字.2020.Life.in.a.Day.2020.HD1080P.X264.AAC-SJDY.mp4 详情
      浮生一日.中英双字.2020.Life.in.a.Day.2020.HD1080P.X264.AAC-SJDY.mp4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迅雷下载 [1080P]Life.in.a.Day.2020.HD1080P.X264.AAC.English.CHS-ENG.BDE4.mp4[3.35 GB] 详情
      [1080P]Life.in.a.Day.2020.HD1080P.X264.AAC.English.CHS-ENG.BDE4.mp4[3.35 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Life In A Day 2020 2021 1080p WEBRip x264-RARBG[1.64GB ] 详情
      Life In A Day 2020 2021 1080p WEBRip x264-RARBG[1.64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Life In A Day 2020 2021 1080p WEB h264-TRIPEL[rarbg][2.37GB ] 详情
      Life In A Day 2020 2021 1080p WEB h264-TRIPEL[rarbg][2.37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浮生一日2020.2021.HD1080P.英语中英双字-TG@btjia 详情
      浮生一日2020.2021.HD1080P.英语中英双字-TG@btjia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浮生一日2020.Life.in.a.Day.2020.HD1080P.X264.AAC.English.CHS-ENG.BDE4[3.35 GB] 详情
      浮生一日2020.Life.in.a.Day.2020.HD1080P.X264.AAC.English.CHS-ENG.BDE4[3.35 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720P

      迅雷下载 [720P]Life.in.a.Day.2020.HD720P.X264.AAC.English.CHS-ENG.BDE4.mp4[1.94 GB] 详情
      [720P]Life.in.a.Day.2020.HD720P.X264.AAC.English.CHS-ENG.BDE4.mp4[1.94 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Life In A Day 2020 2021 720p WEB h264-TRIPEL[rarbg][1.28GB ] 详情
      Life In A Day 2020 2021 720p WEB h264-TRIPEL[rarbg][1.28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浮生一日2020.Life.in.a.Day.2020.HD720P.X264.AAC.English.CHS-ENG.BDE4[1.94 GB] 详情
      浮生一日2020.Life.in.a.Day.2020.HD720P.X264.AAC.English.CHS-ENG.BDE4[1.94 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YouTube将打造[浮生一日]续集影片[浮生一日2020](Life In A Day 2020,暂译)。凯文·麦克唐纳执导,雷德利·斯科特、Kai Hsuing担任执行制片人。YouTube号召人们拍下7月25日的生活,并在8月2日前上传到相应的征集网站上。在征集结束后,30人组成的团队将对视频进行挑选与翻译。该片已直接入选2021年#圣丹斯电影节#。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0 IMDB 7.5 高清
      一切都会有的
      2020
      剧情片
      中国大陆

      一切都会有的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拍摄过去了很久 还总是会想起在机构拍摄的日子 难忘拍摄时发生的一切 认识了一群可爱的人们
      • 这是很真诚的。真诚本身是动人的。
      • 镜头特写浩哥的脸,他一张一张地数着一元钱,打算用这钱买心心念念的可乐那一刻泪点就崩了,这部纪录片的现实意义大于纪录片本身,意为让更多人了解“心智障碍者”,感谢给予他们耐心和宽容的社工们,最终还是落脚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但纪录片来说还是太琐碎,不够深入。
      • 我的新片,2021年02月春节期间对外发布,讲述一个很温暖的故事,我们拍摄的主人公也很可爱。我厚着脸皮给个四星吧,感谢所有为此片付出努力的朋友。心智障碍群体很庞大,我希望我的公益影像作品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和信任,能促进人与人之间,多一点了解,多一点尊重。
      • 记得有个贴子说过,在英国,社区里很容易遇到残障人士,而在我国,残障人士的能见度比较低。与影片中的人物类似的残障人士,我国有超千万之多,比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的总人口还多。而他们背后的家庭人口,则有数千万。他们不是不存在,只是,社会、家庭等原因,使得他们较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能让他们更多地被看见,能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关注、理解和关怀,应该是这部纪录片想要的东西。另外,可口可乐和农夫山泉还有统一冰红茶,都应该大力赞助利智机构和导演。“一切都会有的”,片名则logo,强行送给三大赞助商。
      • 一个国家是不是发达国家。不是看它有多少个世界第一,多少外汇储备,而是看它对待弱势群体,是否能妥善安置这帮弱势的群体,让他们有尊严的活下去。
      • 到底 蒋导的片子只是个引子 把一个又一个的少数群体 边缘群体的生活真实残忍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可是然后呢?导演做了他能做的 我们主流群体呢?普通如你我一样的凡人无法改变现状无法投身到公益 但倘若遇到 请尊重请包容请关爱。
      • 应该更多人看到
      • 展映结束后,一位带着42岁唐宝的73岁妈妈问蒋导:“一切真的都会有吗?我现在不想着怎么生,只想怎么死,希望在我离开以后,他能够死的有尊严。”respect蒋导,希望能有更多人和更多组织关注和帮助特殊弱势人群。
      • 相比为他们营造一个狭窄舒适的*圈养*环境,更重要的是可以尊重理解,相信他们,帮助他们以一个人的身份平等的参与这个满是其他人的社会,最好,也不要用*他们*来形容他们吧。毕竟,其他人中,也有很多,不同程度的,各种异类 。 首先,要被看到 希望更多人可以看到 这群可爱的人
      • 20201227 佛山先行书店 首映/独映?我可能没那么多的情感 反倒被这样的简单纯真 逗笑了好几次 或者正如那句话所说 我们终其一生的努力 只为了成为一个普通人 说是公益片 感觉有点大 大到会被大众忽略 影片范围上说 更像是机构宣传片 但有这样的机构组织 工作者 真的很好 希望大家都平安和不难过 and剪辑真的……内个…有点生硬 然后影后分享会 因为要赶尾班车 提前离开 抱歉和遗憾啊
      • 「冰红茶会有的,农夫山泉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参加了广州首映,第二次见蒋能杰导演了,这次带来的是关注心智障碍群体的公益纪录片《一切都会有的》。 浩哥四十多岁,爱喝可乐,母亲已经快九十岁了,仍然要硬撑着过完余生,担心离开后他的生活会更难。斯博承受不住奶奶离世的压力,爱拿砖头砸玻璃,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显得如此幽默。“利智”机构里还有太多如此的身影,他们在寻求“自主生活”,不再是“喂了填饱肚子而活着”,心智障碍的青年也能有春天。 电影只有八十分钟,可他们的生活还在继续,还需要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作为观众和传播者,需要做的是正视他们的存在,减少对他们的歧视和偏见。 感谢蒋导,期待以后有更多的展映活动,期待更多作品面试。中国特殊群体是非常好的影视素材,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社会意义大于影像本体的一部纪录片,就影像本身来说,导演的选题很好,浩哥和斯博两位心智障碍者以及几个社工的人物形象也蛮有趣的。但是叙事主线不是很明朗,主题和宣传有些大于内容。镜头语言相比之前蒋导的很多作品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有些部分还是很生涩。剪辑剪的也比较一般。个人认为这种题材比较适合做成《棒!少年》这样的形式。就社会意义而言,导演是成功的,心智障碍群体在我国人口基数十分的庞大,但是我们相关的社会福利和法律保障都不够健全。使得这些人群很容易被忽视。我们应该多加去关注他们的生活,让他们也能尽量像我们健全人一样能够步入社会生活。感谢导演的付出,加油。
      • 很荣幸看了试片会,看到了首映。题材上就给人很大的感动,真正走入心智障碍、自闭症人群的生活,没有俯视,没有旁观,许多镜头甚至能看出记录者对这些人的关心,用最真实的方式去记录着这类特殊人群,希望唤起zf和大众对他们的帮助。其中许多镜头我也记忆深刻,有无法控制情绪时会自己扇自己的同学,有自己年事已高,担心孩子未来能否正常生活的母亲,有向往独立,向往旅游的人...他们每个人因为一些障碍,好像离我们很远,但他们的生活日常又是那么的真实,他们的梦想也是普通,简单,纯粹,希望导演能继续记录下去,也希望有更多人愿意放下歧视和偏见🙏🏻
      • 对于公益题材,我们看惯的是"吸睛"的拍法,也就是煽情耸人那一套,上场必哭必哽咽。这断送了大众的关注,增加了隔阂,最终于事无补。另一种拍法则是聚焦事情本身。身处当事人之间,关注他们所面对的事情,看看有什么更好的行动方向。因为踏实做事,所以少了虚浮,多了实干。未来是属于后者的。
      • 中国的心智障碍群体最新数据是2500+W,60个人里就有1个。残疾人群体是9000W左右,15个人里就有1个。你在生活中见过几个?这么庞大的群体为什么消失不见了?问题出在哪里?
      • 1220广州首映。光是听主题曲《野花》都要哭了两次。来自星星的孩子,于我更像路边的安静树木、一花一草,也需要好好地照顾爱护,好好拥抱,简单纯粹的快乐。哈哈,今天喝可乐有点上头了。
      • 蒋能杰导演再次关注社会边缘群体,看影片途中感受最深的就是机构员工们对心障者的尊重,这一点其实胜过很多正常人之间的交往,让被隐去的群体重新出现在日光下,他们值得活得体面一些。
      • 较比同年的《绿洲》真诚多了。一方面是中国语境,另一方面是导演的初心。但有个败笔:一部关注「心智障碍」的影片却配了一个过于任性随意的标题。作为一部目的性很强的宣传片,在矛盾冲突上不应采取温和的「反抗」姿态,而是要更激烈一些。毕竟,会哭的孩子有奶喝嘛。如何展现刻不容缓的困难是公益机构和纪录片团队需要完成的任务,然而这一核心诉求并没有明确地传递出去。这一庞大群体多变的需求似乎都得到了相应的支持,因为所有人都在「用爱发电」来弥补机构运转所需燃料和动力上的不足。那么问题来了:补贴究竟要补贴到哪里呢?温饱需求?住房需求?还是精神文化需求?没有一个扼吭拊背的需求或成了公益机构寻求支持道路上的最大障碍物。倘若只是一瓶可口可乐或是一些笼统含糊的需求,那么有关部门或许也会以《一切都会有的》作为拖延和推辞的理由。
      • 一切都会有的-浩哥
    • 豆瓣 9.4 IMDB 7.9 超清
      Woman
      2019
      考驾照
      法国

      女人2019

      Woma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诉说,聆听,最真挚的声音。谈及到女性在社会平等、性、事业、家暴性侵、生育、婚姻爱情等相关的一些心声。
      • 女性必看纪录片 全球女性都是命运共同体 这个视角上 国藉民族人种宗教性取向统统可以模糊掉 只有女性(包括变性者)和非女性。一位受访者说 如果我是男人我会用各种规则去束缚女性 不许她们工作或投票只许她们在我同意时生孩子并由我决定是否抚养 束缚正因为她们比男性更强大。从受访者背景看 西方社会女性地位相对好但仍会有家暴职场歧视和强奸发生 非洲中东和印度则是炼狱模式 人口买卖童妻割礼泼硫酸普遍存在 而天朝最受诟病的是计划生育 受访者说8个月被强制引产时影院惊呼。全片主旨希望女人自信自立 明白自己的强大所在。要发声!要反抗!要上学!要工作!要锻炼!要保护自己!要掌握生育权(堕胎权)!要take it not beg for it!一切男性天然拥有的东西 女性都应该拥有 而这改变需要每一位女性参与其中。
      • 67/365 MK2 nation 法国电影院终于开放了🥳 和当时同类纪录片《人类》差不多,只不过这次都是以一个女人这个角度来说话,泪点有点多,第一次流泪是因为那个为了弟弟放弃学业的中国女人。 这类型纪录片,会去看的人早已非常有尊重女性的意识了,而那些不尊重女性的人自己也不会去看,看了也不会有什么改变。无解。
      • 看到为了自己兄弟上大学而不能读书的中国女性我哭了,那就是我妈妈的过去。妈妈从小就是名列前茅,为了让哥哥能顺利入读大学,没有上大学的她花费了10倍本应该花费的力气达到了今天的成就。
      • 中国的两个女人把我讲哭了,一个是学习机会让给弟弟,一个是独生政策被逼引产。
      • 电影结束,导演从后面走上前来,所有人鼓掌,接着有人站起来,最后所有人都站起来。我环顾一圈,甚至有很多年纪大的阿姨哭的不成样子,是那一刻,“成为女人”的认同感,让我哭了出来。看的时候是别人的故事,最后发现所有女人都是同一个女人。
      • Woman. Strong. Always. I am proud to be a woman.
      • 不过是一半人类的日常,却要坚强着说,“做女人是一件很好的事”。
      • What it is that I can do so that you can set me free.
      • 她是别人的姐妹、情人、妻子、女儿或是母亲,但她更是她自己。
      • “在这个世界上,女性从诞生出来就要走更多的路。”痛苦和悲剧从来不分性别,可能只是,女性承受的痛苦太细碎了。第一次月经,第一次恋爱,第一次生育,第一次老去…每个过程都会有一些细碎的你甚至不以为然的痛苦。纪录片里的每个女人都是真实的,鲜活的。她们会因为月经比同学们都要迟而羞愧,因为爱人挑剔自己身材而自卑,因为皮肤的松弛而号啕大哭,因为丈夫的背叛而绝望作呕。这些微小的痛苦是女人的群像,有的人在爱里安然度过这些阶段,有的人直到老了也难以忘怀。看的时候第一次强烈感觉到,女性是一个命运的共同体。
      • 生命的美丽动人在于个体的独一无二,各异的外貌,各异的文化,各异的记忆,各异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 女性是伟大的,是需要被尊重的
      • 其他短评里写的实在是太好了 没文化的本人只能默默打星
      • 3.5
      • 非常棒!
      • 3.8阿姆看的,影院满场只有三个男人,其中一个还是我朋友。影片做得很精致,采访以黑背景、高亮人物面部特写为统一模板,采访后是更多的肖像翻页,估计是同一主题采访但无法剪进来,不同主题之间会有生活场景过渡,静止为主,感觉把女人从日常琐碎中拉出来忽然visible了,成为主角的惊喜。影片开头和结尾cinematography很棒,女人和蓝鲸在海里游,curvy body, women and nature 各种隐喻,如果用无声代替缥缈的音乐,还可以读出一个女人的silence,沉在海里,无法发声,像孤独的鲸。结尾蜘蛛人似的集体舞,轻盈的跳跃和teamwork,作为女人empowerment的符号吧。只是关于empowerment影片结尾用口号煽了下情,却没有在揭开伤疤后深入探讨改变因为文化背景太泛
      • 所有女性才是命运共同体。
      • A nos mères.
      • “Maximum respect to all women, regardless of race color, ethnicity, kinky hair or straight. Women deserve respect. Woman. Strong. Always.”最大程度地尊重女人,忽略种族、肤色、民族、头发、外貌。女人值得尊重。女性。很强大。自古以来一直都是。
    • 豆瓣 8.8 IMDB 7.6 正片
      Life in a Day
      2011
      纪录片
      美国

      浮生一日

      Life in a Day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我整日期盼今天会有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美好的事情、一些让人感激今天的事情,但是事实是,这并不常常发生。对我来说,今天... 整整一天,根本没有发生什么...
      • 意义大于内容~
      • 一日之间,窥见人生百味。
      • 我彻底被最後那段片段的女孩感動了
    • 豆瓣 7.1 IMDB 6.4 正片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2020
      纪录片
      中国大陆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首映到晚了,结果坐导演旁边看的:)
      • 一个村庄的文学 = 一个中国的文学。余华太有意思了,一个人就可以讲两个小时; 梁鸿的部分有触动中国人共同记忆的真挚情感。她儿子对姥爷的问题切实地戳中了我,是年轻一代对历经艰辛的祖辈的惋惜。片名出现得恰到好处,从农村看中国,看世界; 从海水还是黄色的部分向外面的世界游出去,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 说着“只要给我发表,我从头到尾给你光明”的余华,也说过“还记得当时张艺谋时常说原作里的什么细节要改动,审查才能通过。看他胸有成竹的模样,心想他如此了解审查制度,对他十分钦佩。可是张艺谋拍摄完成电影后审查还是没有通过。我不再钦佩张艺谋,我钦佩审查制度。” #Berlinale2020
      • #Berlinale70th 02# 说很多漂亮的话不代表这就是一部好电影,三星给的是余华和梁鸿本身的故事以及讲述。纪录片的真实本来可以更好的传达出来,既然有电影这么好的利器,就该好好想想如何用影像来传达,而不是鼓舞人心的话语。讲述的力量在每一处,而贾显然没有弄清楚。节奏奇怪,拼凑的主题篇章,做作的文学诗朗诵,近乎摆拍式的特写镜头,都大大削弱了电影本身的力量。我挺喜欢片名的,余华说要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然后电影戛然停止的一刻,非常美,它近乎隐喻样的连接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电影存在在这样一个不会存在的美丽幻想里,因为海水不会变蓝。
      • 柏林电影节现场观感太棒了,科长最后还有问答环节。太散文了,太美了,太平静了。
      • 一部人物访谈纪录片,最喜欢余华的段落,最接地气,贾平凹的段落太文邹邹,第一个贾家村方言听不懂,最后一个段落煽情太过了,无法共鸣#70届柏林第一天第一场
      • Berlinale Special 非常敷衍,结构诡异,开头30分钟跟后面的采访严重脱节,看来是资本影响。也就余华还比较有趣,但讲的也是万年老段子。摆拍读书和强行给汾阳安上肖斯塔科维奇拉赫玛尼诺夫和烂大街歌剧唱段也是毫无品位可言的故作姿态。假优衣库logo高亮。
      • 五星感情分。作为一个武汉人我这个时候被乡土情结一击就倒。然而贾导说游到海水变蓝是相信一切会越来越好,我却是无论如何无法这样乐观的,我胆小懦弱又自私,只能一直游一直游,远离这一代又一代不休止地折磨着这片土地的荒谬。
      • Berlinal Special 内容太琐碎了,不怎么紧密每一章都像独立短篇,有感情朗读课文蛮出戏,配音确实有点“抽象”。 但是蛮幸运买到的有映后的票,听导演聊了聊对这个电影对文学对音乐和对中国社会的浅谈,最有意思的是,出来能听到大家还在聊,真的是电影节好美妙的地方。 有这样的电影真好,有这样的导演真好。
      • 余华也太有趣了吧
      • 10年前,「海上传奇」讲的是城市与电影,10年后的这部则是讲的乡土与文学。同样是普通人与名流,过去与现在,正好构成了一体两面。当然了,本身就作为“小镇青年”的贾樟柯毫无疑问是有一定程度的夫子自道在里面的。不知道是不是有意呈现,男作家与女作家视角的差异可以说展现的很明显了
      • Berlinale 主题不清晰,感觉科长最初是想拍吕梁文学季,拍着拍着素材差强人意不小心跑偏了。余华的段落笑声此起彼伏,疯狂贡献神吐槽和金句,还随口贡献了影片名称。只看过《活着》,也不熟贾平凹和梁鸿,不认识马烽的观众看这个应该体验挺差的。之前还幻想过能在柏林看到涛,结果连影片里都见不到,不开心!
      • 当文学不只是指尖的体裁,其在文化范畴的传播力,流动在生活的每一方面。而当创造这些文字的人促膝而谈时,你更加能体悟到文学与情感的密不可分。贾樟柯纪录了噙在他眼眶中,生活的十八段律动。
      • 贾樟柯第三部口述历史群像纪录片。本以为就是一部采访影像,看完18个章节的错落编排才发觉,它或许是贾樟柯视野最广、最具野心的作品之一,通过5060乃至00后的讲述,透视整个中国的现代发展史。从吃穿住行到婚丧嫁娶,从饥荒年代到经济腾飞,从个人/家庭记忆到集体记忆...一开始节奏迟缓深沉,口音听不太懂,到最后在北京长大的男孩已经不太会河南话,表达方式也比较现代。口述本身就是历史变迁的缩影。或许因为讲述主体都是作家,他们的表达天然带有感性和浪漫。最典型就是余华那句“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很美,余韵无穷,也难怪被拿来做了片名。听说贾家庄现在挺文艺的,片中请村民念的诗倒也别有风味。余华老师真是太好玩了,人豁达又有趣,讲述节奏也很好,从他一开口观众就开始笑个不停,强烈推荐余华老师参加下届脱口秀大会。
      • 贾樟柯这个弄得也太敷衍了,比《海上传奇》差太多了。
      • 由贾家庄和吕梁文学季,引出共和国文学三位代表人物的访谈录。序幕的老者讲述,由于语速零碎,关键词提炼,会感到较为难以进入,但中段余华的文学初登场,梁鸿提供的感性讲述都相当动人(尤其是姐姐读信),以食粮饥饿和文学收获做一个时代对证,来处与归途,皆为村庄故土。
      • 母鸡太阳见光死
      • #Berlinale20-01 两星半。贾樟柯的用意作为观众我完全看得见:村庄/土地与文学的关系,历史与当下的映衬,以平视的姿态描摹平民百姓的个体肖像等等。然而似乎只有开头40分钟是科长自己想讲的事情,后面以吕梁文学季衍生出的作家访谈散发着地方宣传的味道。余华的讲述是真正让人提起兴趣的部分。18个小节之间的排布联系没太体现纪录片创作者的精密构思。时不时插入的配乐文学朗诵,形式感有了,总归没有瓦尔达奶奶那样运用得流畅自然。
      • 比较失望。以贾平凹、余华、梁鸿为三个代表口述形式采访,记录50、60、70三个年代的知识分子作家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过程。三人回忆的内容重点各有不同:贾平凹严肃沉重,余华生动活泼,梁鸿感性泪目。余华相对比较出彩,还贡献了片名。18个章节过于零碎杂散。穿插的朗诵文学作品桥段比较尴尬,开场的马烽的亲朋好友回忆与整片不搭调,显得格格不入。加上各大作家在贾家庄轮流打酱油,前半小时更像为地方政府宣传而为之。好在还是捕捉到一些路人的面孔。科长拍访谈纪录片或许不够好,拍独立纪录片一定行。两星半
      • 余华对死亡的感受是太平间里的凉爽,贾平凹对疾病的感受是感冒针头的痛觉,梁鸿对人情的感受是父亲口碑由盛到衰的转变。王亦梁已经不太会说河南话,但语言的记忆早已根植于基因。我们生在哪里,一半就已经死在那里。出名就是有了约稿函,出嫁就是为家族牺牲,一直往蓝色里游,就是往那生生血地里回溯。
    • 豆瓣 8.1 IMDB 7.1 HD1280高清国语版
      76 Days
      2020
      纪录片
      美国

      76天

      76 Day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生活是一个中性的词,即使是在重大的疾病和苦难面前。在监禁的时候,仍然有绎动的心渴望跨越墙墉。在临终的时候,仍然有充气手套上的笑脸和“早日康复”。在千人一面的防护服上,仍然有梅花一支独秀。在身无一人被推入产房的时候,仍然有陌生的白衣人愿意牵着你的手。在呼吸湍急的时候,仍然能拨开一个红硕的柚子一尝清甜。在天低吴楚风沙满城的时候,仍然有星星点点以己为盾。不论如何,都在生活。平凡又伟大。
      • 开场几个跟拍,无须多言,一下激活了年初许许多多个深夜的微博记忆,一口寒气闷在胸口久久不散。算是一个有胆识的新冠纪录片,反应能力和捕捉能力都挺强悍,在最危险的时候进入疫区,已经配得上几分敬意;也没有立场先行,创作者尽量隐去了自己的观点,看不到显在的讴歌与批判,心思缜密地着眼在那些暗流涌动的细节上。但全片随着疫情变化由急向缓,整体其实剪得太温柔了,不过片如其人,这大概就是吴皓一贯的风格吧。创作态度是偏保险的,打普世的温情牌。最大的挑战应该是项目管理?考验的是素材调度以及出片速度。所以透露出的不是中国经验,而是美式制片思维。@澳门国际影展
      • (8/10)从TIFF网站19刀租了吴皓导演的《76天》:记忆重新回到那些无眠刷新闻的夜里,来不及顾及去世父亲的医生;不堪重负的住院区外挤着想要得到救治的人们;当渔民的老人在医院到处乱走;家人害怕感染不愿意接出院的老人边吃饭边说想留在医院,因为回去”太落后”了;住在不同病床的老伴相互挂念;感染的孕妇与被剖腹产的婴儿分离到相见;收集死者遗物交还家属的医生说“我们尽力了”。这些是没办法被“正确集体记忆”掩盖的个人记忆,在影像中定格
      • 无功无过,一次真实的纪录。可作为宣传片给脑残的老外们看看倒是真的。
      • 除了封城时看过蜘蛛猴面包的 vlog,到现在也没敢看任何和疫情相关的影像,从头到尾,忍不住泪流满面。封城 76 天,素材的起点实则是各地展开援鄂的医护工作的 2 月中旬。借用王博说的,空间恰非中立的场所,进入和获准拍摄本身成为了权力的逻辑自洽的一部分。所谓那些政治诉求的避重就轻,这部做减法式的剪辑聚焦其实显得真诚。节奏很快,同济协和省妇幼红十字四家医院多线穿梭按时间推进,初期医患秩序的混乱一晃而过,但还是拍出了生死离别,黑色的灵车,排队恐惧的人,满箱的手机遗物,鸣笛的纪念,人类理应和这座城市一起记住这一切。
      • 最伤心的一幕莫过于镜头对准的老人机上面显示31条未读信息。而老人机却放在遗物纸箱中。(结尾Credit还有一位匿名导演)
      • 每个手机镯子车钥匙都有它们自己的故事,只是没有机会再听到了
      • 『这是一部拍出真实眼神的纪录片』感谢陈玮曦的战地日夜记录,和吴皓导演的助力,刻画了下了头尾两部分既有冲击力的现场画面,和病房里共同经历劫难的人们的离别与重生……也许是纪录的时效性和区域性所限,局限的视角却给了这一方天地最好的记录效果,充满带领观众重返现场的巨大价值。说来也唏嘘,第一次看多伦多电影节的片就是在线上看到的这部纪录片,压抑揪心和沉重贯穿始终,似乎瞬间闪回到半年前的现实网络中的种种绝望景象,时至如今看片时也无法避免那种巨大的情绪低潮,所遗留残存的情绪涡流,令人不忍卒睹。如所有今后中外所拍的疫情题材纪录片一样,带着巨大的共情去见证那些真实影像的残酷与其中人的力量,这便是人们渴望了解而不得不面对的变故和情感愈合过程。
      • 难得的影像资料堆积出了mediocre的纪录片。
      • 医院内部跟拍带来的独特真实感。这场疫情武汉付出太多了,每个医护人员都值得一座丰碑。泪目。
      • #TIFF2020 说实话毫无技法可言 只是很片面的素材 但不影响我哭了93分钟
      • 3.5,前半部分很多素材都可以在陈玮曦之前的短片《武汉·重症区六层》看到,影片主体还是跟踪几个医生和病患在整个武汉封城期间的经历。有那么几个highlight但是整体感觉还能再剪一剪
      • 作为一部纪录片,这片子的思路还是电视纪录片的水平,素材太局限,它的价值可能在于艺术价值之外,它真实记录了疫情期间的医院一角。素材足够和谐美好了,最大的问题制造者是一个没及时吃药的老年痴呆患者,拍摄的内容就算是当时的一角,那也是真实的一角吧,和年初的那些新闻相比,这部已经非常的正能量了。
      • 纪录片本身拍的真心很一般,无论是基调还是结构,亦或者跟76天这个题目的扣题上,不过画面很稳定,看起来不会觉得很不适。最感人的恐怕还是ICU护士长交接遗物时候她的道歉和泪水,希望我们不要再代替别人道歉,不要为别人的错误流泪
      • 厉害,疫情期间武汉同济医院实录。不容易!
      • 2020多伦多Day5 | 居然这么多人打五颗星。素材比较有限,但还是值得一看的。
      • 远没有我预想的那么黑暗和揪心,即使有死亡,更多的还是坚持与笑容。能有机会通过片子去感受第一线还是挺有意义的,虽然技术上还有挺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可以看出片子在摄影方面下了心思,追求角度和视觉,就连TIFF官方介绍都说开头拍得像genre film。我个人其实不是很喜欢,片子有很多人物的近距离特写,感觉将“旁观者”的身份丢掉了,让人担心拍摄是否会打扰或冒犯到被拍摄者(不论是病患还是工作中的医护人员)。另外,片名和海报的选择值得商榷。起初我以为影片记录的是武汉这一整座城市如何熬过隔离,没想到只是聚焦在这一家医院里,而且片中除了偶尔出现的日期和时间,和“76天”一词以及时间的概念,关系并不大,也未表现出这段长征的漫长与煎熬。真心感谢医护人员的付出牺牲,也感谢影片团队的冒险记录,不过从评判作品的角度来说,并不算出色。C
      • 挺散的,也不苛求什么,条件恶劣,但是真实。真实限于历史真实,称不上艺术真实。场景主要在医院中,最惨烈的,最真实的却是在医院外。影片主要还是以医护人员的视角来看疫情,角度过于单一。还以为美国制片的能犀利一点,没有顾忌,结果并不如预期,至少记录真实的一部分。三分水平,处于对冒死记录的敬意,多加一颗星。
      • 有意回避更为敏感的政治话语,或者已预先站定在某种语境之下。总之坚实地聚焦于个人,手持的跟镜头在这里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力量,捕捉到了情感的真切、对生命的珍重。后半段对材料的组织有些涣散,但也算细致的作为记忆的留存。收尾令人动容,告别总是残忍的。
      • 真的真的很谢谢
    • 豆瓣 8.6 IMDB 7.6 HD1280高清中字版
      The Social Dilemma
      2020
      纪录片
      美国

      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

      The Social Dilemm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影片翻译成”监视资本主义“太符合中国上层领导了,其实就是讲了社交网络怎样赚钱、怎样改变和监视用户、大数据统治的,其影响会延伸和触及到人性、进化、政治竞选等领域。但人类历史中的谎言、煽动、阴谋、阶级等现象,并不是网络时代就特有的,只是网络时代让这些现象具有更大规模、更快的反应而已,但不能把原罪归于网络。
      • 自己一边看这个片子一边控制不住想拿起手机刷豆瓣简直就是最大的dilemma
      • 在网飞纪录片序列中算不上惊艳,内容都能想得到,有个别地方倒是有启发。其实社交媒体不是重新发明了人性,只是顺应人性被发明出来。美国的从业者一直在担心这些操纵了人心的社交媒体落入一些有意控制大众的人的手里会造成怎样的灾难。但实际上,不是这样非黑即白。有意识筛选和过滤内容的社交媒介其实才造成更大的灾难,没有过滤的也造成问题,但思想的自由市场还是会有矫正可能的。他们和我们所担心的不是同一层级的事。
      • 前半段谈的是个人的成瘾性,后半段谈到了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甚至还提到了香港问题受到了推荐算法的影响,实在是强烈推荐的纪录片。推荐算法让人类看到更多他想看到的信息,而不是正确的信息;当算法没有被操纵的时候,假象会被传播和放大的更快,社会群体的分化会更严重;当被操纵的时候,它会成为比以往更高效的舆论控制工具。
      • 最讽刺的是你之所以能看到这部片子,多半也是因为它被网飞自己的大数据和算法推到了用户主页。这种感觉就像是有天迈克尔·贝跑出来拍了一部【电影艺术是如何被滥用CGI特效的好莱坞大片毁掉的】纪录片一样。
      • 中文翻译的标题线路很正确嘛
      • 年度最佳恐怖片
      • 就提一个capitalism会死吗
      • 一边抗拒一边沉迷,也是无解了。
      • 朋友圈已经关闭了好几年,也不用微博和fb的我感觉自己还是有点觉悟的。
      • 可能是今年 Netflix 最好的一部纪录片,无论是 have no clue 的大众还是互联网业内工作人员,都能从中得到新的启迪。一段虚构故事结合湾区大佬们和学者们的访谈形式也耳目一新。Just fucking watch this right now!另外好多差评真是男言之瘾重灾区…
      • 最后还是把问题还原到商业模式和经济上去了 也就是说 不是简单呼吁大家自己控制社交媒体的使用就可以解决根本问题的 不过很有意思的是… 看完片子之后 大家还是屁颠儿屁颠儿跑到社交媒体上来打分了😂 这和竞争关注的结果其实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吧 人生而愚蠢...也是没办法的事
      • 聚众吸牍哪家强 网飞找来这群人一个劲戳别人脊梁骨 没种把自己的5秒跳转下一个视频算进去
      • 我一直是更亲近Yuval Noal那种对社交网的防御心,最近他跟唐凤的对话中,唐女士更接近Bill Gates,她们对Code is law的信任是基于他们对科技的掌握,略傲慢的盲目。人类善于发明创造工具,却总是不能智慧的使用好它,socialmedia被创造出时的工具属性越来越模糊,连接一切变成绑定一切,我们都在失去个人专注力的同时被训练的自动贡献出时间来替科技公司创造价值。见惯了友邻放弃包容,讽刺刻薄的针对陌生人,哪怕对方只是没把咖啡馆当图书馆对待产生噪音。我们大部分人,都忘了我们用社交网的初衷了,我们只是停不下来了,这不对,要自省。
      • 某种existential crisis的压迫感沉重到可以将其归类恐怖片的程度:迫真humanity的一个至暗时刻。毋庸置疑新自由主义的放任默许了它们的野蛮生长。日渐两极化割裂的民主世界,中产的消亡,功绩社会里的精神暴力,抑郁及自杀率的攀升,ultra-right/left异军突起众多吊诡背后,总能追溯到科技巨头的鬼影。今年的BLM可谓一个高潮,空前的社会撕裂,内战的恐惧开始在北美大陆扩散,然而那种担忧早已经在太平洋对岸成为了现实,诸如废青和武统的呐喊此起彼伏,落入集权独裁手里的社交媒体正上演着数亿人的《楚门的世界》。
      • 三星半吧。这个片子一边谴责社交媒体蛊惑人心,一边也通过背景音,模拟场景,动画,拼命传输自己想传达的意思。有点讽刺
      • 互联网是人类文明的硕果还是浩劫?这是一个问题。互联网发展太快,而互联网用户运用它的智慧却太慢。它几乎成为现代人剪不断的脐带,每个人都以为这根脐带为我们输送养料,却很少发现它也在吞噬我们的时间,消耗我们的生命。互联网背后是不断将我们异化的数据和图形,是将用户打造成韭菜的智能工具,而你我是它们手中的行货。尼采说,“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然而,这多么困难。最有意思的是,看完这部纪录片后,我发布的信息也会成为互联网内容的一部分,不小心浪费了别人的时间。
      • 一场针砭时弊的反算法综述。其实社交媒体的商业模式可以说是从资本主义这个引擎算法派生出来的,只不过工业榨取人的劳动,而“关注-数据-推送”技术编码人的行为,以此牟利(所谓的“人类期货”),它针对的是人类的生物算法(多巴胺奖赏回路),信息茧房效应诱导的后真相和观点极化,已是铁板钉钉无远弗届的现实(从这点说,倒真是不问姓社姓资的好猫)。因此,说算法无罪是狭隘的,一个致瘾、操纵、利用弱点的系统,应该用赫拉利说的入侵、或者说驯化来形容,当然也应该放在伦理的目光中审视,它并不“同时是”乌托邦和敌托邦,因为坏和好的杠杆是不对称的,技术放大恶总是猛于善。本片虽然拍得有点愣(拟人的邪恶三胞胎戏太笨拙了),但我完全赞同其基本立场——向平台开炮!怀着人道主义反抗它。毕竟,“批判者是真正的乐观主义者”。
      • 真实地活在一个科幻世界。
      • 3人模拟的AI真是形象!前年在影院看蚁人2的时候不小心把手机摔坏,走回去的路上,没手机没带钱包坐不了地铁公交听不了歌刷不了抖音,浑身难受。那时候发现我是真的离不开手机了。“进入凡人生活的一切强大之物无不具有弊端”,算法由某种成功的定义(商业)优化,算法已经把人性的弱点钻研透了,“我们已经从信息时代过度到虚假信息时代”,【监视资本主义】信息全监控,这就是时代的【AI母体】。“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竞争你的注意力”,“由工具到致瘾和控制”,这个时代,注意力是微信、微博、淘宝、知乎、抖音、优酷、爱奇艺、今日头条、豆瓣、网易新浪百度腾讯、FB、INS,以及无处不在的上层建筑的工具。8.3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