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此細膩、精確和優美。施展一身解數,成就鬼太鼓座。鬼太鼓座本身已經極具分量,加上橫尾忠則的美術設計和一柳慧的電子音樂,真的無以復加了。神奇的是,題字是粟津潔。這部片雖然有編劇,但是更像導演、攝影和剪輯的極爲自由的書寫。各種現場LIVE、擺拍、自然記錄、人文記錄組合在一起,很是醉人。 |
|
有很長的一陣子,跑步對日本電影而言是一種意義遠勝於有氧訓練之上的、破釜沉舟之意志體的具現。此片頭尾各一場的行路漫漫,顯然也是這種潛意識的體現。不過我更注意的是:如果說「純然只有表演意義的表演」(by.黃米米)是全劇的骨幹,那麼包夾這種表演的競步,便是演者展演己身入戲與出戲的儀式本身。是不是呢?破釜入戲,沉舟出戲,故能成活,對不對呢? |
|
结尾介绍团员的生命历程那段非常非常迷人。 银杏树在前景中景远景频繁出现那一段也太岁月静好了。 |
|
终于看到了电影摆脱了故事桎梏,通过影像和音乐获得自由。肉体,大海,鼓声,配上精妙的舞台设计,一柳慧神秘不可知的电子配乐,整部电影传达出了一种近乎原始的生命力,来自生命诞生之初的力量。毫无疑问的杰作。 |
|
真是超乎想象的精彩,音乐节奏可视化呈现,看完想玩太鼓达人啦。舞台摄影棚自然场景的无缝切换,会想到文德斯的《皮娜》,不知道他有没有看过这部,新泻县佐渡岛的风光人文也相当于乌帕塔尔的作用。一些特写和远景的构图出乎意料的地方有很多,万花筒式剪辑,几个超低机位拍摄和性感兜裆布视角,樱花飘在水上弹奏的倒影。展示身体之美,男女交替表演达到融合,还穿插了几位姑娘对婚姻生孩的聊天。海边跑步的段落,同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烈火战车》的经典旋律自觉地在脑中响起。最后队员的介绍又落实到每位年轻的个体,可爱之中带着那份坚定。资料馆松竹百年影展修复版。 |
|
这个表演团体是很棒,但是看纪录片,还是挺想知道这个团体怎么组成的,资金哪里来的,教他们的老艺人们都是谁,全是谜啊🤪,尤其最后出各人前史的时候,感觉有很多隐晦的内容,似乎需要日本现代史知识才能明白啊🤔 |
|
颠覆、极致、实验。没有剧情没有故事更没有传统纪录片的采访,感受这种全身表达就对了(不知汤浅政明的奇怪视角是不是从这部里的裆下视角获得灵感)。最后终于出了单个人物的介绍文字,简洁朴素却字字震撼,用叛逆表达传统。横尾忠则美术 @小西天 |
|
调动身体的全部凝聚出的力量通过鼓槌释放,犹如拍岸惊涛,狂暴过后方得平静,如细雪飘落轻采花朵。最后的最后,他们从远景白雪中坚定跑来,越来越清晰浮现,人生寻得归处后大音希声。|单声道数字再版https://mp.weixin.qq.com/s/B3i8LBwsU2TgUMY6hqU00g |
|
古事记般的震撼让人梦回天地伊始,“于是天神乃命伊耶那岐命、伊耶那美命二神始去造成那个漂浮着的国土,赐给一枝天之琼矛”,而那枝琼矛敢信便是太鼓桴。鬼太鼓座所遵循的走乐论将马拉松与击鼓视为能量与原始生命力的表现,配合极致的画面更诠释出“乐”的体魄之美,东洋美学贯穿全片,也不惊讶美术设计是横尾忠则了 |
|
大杰作!加藤泰美学完美释放!没有任何故事,也不需要任何故事。电影通过肉体,通过太鼓声,通过呐喊,即诠释了何为最纯粹的青春!给电影界带去了更多的可能性! |
|
#资料馆#绝美!如果巴赞说《毕加索的秘密》揭示了绘画艺术的电影之美,那么本片就揭示了音乐艺术的电影之美。电影本是以视觉为主听觉为辅,而本片作为一部音乐纪录片非但没有反客为主,反而将音乐可视化,展现在银幕之上。且这种展示不是电影作为媒介对音乐的改造,而是揭示了音乐本身的视觉之美。音乐作为听觉艺术,视觉性往往是被忽视的,但不可否认的是音乐是需要以形而下的物质性载体为基础产生的,该片便很好的还原了音乐的视觉(物质)属性。开篇以鼓手们跑步(锻炼)展开,便是为音乐需要强健体格(物质)为载体作注。全片以阴柔(女性)与阳刚(男性)之美的篇章交替展现,无论是女性机械的舞步还原音乐节奏还是鼓声之下男性肌肉线条的震颤,都是音乐之本体。海浪与火焰元素的使用也化身为音乐本身,展现出本片之大气。 |
|
太藝術了!!!剪輯手法和畫面構圖精緻到在享受一場裝置晚會 |
|
感谢西失兄,昨晚在资料馆看了这部耳闻已久的音乐纪录片。1980年的日本年轻人,精神面貌气质和今天差别太大了,再一想到他们和我父母是同龄人,感觉更加神奇。四十年后看这部片子,依然现代感十足:传统的鬼太鼓艺术、民谣、舞蹈,与当时最流行的电子乐浑然交融;阿七那场戏以人为偶,我很喜欢;海边、树下、廊上的群舞,令人想起胡金铨的镜头。穿插其中的访谈、训练,则将这群年轻人拉回生动活泼的人间。全程不敢看手机,唯恐漏掉一个镜头,但也觉得不足恰恰在这里,镜头与舞美设计过于精致了,与太鼓这种野性、原始感的艺术表达似有龃龉,摄影机精巧的机位、人工抛洒黄叶和制造白气,是我略觉出戏的地方。 |
|
惊为天人!明明是纪录片,但好像又能像动画那样几乎可以调度和控制所有东西到恰到好处。连接地面的经典加藤泰仰拍感受到了对地面(土地、舞台)的深沉。日常场景里,人们走在实在的地面上仿佛感受到人们已经扎根于此(城市年轻人来到这个岛上成为鬼太鼓座的一员);舞台场景则用地面突出舞台,同时经常遮住脚部,舞台上表演的人有一种“人形”感。而开场就有一场戏是人形剧,人在背后操控人偶,然后脚部有幕布遮住,是为地面。而这场戏宛如贯穿整部电影一样——这部电影纯粹到几乎没有任何关于事件的叙事,就是一场表演接着一场表演。这也让舞台和土地的意象真正叠合起来,舞台就是土地,也正如“间”可以走出矩形嵌套的室内,远处有间,间中有人,岛上的任何地方皆可成为舞台,舞台就是这个岛随处游荡的幽灵。 |
|
3.5 |
|
演出集。横尾忠则担任美术设计,拍得很美。 |
|
构图美到每一帧几乎都可以当壁纸。最后介绍了各个乐队成员,都是拥有梦想的鲜活个体。
# 台词基本没有,又睡了好几次。 |
|
樱花湖上弹琵琶 |
|
鬼太鼓座是“将奔跑和音乐融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借此来表现人生中的戏剧性与张力”的太鼓团体,场景装置和摆拍构建出来的戏剧感,有别于传统纪录片所追求的真实感,低角度拍摄和单场景镜头剪辑为主的影像风格,在街头、田野、山间、海边的表演,呈现出一种极具力量感的原始野性自然之美。 |
|
本以为是部纪录片形式的剧情片,原来却是带有剧情胶片感的纪录片,有很多后期影像化处理。对鬼太鼓座没有了解,也不必附庸风雅假装喜欢。看它,是为了拓展观片广度及对日本文化的多一层认知。 |
|
居然能把鼓艺拍得如此精彩!色彩是极美的。一些机位只能用邪门来形容:极大角度的仰拍与俯拍,在水面下拍摄,在玻璃下拍摄——不是窥视,不是干涉,而是仿佛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视角。此时似乎更应该遗忘摄像机的存在,让我狭隘的凝视在振奋的鼓声中消解。油质的皮肤,热汗,肌肉的线条,水面的涟漪,雪与密云覆盖的天,都是生命的起搏。声音由振动产生,影像也正是为了捕捉动态存在的。何其有幸能在四十一年后成为它的观众。 |
|
纪录片一般都是画面展示现实,文字解说作说明,此片完全用了艺术电影手法,通过剪辑和构图提升内容的境界,或者说以此体现其真正的意境,不过电影的水平有了,这个太鼓艺术实在太阴间,一般的小日本也不会喜欢这种东西吧。 |
|
这才叫“艺术性的记录电影”吧!非常日本的艺术。太鼓、三味线、尺八、筝……不错是不错的,但可能之前听了太多溢美之词,“五星”“绝美”……看时却觉得不像想象中好。鼓声、弦声真的很白噪音,看得我昏昏欲睡。男人的健美肉体与女人的舞蹈穿插,阴阳结合。林英哲是因为年轻么,打了鸡血一样,敲鼓时咬牙切齿。最后一一介绍乐手,都是我们父辈甚至更老的人了。“数字再版”修复版「松风竹影:松竹经典回顾专题」with自己要来但又睡了大半场的肉 vow也同场 资料馆1号厅 八成左右满 |
|
穿越日夜和四季的奔跑/美好的肉体/电光火石与红色富士山岩/潮水般的鼓声/海边和冬雪里的日式舞蹈/穿插其间的空镜/交叠的重曝影像 极美的一部 爱了爱了 |
|
神奇的是此片虽像实验性纪录片,但在形式极致达到了内容极致。无人物但又最大程度地感受到他们的纯粹沉浸。主要纪录每一场日本传统表演,没有人物没有现实,只有表演者和表演物,电影的技巧完全服务于表演的纯度,可以说传承了里芬斯塔尔运动身体美的衣钵。身体与鼓的力度,刚柔并济,达到日本民族传统文化美的极致。太鼓如雪山中永不灭的火焰,人形木偶、三味线等柔和美结合物哀,像火山灰和樱花瓣一样纯净。少量的人物对话,交待外人对鬼太鼓座和女性的身份矛盾。直到最后才加入现实,每个人经历各自的浮世,决定追求极致的沉浸,感受身体、生命和美。 |
|
光在闪烁。 |
|
可以 |
|
塔楼阿七的片段给我的印象最深。一个穿红色和服的女人,明明是个活人,却好像扮作了人偶,所有的动作都随着后面三个穿黑色纱衣的男人而动,好像被他们控制了一样。一会儿疾走,一会儿被托起来好像飞在半空中,一会儿掩面迟疑…就这样到了一个塔楼底下,楼顶上是一面鼓。女人到了塔楼底下的木梯子前面,她好像开始想要挣脱黑纱衣人的控制,拼命往塔楼上爬,最后好像真的挣脱了控制歪歪扭扭地爬上去了,拿起鼓槌开始敲鼓。但是那面鼓的对面,是其中一个黑衣人,也在和她一起敲鼓。边敲鼓塔楼周围边燃起了熊熊大火...火里出现了个年轻男人,女人冲着他跑过去,他们好像拥抱到了一起,但是下一个画面里又只剩红色和服的女人自己,做出好像拥抱着什么人的样子... 这个片段是怎么结束的,我已经记不得了,只觉得又诡异又美。像一场扑朔迷离的梦。 |
|
藝術品。紀錄鬼太鼓座的舞蹈、擊鼓、音樂,日本傳統藝術之美。能在大銀幕看到十分滿足。話說攝影機投以最多關注的林英哲,後來果然成為了一代大師。但我唯一討厭的是裡面一柳慧配的電子樂…太不搭了。 |
|
太过工整,大多数都是摆拍。鬼太鼓座的演员们是真的卖力啊。男生们尽管个头不高,但爆发力是真的很强。唯一不足的是总是电子乐乱入,破坏了气氛,画蛇添足。 |
|
21.06.19 1号厅 三星半
怎么说呢,看完幕味儿的那篇由修复人员撰写的解析以后,观看过程中总是觉得茫茫然的东西一下变得清晰了起来。首先那肯定是无时无刻的奔跑—“奔跑和音乐融为一体,借此来表现人生中的戏剧性与张力”,一群本来前途不算明朗的年轻人在海浪和岁月的打磨下成为了韵律的载体,把生命献祭给音乐的同时也实现了人生的另一个不可能。就还挺感慨的,因为敢想,所以去做,最后打鼓的躯体也非常具有生命力,鬼太鼓座也成为了现实中的桃花源。
虽然看的很困,但不得不说摄影的角度真的很刁钻,完全想象不到有些镜头是怎么实现拍摄的—樱变奏曲的水面的樱花硬照着人脸,蓝色背景粉色的樱花树下人正在演奏,导演完美的把音乐通过人体的演绎和自然环境的衬托视觉化,最后的津轻三味线是真的很不错。 |
|
有被震惊到。是把生命献给信仰的人…………仲仓竟然是编剧和副导……我大意了 脑海中是一个上课放片会睡着的小老头……天 只能说 谁没年轻过呢…… |
|
怀疑全场就我一人是冲着这是加藤泰的遗作去看的。能看到《宫本武藏》、《睑之母》等早期作品的相似画面,大银幕真是美不胜收。美术中正大气,摄影刁钻凌厉。开始慢镜头的巨浪翻腾,漫天黄叶下的鬼剑舞,透过水面拍摄的樱之变奏曲,还有那些抠像底的超现实镜头,真是把八十年代初能调动的一切手段都用上了,现在看还是毫不过时。 |
|
没有什么访谈、科普;片中只是展示一群从各地而来,机缘巧合从事这个行当的表演者——他们努力的锻炼,然后上台表演。 |
|
红 黑 蓝 白 黄色的银杏叶间的排练 |
|
市场那段太棒了! |
|
#资料馆留影##松风竹影#震撼,寓音乐与修行于一体,燃魂向的精神与鼓艺追求。在大银幕上看到鬼太鼓座的全情演绎,东瀛青春神韵扑面而来,那一刻,终于明白神谷先生为何钟情于太鼓了——年少的激情搭配昂扬向上的鼓点,在历练中奋起成长,勇于进取不断超越,随着鼓乐起舞,体内每个细胞都焕然一新……当鼓乐响起的曼妙瞬间,生命的火花就纵情燃烧起来。ps,修复版画面美仑美奂,渐渐沉浸于日式审美,鬼太鼓座队员们在海边赤身奔跑的画面超燃的,不禁想起徐老怪《黄飞鸿》的经典开篇,背景音乐是《男儿当自强》。 |
|
对话极少不代表没有剧情,所要表达的内容通过对传统乐器和舞蹈传达的精神呈现出来,当纪录片拥有丰富的镜头时,已不需要任何台词。居然是加藤泰遗作,那么,当对比加藤泰此前大部分作品风格,是什么原因让他导演此纪录片也许更值得去思考。 |
|
人生遗憾:没在大荧幕上看 |
|
没太被打鼓给震撼到,欣赏水平不行,不过有些构图、机位、角度、画面挺新鲜的。 |
|
加藤泰生命最后的时光,回到了自己最初的纪录片创作,用毕生的独特美学展现了传统的鼓艺表演 |
|
力量的纯粹,纯粹的力量 |
|
如果有曲艺奥林匹克,太鼓一定是其中的佼佼者。只需凑近了看这些鼓者,从他们的肌肉线条和汗液中就透露出的是百分百投入和激情,很难不受其感染! |
|
对小津的观看有限,我没有足够的证据去论说低机位原本担负藏起的竟是一幅神话的图景;且让它是猜想吧。但瞄准日常,哪怕是拟定的日常也好过直观地暴露逾出日常的神教内容,深沉的克制中始得以绵延蕴致的报偿。 |
|
确实有点硬核,好奇训练体系到底是怎么确定的。资料馆松竹经典回顾专题。 |
|
最后还介绍星座也是很有趣 |
|
鬼剑舞那段太给力了!唱的特好听,电子乐去掉简直完美。然后去网上看了二子鬼剑舞视频,跳的不错但是大爷唱的不咋地。然后又搜到一个岩崎鬼剑舞的纪录片,好想看 |
|
鬼太鼓座1969年成立,三岛由纪夫1970年切腹,天人五衰之后,正好化身魅死魔幽鬼夫,丰饶之海潮骚动,假面少年如奔马,金阁寺火墟之中,仅着犊鼻短裈,赤裸裸的击太鼓~ |
|
身体怎能如此美好!——不是像里芬施塔尔一样有力吗? |
|
从纪录片的角度看,可以说没头没尾没线索,形散神也散,但是如果跳出纪录片,各种传统艺术形式加上场景蒙太奇,也是很新奇的体验。以前听过鬼太鼓座的富岳百景和怒涛万里,以为他们只有太鼓来着,原来也有三味线、尺八、日本筝等乐器。印象较深的是鬼剑舞和歌舞伎阿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