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完这片,再看看公告牌top50的歌,米国音乐也是完蛋辽。
或许没有人再愿意为社会,为时代,为人类歌唱。
时代哀歌 |
|
值得反复欣赏的记录佳片,把五十年前的政治流向和音乐潮讲得立体动感。原来欧美的确比我想象的更贴近,毕竟种源和文化高度一致,价值观念相互认同,而内部的撕裂,不是2020才有的现象,而是一直存在的劣根性。这种文化里,丝毫没有中东穆斯林的单纯、东方黄种人的儒雅,对立的景象虽然没有描述但是完全可以想象。 |
|
谁来救救我们这一代 |
|
马文、列侬、贾格尔、琼尼、埃尔顿约翰、基思、鲍伊、蒂娜、詹姆斯布朗,越战、民权、女权、同性恋平权、阿蒂卡监狱大起义、毒品泛滥与毒品战争。一九七一年的音乐文化与社会动荡紧密相连,巨变社会与政治运动催生了全新的音乐。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构成了这部纪录片。标题是音乐改变世界的一年,其实应该是音乐反应了世界变化,并为继续改变世界而战斗的一年。伟大的音乐诞生于激昂的时代。
但最喜欢的一段却与音乐无关,第七集詹姆斯鲍德温接受电视节目采访时白人主持人的提问和鲍德温的微笑回应极具讽刺性。 |
|
故事还是那些故事,素材还是那些素材,就看怎样编辑和剪辑,第一集的节奏还算从容,有感情有温度,估计到了第八集导演发现时长还是不够,只能按照老套路把雷鬼、德国和david bowie一锅端了。在前流媒体时代想接触到sun ra可能会花五年时间,如今可能只要五分钟,同样通过1971这部纪录片就能同步接触到那一年灿烂的摇滚、民谣、黑人funk/灵魂乐,再配上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字幕,传播零阻力,这就是流媒体时代的美好和功德。前阵子看bbc的剧集《小斧子》,居然可以奢侈到用完整的一集拍lovers rock派对,这在以往真是无法想象,好好享受当下的视频时代吧。 |
|
Apple TV 品味真的太赞了。。 |
|
1971:英国音乐家如何在美国骗钱 |
|
五星佳作!艺术和人权的交融!音乐和言论自由的交融!艺术家与人权斗士们的交融! |
|
从音乐的角度看70s历史,喜欢!苹果骨子里的音乐基因成就这一佳作 |
|
最后一幕象征音乐潮流演变的Artists群像最终定格在Billie Eilish总觉得耐人寻味 |
|
媒介在文明史的某一个特定时间点可以成为时代精神最鲜明的表征。对于流行音乐来说,这个永远回不去的巅峰就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了 |
|
你以为讲音乐史,其实是讲越南战争、毒品和宗教、青少年、性文化运动、工业化的欺骗、许诺的美好未来是假的、女性和LGBT 、黑人民权运动、权力与监狱实验、非洲音乐、黑人文化觉醒,音乐渗透每一个角落。最后一个镜头是碧梨🥰🥰!!啊,音乐真好 |
|
黄金年代,思潮至上,各种传说和传奇瞬间被这部纪录片定格 |
|
四星半。我们在1971年创造了21世纪 |
|
那一年的音乐真的太牛了。不过虽然说改变了历史,但回过头来看,历史依旧循环反复。现在歌再怎么唱,怎么红,却很少能左右政治和社会 |
|
文艺最终还是政治。明白了这,那就是传播的形式,以及为谁传播的问题了。 |
|
为什么我吃饭的时候要看人上马桶 |
|
政治/性别/平权/毒品/文化/技术,被批判为资本主义“靡靡之音”的主流音乐,是一个时代的宣言。与当今世界对比,1971年众星璀璨,各方面都前卫得多了,连大卫鲍伊都心酸碰壁。 |
|
病了躺在床上刷的🥹 |
|
「就像是一场梦, 醒来很久还是很感动」. 1971, 音乐改变美国英国德国的那一年. 虽然对David Bowie比较无感, 但他努力进入安迪沃霍尔圈子的窘迫努力还是蛮有趣. |
|
怎么能不怀念那个时代呢,那么辉煌的极尽所能绽放的时代 |
|
很珍贵的时代侧写 音乐穿线政经社科 时代大事件直观的影像资料 对70s前后背景知识很好的填充 并认识很多incredible艺术家与年代音乐 |
|
whopping stillness |
|
71年的大宝已经知道自己要上天了,然而滚石还不知道这一年是自己创作力的最后高峰。其实这片子就是把大家都知道的事又说了一遍,现在的年轻人真幸福,入门就有这种高质量片看,可惜最后篇幅不够仓促收尾,特别是最后一集。印象最深的是把曼森家族血案、斯坦福监狱实验、越战屠杀平民这三块结合起来展现,大概表达了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容易被环境影响这个观点,可还行,现在依旧说得通,人类就是这么可笑。 |
|
11-27 陆陆续续看完了8集,如果不是最后一集莫名其妙突然没有了主题觉得很奇怪,前面的几集都还算是不错的。从越战开始讲,1970年底beatles解散,反战歌曲的热潮。到毒品影响那一代,到惊奇地意识到tapstry和blue都是1971年的专辑且对当时的女性产生了这么深渊的影响,再到黑人的平权。这部纪录片把很多线索串联起来的,虽然有时候觉得强行要把它们都和1971建立联系有点刻意。总之伟大的是那些艺术家,这个纪录片没有到那种让人想要大赞它拍的真好的那种优秀。 |
|
经历了由影视作品带来的人生中最长时间的浑身冷麻:从最后一句话念完到剧终,足足三十秒,陷入无与伦比的震撼,和无可救药的悲叹:人类近代历史所有牛x音乐,没有一个是亚洲人贡献的,真的是完全没有,0。纪录片本身质量上乘,素材众多,画质高清,唯一不足是歌和歌之间的跳转有些生硬,但做到了每首都详细阐述。所有71年前后的西方的音乐都是和当时的社会、民生、各种事件、冲突挂钩的,没有任何孤立的作品,所有歌都承载着变革、反叛,对和平、公平的渴望。一首首经典作品,就是一个个时代的印记。基本所有风格的所有代表人物全凑齐了,外加没流传那么久远但依然在当时掀起波浪的人们,发现了不少好音乐。 |
|
片尾字幕的歌曲放在一起会是一张伟大到无与伦比的专辑 |
|
对于社会背景和运动的描述多过音乐本身了,不太喜欢这两年一切都是政治挂帅的风气,而且71年一句不提Zeppelin IV实在说不过去 |
|
这每一集的题材都强到可以做2小时长片吧…于是整个纪录片最后做成了一个索引 |
|
简直了,太好看了 |
|
我喜欢的叔叔婶婶们都不配出现在片尾快闪合集里呢 |
|
7.5/10
我觉得应该改名为——
1971: The Year That Everything and Music Changed |
|
What's Going On真是太好听了 |
|
music against the establishment |
|
这简直太棒了 |
|
EP1:列侬的"Imagine";EP2:韦伯的“耶稣基督万世巨星”;EP4:艾尔顿约翰的“Your Song”;EP6:东尼奥斯蒙德刚出道时像现在的丁日;EP7:暴露了此片的中心思想“1971年是黑人身份认知开始成为主流的转折点”。 |
|
过犹不及 |
|
如果我了解音乐的话应该能看懂更多。 |
|
音乐群星闪耀时 |
|
看完 E01 忍不住先 5 星,感谢让洋子列侬、PINK FLOYD 以及无数如雷贯耳的名字鲜活起来,快来享受杜比视界带来的视听盛宴 |
|
不分国籍,不分主客观,文化与艺术都走上了倒退的路,sad. |
|
“The who”/发条橙/伊丽莎白女王/碧梨
60年代嬉皮士运动(食伤-财-官伤-印) |
|
这么好的时代切片纪录片不能没人看呐! |
|
it saddens me that our generation will never have music like that |
|
补档 |
|
音乐人与时代潮流 |
|
音乐可以成为少数人发声的力量,也应该成为边缘群体的力量。而这个时代的音乐中不再有反叛与反思,只是泛泛而谈的情爱故事,不再是文化与政治的革命,只是生产线上随机匹配和弦与韵律的工业产品。 |
|
信息量极大 史料丰富 清晰度也很好 daddy’s home was a starting point for me to get interested in the 70s & boy was it fascinating. The time was bad but the music was good indeed |
|
David Bowie killed 60s |
|
在讲音乐,但又没完全讲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