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部电影就像一首诗,一场梦 |
|
CCTV第一剧场。看了没五分钟就断定这是《生命之树》熊逼导演拍的,果然没错。只能说马力克的镜头语言太有特色了,大量的仰拍自然景色,跟移摇缓慢,加上诸多的人物自白让人想不睡都难(往好了说这是诗一般的感觉)。导演似乎很喜欢“爱”的主题。在殖民掠夺过程中,爱也会包容矛盾。 |
|
这是戈达尔所批判的那种美国电影,掠夺别人的历史来作为自己的历史。印第安姑娘穿上新装,说起英语,嫁给英国丈夫,完美将印第安人的历史嫁接到美国历史。强调印第安人对英国人驱逐,而第二次航船到达后的侵略殖民行为则寥寥几镜带过,那句“应该由能让土地变得更好的人来管理”更是将殖民行为合理化。惯用的用爱情故事淡化冲突手段不值一提,印第安女孩在伦敦找到了“mother”,客死他乡还显得是荣归故里般心安理得。一番改造已变成了美国自己的故事。 |
|
是谁把它跟《风中奇缘》扯在一起!? |
|
Colin Farrell完全不适合拍古装,演员毫无状态简直像游离在电影之外,那么所谓的动人爱情故事就根本无法令人动容... |
|
期间我也就稍稍想了一下一婚colin farrell,二婚christian bale这件事吧【其实今晚做梦都要笑出来好么! |
|
完全白人视角的美洲大陆入侵史,用一个爱情故事来包装野蛮的侵略和文明的驯化,浪漫之下透着傲慢,原住民无忧无虑的生活被可鄙的入侵者践踏,而女主为什么需要被原谅?难道这场劫难要算在她的头上吗?她只是一个被选中的可怜人,那一份未被污染的纯洁与好奇就是这片大陆被觊觎的写照。让她穿上裙子却又要她展示如同初始般的自由,这简直是马利克一厢情愿的畸形产物。结尾已经几乎忘却历史的儿子继续活着,母亲则死了,这一刻那份平和和赞颂究竟是哪里来的?叙事对于马利克来讲是一个伪命题,用时间的流淌自然的轮转人物的呓语和心境转换来描绘这一段历史其实是非常诗意和特别的,但我个人很不喜欢这个剧本。Colin Farrell实在是太帅了!2.5. |
|
172分钟版,章节结构。前半场似乎只是现代启示录版罗密欧朱丽叶,土著战败后格局豁然开朗了,所谓新世界的视角发生了逆转,世界新旧也好,只是个存在方式,不变更的是情感的渴求,其实把它当成一部科幻片看也没问题,无非太空置换成了丛林。摄影虽美但节奏太慢,好在马利克即便摄影不行了调度也会顶上 |
|
烂 |
|
拍得很美,结局没看懂 |
|
虽然不知道这电影到底是想表达什么,不过还是被感动了。不过对于白人那种自恋的“如神一般的男性吸引力”有种想吐槽的冲动。印第安公主还是之前好看些,穿上洋装梳起辫子,感觉脸就变长了。马力克的风格还是蛮好辨认的,大段大段叙事之外的抒情性镜头,伴随着不知道在说什么的内心独白、喃喃自语。 |
|
这部电影讲求的是个氛围 故事就不用期待了 |
|
x |
|
镜头美得让人叹息。 |
|
马利克用自己的诗人气质统领了这部爱情史诗,主题上很像是对《天堂之日》的回归,独白就像是诗歌的韵脚,让人沉醉,摄影机如同微风般轻轻掠过草丛,超越文明与野蛮,伦敦修建整齐的花园和弗吉尼亚的原始森林究竟哪里才是灵魂的归宿?自然法则之下的人类社会规则显得如此脆弱又渺小。 |
|
可不可以拍得再差一点? |
|
以大写小,没几个人能做。它是《生命之树》的孕育。新世界与旧世界,它们在这里头一次平等了。新世界可以是一片大陆,是一个文明,是一种生活,是一个人,是一个男人,是一个女人,是一个孩子。神性,家庭,自然,到《生命之树》里还有宇宙。 |
|
复杂的观感。沉闷,乏味,走神,又难以抗拒,因为美,诗意,纯粹。 |
|
如何让一个姑娘一辈子忘不了你?告诉她你要去远方,过两个月之后托人告诉她你死了。和《生命之树》一样,画面超美,独白比对白多,略矫情。 |
|
上世纪20年一部的特仑苏近些年成仙儿几部曲的前传,已故的霍纳配曲大神卢贝斯基掌镜,不知道北岛喜欢这样的诗意电影嘛。新大陆开拓者与原住民的相爱相杀互相融合,相对彼此都是新世界。贝尔出现前后摄影有明显变化,从手持跟拍野蛮冲突到相对稳定的移动,自然光空镜头和声画分离的叙述美。百子湾胶片 |
|
这应该算是看的第一部文艺片了吧。。。那时年轻看的睡着+快进了很多很多次。。。。 |
|
看的135分钟的,还可以,抗住了。敢情马立刻是一辈子只拍一部的路子啊。补充一点,虽说也很多画外音,还算可以忍啊,他为什么这么矫情还不招我讨厌呢? |
|
北美原始风光及纯朴民风宣传片 |
|
这才是正经的历史大散文,摄影真美,情节真拖沓,着重抒发了一对男女对新世界的观感,自由与文明的桎梏之间的对比。好玩的是,对公主而言,英格兰才是她的“新世界”。 |
|
资料馆,这么纯粹勇敢可爱的公主穿上高跟鞋失去了自由却得到了幸福,还是为她庆幸吧,那个自以为是自私懦弱无力的眼神邋遢的男人果然不可信,还好还有batman |
|
新世界不過是回歸自然,成長也是回歸原點 |
|
繁复历史融为个人感受哲学,泰伦斯马利克既不需要也无需借助符号,三人视角的陈述,始终保持着给“诗意栖居在大地上”写批释的专注,而且多少能看到些《Q》前奏的影子. |
|
影片试图表达一种心理氛围,做文化反思。尽管把印第安人的生活拍的如诗如画,但仍不能摆脱文明战胜野蛮的基调。印第安公主前往伦敦,更是将现代城市、各种商品建筑乃至其他人种变成一种“奇观”,展现了一种臣服。规则的园艺在野生的树木前显得滑稽,笨拙残忍的殖民者却依然用炮火建立起他们的伊甸园。 |
|
泰伦斯·马利克大神的[生命之树]前奏。烂俗三角恋都能被他拍出神性……摄影超一流(胶片看得真是心旷神怡)。叙事就不去说他了,通过大段独白搞声画分立是他中后期的招牌吧。情绪性段落的剪辑真是高潮迭起。柯林法瑞尔那个美国口音别扭死我了…… |
|
先看了后面一个来小时贝尔部分,苏得一塌糊涂。 |
|
其实不错的片子,摄影和场面都有味道,但之后泰伦斯马力克的片基本就一再重复这种絮叨和诗意了 |
|
梦幻的电影语言,细腻的内心史诗。最后一个镜头:生命之树。【电影资料馆】 |
|
永远壮丽诗意得像一出歌剧,永远令我懵懵懂懂 |
|
太长太缓慢了,不符合这种故事应该拍出来的叙事节奏,你说你一好莱坞导演就不要装塔可夫斯基了吧 |
|
一部独属于马力克的“前西部片”,[电影手册]2000年代十佳。1.新旧世界的交会与倒转,英国殖民者与印第安土著互为彼此的新世界,文明/暴力与自然/纯朴的互动关系,征服开拓的宏大历史藉由跨种族的个人爱情折射出来,并变得苍白可鄙。2.近乎全程自然光,手持拍摄(或用稳定器),除仰拍自然空镜外,大多为视点镜头(契合于三位主角的呢喃旁白/自语),卢贝兹基的摄影与霍纳的配乐足够诗意美妙。3.不同于[与狼共舞],尽管纠结,却至终不曾主动归返蛮荒/自然,反而是接受驯化与融入文明之途,虽不算决绝,却再无回头路。4.公主心中呼唤的"mother",真的存在于修建整齐、精雕细琢的人工灌木与庭园之中吗?5.科林法瑞尔的造型总让我兀自想及[燃情岁月]。6.-找到你的印度了吗?-我可能已经错过了它们 | 我以为那是一场梦...那才是唯一的真实。(9.0/10) |
|
景色真美啊,但这个题材拍成这样?好吧,只当是个人喜好的原因,不大接受这个切入点 |
|
依旧是大置景场景,大量的空画面,以及圣经开物般的读白。细细的红线、天堂之日、恶土、包括生命之树后,已经对马力克的美学套路有所适应。奇葩 |
|
完全没有看下去的勇气。 |
|
旁白轮替。摄影不错。故事有意味。但马力克的剪辑一直不合我的胃口,我认为:用短镜头频切来抒情压根就不通。这也是我不喜欢生命之树的原因所在。3.5 |
|
这是一部艺术诗 |
|
泰伦斯马利克的三板斧——连绵悠长的音乐、喃喃不清的自白、精致独特的景色。不管是战争中的人类,还是荒蛮时代的爱情,内心隐秘世界的诗意是如此动人。 |
|
让我想起了自新大陆。2007-4-27 |
|
踢飞柯林法瑞尔之后,这片子让我很满意~ |
|
@电影资料馆 |
|
poetic Pocahontas
"Don't trust me, you don't know who I am."
135min版后面的情绪跟不上啊,再看下150&172的吧…… |
|
其实是在写一首诗,配乐的是德彪西。 |
|
感觉真美 |
|
喃喃自话 语的像一首首诗 |
|
herb用来讲述bodylanguage和facialexpression的电影。。。 在看过的人里面奇迹般发现了同上herb课的师姐。 |
|
特仑苏的片子也没有闷啊,挺长呢,看的时候倒没觉得。我觉得还可以。不过这种片子在电脑上看恐怕不太容易看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