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就是男人的大梦吧。突然死亡,亡妻发现他另有一个家,跟金发法国女人有一个儿子,这个妻子逐渐的了解了丈夫的另外一种生活,最后还是happy ending, 两个女人和平相处。穆斯林男人骨子里就是这些东西,裹了再多的糖在外边,里面的药也是苦的。最有趣的镜头了,他跟白女的儿子丝毫欧洲人的样子都没有,地地道道的巴基斯坦男人形象,骂他亲生母亲荡妇,吐了吐沫直接喷他白人妈妈脸上,跟大妈相拥,而大妈像待自己亲生儿子一样,觉得这是丈夫所谓的血脉,激动极了。就算导演安排了这个儿子同性恋跟同学在家里滚床单这一出戏,看似“先进”的色彩,也洗不掉浓浓的父权、男权陈腐气。 |
|
比起电影,我更不理解的是那些骂了半天然后打三星的人,你们的愤怒是个屁 |
|
7分。BBC电视电影,呈现了合格质感。出轨与谅解的框架并不新颖,胜在对情感那种既复杂却又简单的折磨铺陈上,做足功课。在这条目里又是遇见由于中西文化及教育差异造成的巨大价值观落差,而两极分化的观感。从小深受仇恨教育熏陶出来的某些人,每个细胞都充斥戾气,他们真的不懂理解和宽容的那种厚重。 |
|
男孩的秘密是他的男伴,女人的秘密是她的隐忍,丈夫的秘密是他的家庭。他走以后,婚姻像墙上裂纹,爱情如白崖坍塌。那时我跟他一起看天上的月亮,如今却要体会他另一半的生活。那时我跟他学会用手吃饭,如今却偷偷挂起他被遗弃的衬衣。那时他留言叫我别被风吹下悬崖,如今我只能自己修补悬崖上的裂纹。 |
|
“近在咫尺的外遇”。枕边人隐匿着另个身份,有着全然不同的生活;不仅仅是信仰,国度以及家庭之间的挑战,之后的爱都似面目全非。女人最先完成捉奸的“卧底”工作,然后不断拼凑出那些不被了解的生活片段;逐渐重新望回自己,望向剩下两个人。它有意成为一个婚姻警示性的寓言故事,末了又换为某种惊人的疗愈和宽慰;这个有着意味的小故事,和参考的地理背景,一样新鲜而又不同。Joanna Scanlan的表现太棒了,好期待她还能有更多的电影演。 |
|
我的爱人 是那刚消逝的夏季 是暴雨滂沱 是刚哭过的记忆;我一路去寻,寻他留下的秘密,一路汹涌着哀伤;我的爱人啊,他走了以后,我才如梦初醒! |
|
profoundly astute, understanding and generous, an incredible feature debut with astounding leading performance top 2021 |
|
#2021金鸡国际影展#
丈夫死后老婆遇见婚外情对象这个主题很容易被讲成都市言情剧,却在这部片子里得到了真诚的展现,并引向了很深远的结局。
儿子不想要碎片的爱,想要全部的爱,法国女人屏蔽过去,以为占有现在就是全部,玛丽在接近真相中产生怀疑,直到听到录音带里得知自己也曾被爱过。
原来,每个人都拿不到全部的爱,而是作为部分共同分享了一份爱。也许,获得全部的爱是奢侈的,获得其中的一部分已经足以让阳光流入生命。
镜头一直都是缓慢的注视着,将玛丽的情绪缓缓流露出来,前半段很能感受到那种无言的情绪,随着真相一点点剥开,冲突、理解,直到三个人达成和解,最后一幕向后退的镜头让一切思绪都顷刻释然。
|
|
写意的情绪外化做的很棒,用这种奇观化的手法去辅助女主角表演极端情绪。它有一个很不棒的故事,结尾却不可避免的走向了预设的和解,而且过于着急的和解破解了故事的节奏,也削弱了故事的力量。 |
|
这剧情也是绝了 |
|
故事很狗血,但是内容很丰富。身份认同原来是可以被轻易打破的,可以自由构造,甚至连“信仰”这种东西也可以。“后事”是一个双关词,一是生离死别,二仅仅是爱情消失。 |
|
意外地喜欢,可能小男孩太帅的缘故(不是),笑死。
虽然剧情发展确实特别drama,但是三个痛苦的、得知意外真相后的人选择一起报团取暖也是可以理解的。
摄影、表演都很棒。英独、BAFTA女主提名稳了。 |
|
剧情一般,演员出色。 |
|
结尾给人的感觉是,“感谢那个死男人让我们相遇”。男人伤害了所有人,结果他成了被感谢的对象。想想好可怕。 |
|
【3.0】某种意义上是好剧本和好导演调度的结合,电影以娓娓道来的口吻托出文化多元的现代议题,同时引入对婚姻的思索;某种意义上这又是一部矛盾重重的电影,一方面剧本过于概念提纯,角色的生活并不真正落地;另一方面,作为从穆斯林视角切入的叙事,女主角显得太平静,导演并未给到其在文化震荡中足够的心理撕扯刻画,这个撕扯乃是走向与所有人和解至关重要的一步。角色的情感克制有时是必须的,非人化的情感克制则无疑是对角色的剥削。 |
|
非著名演员情感表现很到位 |
|
温柔隐忍的一部电影,微妙的情绪掩盖在心底,却通过意象撕裂般的传达。除却剧情之外,英国多佛海岸和法国加来小镇,都拍的很平静很美。 |
|
以沉静的镜头语言、简洁的叙事,克制也较好地呈现了那深邃、哀怨、铭心刻骨的爱恋!一位是情深意笃的英国穆斯林妻子,一位是豁达痴情、共育儿子的法国女友,二人的妒忌、怨恨在最后得以化解和消融,有人觉得这结局之于婚外恋情敌过于和谐与不可思议了,但电影轻柔、婉约的告诉我们,是那份深入骨髓的爱恋、是那流着挚爱丈夫血液的孩子所罗门,让人足以忘却所有的委屈和恨意的!毕竟,这是一部关于人间至爱、关于放下的电影! |
|
#LFF20 |
|
再看了一遍,突然意识到不只看到了对于死后秘密的闯入,更是看到了对于关系处理的困局,不管是处于哪边的女人,都有被背叛的感受,以及觉得自己“被羞辱”。但如果不单把男性看作这关系里的最大“获益者”,两个女人都是获得了片刻幸福的。导演设置的清洁工在搬家前夕的短暂工作实在是巧妙,这个身份的确可以隐入,语音信箱、录音带、录像带、照片、旧衣服,成为了除记忆之外的纪念品。女人们在各自角度看到自己所不了解的那一面男人,也是一种重新了解和认识,虽然都与彼此无关,但男人作为她们的交集,身上也不可避免有她们带来的烙印。 |
|
不敢想象这是20年的片子,和牛郎织女的本质有何不同?!片名也是极大的讽刺,渣男的下流事也配称为“爱”?不过是下流男的yy罢了 |
|
演员功力远超导演调度能力的一部。算是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但实在是…太过花哨了。宗教和种族在这里只是一个浮于表面的设定,并未对故事的实质有任何推进。倘若是奥卡姆剃刀原则的信徒,这种设置就是出自于功利而非必要。其他刻意的设定还包括英法海峡两岸的对峙,妻子和情人对彼此生活的观察,夭折的婴儿和长大的情人之子。如果只是讲一个有关终身伴侣秘密生活的故事,关于人与人互相了解的贪婪与徒劳,会好很多。 |
|
老故事重复讲,中规中矩,比较大的问题是人设过于刻奇。 |
|
这部成熟、深刻和动人的处女作将《遗世者》的存在主义危机与移民的身份认同借由「智能人」近乎完美地重叠在了一起。极具象征意味的《烟》再次提醒了我们,这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女性依循着本能去到另一个「被死亡」的女性家里确认并捍卫「我是谁」的女性主义作品。其核心冲突是:貌似属于你的「不动产」却不一定属于你。无论是在形态上,还是在服侍同一男人(父权社会)的时间上,二者都有鲜明的对比和显而易见的差异。然而抽烟一幕却打破了这种看似稳固实则不堪一击的认知以及权力结构:两个貌似不平等的人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和在不可知、不确定性的命运面前获得了本质上的平等和一致。事实上,这个在权力结构里遭受不公平待遇的女人在认知结构中扮演「发令者」角色,而这叫猛然意识到《爱的后事》且又没有「超克」之法的人如何不恐惧、沮丧和委屈呢? |
|
女主角完全可以设置成巴基斯坦人而不是皈依穆斯林的白种女人。 |
|
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
|
强调心理而自断情节剧的“爆发力”双臂,对片中涉及到的任何社会议题的讨论深度也都接近于0。但由于剧作始终维持张力,所以就算处理得再克制也很难拍难看。 |
|
女主演的不错,值得BAFTA。这种故事在EastEnders这样的working class肥皂剧中看到过,台湾电影《20 30 40》中看到过,可能还有更多影视剧中也有,但两个白女人共享一个巴基斯坦穆斯林男人似乎有点一厢情愿,no offence。 |
|
这两个女人得真的很爱那个男的才能做到如此相互谅解吧。共同看着月亮就像面对面约会了还挺浪漫的,颇有“天涯共此时”的意境。 |
|
虽然为了展开故事使用了老套的巧合剧情,但主角的人物塑造很精彩细致,为这位女性提供了很多不同的情感层次。 |
|
一部令人感慨万千的伦理片,关乎料理一个人的身后事,是必须连同其所爱一并来处理的,尤其妙在这种情愫没有给出特别明确的表达,让片子显得尤为高级。另:女主角的表演异样出色。 |
|
一开始我以为 我的世界崩塌了
后来我发现 虽然有裂痕 但不妨碍我 以他的名义继续爱这个孩子
两个女人被迫分享的半生 |
|
3.7/5. Mary在镜子前看自己的那一段,觉得好悲哀。对她在搬家前给丈夫儿子做饭那段印象深刻,因为大部分时候状态都是迷茫的,这时候活过来了神采奕奕。最后和解无意义(虽然情感上说得通)。这个故事吸引人的地方在女方的人种/家庭/角色设定。 |
|
相同题材的片子真的不少,类似细腻沉郁孤独的风格也很常见,用力的表演只会觉得重和拖缀。 |
|
生前死后均和谐,想得挺美。英国多佛尔的白色悬崖真不错。 |
|
被涨潮的海水冲刷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和痛心经历。 |
|
丈夫突然去世,老妻方才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丈夫还有一个家。影片整体节奏把控不错,慢悠悠地讲故事,而故事本身也充满悬念。这是一个与感情及家庭相关的故事,不过,导演在影片中纳入了太多的元素,让故事并不单纯。影片有着一种镜像对称。丈夫是巴基斯坦裔的英国海员,未出场而是故事的轴心。其妻子是改宗的英国女人,他的另一个女人则是法国女人;一边是多佛尔,另一边是加莱;英国的孩子早夭,法国的儿子则有同性恋倾向…最后影片强调了宽容与共享,以双方的谅解与和谐收场。而多佛尔悬崖成为象征:从妻子初赴法国时的垮塌,到返英国时的巍峩耸立,表明信念正在建立。 |
|
演员表演让这个戏剧性故事有了一定说服力 还是觉得好的表演应该是相对不露痕迹地情绪反应//主要男性角色的神隐让故事不算太可靠 需要什么样的爱意才能让他如此长此以往 或者这样的人本就不存于世//宽容和理解有时不仅是放对方一马更是放过自己 |
|
女性文艺片,看女主角审视镜中自己那段要看哭了,真是要在婚姻里保有自我。愤怒、嫉妒、移情、担起父职、形成新的关系,每一个转折都那么恰当。 |
|
与45周年有相似之处,但更多是不同。45周年最后女主终于愤怒和恨,而这里两个女人一个孩子竟然相亲相爱一家人了,只因为那个渣男已经死了。对于故人只有怀念,哪怕生前恶贯满盈 |
|
喜欢悬崖崩塌那幕 但我不明白这份释怀是凭什么 |
|
正牌跟法国情妇摊牌说丈夫已经死了的那一刻真的替她委屈,虽然我也理解人在巨大的震惊中会表现过激。因为孩子早夭,又猛然丈夫的私生子夹在她和情妇之间,只是用平静掩盖悲伤的妻子也很不知所措。她需要安慰时就只能打开一条语音留言反复听丈夫的声音,只是竟然也过期被清理。为什么不录音!站在道德层面,我不得不说因为一个人的不负责和不坦诚,这两个女人因为他的突然离世受到的伤害实在倍增。一个人可以在走入婚姻后爱上别人,但如何妥善处理减低每个人的痛苦,是我们应当努力做到的事情。 |
|
也许结局过于理想主义,但我永远赞美能够超越对抗和竞争层面之上的包容、共情和尊重。可歌可泣的sportsmanship,又何止限于sportsmen之间? |
|
表演胜于叙事。 |
|
心情复杂,不知道该说啥…dover和calais的独特位置,宗教背景和文化冲突并没有用太多笔墨,儿子点到即止的的感情线,这些都丰富了原本简单的故事框架,使它有了独特的印记,也没有喧宾夺主打乱重点。摄影爱了,原来就是《第一归正会》的摄影,没有爱错。 |
|
崩塌的白色崖壁,开裂的白色屋顶,稳固的都已经破碎。“人们制定了那么多规则,最终不都打破了吗?”是啊。对两个家庭都是爱吧?对两个家庭也都是背叛吧?爱和背叛的标准形态到底是什么?女人憎恨女人,女人靠近女人,女人谅解女人,男人缺席,退场,悬空。和《孤味》很像,开始放不下的的怨怼,后来放不下的依恋,最终放不下的回忆。全都放下了。一切都是一场经历,一些时间罢了。 |
|
居然没有狗血,尽然如此理智。渣男在英国一个家,法国一个家。渣男意外死亡后,英国妻子发现了他法国出轨的秘密,于是来到法国找小三,结果被小三误以为她是搬家帮佣,她也就顺水推舟帮起忙来。很难理解英国妻子为什么最后会与法国小三达成和解,她甚至为自己的老公有了儿子而感到欣慰。这能是英国发生的事情?被老公PUA到这种程度的女性还是在亚洲更常见吧。 |
|
她的创伤是在对自己进行缝合,身边有看到过这样的奶奶,她们愤怒过后重建亲密关系。但电影里她在经历爱的迷雾后撕裂,觉醒,承认这几十年的生活只不过是一场自我陶醉的梦。她们都站在崩塌的边缘。 |
|
她拥有他若有若无的影子,她拥有他所有的回忆. |
|
多出来一星为女主演技。男人死后发现你的感情和爱早早被背叛,不去探讨值得不值得,生活实在荒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