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911:总统作战室 9/11: Inside the President’s War Room (2021)

    最近更新: 2024-12-04 正片
    • 主演:杰夫·丹尼尔斯 / 乔治·W· 布什 / 康多莉扎·赖斯 / 科林·鲍威尔 / Karl Rove / Ben Sliney / 
    • 导演:Adam Wishart (Adam Wishart)
    • 编剧:$$$Simon Finch
    • 分类:纪录片
    • 地区:美国
    • 年份:2021
    • 更新:12.04
    • TAG:纪录片,历史
    • 片长/单集:90分钟
    • 豆瓣评分 8.1 (2951票)
    • IMDB评分 7.5 (3,970票)
    • TMDB评分 6.75 (热度:10.27)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美国电影《911:总统作战室》的免费在线观看,《911:总统作战室》是对白语言为英语,属于纪录片,历史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8.1分,有2951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Apple TV+和BBC联合出品,以“911”事件发生后12小时的故事为主线,记录了布什政府在袭击当天的行动轨迹,并公布了一些从未被披露过的细节。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Apple announced “9/11: Inside the President's War Room,” a new documentary special that tells the story of 9/11 through the eyes of the presidency by gaining unprecedented access to the key decision makers who responded for the nation. Brought to audiences by Apple and the BBC, the documentary will make its global debut on Apple TV+ and BBC One this September, marking the 20th ...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3 IMDB 7.4 第2集
      American Factory
      2019
      纪录片
      美国

      美国工厂

      American Factory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就感觉那些个班组长的嘴脸真可恶
      • 听了个导演讨论,很有趣。导演组家在隔壁那个村,十几年前在同一家工厂采访了三千多个工人拍了GM工厂关闭的短片。福耀本来要雇他们拍宣传片,被婉拒。玻璃大王不愧是政协委员,气度不凡,答应他们拍什么都行,想拍多久拍多久。于是拍了三年,从最开始的中西文化冲突到后来组工会失败自动化来袭。从导演组角度看世界,美国应正视并讨论中国企业来美国开工厂的全球化回流,考虑自动化对底层工人的影响。从曹老板角度看世界,美国虽然地价低运费低税也低,但工人又老又懒又事儿妈,这咋可能成为工业巨国呀。从白左角度看世界,中国模式工厂不可能持续发展,太不重视安全了。正视xenophobia的良心之作,八月netflix上线。
      • 玻璃大王曹德旺在美国铁锈带投资建厂的故事。中国变资本家、美国变打工仔的身份错位,作为对当前中美关系的一种解读非常有趣,文化差异什么的还是流于表面了。说清楚了一件事:美国流失的制造业是永远回不来了,连工会都PK不了自动化......(看完查了查,这个工厂盈利了!)
      • 自动化万岁,解救人民于无意义重复劳作中
    • 豆瓣 9.0 IMDB 7.4 第01期
      The Redeem Team
      2022
      纪录片
      美国

      救赎之队:2008美国男篮奥运梦

      The Redeem Team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美国主旋律催生的最伟大的团队,它接纳了那个孤傲的老科,缔结了香蕉船兄弟的友谊,为72年在慕尼黑被绝杀的老前辈圆了梦,甚至隐隐改变了联盟格局:科比蜕变为真正的领袖带队拿下两冠,詹姆斯远走迈阿密联手韦德建立新王朝。看到科比在中国享受万人空巷的爱戴,在他30岁那天戴上了金牌,去亲吻瓦妮莎和Gigi,他是那张照片里笑的最开心的人,物是人非事事休。
      • 08年的世界还能回得去吗
      • 中规中矩吧,确实没有新料。反倒是对科比离世的事实处理得很隐晦,大概也只有Doug Collins说出科比就在我身旁时点了点头后的沉默能看出点蛛丝马迹。
      • 副goat嘴里就吐不出象牙,倒是韦少侠和布泽尔回忆的片段让人更加怀念真正的巨星
      • 2008年依旧是我记忆中最好的一年,各种意义上的
      • 梦八队的救赎与复仇很简单,全世界都知道这次他们一定会拿到金牌,因为最好的球员出动了
      • 谁能想到2022还能看到2008的纪录片,很多独家片段,08年真的是我人生中最完美的一个夏天,感谢北京奥运。
      • 以2004年奥运失利为悲情基调,遥忆1972年最后三秒的不公遭遇,穿插2006年世锦赛折戟的低谷,最后在西班牙高水准发挥贴身厮杀的映衬下,美国队在2008年北京奥运完成了王者归来的热血戏码。科比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超出想象,当年奥运最炙手可热的明星了吧。另外,强调是国家队是为国争光,西点军校的军人来传授集体合作无私奉献的精神,齐集在电视前听国歌演奏,夺冠后把金牌挂在当年输给苏联的行业前辈脖子上,在自由女神下情真意切说出爱国宣言,说好的爱国主义是流氓的最后庇护所呢,怎么在自由美国那里看起来比我们还要重视?
      • 我想念你,Kobe Bryant。
      • 爷青回了TAT 看到最后我科和Gigi的画面各种泪崩
      • for Kobe 人们之所以那么喜欢科比,可能就是他对篮球的态度,性格上的执拗,疯狂的训练,能在逆境中站出来力挽狂澜,让你永远可以相信他,并且因此而成功,在日常保持谦逊不张扬。或许这就是小说里所有英雄的特质。 如果说科比是专门杀神的刺客,那么詹姆斯就是天生的领袖(虽然是个搞笑话痨),韦德就是个合格的球队老二
      • 嗯,kobe!
      • 之所以叫救赎之队,是因为08年之前的雅典奥运会上美国梦之队多年不败战绩被打破了,08这群人背负着沉重的使命,势在复仇。纪录片里面也对04年奥运会比赛的失利进行了全方面的解释。看到詹姆斯、韦德、安东尼新人时期的青涩,一转眼退役的退役,有的人也已经在联盟里成为老前辈。梦六梦七的失利,为梦八的崛起做了长长的铺垫。 那阵子,科比刚刚挤走了奥尼尔,在联盟受到了信任危机,他急需证明自己,这场奥运会也为其抹上了不同的色彩。08年美国和西班牙的决赛,焦灼,精彩,现在重温录像依然很热血。有的人就是为大舞台而生的,注定会化为英雄,为世人所铭记。 科比——真训练室内卷大师,凌晨4点半就出现在健身房里,卷的小詹小韦紧跟老大哥。詹姆斯就是球队的粘合剂、日常时刻的开心果,处处体现他的高情商。
      • 凌晨的健身房,撞倒加索尔,最好的故事依然由科比贡献,勒布朗起头为他唱生日歌的那一幕里看到Gigi真的是一记暴击。加索尔和霍华德穿的衣服都很用心,最后一个彩蛋应该是在预告决定1.0吧。
      • 没想到奥运美国队男篮竟然如此认真。感觉上美国队夺冠几乎是板上定钉的事。美国人认真起来确实所向无敌。大概这就是美国精神吧。
      • 西班牙决赛打得真不错。08年的中国,我很怀念它。
      • 孤傲,不屑于合群,用最自律的行动来树立榜样,长大后才读懂曼巴精神
      • 比我想象中的好看很多,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在经历911、伊拉克战争等惨痛失败经历后,千禧年代美国精神重建的一个缩影。
      • 最后一段 道格柯林斯回忆合照说 “科比在我旁边”然后眼眶红了 我终于绷不住了
      • 现在最好的球员出洞了
    • 豆瓣 8.3 IMDB 8.3 正片
      The Rescue
      2021
      纪录片
      美国

      泰国洞穴救援

      The Rescu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Free Solo导演新作,冷门极限运动(洞穴深潜)拯救生命的故事。把全世界瞩目的救援行动拍得惊心动魄,实施细节又充满人性关怀。如何拍摄群体行动中的个体英雄,值得国内纪录片导演借鉴...
      • 看了其他的一些评论,感到很难认同。这部纪录片在讲述营救过程之余,还讲述了一些泰国的文化和宗教背景,他们和这次营救行动并不是毫无关联的。论内容,这部纪录片大概在8分左右的样子,但是它打动了我,所以我打了5星。
      • 哭得我稀里哗啦…但是有几个scene还是无可避免的体现出white supremacy。算上救援者的父亲,泰国高僧对于两个人的死亡预言令人震惊的准确。
      • 特别好!虽然qa的时候chai一直劝大家不要看了这个电影就去cave diving因为很危险,但我是真的好想去啊!看了那么多攀岩电影都没有想去真的攀!但是cave diving太吸引人了!片子其实前部分落脚点就在这些diver上,我觉得很妙。(映后单独问了chai为啥没有中国人出镜,她说联系了中国救援队,他们不愿意出镜)
      • 1)开头和结尾挺烂的。开头就是一个trailer,结尾就是爱国主义喊口号,那流行歌曲是什么鬼?2)中间65%故事讲得不错,3G和现场重现什么的烧钱镜头挺有质感的,但到后面就开始有重复疲惫感了;3)白人英雄主义,女性不存在,母亲不存在,亚洲本地专业人员不存在?想想为什么不存在?还不是因为贫富不均,白人男可以在周末浪费几个小时玩山洞嘛;4)没有说到为什么会被困,没有提及全球变暖带来的危险,主题不过是白直男个人英雄主义;5)最奇怪的是被困人员家人和本人一个采访镜头都没有;6)over-rated
      • 相较Free Solo损色了不少,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我纳闷的是,既然有亚洲的救援队(包括中国)参与,为什么没有有关亚洲救援队的相关采访,只有一个来自谭晓龙微博的视频片段?
      • 奥斯卡级别的制作,虽然很多内容没有细讲,视角也不够丰富,但观赏性足够
      • 当下是非常激动的,好多次都被激动到哭。毕竟这个事件本身就足够震撼具有话题性,当时的片段再加后来的采访,整个剪辑就特别能营造出那种紧张的氛围。回来之后认真查了wiki关于当年整个的救援情况,会发现的确视角比较单一,可能也是限制于电影的时常,要突出主线,有一点点神化的感觉,于是我就想要来认真研究一下。Jimmy当年靠Meru打开了我rock climbing世界的大门,这部电影要打开我cave diving新世界的大门了!
      • 碍于影片潜水员视角的原因,影片对于救援的技术问题完全没有着墨。这更像是以大事件为楔子,讲述洞穴潜水及其爱好者的纪录片,这就又回到了《徒手攀岩》的熟悉的路子:记录运动为主,展现性格为辅。到了这部则是水下救援为主,人物性格为辅。人物性格这部分不说,你会发现这些洞穴潜水员多数还是挺孤僻的,他们享受远离尘世的寂静,这就是极限运动爱好者的共性吗?而在救援部分,依靠着原始录像素材,我们也能感受到洞穴内部的逼仄压抑。我们与救援者情绪共振,为挫折而沮丧,为转机而庆幸,不断的峰回路转。高僧预言与民间传说使得影片有了一丝神秘感和宿命感。本片是一部利用纪实素材进行个人创作的优秀模范作文,有着鲜明的作者标记。
      • 6.5/10。事件很惊心动魄,看到孩子们都被救出来时松了口气。和《徒手攀岩》不同的是没有那么多让人窒息的当时画面,希望未来有导演改编一部灾难片。采访中关于中国只有谭晓龙微博视频,蛮可惜的。
      • 狠稳,相较free solo的个人高光,cave diving的群像塑造还是弱了,显然意不在事件但还是被叙事分去太多笔墨。两个瞬间,镜头介质进入“真实”录像,和摄影机被发现在场。(我迷信了
      • 不管是去救援的大人还是被救援的小孩,在如此极限条件下依然能做到冷静、坚持、彼此信任和合作,都非常 inspiring和感人。记录这件事的素材那么多,这部的独特视角和焦点在于还原了在洞穴这一独特context中潜水的技术难度和风险,呈现了当时看新闻完全无法感受的场景,比起纯人文角度是有拍摄的技术门槛的,也是价值所在。
      • 【Nat Geo】“金柴”夫妻档继《徒手攀岩》后,又一次交出满意的“纪录片大战”种子选手。在等待Ron Howard筹拍的剧情化改编之前,它会是对这个事件相当好的补充。在还原那些生死一线的极端情况推演以及救援难度如此之大的解释之外,比《徒》做得还要深刻的,或许是技术之外对情感的讲述与探索。随着它的展开,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特别的力量- -那时刻,无数国家和专业的人士齐聚,只为努力创造一个奇迹- -这在当下也有种惊人的鼓励与启示。
      • 可能是因为看过太多该事件的解说,所以这部作品作为纪录片并未见其独到的地方。除了最后孩子们如何出洞的部分也同样惊心动魄之外,其实别的都是早就知道的内容。但是大家跨越国界、万众一心的故事,无论看多少还是觉得振奋人心啊。
      • 缅甸高僧预言真准啊。
      • Explorers help explorers. “It has to be us.” 同样也是Explorer的Jimmy Chin,选择的切入角度,非常准确地展现了这件事的内核。它很小,也很大。评论里只知道无脑重复种族、国别那套话术的,别逗了好吗。这事没法强行贴金。还有人记得Denovo姐意外去世后遭受的冷嘲热讽。
      • 撇開白人主義的命題,電影為新聞紀錄片製作提昇至一個新難度,單是難度分已五星。Jimmy Chin說故事時不離對自然的敬畏和小人物沉穩的自我堅持,但造出一種劇情電影無論如何也不能傳達的第一身感動。雖然與「大師級」的電影哲學思考有距離,但絕對能奠定他於現代紀錄片製作上的重要地位。
      • 没想到其中一位堪称核心担当的英国洞穴潜水员当时正好有一位泰国女友。
      • I did used to worry, was I a bit too cold? was I bit too unemotional? I found a use and a purpose to that level of detachment.
      • D /【NGF 2021】至少在对救援状况本身没有像「徒手攀岩」那样猎奇向的渲染,问题在于在重点放在救援行动本身的情况下,想表达的内容过多使得Cave Diver们生活背景描绘敷衍,特别是万能的“生活中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理由。以及中后段开始刹不住车的煽情,并仅仅拿救援成功与否作为叙事动力。最不明白的是少数族裔导演拍出来的东西居然如此白人救世主视角...
    • 豆瓣 8.7 IMDB 7.7 正片
      Good Night Oppy
      2022
      纪录片
      美国

      晚安机遇号

      Good Night Oppy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奇迹·笨小孩
      • 好像变成了身体技术的问题,因为触碰不到,所以机器的行动在人类投射下也拥有了具身性,它的镜头成为我们眼睛,它的手臂带给我们触碰,它的移动是我们的探索。所以宇宙才可以那么梦幻、那么可怕又那么美吧。发射出去的每一寸物质材料都终将变成皮肤,替我们亲吻未知的太空。
      • 家对面影院免费放映,没想到看完哭成傻狗。真希望有生之年我也能有一份让自己干上头的工作,羡慕科学家们。
      • #TIFF2022 good night oppy,祝你有个好梦
      • 太美好太浪漫。oppy和spirit在火星上漫长的孤独旅行,牵动着人类在地球上不息地探索。感觉比很多人类与机器人题材的奇幻科幻片都有真情。结尾好感人。 Good night !
      • 挺好的,没想到能历经两代人
      • 只有科学,才是,最浪漫的Melody~~
      • 居然还有点感动…想起了瓦力
      • 机器人的命也是命……
      • 先不管拟人化等等问题,科学家们专注的眼神太性感了。“你须寻得所爱” 希望有生之年能弄/看中国航天的这种用心完成度的纪录片,小时候看杨利伟和翟志刚出仓的那种不由分说的抬头看星星的激动。
      • 记得机遇号发射时,我那会还在上初中,印象非常深刻,没有想到这个项目后来持续了这么久。这片拍得比较特别,很有情感,有点像太空版《我的章鱼老师》,现实版瓦力。
      • #VIFF2022 看哭了…跟着影片里NASA的工程师们和科学家们一起心潮澎湃 谁不向往太空呢 其实除了Oppy,Spirit也超乎期待完成了重大的使命 Good night Oppy and Spirit.
      • 最后自拍时眼泪夺眶而出,在这个极度糟糕的时代看它,我会觉得这是人类唯一美好的事情,这一切都太美好了 3.5
      • 有那么几个时刻,感觉像在看斯皮尔伯格的剧情片。
      • 很值得看的纪录片。大量的投入研究,获得了很多宝贵成果,给人类认识宇宙,认识火星带来了很多新的重要内容。而一辆探测车,历经15年,没有生命体征,但它有着生命的坚强。
      • 在流媒体看可能确实有点可惜(视觉上),但内容上这就是很传统的科学工程纪录片,可以给人感动和激励,但看完没什么思考,科学家还是遥远的科学家。
      • 答应我,人类登上火星后,一定要把小勇和小机找到并供起来。
      • Oppy&Spirit 人类把她们当成朋友 孤独的探索者 沉默不语的姐妹 甚至投射成为患了阿兹海默的祖母 并给予5000个太阳日的自拍荣耀和陪伴始终的旅程。这是人类对机器罕有的情感深度联结。但她们显然更具超越实体的神性。
      • 涨知识了! 大爱!
      • 20221126-蛮好看的
    • 豆瓣 8.6 IMDB 7.6 HD1280高清中字版
      The Social Dilemma
      2020
      纪录片
      美国

      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

      The Social Dilemm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影片翻译成”监视资本主义“太符合中国上层领导了,其实就是讲了社交网络怎样赚钱、怎样改变和监视用户、大数据统治的,其影响会延伸和触及到人性、进化、政治竞选等领域。但人类历史中的谎言、煽动、阴谋、阶级等现象,并不是网络时代就特有的,只是网络时代让这些现象具有更大规模、更快的反应而已,但不能把原罪归于网络。
      • 自己一边看这个片子一边控制不住想拿起手机刷豆瓣简直就是最大的dilemma
      • 在网飞纪录片序列中算不上惊艳,内容都能想得到,有个别地方倒是有启发。其实社交媒体不是重新发明了人性,只是顺应人性被发明出来。美国的从业者一直在担心这些操纵了人心的社交媒体落入一些有意控制大众的人的手里会造成怎样的灾难。但实际上,不是这样非黑即白。有意识筛选和过滤内容的社交媒介其实才造成更大的灾难,没有过滤的也造成问题,但思想的自由市场还是会有矫正可能的。他们和我们所担心的不是同一层级的事。
      • 前半段谈的是个人的成瘾性,后半段谈到了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甚至还提到了香港问题受到了推荐算法的影响,实在是强烈推荐的纪录片。推荐算法让人类看到更多他想看到的信息,而不是正确的信息;当算法没有被操纵的时候,假象会被传播和放大的更快,社会群体的分化会更严重;当被操纵的时候,它会成为比以往更高效的舆论控制工具。
      • 最讽刺的是你之所以能看到这部片子,多半也是因为它被网飞自己的大数据和算法推到了用户主页。这种感觉就像是有天迈克尔·贝跑出来拍了一部【电影艺术是如何被滥用CGI特效的好莱坞大片毁掉的】纪录片一样。
      • 中文翻译的标题线路很正确嘛
      • 年度最佳恐怖片
      • 就提一个capitalism会死吗
      • 一边抗拒一边沉迷,也是无解了。
      • 朋友圈已经关闭了好几年,也不用微博和fb的我感觉自己还是有点觉悟的。
      • 可能是今年 Netflix 最好的一部纪录片,无论是 have no clue 的大众还是互联网业内工作人员,都能从中得到新的启迪。一段虚构故事结合湾区大佬们和学者们的访谈形式也耳目一新。Just fucking watch this right now!另外好多差评真是男言之瘾重灾区…
      • 最后还是把问题还原到商业模式和经济上去了 也就是说 不是简单呼吁大家自己控制社交媒体的使用就可以解决根本问题的 不过很有意思的是… 看完片子之后 大家还是屁颠儿屁颠儿跑到社交媒体上来打分了😂 这和竞争关注的结果其实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吧 人生而愚蠢...也是没办法的事
      • 聚众吸牍哪家强 网飞找来这群人一个劲戳别人脊梁骨 没种把自己的5秒跳转下一个视频算进去
      • 我一直是更亲近Yuval Noal那种对社交网的防御心,最近他跟唐凤的对话中,唐女士更接近Bill Gates,她们对Code is law的信任是基于他们对科技的掌握,略傲慢的盲目。人类善于发明创造工具,却总是不能智慧的使用好它,socialmedia被创造出时的工具属性越来越模糊,连接一切变成绑定一切,我们都在失去个人专注力的同时被训练的自动贡献出时间来替科技公司创造价值。见惯了友邻放弃包容,讽刺刻薄的针对陌生人,哪怕对方只是没把咖啡馆当图书馆对待产生噪音。我们大部分人,都忘了我们用社交网的初衷了,我们只是停不下来了,这不对,要自省。
      • 某种existential crisis的压迫感沉重到可以将其归类恐怖片的程度:迫真humanity的一个至暗时刻。毋庸置疑新自由主义的放任默许了它们的野蛮生长。日渐两极化割裂的民主世界,中产的消亡,功绩社会里的精神暴力,抑郁及自杀率的攀升,ultra-right/left异军突起众多吊诡背后,总能追溯到科技巨头的鬼影。今年的BLM可谓一个高潮,空前的社会撕裂,内战的恐惧开始在北美大陆扩散,然而那种担忧早已经在太平洋对岸成为了现实,诸如废青和武统的呐喊此起彼伏,落入集权独裁手里的社交媒体正上演着数亿人的《楚门的世界》。
      • 三星半吧。这个片子一边谴责社交媒体蛊惑人心,一边也通过背景音,模拟场景,动画,拼命传输自己想传达的意思。有点讽刺
      • 互联网是人类文明的硕果还是浩劫?这是一个问题。互联网发展太快,而互联网用户运用它的智慧却太慢。它几乎成为现代人剪不断的脐带,每个人都以为这根脐带为我们输送养料,却很少发现它也在吞噬我们的时间,消耗我们的生命。互联网背后是不断将我们异化的数据和图形,是将用户打造成韭菜的智能工具,而你我是它们手中的行货。尼采说,“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然而,这多么困难。最有意思的是,看完这部纪录片后,我发布的信息也会成为互联网内容的一部分,不小心浪费了别人的时间。
      • 一场针砭时弊的反算法综述。其实社交媒体的商业模式可以说是从资本主义这个引擎算法派生出来的,只不过工业榨取人的劳动,而“关注-数据-推送”技术编码人的行为,以此牟利(所谓的“人类期货”),它针对的是人类的生物算法(多巴胺奖赏回路),信息茧房效应诱导的后真相和观点极化,已是铁板钉钉无远弗届的现实(从这点说,倒真是不问姓社姓资的好猫)。因此,说算法无罪是狭隘的,一个致瘾、操纵、利用弱点的系统,应该用赫拉利说的入侵、或者说驯化来形容,当然也应该放在伦理的目光中审视,它并不“同时是”乌托邦和敌托邦,因为坏和好的杠杆是不对称的,技术放大恶总是猛于善。本片虽然拍得有点愣(拟人的邪恶三胞胎戏太笨拙了),但我完全赞同其基本立场——向平台开炮!怀着人道主义反抗它。毕竟,“批判者是真正的乐观主义者”。
      • 真实地活在一个科幻世界。
      • 3人模拟的AI真是形象!前年在影院看蚁人2的时候不小心把手机摔坏,走回去的路上,没手机没带钱包坐不了地铁公交听不了歌刷不了抖音,浑身难受。那时候发现我是真的离不开手机了。“进入凡人生活的一切强大之物无不具有弊端”,算法由某种成功的定义(商业)优化,算法已经把人性的弱点钻研透了,“我们已经从信息时代过度到虚假信息时代”,【监视资本主义】信息全监控,这就是时代的【AI母体】。“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竞争你的注意力”,“由工具到致瘾和控制”,这个时代,注意力是微信、微博、淘宝、知乎、抖音、优酷、爱奇艺、今日头条、豆瓣、网易新浪百度腾讯、FB、INS,以及无处不在的上层建筑的工具。8.3
    • 豆瓣 8.2 IMDB 7.5 HD
      Reversing Roe
      2018
      纪录片
      美国

      推翻罗诉韦德案

      Reversing Ro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从纪录片的角度,影片对pro-life和pro-choice两方观点言论展示出的客观和克制令我敬佩。个人观点角度,我的愤怒悲伤痛苦已经无法抑制,激进言论预警。堕胎这件事上,只有女性具有话语权。我的身体,我的人生,只有我能做主。这一点是应该凌驾于政治立场与宗教信仰之上的。那些举着冠冕堂皇的理由夸夸其谈的男性,与其讨论堕胎的伦理性,不如多花点精力去教教男人们什么叫尊重女性,怎样记得打炮戴套吧。
      • 1970年7月1日,美国首个合法流产诊所由神职人员在纽约成立;罗诉韦德案:妊娠一二期,女可选择堕胎。妊娠第三期,州可立法禁堕;大法官任命,趋于保守化;总统竞选,象派态度,转堕为保,如里根、老布什、小布什和特朗普。
      • 民主,法治与女性权利。生命,选择权与宗教信仰。宗教真是散发着阵阵恶臭的一种东西。
      • 即使是在一个号称民主的国家,女性寻求选择自由的过程依然是如此的艰难,似乎只要是关乎到了宗教和政治,任何异议都不再具有人性,看着那些反对堕胎的组织和政客的嘴脸,真的是不寒而栗。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