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bootleg的观感好了太多,我又从头哭到尾了。明明是在人最容易丧失尊严的时机,Newfoundland却保证了每个人的尊严。记得从超市拿除臭剂,记挂动物的安危,捐衣服,带人回家洗澡……这些远超过生存层面的援助,让人在灾难之中,依然还是个人。虽然是主旋律正能量的,但不提政府,少见组织,只是人对人的帮助。赞歌唱给的是人性,唱得真心于是我也哭得动情。与此同时,对种族/信仰歧视也提及得毫不避讳,没有妄想塑造出一个乌托邦。歌写得也是真好,意象新颖转折自然,机长的天空之歌和情侣的分别之歌,都是能听到我屏息的程度。中老年情侣也有权登上舞台也能甜得不得了啊!机长帅死了帅死了我的天她的片段我会经常温习的。【啊她果然是弯的! |
|
看了女机长原型的采访,更感动了,她说她把这个看了101遍,每一遍都能从中获得感动和力量,导演没有长时间让观众沉浸在悲伤里,用inspiring的手法让人们记住了发生在纽芬兰岛Gander小镇的故事。 |
|
遗憾去年国内巡演的取消,终于在9•11二十周年看上了CFA官摄真是纪念意义非凡。对比二十年前肉身被困、消沉迷茫又无助的乘客们,而今身陷疫情阴云的我们是如此的相似。同时这又是一部彰显人性之光的作品,因而在形式上也完全依赖人/演员的力量,简约而不简单的舞台、极富节奏感的编排一气呵成,数度让我拍手叫好。对于曾经的苦难若是能以这样的一种形式去记录、去缅怀,自然也必将成为一代佳作。 |
|
Apple TV選擇911的20週年上映,很明智。再看一遍,很加拿大。很多元,很雞湯,很人性。All we need is love |
|
疫情解封后的百老汇音乐剧+911 20周年纪念让这部作品天然意义非凡,相比《汉密尔顿》讲述美国国父背后的男人的丰功伟绩,《来自远方》展现了加拿大纽芬兰岛民的力量与善意,it's a celebration of humanity,这是对普通人的赞歌。 |
|
没条件去看现场的穷人表示这部音乐剧光是bootleg就已经超好看了,默默希望百老汇/伦敦西区音乐剧放出官摄变成常态,为了不影响档期卖票完全可以延后几年再放出来,那些超珍贵的OBC摄影只存起来真的是太可惜了~ |
|
Apple TV+对于Disney+《汉密尔顿》的回应(这里单指确认购买,并以独占原创内容进行推广),调性和整个品牌大多数节目所聚焦的人性、同情心、积极讯息很搭,所以仍然认为它是目前最优秀也不“屈服”于算法和数据的流媒体(果吹两秒);而在“911”的二十周年播出,也赋予了这个剧作更恰当的时机与意义(还有弥补了去年被退票的遗憾)。没有人会是一座孤岛,在最绝望的时刻,也能找到属于这个世界的温暖;人人真心相照,勇敢地唱颂;去记住那些属于我们原始而又共同的力量,专注寻找而非计较失去。最后10分钟,不停地沸腾,也忍不住跟着跳动。 |
|
在至暗时刻远渡重洋而来的这一壶暖人脾胃的良药,治愈的轻抚从耳朵直达灵魂。虚拟的线上观剧弥合裂痕的音波不仅是疫情期间空剧院的魔法再现,亦是大伤痛纪念日二十周年的天国来电。远在天边的世界尽头,故事终结,河海相会,于最绝望的孤岛深处,被最灿烂的人性光辉拯救。聚光平等地打在女性,性少数和少数族裔的面庞。孤舟不孤,人与人集聚成群的意义辐射朴实真挚的大爱。群戏构思应用人与群的概念,在单人群像切换和社群身份更替之间灵活闪现,演员出色的演绎令同样的面孔和音色焕发出截然不同的人物光彩——毫无交集、陌生面孔的人们,因为悲剧的契机被迫聚首遗世独立的小岛——敞开大门和善意迎接不速之客,普世寓言中古老的良善,却是当下失落洋底已久的宝物。价值的丧失与退化,人与人心灵再难叩响的阻隔,自毁巴别塔的危机时刻从未如此紧迫高悬。 |
|
从另一个角度写911事件的加拿大音乐剧,二十几位中老年专业音乐剧演员展现了精彩的技艺,值得观看。有点像我们5、60年代看的法国电影《四海之内皆兄弟》一样,展现了灾难面前人类的团结、奋斗精神。在豆瓣评论中看到一篇讲述911事件全过程的记述,则是我的最大收获。会转到朋友圈和微博,供有兴趣的朋友阅读。 |
|
20年后的今日,当别有用心之人还在将彼时的悲剧用作思想灌输的素材和立场观点的划分时,Broadway的一场演出将"We're all islanders"歌颂。
二十年不长,阴影仍旧笼罩;二十年却又弹指一挥间,彼时的欢声笑语恍若南柯一梦般虚幻。
Something has changed, something has remained, something we lost, something we gained, while something we've never truly learned… Peace&love或许可笑,但它存在过,也将一直存在。 |
|
911二十周年,纽芬兰小岛上来自远方的人们,没什么记忆点的歌,女机长的solo曲最好听,剧情也就是传统鸡汤风格不太能打动内心,官摄拍得挺好的。 |
|
比之前听Ost强太多了,很美式正能量,基本把音乐剧的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群像故事表现那么流畅,个体性格又很鲜明,主旋律节拍好好听(但不到洗脑的地步),一切都注定这是一部成功的作品。有掉眼泪,在机长故事和消防员母亲那里。 |
|
一定要去加拿大的甘德小镇旅游。从第一幕到最后一幕,如果说这一天我们失去了太多,那么同样的这一天在地球的某个角落还有这么一群人展现了人的力量。自然而然的,用日漫的语气就是,人类啊,多么渺小又坚韧不拔的生物。 |
|
高于预期,非常积极向上,虽然是20年前的911,其实放到现在这个割裂的世界也一样适用,他们被困在飞机上,我们被困在物理意义上的孤岛 |
|
好像看现场啊。完全想不到的切入点,演员都演得非常棒。尤其女机长独唱那一段,太励志了。 |
|
"A powerful celebration of humanity." |
|
I’m an islander ,I am an islander! |
|
人类唯一指定主旋律,今夜你我都是荣誉纽芬兰人。 |
|
OBC原卡的官摄太好看了,当全场灯光变暗,Welcome to the Rock的前奏响起,演员们走出来的时候,我直接就哭出来!原来五月份录的时候是有观众的,我一直以为是空场录的,这是回宽街的第一批观众。CFA多么诚心,感谢让我拥有OBC,五星点赞! |
|
太过治愈了,导致全程情绪的是一直在盎然向上的状态。整个编排看的出编剧下了很大的功夫,12个人的舞台调度,故事转场人物转场都非常流畅,仅仅是通过简单的换装和舞台转动便实现人物和场景的转化,短短100分钟的时间就让我们记住了若干个性格鲜明的角色,最爱老头和喜欢的人爬上照相那段,外在活动加心里描写,让舞台剧有了电影感。 |
|
陌生和人群都可能成为恐惧的发源地,但在那个世界为之震颤的时刻,它们成为了共感和良善的代名词。生动紧凑、感人动人,虽然整体表达相当主旋律和正能量,但并没稀释灾难造成的心灵创伤、回避灾难辐射出的社会阴影,舞台设计简约又精巧,场景变换、情绪投射皆得到有效呈现,群像刻画也相当出彩,两个群体各个身份的角色不断跳跃转换却逻辑清晰情绪贯通,足见卡司个人的表演能力和团体间的化学反应。官摄版整体运镜和剪辑也相当不错,最大程度留存了舞台感的同时,也关注和强化了部分设计和表演上的小细节。 |
|
感动的无以复加!在北美小镇上生活过真的是能够理解每一个细节,每次有人要我描述那个地方,我都称之为世外桃源——每个人都认识每个人,十年间的犯罪率为0,一切温暖与爱都是理所当然给你的。小时候不懂这些东西的珍贵,现在明白了。 |
|
编排得很好,可惜歌曲稍微有点弱。主题虽然再熟悉不过,但故事确实温暖而细节丰富。 |
|
拒绝政治化作品,从我做起 |
|
代表了来自陌生人的最大善意。音乐好听,演员出色,几乎整场又蹦又跳,还保持很高水平唱功,故事也太棒了,细节丰富,幽默和感动并存,突出了人性中的善良和乐观,而且这个时点给重返剧院的观众们多大安慰啊 |
|
感觉看了一篇音乐剧版的特稿,关于信仰的小段落最打动我 |
|
无与伦比的舞台艺术,12位演员,精彩绝伦。
一幕缩影,一段回忆,一个出口,一丝慰藉。
铁幕搅动的半个世纪的疯狂历史,无解。
|
|
看群像的剧不如看纪录片有趣。除此以外服装不合我审美。很平庸的剧。 |
|
歌不错,传达的意思直接而又朴素。 |
|
I met you in the dark,and you lit me up. —James Arthur |
|
有了Ham的官摄在前,这次反而觉得还是录音更好听。(果然还是要先看现场版啊!近距离摄像丢了太多细节了) |
|
太美式温情了。作为音乐剧,里面的歌曲太少,除了Me and the Sky,没有拿得出手的... |
|
故事比音乐强很多很多的剧。虽然砖家说全球化一去不复返,但是我仍然感觉到和这个世界是联系着的。我妈的发小之一当时办公室在世贸二十几层,当天还没进办公室就撞了,好在因为楼层低,办公室的人都跑下来了;可能是因为这件事吧,那时候就留意了一下城市灾难逃生,08年地震从9楼跑下来第一反应就是疯狂给我妈打电话,电话拨不通就接着拨,因为有印象城市通讯马上会中断,大概拨了七八分钟吧打通了,简单报了下平安就挂了,后来再想打就打不通了,很多人没有第一时间给家人打电话的就要好几个小时之后才联系上。 |
|
没有宏大华美的布景,演员们都要分饰几角,所以舞台场景与角色转换做得相当精巧娴熟。基督徒、犹太教徒和牧斯林同时用各自旋律祈祷和声那段太动听了,还有回程时乘客过安检的慢镜头表演也是神来之笔。最后看到演员与真实人物的合影也非常感动 |
|
先知道的这个事件,然后意外知道了这个音乐剧,没想到这个音乐剧就是讲那个事件的。 |
|
装个a和c之间那啥用的 |
|
欣赏不来。美帝你丑恶的侵略嘴脸在这伪善个啥?想吐 |
|
再来补官摄,无论是立意词曲还是表演都是很完整的作品。突然想起本来2020是可以看到澳洲版卡司来上海演出的啊。。希望平行世界里已经看了。 |
|
这帮家伙真的太飒了!爱! |
|
哇!那个有点像Monica的女机长也太帅了吧! |
|
democracy |
|
明明网易云听了好几遍才来看的音乐剧,还是一开场就泪目。想起来地震后的很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 |
|
no man is an island but an island makes a man. gay lumberjack和撞到moose那里我真的笑疯了 moose和cod真的很加拿大! 被种草了dover fault(喜欢地质学!)不过这个剧相对于顶尖作品还有一点距离吧 觉得那种能打动人的点、共情之处稍微少了点 题外话 我觉得musical改编电影还不如就用这种舞台形式照搬 因为很多改编电影的导演能力很一般 反而失去了舞台表演艺术的精髓 |
|
真正的人类群星闪耀时,想起欲望号街车里的那句“我总是依靠陌生人的善意”。坚韧、互助、善良、乐观,这些人类最为珍贵的品质在至暗时刻愈发闪闪发光。“落地为兄弟 何必骨肉亲”,在灾难和痛苦面前,是爱和温暖让藩篱消解,让坚冰融化,让宗教的高墙倒塌,让种族的沟壑平整。在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的如今,这一切美好得像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但一切美丽的愿景又何尝不是以梦作为发端呢? |
|
华丽、幽默、动人,精彩至极。至少以这部舞台剧所呈现的面貌,在这个跨大西洋航线的繁忙航路点,“大西洋主义”找到了字面上的意义,没有对抗,而是团结、互助、包容和博爱。
无比想成为纽芬兰那几天的航空业从业者。比F1七冠王强。 |
|
很流畅,但是有些过于娱乐化 |
|
其实是百老汇原版舞台剧的实拍,但实在是精彩绝伦,再次遗憾错失参加原版舞台剧北京巡演的机会。从另一个角度看9.11事件给大众带来的影响,这个名叫纽芬兰的小岛向所有到来的客人张开双手拥抱他们,以互助和包容照顾他们,在这个特殊时刻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感受到爱和支持。无论你是谁,无论你来自哪里,这一刻大家相聚在一起,这一刻大家都是纽芬兰人。 |
|
从此这个平凡的小镇 多了7000多位好朋友 他们一起喝过酒 唱过歌 看过风景
恐怖袭击后巨大的心理慌乱 都被这座温暖的小镇 所包容 |
|
12个演员加7个气氛组,演绎出16000人的一段特殊经历。简单的布景和道具变换无穷,显现出绝佳的创造力。能从现实的悲惨里抬头迈步前行,是这部剧能传递给我们的最大信念。8 |
|
音乐剧真是美式爱国主义的灵魂,眼泪从开头被煽到片尾。用少量演员来凝聚表现一万多人和三十八架飞机在五天内的故事,场景上的极简反而做到了最佳的想象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