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电影前还特地补习了一下印巴分治的历史背景,看的时候就很顺畅。BBC制作,很科普。“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
|
最后一任印督蒙巴顿公爵,又是关于印巴分治历史的,这么能够出彩的题材,却拍成这个样子,真有些遗憾。像这样的故事,平铺直叙就可以了,没必要再加其他的东西。剧中那对锡克与穆斯林青年之间的爱情,完全多余。 |
|
从总督的青年仆人视角记录印巴分治前夕,总督一家被刻画成心地善良但无力扭转历史车轮的傀儡。影片大气工整,尽管没什么亮点,但够今年柏林竞赛平均水准了。历史从来都由胜利者书写,好在有电影节这一新的发声渠道。与其闭门默念勿忘历史振兴中华,不如拍出一部能打动世人的史诗电影。三星半 |
|
啃完印巴分治史再看,主要問題在於弱化了真納,完全抹去了蒙巴頓家的八卦,虛構了維維爾和蒙巴頓的交接等等。印度教徒/穆斯林之間的衝突也被美化了。 |
|
以印度末代总督和一对情侣作为视角,讲述南亚次大陆最宏大的一出悲喜剧:印巴独立和分治。三百年殖民开出的恶果,哪怕圣雄也无法对抗命运,独立的喜悦和冲突的暴戾交织,仿佛是在为今天做见证。女性导演难得拍出了史诗气质,爱情故事就像一颗希望的种子... |
|
前半段一直觉得爱情故事在这样宏大的历史背景中,显得单薄渺小。后半段明白了导演的用意,通过这样一对情侣的分别和重逢展现了整个事件的点滴影响。明明知道发生了什么,可还是动容地看着它一步一步走向盛大的消亡。其他短评的严谨和工整二词可以说形容本片十分精准了。 |
|
噱头大于内容,即便是讲导演自己家族真实经历的,也感觉太流于表面了,并没有表现出印度和伊斯兰的主要矛盾,搞得成了尼赫鲁和贞納的大位争夺站,形象都有,但是全都不丰满,蒙巴顿太太的美化,实在给英国这个搅屎棍洗白吗?哎。。。浪费了好题材。 |
|
太美化了。 |
|
什么是“世界搅屎棍”?英国🇬🇧给大家完美诠释了搅屎棍的本质和特征。英国🇬🇧在印度统治了将近三百年,因为一战和二战被耗尽了国力,美国又釜底抽薪搞残了英国,英国没有能力再统治印度了,迫不得已要撤了,临走时不想让印度人民太好过,就利用宗教矛盾搞起了印巴分治,影片还给蒙巴顿洗地,电影的导演还真是不要脸啊。 |
|
印度独立70周年献礼片,历史事件呈现得中规中矩,人物不可避免地较脸谱化。立场当然是站在印度一方,批判英国和真纳分裂印巴给南亚人民带来的灾难。蒙巴顿伯爵太胖,其他特型演员都还算像。另外片尾史实画面中有中华民国驻印大使罗家伦。 |
|
2星给流畅的叙述,1星给演员的表演,1星纯粹个人给科普了我不太了解的历史。说不上特别好,可还是值得一看。 |
|
秉承了BBC的精良品质,但《唐顿庄园》式的格调仍不足以尽述印巴分治的复杂局势,倒是充分抒发英国人顾影自怜的贵族气息。 |
|
走出电影院刚打开手机:【印巴军队在克什米尔地区激烈交火 】...... 印巴分治这个题材还是很少见的 角度和细节做的都不错 看完片尾那些影像资料会发现 人物外貌的还原度是极高的 然而对于这样一个历史题材 拍的还是过于琼瑶了 少了许多真实感 把锅都扔给丘吉尔也是不太严肃吧…… |
|
英国分裂印度事实毋庸置疑! |
|
有点夹杂私货的痕迹,全部把锅甩给腐国这明显不太客观吧。你印度教和绿教之间的纷争由来已久了,又不仅仅只是腐国佬挑唆的缘故。。。不过印巴分裂题材的片确实不多,如果这片能更深入一点民生的部分就好了。男女主这条感情线贼套么狗血还多余。。。又是一部白瞎了好题材的节奏大师片(◑▽◐) |
|
彻底美化蒙巴顿一家+过于把责任推给巴基斯坦闹独立(毕竟导演是印度裔嘛)这种主观情绪电影我通常会减分的,但是今年的孟加拉国新朋友说他想要的是united Indian subcontinent,我经常会想到他的这句话,电影里一千万流连失所的印、回、锡克人,彩色和黑白交织的镜头讲的确实是那时候普通人的痛 |
|
“英属印度”一直是多国多族多教不断被外族入侵的地区,在英国东印度公司打跑了葡萄牙和法国之后,才一块块殖民地拼接形成的。那阶段的总督都是由这个私人股份公司指派的,到1857年才收归英政府。
二战之后英国没钱去印度平叛起义,只能兑现任其独立的承诺,但移交南亚这部分的政权、十多亿债权和120万军权,交给谁?怎么分?这片土地原本就不只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宗教,民间抢夺财产早就打破头了,连桌椅板凳书本都劈成一半来分……
导演把总督府里的终极争夺拍得跟下午茶式的每个人说着冠冕堂皇的话,不合理。
要拍自己祖母祖父在肯尼亚颠沛流离的爱情故事就踏踏实实到非洲拍,何必乱入权力的游戏?还说有争议证明她的电影好? |
|
3.5 开头一片祥和繁荣,大家带着希望,一步一步走向我们已经知道的悲惨结果。工整,主旋律,煽情,没有明显的瑕疵(听起来好像奥斯卡候选),但觉得爱情线过于刻意,结尾不好。大型印巴分治历史感性教育栏目。 |
|
这个世界有的国家拍建国大业、建党大业、建军大业,这回好,英国人拍了个卖国大业。,看到末尾才明白,原来是给王室洗白,推脱放弃印度次大陆,造成印巴分治的历史罪责。 |
|
这场最后的谈判过程到底如何不得而知
就电影来说
总督一家人都是好人
总督只是被摆上台面的工具人
实则分裂的结果早就被丘吉尔安排得明明白白
一切都是为了石油矿产的占有权
圣雄甘地的无可奈何看着很心酸
民心不齐 勉强统一终究会把暴力升级
最后地属规划 分界线等问题都没彻底解决
所以到现在印巴还是冲突不断🤦🏻♀
归根究底英国造的孽啊
PS.我泪点奇奇怪怪
听到主厨副主厨这对老伙计报了不同的国家后
我哭的稀里哗啦😭 |
|
这就是属于怎么看怎么觉得有什么地方有点奇怪,但也不知道该怎么整的片子,但是女导演时时刻刻扣题“总督之屋”,没有做太多加法,还是挺让人喜欢的,尤其house方寸之间个人的命运和变化在大历史的前提下,拍得挺让人动容。英国人从古至今真是顺势而为的搅屎棍高手,这肯定没跑了。GA这是特意贴近人物原型有点佝偻吗?为她加了一星,和尼赫鲁眉目传情的时候绿眼睛美极了。 |
|
印度分家,同日巴基斯坦成立,可以算历史科普片。 |
|
不去考虑深刻的历史现实,这种美化后的娱乐性就能让我通常多给1星,不计较的话本片就给4星 |
|
以为是又一版的《联合王国》,还想吐槽说英国把各殖民地的历史前后轮一遍可能得拍上个好多年了吧,结果发现是导演自己的故事,视角比一般的历史片有新意。但有一点矛盾:想侧重展现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情感以及印巴问题带来的伤害,Mountbatten夫妇其实更应该作为配角出现吧?好在两演员都演得很好。 |
|
印度近现代史版本唐顿庄园,印巴分治前夜发生的事。 |
|
吃狗餐鸡肉的总督夫人和女儿。纠结不可决,决则得利。 |
|
这么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电影却拍的如此单薄。男主角作为印度人真好看啊,眼睛发光。 |
|
野心太大,反而讲不好什么故事。甘地这个角色还真挺像的,但除此以外如同过家家。而且还有几分尴尬。一个国家到了那样的地步,又依赖又抱怨……这又不是青少年的叛逆期。 |
|
所以,政治才是最大的杀人犯 |
|
纪念印度独立七十年作品,印巴分治的历史背景下,最后一任英国总督在印度的一段经历。历史确实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从古至今都未曾超越。印巴冲突也是英国人“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逐步演变蔓延的后果,电影里印巴两位年轻人的恋爱故事也让人叹息,小人物的命运和利益在大的历史背景下太渺小了。 |
|
很严谨的历史剧,重现了40年代的印度,和走向日落的日不落帝国。电影非常注重细节,宣布印巴分治以后,总督府内每个佣人,包括每一件东西都分别打上国籍。但是却对那段血流成河的历史没有过多描写,数十万人的性命只总结成电视闪过的几个画面。上千万人流离失所,我尽然看出春运的感觉…… |
|
不了解历史 看起来有点无聊 |
|
蒙巴顿家出钱拍的吗 音乐两星 |
|
属于让人郁闷为啥要拍电影的一类 |
|
历史永远是胜利者撰写的。还是用“乱世伤痕:末代总督的秘密”这个译名更契合 |
|
一部不像印度导演拍摄的电影,但也正是印度导演,才让片子还原度很高。影片对殖民统治及社会乱像刻画较深,对各方政治勾心斗角和博弈斡旋做了详细的描述,对不同族群矛盾的揭示也层层推进,唯一那根感情线很印度……此外,除了蒙巴顿,其他的演员外型和原型都很像 |
|
末代总督无能为力记,也算对印度的独立分裂有个角度的切入。始于英国的分化统治,终于民族的分化述求,大印度之梦属于甘地老爹。 |
|
印巴由来。WWⅡ决定当今世界的大变局,差一点就变成这个样子或那个样子。民族主义还有多久?英雄的甘地尼赫鲁,跋扈的真纳,以及无辜的蒙巴顿,历史未必如此。 |
|
推荐先看晓说和罗辑思维的相关节目,对背景会有一定的了解。当然肯定是洗白蒙巴顿了,把锅扔给了丘吉尔。可能是投资不够,对印伊两族的仇杀几乎没有什么正面描写。最好还是结合其他相关电影一起看。 |
|
太过于美化了,手法也是如此,显得有点华而不实 |
|
这么好的题材为什么也能拍烂……拖沓,多余,浮于表面 |
|
一开篇以为是downton abbey with a hint of turmeric, 结果竟然是倾国之恋,一对信仰不同的恋人接近这场分裂的权力中心,他们结合的障碍和分裂的根本同源共流,看似挺巧妙的设定,印巴分治决议中的关键人物也都出来走了个场,但场面那么大最后基本还是靠历史影像和旁白字幕,不能算是讲的很好的故事吧,导演是我十年前最爱的青春片的导演哈哈 |
|
以“印巴分治”为时代背景的历史剧情片,日不落和小巴联手控制南下通道并确保石油安全,甩出三哥和司机去搞有声有色的国际联盟。在各种政治博弈、种族和宗教厮杀之下,普通民众的命运如同蝼蚁一般。。。 |
|
Y |
|
学历史。跟《末代皇帝》差了一个天安门 |
|
多年前去印度、巴基斯坦时,认真了解过印巴分治历史,还去两国边境看过降旗仪式。感觉该片的历史还原度不错,演员神形兼备,史诗感很强。爱情故事穿插在其中虽然有些欠分量,但好在是导演祖辈的故事,也还说得过去。这类影片值得一看,可见殖民者给当地人民带来多少混乱和痛苦。 |
|
就个人观影体验来说,3.5星比较合理。故事以客观视角展开,分别从印度人和英国人两个角度推进。为了常年累月殖民统治更容易,殖民政府利用不同宗教信仰挑动人民内斗,最终结出的恶果造成印巴分治和无数生命的消逝。影片把这段故事的背景交待得比较明白,也演出了印度独立前各方各怀心思博弈的复杂情势,还有不同教派冲突的惨象和对普通百姓的影响也让人印象深刻。不过总是感觉影片多少有美化蒙巴顿的嫌疑,把大锅都甩在后来的爵士和唐宁街,还有印度政坛的各位大佬身上了。看完后其实有点悲哀,无论是英国的搅屎棍们还是印度的各位大佬们,通过各怀心思的谈判与争论,就将数以百万千万计人民的命运彻底改变,他们不得不离开原本熟悉的故土流离失所,他们不得不从和谐转为对立,甚至武力相向。更悲哀的是,爱不知是否能永恒,但印巴的仇恨却一直延续至今 |
|
路易 |
|
影片拍得不错,评分犹豫在三星和四星之间,感觉距离四星稍远些,最终评三颗星吧。 |
|
由英、美及印度三國共同製作,慶祝印度獨立70年,改編真人真事故事,並入圍2017年柏林影展正式競賽片的《總督之屋》。這部電影講述的是我很陌生的「印巴情仇」,因為故事太特別,所以即使是拍的很一般,我也是津津有味地看完。透過這部作品,回到英政府的最後一任總督,在和平政權轉移的大前題下,所發生的各種大小事。也因為這部電影,我才能稍稍了解到1947年在印度所發生的事,也才更明白一直存在印巴間,源源不斷的宗教、種族等問題,皆建築在政治、算計之中。雖然要在一個半小時內,把一段大時代背景的歷史梳理清楚很不容易,但這位印度裔英國籍女導演為忠實呈現,她祖父母的真實故事,加上BBC一貫嚴謹的製作,即使故事敘事推進的很普通,但還是可以看到許多當時的場景被忠實建構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