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头姐有爱乐之城,加菲有了倒数时刻,我磕到了 |
|
【6分】我理解林曼威的热情,但我感受不到。打动我的是真实的Jonathan本人,而非电影里呈现出来的角色。明明是很好的素材,但讲述的角度和方式都太一般了。作为音乐电影,音乐不出彩真的是致命问题,全片听下来,居然只有Bohemia一曲足够优秀。旋律和剧情的割裂感太强了,无法带动情绪。冗余的信息太多,真的没必要每隔20分钟就强调一次running out of time,台词多且尴尬,总感觉不像在看电影,像在看一个神经质的林曼威本人碎碎念。传记电影的通病依旧适用:配角们真的都是“配合”的存在,但在本片中,蜻蜓点水般的人物刻画甚至不能起到起码的突出主角作用。能感觉到加菲有在很努力地突破自己,但最终的表演效果也就是无功无过。真要和La La Land对比,那绝对是被吊打的程度。 |
|
最泪目的那一段台词:Jonathan的音乐剧演出之后,没有业内人士愿意投资,Jonathan问经纪人,“我该怎么做?” 经纪人回复说,“你开始写下一部剧,写完了就再写一部。剧作家的生涯就是,连续不断的写作。你得一直投稿,希望最终能有回应。” 作为半个同行,简直太有共鸣了,无数次撞墙,无数次自我怀疑,依然还要忍受痛苦坚持写下去,因为放弃自己的天赋才是最大的悲剧。
|
|
其实最主要就是歌不太行,出现的所有的歌曲,洗脑程度和感染力传递性比《爱乐之城》《汉密尔顿》以及那些许许多多游客愿意花50刀的经典音乐剧差得远,差得远。故事线也比较老套,有感受到热情,但是方方面面都…cliche |
|
作为处女作无可指摘,太厉害了!就是今年的爱乐之城,叙事节奏出色,每首歌的创作灵感正是乔纳森自己的生活点滴,从传记电影到自传音乐剧再到他的生活,环环相嵌,有感动有遗憾,不落俗的励志片,音乐、转场设计、镜头想象力都好,加菲的表演也很棒 |
|
看完之后完全理解了LMM为啥不拍自己写的剧却要来拍这个传记作品了,这是知音的灵魂碰撞,也是艺术家前后辈间的传承。Respect. |
|
全片唯一高潮似乎就是桑德海姆的“到场“,音乐剧电影拍成剧情和歌曲完全不相融,精心设计出的歌词与画面的“同步”无法带来任何情感上的共鸣。不触及90年代真实的政治氛围、不展现舞台艺术在LGBT文化运动中的先锋性质,就永远无法正确地驱魔,没有记忆何来克服,只有浮于表面的致敬。 |
|
这部不是院线片实在太遗憾了…从电影的导演Lin和DEH的剧作,到主角Larson和桑爷, 你能感受到里里外外都是他们对theater,对musical足以献身般的热爱。感性的人来拍电影写剧本就是这样,对情绪的感知力让他们能够准确地捕捉到那些贴近所有人生活的的喜怒哀乐,并加倍地呈现出来,堆叠直到高潮。tick tick boom里也有很多rent的影子,充满着对抗糟糕生活的,那种激动人心的生命力,看完也会明白为什么seasons of love这样的歌能被Larson写出来。其实电影本质是一个关于写作的故事,遭受瓶颈和拒绝,迷茫焦虑,和爱人朋友的冲突,遇到职业生涯的贵人都围绕着创作展开。太多让人能够共情的地方,一切都被很美妙地演绎了出来。近期最爱。 |
|
In my potion of view, this is the best film of 2021. If you're nearly thirty and still in a hard time chasing your dream. This film could give you some inspiration. |
|
用剧作者自己的音乐剧来拍音乐剧传记片实在是再适合不过了。Jonathan的天赋是无可比拟的,他的悲剧为Rent更是蒙上一丝传奇色彩。加菲的表演有功无过,尽管唱功跟专业歌手比还是差了点。影片里能看到不少之后Rent的影子,比如What You Own,La Vie Bohème等等。对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的致敬也很妙,还有很多惊喜客串(林漫威,Hadestown里饰演Hermes的André De Shields,Hamilton饰演大姐二姐的Renée Elise Goldsberry和Phillipa Soo,还有Helen Mirren)。整体而言十分动人,旁边的观众几度都要落泪了。 |
|
年度最佳音乐剧电影!10年度最佳音乐剧电影!20年度最佳音乐剧电影!LMM我再次感受到了你的爱和努力和才华!我们有你真是幸运! |
|
不只是关于百老汇,也是关于格林威治村,以及两者的互哺关系。吞噬生活的艺术创作过程注定是孤独的。从《傲慢》到《倒数时刻》再到《吉屋出租》,乔纳森·拉森倒在了功成名就的前夜,而林聚聚在这部传记音乐片中有着太多自我投射,反而让我出戏了。Anyway我还是要给加菲打call,哪怕你已不再是少年... |
|
太喜欢了,超好看的!电影还是比较舞台风,但对于一个宽街迷妹,处处都能看出各种彩蛋,我在电影院里从头到尾都超激动。Jonathan Larson的歌确实是好好听!加菲展现出了不为人知的一面,唱歌超棒,还是自弹自唱,采访里一直说到他开拍前不会唱歌不会弹琴,但从电影的效果来看,他的唱跳表演都被林聚聚调教得非常好,非常具有舞台感!当年我没看成AIA,加菲什么时候再回宽街啊,不一定要演话剧,音乐剧绝对可以啊!加菲明年男主必须要提名,我希望他拿奖!我家Ben出场不多,但非常可爱,竟然都没让他开口唱歌,好歹也让他唱两句呗!林聚聚首次执导还是可以的,剧情流畅,节奏很好,唱歌和文戏转换我觉得都很自然!还有不愧是林聚聚,整个宽街的人都被他请来客串,我就在那数星星! |
|
#PPC#我怎么回事!我不是已经铁石心肠看音乐剧再也不会哭了吗!严格意义上这当然不算一部好电影,舞台感很重,主人公的追求梦想路上的经历也不新鲜,哪个创作者不这样痛苦疯魔。但是Jon的结局太像命运玩笑了。早年知晓的惋惜和今夜看到加菲如此鲜活生动的复现时的心疼,暴击的我毫无抵抗。生命的确是有倒数器,30岁也终将会来,才华横溢满载掌声也没办法当下如愿实现梦想。Just start next one,sharpen your pen,writing and rewriting and rewriting…全世界都在等Netfilx的这个空隙,愿意跑去影院花钱的这寥寥几个人都是一样的吧。想起当年的一些傻事,大家都要努力,大家都要尽量活着,会有那么一天的。 |
|
今年看的最好的电影了。剧情很流畅起伏很自然,矛盾冲突铺垫的很好,背景故事讲得很清楚。看之前我对讲的谁一无所知(惭愧),对整个故事也没了解(算是音乐剧爱好者,所以rent我很熟甚至唱过部分选段)这个是大前提。看完电影这个故事他讲明白了,我看懂了,我才发现是个传记电影,我觉得这个改编就至少合格了(此处拉踩东方快车)。音乐歌舞加入的不突兀,很和谐,男主和朋友们唱起来跳起来就真的很快乐呜呜呜,中间有一段就真的很惊喜🥲按照林聚聚的要求不剧透,大家Netflix看。真的很感动,后面有几个节点,拍的很美,氛围烘托的特别好,特别好哭。。。感谢AFI FEST提供的世界首映开放售票,能和创作团队一起看这部电影听他们聊天。最后例行颜狗时间,加菲好帅哦呜呜呜呜呜 |
|
所谓理想,是没入水中也要浮现的线谱与诗行;所谓遗憾,是高朋满座时的无奈与惆怅。生命苦短,不容为一切绚烂驻足,挚爱凝为朱砂痣,去见证下一部剧作的启航。掌声留予身后,光阴逝者如斯,此生便是要把笑泪苦涩灌进心里,再用灵魂滋养出一朵永不凋谢的花。 |
|
应该是一生中看过的最“难看”的歌舞片之一了吧 |
|
刹那时光短暂,其间辛酸往事却只作回忆录的寥寥注脚,当写下这段倒数时刻,此时此地有更多值得铭记于心的笑。
很是羡慕,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作为passion的一页篇章,或有遗憾与伤心,本可以抓住更多的时间去珍惜所有。Tick tick,曲终了…
(加菲,你这么帅,还这么有才,我要怎样才能不爱你!!!) |
|
未必是最好的影片,却是当下最难得,最契合个人情绪状态的电影。同片中的主人公一样,在某项事业上投入了数年的时间精力,却没有得到任何回报,而身边所有美好的一切也一点点从自己生命中逝去。到底是再投入数年时间,还是退出这个行业另谋出路呢?我的人生又还有几个年头允许自己这么去挥霍消磨呢? |
|
3.5 标准冲奥系音乐片。泳池里的五线谱令我眼前一亮。为一展歌喉的帅气加菲奶一个来年的影帝提名。 |
|
怎么每首歌都这么口水 |
|
太好看了 也就看哭了八次吧 想念百老汇 |
|
形式大于内容,本就复杂的叙事结构因为歌舞加入更乱了,两段叙事时空的交错,两种表现形式的混合,不断造成的断层以至于很难融于故事当中。而且除去结尾几首歌,大部分歌曲也没什么亮点。加菲的表演状态则更像是在出演舞台剧,脱离了传记片的真实感,可矛盾的是,剧中剧结构却又允许了这种表演形式。当然,电影是最容易表现这一复杂剧本的方式,但最适合它的舞台,其实还是剧院。 |
|
一位音乐剧天才通过光影拥抱了另一位音乐剧天才 |
|
生活是音乐的不朽缪斯,音乐是生活的治愈良药,把生活唱进歌里,证明我们鲜明地活着。 |
|
Movie of the year. A blessing for any theatre/musical lover or idealist. Story about 90s, Broadway, New York, creativity, love, fear, time, and life. Don’t mind Lin’s rusty directing, the emotions are so raw. R.I.P. Stephen Sondheim, who passed away just after the release of this film. We all have, and will always have a song unsung. |
|
我看到评论里都在爆哭。所以我知道了,我是铁石心肠。 |
|
观影门槛比爱乐之城甚至是直白讽刺的芝加哥要高,很挑观众,对林聚聚没有丝毫了解的可能会看得一头雾水,可以想象评价的两级分化。
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加菲拥抱女友时手指轻敲女友的后背,不要爱上艺术家,他会汲取你生命的能量和养分豢养他的作品。 |
|
自我感动罢了。精准的剪辑和抓人的旋律很容易就渲染出情绪,也很容易暴露出剧作的空洞。优秀传记片不同于粉丝电影之处就在于人物的立体和表达的独立。而本片在这两者上的绝对短板让其注定只能是粉丝电影。本片其实在中途抛出了几个非常有价值的议题以及随之带出的矛盾:艺术家将正在进行中的亲密关系作为创作素材是否有悖于伦理,以及艺术家人格固有傲慢的消极一面。但是这两组矛盾全都在最后伴随着主角早已被观众所知的成功莫名其妙地消失了。所有的精湛技术只是为了讲一个1.0的鸡汤奋斗故事,再动人的旋律也会变得无聊和虚假。就传记片而言,本片导演离拍出《登月第一人》的查泽雷差着十万八千里。 |
|
【4星半】炸了炸了!又一块年度十佳拼图!可能是继汤姆•霍伯《悲惨世界》后最出色和最让人心潮澎湃的音乐剧影片,积压了八年的梦想前进,与只需一瞬就能令其轰塌垮台的认可不足,Jonathan在这两者之间低微又傲狂又充盈地夹缝生存,三十五岁的弥留,换来了身后在百老汇长达十二年的梦寐成功,为原型与加菲以及剧中所有演出人员献出大大的掌声! |
|
关于创作焦虑的部分还是拍的挺准的,但整体还是太平庸了。
最大问题是没有拍出这个人物的特殊性和独特魅力,反而拍的更像一个纯虚构的励志故事,这是最大的遗憾。 |
|
拥有非常饱满的情绪,但是音乐剧电影,,,,,以后还是绕道走。 |
|
一位号称“音乐剧的梵高”—— 乔纳森.拉森的传记,他在其轰动音乐剧历史的《吉屋出租》成功公演前,就突然因病去世了,享年36岁。由于不了解他的许多音乐剧创作,影片又是多用他的许多歌曲创作构成,故事性不强,故很难被感动。导演本人(中文昵称林聚聚)也是位杰出的音乐剧演员及作者,他的《汉密尔顿》就非常棒!本片的导演手法多彩,下了功夫。 |
|
怎么会如此肤浅老套 |
|
给LMM跪了,歌写得好,拍电影居然也这么棒,完美的电影化,超过In the Heights一个La La Land吧 |
|
因为不是百老汇粉丝,所以触动不是很大,无非就是梦想与现实作斗争的故事,主线很单薄,包括一些生活困境也就是没交上电费在餐馆打工这样的设定,都仰仗音乐出色以及演员卖力表演,倒数计时既是快到而立之年的时间警示,如今看又是男主短暂生命的预言,加菲唱得还不错,前女友石头姐靠音乐片得影后,看他自己能不能冲个影帝提名。 |
|
作为LMM的处女作完成度很高,加菲的表演飞跃令人惊喜,确实是对标爱乐之城的电影,一样拍三十岁前年轻人追梦的处境,一样有很多对于经典的致敬,也……不得不说,一样的通俗,感染力来自于故事外部而非故事内部。爱乐之城的感染力来自于观众自身经历和情感的代入,而这部则更针对本身就对宽街有情怀的音乐剧观众,剧情和人物本身有很多单薄的、甚至是悬浮的地方,脱离了更为真实具体的挣扎(譬如90年代艰难的LGBT运动,包括舞台上的和舞台下的),显得中二有余但悲壮不足。 |
|
这是一个把平庸行货捧上天的时代 |
|
创作者狙击向故事 |
|
临近年底,好片如潮。我被《倒数时刻》深深击中!
本片的英文名直译过来就是“滴答,滴答……嘣!”这是一部传记歌舞片,讲述的是乔纳森追逐梦想的故事,看得我热血沸腾,热泪盈眶!
乔纳森的经历让人心碎。八年时间潜心创作,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但他从没放弃过梦想,拼尽全力地燃烧自己,只为了触碰心中的那道光。最终,凝结了他一生心血的《吉屋出租》成了百老汇史上最著名的音乐剧之一。然而,就在这部剧首演前一个月,上帝无情地带走了他,他才36岁都不到啊……
牢笼还是羽翼,你更喜欢哪个?去问飞鸟吧。恐惧还是爱,你选择哪个?亲爱的,别急着说出答案,因为选择和行动胜过言语,它们决定了你是谁。
滴答,滴答……这是时间的声音,生命的声音,死亡的声音。在最后的那声响起之前,你会作何选择?
滴答,滴答……嘣! |
|
面面都正确的粉丝电影。 |
|
歌舞都很好很精美但美中不足不够打动人心,从电影角度来看人物塑造不够立体。但歌舞片就是要有歌舞片的样子,有加菲又唱又跳还要什么自行车。 |
|
格外标准又精彩的传记歌舞片,最令人感动的是,当你踌躇满志用十年青春去塑造了一部没人投资的音乐剧,现实却提醒你只有不断向前才有可能成功,当你的成果无人问津,挫败和失落,怀疑和退缩时,却也只有不断向前,人生就是这样,看到别人的成功和自己的位置,放弃自己的梦想却心有不甘,在生命的倒数时刻中,你也只有不断向前。美术,布景和原声都令人印象深刻,加菲这次又贡献了影帝级别的演技,作为年度音乐大戏,跨年时候观看真是一种很有意义的享受 |
|
一流作家的二流作品,可以想象当年David Auburn重写本剧时调整故事线的难度,三个主角的视角切换里若隐若现的Sondheim才是整个故事的芯,这个剧是属于Larson的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一定好好赚钱,然后去finance我表达欲爆炸的朋友们! |
|
今年最喜欢了。我也要三十了,觉得非常relate,好几首歌唱得泪流满面,也觉得好像tick tick时间不够了,但好像生活里的各方面都还没进入正轨,可不可以让一切停下,可不可以在不失去的情况下就能得到。本来看音乐剧不多,也不知道Larson的故事,听完他的人生觉得命运过于唏嘘了。电影真的很完好地把他和每个人的遗憾梦想坚持展现出来,不上院线有点可惜。ps:why does it take a disaster for things to change? 再ps:奶一口加菲冲奥要成功鸭 |
|
稍微有点触动的是中间分手一段,争吵及关系的崩塌和后来以此改编成的演出唱段交叉呈现,情境基调的反差高效带出主题性。至于其他和整体……听听歌就好了。 |
|
好看!加菲的脸没有以前帅了 唱歌还不错(但那个黑人大哥和大露背姐姐一开口就发现天赋差距) 但看得出他很努力营造角色形象 不知道是谁的锅 反正就感觉太注重歌舞所以Jon这个角色不太丰满。但还是喜欢 看到他随时随地拿个小本子出来记录有意思的事物 就想他真的是个很热爱生活的人儿啊!出字幕额时候看到了真的Jon顿时感触良多甚至想哭 才35啊!甚至来不及看一遍自己写的《Rent》 为了这个舞台剧梦想他付出了那么那么那么多的心血 于是就想 就让这个倒计时永远停留在tick tick的倒数中 不要boom不要结束 让他一直寻梦下去吧 |
|
看个三十分钟就足够的套路。 |
|
只能看故事的话,就会看的很累。 |
|
关于舞台的能量,神圣的高不可攀的,和亲密的触手可及的。不再无缝切换于情绪饱满的演唱与黯淡困厄的日常,用无处不在的舞台盛放演员的光芒,像保护荒岛上的火苗一般珍视着他们的当众孤独。这让那些强行点题拔高的段落都不那么惹人厌了,用可复制的无瑕的爱填充命运的裂痕,有时是鸡贼,有时是天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