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能我是最不喜欢这个片子的中国观众,感觉剧情牵强,演员表演浮于表面。结局总算给了点希望。小米和小文的演员长同一种类型的脸,我敢说外国观众绝对脸盲。开始我都以为小米是长大后的小文。 |
|
镜头挨得很近,好像你一伸手,就能替她们拭去眼泪、抹掉羞耻;其实你离得很远,被堵上嘴,推开房门力不从心,伸张正义无能为力。眼睁睁看着梦露的双腿贴满广告,看她们好似鱼肉任人刀俎。破掉的膜是心上的洞,这辈子做女人,就得用一生去缝补。留在南方,你以为这里暖和,可生在人间,早已是天寒地冻。 |
|
我们不但拍出了超过熔炉的电影,还上演了超过熔炉的惨剧。 |
|
就没人敢说不好看吗。 |
|
最正面的男性形象也是一个无能父亲,最负面的女性形象只是一个无能母亲。 |
|
救救孩子!其实,电影讲的是一个女人的故事,小文长大后变成小米,小米在长大一点变成前台莉莉,莉莉再变成小文的妈妈...虽有遗憾,但切合中国当代语境现实,整体后劲和力量都非常足!#不仅是今年最好的国产电影,也是近10年最棒的中国电影# |
|
一部非常女性视角的影片,实际上涵盖了多年龄层与职业的女性遭遇,而男性角色大多数施暴者或是懦弱的,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有几场戏的暗喻非常有趣,尤其结尾公路一场,配合难得的音乐。在当下内地,这个影片无论是选材还是视角,都是少见的,也是难得的。 |
|
嘉年华与红黄蓝 |
|
在小鲜肉阴气弥漫,华语电影普遍不举的境况下,文晏以其对病态社会的深切关照及融汇中西的电影语言,贡献了一部极具担当的青春电影。这种担当不仅仅只是传统的鞭笞和批判,更为难得的是出逃与觉醒。此外电影也恰好映照了当下女性无任在意识还是行动上都远胜于男性的现实。 |
|
【B】最后电视里传来“和谐之声”,而我后排的一个女人泣不成声,她老公在一旁怎么安慰也不好,字幕放完,影院工作人员催促他们才慢慢站起。我才看到,她怀孕了。顿时脚下踩了空,我不知道可以说什么来安慰她,因为我全都不相信。 |
|
先不打分了,非常女权诉求的电影。符号很多,假发、剪发、金鱼、梦露雕像(明显安哲风)、游乐园、耳环、化妆品、没有身份的边缘人、送警察的鱼、缺乏存在感的男性角色。这是一部从概念里产生的电影,这并不是批评。后三分之一有力量,尤其是被妇科检查那个主观镜头,非常狠,印象最深处。 |
|
年度最佳华语电影,有可能成为中国版《熔炉》,而且艺术水准绝对比后者高。女导演要第三方视角拍未成年人性侵丑闻,既保证了艺术性和个人表达,又保证了它的观赏性,镜头里不见残酷,但一线善意更加凸显了现实的黑暗,最后的结尾算得上神来之笔了,情感冲击力让人看完之后陷入久久的沉默。 |
|
少女性侵案,同情很容易,手撕罪犯也不难,但除此以外呢?片中两位母亲的做法,恐怕正好解释了悲剧不是随机并无意发生的。相比不可饶恕的恶,不自知其过的罪更是笼罩在中国社会的乌云,与当下时愈发强大的男权功守道不谋而合。精准的镜头,几乎没有废戏,视点交还予女孩的处理方法真心很棒。 |
|
现实让剧情片变成了纪录片。 |
|
补看平遥节“费穆奖”的最佳影片获得者,确实不虚其名,是本届我看到的最佳国产电影。女导演掌控剧情、人物准确,节奏恰当,手法简洁,内容丰富,扎实。缺点在于主角的精神、人性方面还欠更丰富、深层的开掘,使作品的格局没有得到可能的提升。 |
|
说是中国版《熔炉》当然是过誉了,但在现下如此多社会事件面前,这部电影的现实意义远远高于艺术价值。大红太阳高高挂,在审查的笼子里,国产电影就像永远飞不起来的鸟。我想编剧曾经考虑过一个结局,那就是在政治正确的新闻背景音里,嫖客脱下了小米白色的衣裳。也许只有这样,电影才更有力量。 |
|
电影聚焦着赤裸裸的痛点,却又无处呐喊,无处宣泄,或许这就是现实。2017媲美《相爱相亲》的华语佳作,就像耿乐说的,这样的电影能公映已经很欣慰了… |
|
父母之罪,在于生而不养,养而无教。
权富之罪,在于狂恶无边,只手遮天。
民众之罪,在于自私狭隘,宥于偏见。 |
|
儿童性侵题材难得被处理地如此克制,全部情绪被堆在胸口。摄像机紧紧对准女孩视角,男性几乎完全处于反面。导演构建建筑与影像的关系也颇具功力,大喇叭呐喊那场戏可以算全片的高光时刻。梦露像终将坍塌,世界不过是一场肮脏的嘉年华。 |
|
扔裙子那段太难受了。小时候每次穿新衣服去上学都充满了羞耻感,学校默认好孩子不该穿得花枝招展。初中有次在衣服外面套了件小坎肩,收作业的时候听见班主任小声但坚决地说“请你回去把衣服换掉”;高中在商场遇见班主任,我妈打招呼说带我来买靴子,班主任说学校不让穿靴子,我在旁边早就急哭了。 |
|
建设乐园的简便方法是,不用给小女孩小男孩上性教育课,教会他们沉默就可以了。 |
|
2013—2016年的4年间,仅全国法院审结的性侵儿童案件量就达到10782起。换而言之,每天至少有超过7名儿童被伤害。而海恩法则指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及1000起事故隐患。” |
|
污损了的就拆除,损坏了的就补上。倒下的梦露巨像从公路上轰然经过,愿一身洁白的你永远不被黑色的潮水追上。 |
|
我们再也不用说“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拍出《熔炉》那样的电影”这种泄气话了,《熔炉》那样的电影我们已经拍出来了,而且拍得还很好。 |
|
当我们谈论梦露的底裤,谈论三色幼儿园性侵,是否先跟孩子公开谈一谈“性”?我们除了怒骂那些性侵孩子们的禽兽,只能尽可能早地让孩子们去了解性,了解女性,才能了解自己,保护自我。尽可能地去发声,而不是沉默。当我们都在坚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这个社会才有希望改变。 |
|
17年看过的华语片不多,《嘉年华》让我找到了14年在first看独立电影的感觉。导演是一位非常智慧温婉的女性。提问阶段有个观众问:为什么你在电影中没有展现施暴片段?导演反问:你很想看吗?我非常反对电影里的暴力,其实电影想表达的是一次暴力过后女孩们处在的社会和家庭环境给予他们的二次暴力。 |
|
孩子是每一个家长的软肋,保护不了儿童难道不是每一个成人的耻辱!这样的题材,煽情容易克制难,越真实越有力量。艺术水准胜过《熔炉》,可“熔炉”最终带来了改变,而“嘉年华”里,只有无奈。 |
|
“小米穿着洁白的裙子,骑着逃亡的电动车行驶在公路上,逃过了出卖自己肉体的命运。”
我就问,女性被性侵和出卖自己肉体放到一起,这个电影到底是要谈论什么?两个小学女生出来卖?幼女嫖宿罪名已经下架,为何你们号称为幼女伸张的却一致把贞洁和幼女性侵相提并论?国产电影所谓良心就是如此?带动着一个影评曰“最好最现实的结局是嫖客脱下小米白色的裙子”,请问一部反映女孩处境的电影用符号化和客体化,用“欣赏女孩”的视角来拍,是不是很打脸?不过,如果不是以“欣赏少女肉体青春与痛苦”的形式来拍,是不是就上不了金马奖的台面?一看导演履历,《白日焰火》的制片人啊。一个拍女性伤痕色情电影的女制片人,拍了一部用侵略少女自控权为手法的反映”现实”的影片,拿了一部金马奖。滑稽可笑。 |
|
女人是天生的色盲,眼睛只能识别两种颜色,一种叫安全,一种叫不安全。 |
|
题材有勇气,表演有灵气,梦露的巨型塑像充满象征意义,期待文淇拿个表演奖,海边外景不知是在潮汕地区,还是闽南一带,选得好,女导演不多,拍得好的女导演更少,第二部片子就这么好,厉害,剧作上还是有瑕疵,角色太多,戏份分摊失调,所以人物内在转化轨迹语焉不详,生活细部粗浅了些,得闲写一篇。 |
|
电影又名《主线在哪里》
导演分镜乱七八糟 演员完全不行 就算争吵的戏份演员也不该同时发出高分贝的声音
导演要讲的东西太多 通通虎头蛇尾 父母 诱奸 黑户 拍了一点冲突就晾下了
全程几乎没给过远景 占据了屏幕四分之一的演员又做作的不行
你说这是写实中国?那你怕是生活在上个世纪吧 |
|
导演深谙欧洲三大评判体系的拍法。对底层女性生存和上层男权链条有完整的呈现,梦露像的坍塌成为强有力的符号,具有社会现实意义。可惜结尾的广播是一种对待审查的自我阉割,把前面苦心经营的批判力度打回原型。 |
|
少女罗赛塔穿上白裙再见梦露,很流畅也揪心,三个女孩塑形的都很立体完整,但细扣逻辑又会有模糊不解之处,尤其对漂泊女孩的行为有些解释不过去。虽然如此黑色,但据信国内公映没问题,只要用大家都懂的收尾方式。 |
|
中国这样的hard mode场景,其实踏实整点儿现实主义题材就能靠谱。两个女孩选角成功,文淇天赋好高。一身正气的坏警察也是中国电影里相当罕见的人物。 |
|
非常好,非常好! |
|
因为很真实,所以更恶心,结合巫山案和红黄蓝,一个大写的卧槽 |
|
非常应景的上映时间,有时候巧合就是最大的嘲讽 |
|
一部需要也值得全社会来关注的电影。题材稀缺,成片稳准,上映难得。好样的! |
|
今年最佳的大陆电影。在我们社会的角落,一些女性被迫使自我变成程度不一的“景观”,最绝望的情况下被侵害后(别说自救、出逃),连“观看”自己都只能是梦里的事情。够刚了,但剪辑还能更利落些。 |
|
上映当口正巧赶上现实中三色幼儿园的事件,让人五味杂陈,现实的悲剧和焦虑映射进故事,交织成一种难以名状的情绪。这故事里的众多指向都点到为止,权势的勾结,懦弱的父母,破碎的家庭,舆论的操纵,等等这一切都可以选其一或者全部向更深层推进,只是不知道这种停留是不得已,还是自觉的艺术考量。 |
|
非常时期,给这部最多值四星的电影再加一颗星。如果后来人问起为什么分数高的离谱时,那就告诉他们因为我们见证了一段肮脏罪恶的历史。 |
|
相比于近乎被消解的受害者主体,导演显然更关心如何让文淇仪式般地去追赶梦露雕像,而文淇和梦露恰恰是这部现实主义电影里离现实性最远的两个象征性构建。对符号化修辞的依赖,是这代导演创作贫乏性表征,转而在结尾导演还是没忍住开始塞社会奇观。现实是最丰富的,达内不需要符号和奇观。 |
|
雕像的坍塌,像无数童贞的失去,像畸形性引力的坠跌。意义很重大,意味着更多对社会利刀剖析的电影有了公映的可能。电影本身完成度也很高,切合时事,很真诚,不做作。希望更多人能看到这部作品,唯一的缺憾是结尾太光明了,让人容易忘了我们现世的狗血。 |
|
【台北金馬影展展映】【無龍標,結尾廣播背景音弱化且無字幕】第一方第三方女性視角展示兒童性侵事件後續。作為國產片題材就已經贏了。直接展示公安醫院作假的尺度已經突破天際,收尾更是畫龍點睛。正義律師角色過於標籤化,這一點不及《熔爐》。周美君演得比文淇好很多,金馬欠她新人獎。耿樂也不錯 |
|
艺术是现实的照妖镜,再魔幻的笔力与强劲的想象,亦无法书写现实的扭曲荒诞;远非止步于记录,也不仅仅是预言,这是痛彻心扉的控诉与绝望到苦笑的不知如何自处(反讽的结局),“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呼吸领会之,唯「清醒者」而已”;一切肮脏黑暗均在镜头之外,于无声处听惊雷,倒塌的梦露运用极好。 |
|
“每个女性都处于危险之中”的氛围还是营造出来了,但整体还是比较失望的,没有林奕含介绍《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时说“如果你读完后感到一丝一毫的希望,我觉得那是你读错了,你可以回去重读”那种力量。 |
|
“下辈子再也不做女人了。”实在太令人窒息,看到妈妈疯了一样冲到衣柜前扔掉小文的裙子那段我真的难过死了,妈妈扔裙子剪头发是对小文的又一次强奸,她不仅在肉体上被侮辱,也在精神上被侮辱,她身边的世界在告诉她“失去贞操的女人不配穿裙子披头发”,这种性别剥夺是男权社会对女性身份的支配,使女性对自己的性别产生羞耻感。医生的第二次检查、警察的反复问话也是对小文的强奸,通过权威来使女性自我怀疑,产生羞耻感和愧疚感,甚至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错了。而小文才是受害者。小米可怜又可恨,但错误的根源绝不在她。没有人抚慰两个小女孩受伤的心灵,小文抱着鱼睡在街上的夜晚太痛心了。全片的希望之光是智慧坚定的女律师,小米最后的逃跑不过是屠宰场的牛的短暂的出逃。因为对这部影片里的角色太能共情了,即使有些小瑕疵,但实在没法苛责。 |
|
导演(也是编剧本人)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剧情足够复杂,每个角色各有困境,故事已经竭力接近现实。可惜导演的能力完全跟不上,没有成熟的工业技巧,也没有文艺片足够的深入能力,最后彻底拍成了《二十二》一般平淡无节奏的大闷片。 |
|
电影没有光明和正义的结局,则无法过审,上映。现实则不用必须有光明和正义到来。这本身就是荒诞。 |
|
昨天北京的幼儿园被曝出性侵儿童事件,幼儿园充当中介,把孩子们放在那些恋童癖面前供挑选;今天看了这部嘉年华,偌大的沈阳排片仅此一天,各大影院一天只有晚上9点以后一场。这就是现状,有些事情你不知道,那就让你永远都别知道。 |